一炮而红~象棋纹饰拾遗

张超英

<p class="ql-block"> 发轫于清代中期的瓷器象棋纹饰在清末逐渐成熟起来。特别是“同光”时期开始形式、内容上从早期借用题材(八破、博古)脱离出来,折射出象棋哲学的光芒,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 今天与大家分享笔者藏品同治墨彩象棋“一炮而红”纹饰壶。共同领略清末象棋艺术全面融入社会生活的实物片段,挖掘象棋纹饰艺术之美,或可助益于关注者对新时期象棋文创产品新思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清代象棋纹饰中用“炮”单独表现意象是比较少见的。这与象棋子力汉字含义褒义程度有关。譬如与我们常见的“士士如意”“出将入相”“马到功成”“用兵如神”等纹饰比较表现力就比较中性。笔者经长年收集和总结,它似乎可归入“一马当先”“一车十寒”等一字开头的纹饰类型中。即一(子力名)XX。所以本文纹饰叫“一炮而红”或者“一炮翻红”都是可以的。</p><p class="ql-block"> 下图“同治墨彩“一炮而红”纹饰壶。长13厘米,高10厘米。小巧玲珑,清新雅致。鲜红的“炮”置于中心位置于同样鲜红的印章相呼应令人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  壶的反面是一段诗文。在瓜棱型上书写,书法清丽婉转,上下题款处均有红色印章,有文人制作的情趣。体现出象棋艺术在文人雅士中流行的情形。</p><p class="ql-block"> 墨彩始见于清朝康熙中期,流行于雍正、乾隆朝并一直延续直清末、民国时期。瓷器釉上彩的一种,是以艳黑为主,兼用矾红、本金等彩料在白釉面上描绘图案,经彩炉烘烤而成。犹如白纸作画,浓淡相宜,洁净素雅。清末时期虽已不复康雍乾时巅峰神采但是仍受到文人群体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  按照清代瓷器“图必有意”制作原则,制作者以棋子“炮”为中心,精心设计了画面。作者显然是一位象棋爱好者,对于“炮”的位置经营和作用也相当熟悉。棋谚云:炮勿轻发。又云:残棋炮还家。强调炮需深藏,依托炮架的特点。纹饰中“炮”隐于诗文之中,伺机而动。这当然暗喻“十年寒窗苦读”才能最终“一炮而红”。</p><p class="ql-block"> 这类含义纹饰脱胎于“一鸣惊人”等更为古老的纹饰:一般画面是蝉伏高树,最终“一鸣惊人”。本纹饰“炮”周边大量诗文重叠寓意台下“十年功”是台上“一分钟”的基础具有积极意义。“炮”字整体反转90度,给人以炮火飞翻、惊艳亮相的现场气氛。特别棋子“炮”含义明确通俗易懂,丰富和发展了这类纹饰的艺术表现力。</p> <p class="ql-block">  墨彩象棋纹饰的局部。</p> <p class="ql-block">  纹饰中没有伟岸的实物大炮,也没有实物棋子,只有优雅的汉字“炮”。它被抽象成为含义约定俗成的纹饰。它不是自然事物,而是人们眼光和思维的投射,是象棋哲学和艺术的投射。然而有时比实物更真实、更打动人心。</p><p class="ql-block"> (全文完)张超英2025年立秋后于京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