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对于来北京旅游的游客及本地年轻一代而言,若想了解有着悠久历史的四合院文化,北京宣武门外的歙县会馆是一处值得探访的去处。这里保留着传统四合院的格局与建筑风貌,游客可在此沉浸式感受四合院的独特魅力,还能在“门有路咖啡馆”中享受一段惬意时光。</p> <p class="ql-block"> 歙县会馆最初为徽州学子赴京赶考的寄宿地,后逐渐发展为徽州人在京的聚集地。清代著名经济学家王茂荫(1832-1858年寓居于此)在此任职期间推动货币改革,其理论被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成为书中唯一提及的中国人。</p> <p class="ql-block"> 安徽歙县会馆的老照片。会馆内设有王茂荫生平事迹展,王茂荫作为清代具有现代金融理论思想的学者,其事迹在此得以系统呈现,为游客了解清代金融思想提供了窗口。同时,“国社之夏•时光长廊”新华社新闻摄影展亦坐落于此,通过珍贵的新闻影像,展现时代变迁。</p><p class="ql-block"> 而“风声、雨声、读书声——北京宣南士乡历史文化展”则进一步丰富了此处的文化内涵,系统梳理了宣南地区的士人文化脉络。综合来看,这里集历史建筑、文化展览与休闲体验于一体,堪称一处兼具深度与趣味的优质旅游项目。</p> <p class="ql-block"> 推开宣武门外那扇不起眼的木门,好像跌入了时光的褶皱里。北京歙县会馆的四合院,比想象中更安静,灰瓦灰墙在午后阳光里泛着温润的光,廊柱上的木纹深浅交错,像在低声诉说着几百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先绕着院子转了转。正房、厢房、倒座房依着规矩排布,青砖铺就的地面被踩得光滑,墙角几丛花束探出细蕊,倒让这方方正正的院落多了几分灵动。抬头看,四方的天空被屋檐框成一幅画,恍惚间竟分不清是今时还是往昔。</p> <p class="ql-block"> “门有路咖啡馆”藏在东厢房,玻璃幕墙与木质窗棂奇妙地共存。点一杯拿铁坐下,窗外是四合院的飞檐翘角,室内是轻柔的爵士乐,新旧的碰撞并不突兀,反倒让人觉出一种安稳——就像这院子本身,既守着旧时光,也容得下新故事。</p> <p class="ql-block"> 询问了一下咖啡馆老板“门有路咖啡”店名的含义,一是因咖啡馆位于北京宣武门外大街,门前就是大马路,“门有路”直观地描述了这一地理位置特点。二是“门有路”有吉祥之意,寓意着来到这里的顾客都能找到自己的门路,包含着对顾客的美好祝福。</p> <p class="ql-block"> 北京在几百年历史的旧歙县会馆运用现代活化利用的原则2025年改造后,会馆以“书咖文创研学空间”为主题,融合咖啡茶文化、中英金融文化交流等功能,成为兼具历史传承与现代活力的文化地标。院内设有中英金融文化交流中心,促进文化金融合作。</p> <p class="ql-block"> 王茂荫(1798—1865),安徽歙县人,清代经济学家、金融理论家。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进士后入京为官,直至咸丰八年(1858年)因病离京,期间约26年寓居北京宣武门外歙县会馆,且未携家属同住。其仕途主要任职于户部,历任主事、员外郎、郎中、御史等职,最高官至户部右侍郎,深度参与清代财政与货币管理。</p> <p class="ql-block"> 在货币改革方面,面对咸丰年间币制混乱与通胀问题,他核心主张是反对滥发不兑现纸币,强调纸币发行需以白银或实物为储备,限制发行量以维持信用;同时反对强制推行虚值“大钱”,主张纸币与金属货币保持合理兑换关系,通过市场调节稳定货币流通,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务实与前瞻性。</p> <p class="ql-block"> 咸丰年间,大奸臣肃顺掌权后欲拉拢王茂荫,派人邀其看戏。王茂荫起初犹豫,换衣时照大镜见祖母为警示他“吾家虽寒素,粗足自给,愿汝善守身, 不愿汝积多金也”所打腰带结,幡然醒悟,以需处理皇上交办之事为由拒绝。肃顺虽不满,却无由发作。王茂荫察觉风险,遂以病告假返乡避祸。</p> <p class="ql-block"> 1865年,王茂荫病逝,终年67岁,曾国藩称赞他说:“屋漏操修,尚同寒士,四海直声,卅年俭德。” 民国初年,王茂荫曾照的大镜仍在歙县会馆中,如它仍存于人世,不失为修身养德的好教材。王茂荫辞世前给子孙后代留下无比丰厚的精神财富:“吾以书籍传子孙,胜过良田百亩;吾以德名留后人,胜过黄金万镒 ,自己不要什么,两袖清风足矣!"</p> <p class="ql-block"> 歙县会馆正堂悬挂的对联“经几许事能成远见,济多少民方为执着”,字字恳切,恰是王茂荫精神内核的生动写照——历经世事磨砺而涵养的远见卓识,根植于对万民疾苦的深切关怀而践行的救济初心,无不彰显着他经世致用、济世为民的抱负与情怀。</p> <p class="ql-block"> 新华社展览,“国社的夏•时光长廊”新华社新闻摄影展。展览精选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珍藏的历史经典照片,包含浴血新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等多个篇章,从百姓视角出发,以视觉逻辑为线索,全景展现新中国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的伟大成就和深刻变革。反映了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迁。</p> <p class="ql-block">新华社位于宣武门的主楼新华社新闻大厦。</p> <p class="ql-block"> 新华社大院深处藏着几处承载历史的建筑。其旧址所在的象来街门牌号,曾是明代皇家豢养大象的场所,岁月在此埋下最初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大院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民国时期的建筑群落。这里有始建于1912年的中华民国国会议场,由德国设计师主持设计,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 这组建筑群落见证了近代中国政治的关键转折: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在此当选中华民国大总统,成为中国政治进程中的重要节点;1923年,曹锟贿选总统事件亦发生于此,其影响深刻牵动了当时的政治走向。其中,原国会议场如今已成为新华社礼堂,在时代更迭中,又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与发展的诸多重要时刻,让历史的厚重与当下的使命在此交织。</p> <p class="ql-block"> 毗邻的议长办公楼、曾作为,共同构成了当年国会运作的核心空间。另有一栋融合中西风格的国会图书馆,保留着清末民初的建筑韵味,如今已改建为新华社社史馆,静静陈列着岁月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国会议员办公地的仁义楼与礼智楼。</p> <p class="ql-block"> 融合中西风格的国会图书馆,保留着清末民初的建筑韵味,如今已改建为新华社社史馆。</p> <p class="ql-block"> 在“风声雨声读书声”的展牌前。宣南士乡的文脉,原来就藏在这一砖一瓦里。那些曾在此聚首的文人、商人、匠人,他们的脚步声仿佛还在廊下回响。</p> <p class="ql-block"> 暮色中,歙县会馆的院门被夕阳镀上金边。“清樽夜话黄山树,彩笔朝题紫陌花。”这是清代学者鲍桂星为北京歙县会馆所撰联,此联体现出歙县会馆的文化氛围以及对同乡学子的美好期望,他们在会馆中夜晚清谈家乡黄山的树木,白天则用彩笔题写京城大路旁的花朵,寓意着在京城追求功名的过程。这小院不只是建筑,更像个时光容器,盛着徽州乡愁,存着先贤锐见,映着京城变迁。跨出门,车水马龙涌来。院中的光阴,却在记忆里愈发清晰。</p> <p class="ql-block">本篇所采用的部分图片、文字及历史资料,均源自歙县会馆的展板介绍及网络,在此一并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