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街两制中英街

好梦成真

<p class="ql-block">  1993年10月17日恰逢周日,在深圳招商月已过去了半个月,选择休息游中英街。中英街位于香港北区和深圳盐田区边界上的沙头角镇,横跨两地。</p> <p class="ql-block">  沙头角,以前是人烟兴盛的村庄,当晨曦初露这个村庄就开始了炊烟袅袅,白天买鱼的,卖鱼的,贩买贩卖的比比皆是,当晚霞燃尽之时,农夫们赶着牛羊的叮当声才步入日落而息的归途。1898年新界正式由英国人接管时,以沙头角河分界,划分为香港边境禁区,当中河尾一段成为今天的中英街。相传“沙头角”这个地名,是清朝时一位大臣巡视到此,看到大鹏湾的风光景致,题了两句诗:“日出沙头,月悬海角”,故名沙头角。 香港的沙头角部份,包括中英街、沙头角村、周田村、山咀村、担水坑村等。深圳的沙头角包括大鹏湾、梧桐山、红花岭、沙栏下。</p> <p class="ql-block">  中英街原名“鹭鹚径”。这一名称源于当地一条由梧桐山流向大鹏湾的小河河床淤积形成的小路。历史上,原深圳河觅食的鹭鹤常在该区域栖息而得名。驰名中外的中英街,实际上只不过是一条长不足里,宽不盈两丈的极普通的商业小街。两旁店铺拥挤,东边属中方,西边属港英当局。水泥路的街心的港方一侧埋有一块四棱柱花岗石,石上镌刻的英文已模糊不可辨,这就是所谓的“界碑”了。街两边的商店,比较起来,港方的齐整、高大的新店多,而中方的店铺则相形低矮简陋。但两边店面都塞满了中外商品,琳琅满目,宛如两面相对硕长的商品橱窗,在展示、在交流。</p> <p class="ql-block">  1898年刻立的“光绪帝24年中英地界第×号”的界碑立于街中心深圳一侧,将沙头角一分为二,东侧为华界沙头角,西侧为英(港)界沙头角,故名“中英街”。至今仍为“一国两制”分界线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  19世纪末,英国殖民者强迫清政府签定不平等条约,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线街以北后,深圳河以南包括大屿山等230多个岛屿在内的广大地区成了所谓的“新界”,租期99年,中英街就是在此期间英国殖民主义者展拓“新界”后重新勘界中形成的。英国人随后竖立了界碑,以此为界线,东侧为华界沙头角,西侧为英界沙头角,并在繁华的商业买卖中逐渐形成一条街道,即中英街。沙头角边境小镇这种实行“一街两制”的现象持续延续着。中英街在中国遭受屈辱的历史背景下存留着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进入中英街,不论是深圳居民(沙头角居民除外)还是游客,都要办理由公安部门签发的“特许通行证”。虽然在小街的深圳一侧有牌子标明“不准越界”,但是游客仍然可以跑到香港一侧逛街购物。因为街的一边属于深圳,另一边则属于香港,因此“一街两制”中英街也就被人们称为“特区中的特区”。 </p> <p class="ql-block">  由于政府对该街实行了免税政策,这条小街成为远近闻名的购物胜地,中英街价廉物美的黄金首饰和进口电器一直是游客们购买的重点。我和本省安乡棉纺厂常住深圳办事处的一同乡精挑细选,他花500元买了一个金戒指和两套衣服,我则花8.00元买了一个刮胡子的剃须刀。当时,除黄金饰品不相上下外,中英街的食品、日常用品比别处也要便宜许多。</p> <p class="ql-block">好梦成真:2025年08月08日根据1993年与粤游记文档整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