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韩宝花《驼羔节》摄影集:在新生与传承里,读懂阿拉善的心跳

空山灵雨摄影工作室(2024)

<p class="ql-block"> 当指尖触碰到韩宝花老师即将出版的《驼羔节》摄影集样稿时,仿佛触到了阿拉善大漠最温热的脉搏。作为阿拉善摄影协会与旅游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她用十九部作品为家乡立传,从胡杨的千年风骨到骆驼的踏沙足迹,早已在光影里刻下阿拉善的魂魄。而这部作为第二十部的《驼羔节》,更像一次深情的聚焦——让我们在驼羔的萌动与节日的欢腾里,看见这片土地最鲜活的生命密码与文化基因。</p><p class="ql-block"> 一、镜头下的生命诗:驼羔是大地的信使</p><p class="ql-block"> 翻开摄影集,最先撞入眼帘的,是那些毛茸茸的驼羔。韩宝花老师的镜头像有魔法,总能捕捉到最动人的瞬间:一只刚降生的驼羔还站不稳,前腿微微打颤,却倔强地昂着头,绒毛上还沾着沙粒,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在它身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另一只则蜷缩在母驼腹下,小脑袋蹭着母亲的脖颈,母驼低头轻舔它的脊背,眼神里的温柔能融化大漠的风沙。这些画面没有刻意的构图,却充满了自然的张力——荒芜大漠的背景下,新生的驼羔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奏响生命最本真的乐章。</p><p class="ql-block"> 想起韩老师过往作品里的骆驼:那些在沙海里跋涉的成年驼,蹄子深陷沙中却步步沉稳,鬃毛在风中飞扬,透着“沙漠之舟”的坚毅。而《驼羔节》里的驼羔,是这份坚毅的延续,却多了几分柔软。韩老师曾说:“每只驼羔落地,都是大漠在说‘希望’。”她的镜头没有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驼羔第一次尝试站立时的摇晃,第一次跟着母驼行走时的趔趄,甚至打哈欠时露出的粉嫩舌头——这些细碎的瞬间,让“生命”二字变得可触可感。在她的镜头里,驼羔不是简单的拍摄对象,而是大地的信使,带着阿拉善的生机与韧性,向每个观者奔来。</p><p class="ql-block"> 二、节日里的文化根:光影中的传承与热爱</p><p class="ql-block"> 驼羔节不只是驼羔的庆典,更是蒙古族文化的缩影。韩宝花老师的镜头,像一把精准的刻刀,将节日里的文化肌理细细雕琢。照片里,身着传统服饰的牧民们围坐在一起,老人手里拿着哈达,正为新出生的驼羔祈福,皱纹里盛着岁月的智慧;年轻人则跳起欢快的舞蹈,长袍的衣角在沙地上划出优美的弧线,银饰碰撞的清脆声响仿佛能穿透纸页;孩子们追着驼羔奔跑,笑声与驼羔的咩咩声交织,像一首轻快的歌谣。</p><p class="ql-block"> 韩老师对民俗的捕捉,向来带着对文化的敬畏。她拍仪式上的每一个动作:牧民如何将鲜奶涂抹在驼羔的额头,如何用红布系住驼羔的脖颈,这些代代相传的细节,在她的镜头里被郑重记录。她曾在采访中说:“驼羔节的每一个仪式,都藏着祖先对自然的感恩。”确实,在这些照片里,我们能看到牧民对驼羔的珍视——骆驼是他们在大漠中生存的伙伴,而驼羔的降生,意味着族群与自然的共生将延续。韩老师的镜头没有停留在表面的热闹,而是深入到文化的内核:她拍老人讲述驼羔节来历的专注,拍年轻人学习传统仪式时的认真,这些画面让“传承”二字有了具体的模样。比起她之前作品中对胡杨、沙漠等自然景观的宏大呈现,《驼羔节》更像一场文化的“显微观察”,让我们看见阿拉善文化最细微也最坚韧的根须。</p><p class="ql-block"> 三、从十九到二十:一份坚守,一种生长</p><p class="ql-block"> 捧着《驼羔节》,再回望韩宝花老师的十九部过往作品,忽然读懂了这份创作的重量。从《胡杨颂》里三千年不倒的生命传奇,到《中国骆驼之乡》里人与驼的相依相伴;从《我的家园》里阿拉善的山河全貌,到记录航天元素与大漠交融的时代印记——她的镜头始终追随着家乡的脉搏,像一位虔诚的记录者,把阿拉善的每一面都郑重存档。而《驼羔节》,是这份坚守的新起点。</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前十九部作品是阿拉善的“全景图”,那么《驼羔节》就是“特写镜头”。它不再追求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一个节日、一群生命,却因此更有力量。韩老师的摄影,从来不是简单的“拍照”,而是“对话”——与胡杨对话,听懂岁月的低语;与骆驼对话,触摸坚韧的灵魂;如今与驼羔节对话,感受文化的温度。这种对话在十九部作品里不断生长:从最初记录“是什么”,到后来探寻“为什么”,再到《驼羔节》里传递“有多爱”。这份生长,藏着她对摄影艺术的精进,更藏着对家乡数十年不变的深情。</p><p class="ql-block"> 合上摄影集,窗外的风仿佛带着阿拉善的沙砾气息。韩宝花老师用二十部作品告诉我们:真正的热爱,是年复一年的凝视;真正的传承,是用镜头把瞬间变成永恒。《驼羔节》里的每一张照片,都是她写给家乡的情书,字里行间是驼羔的萌动,是节日的欢腾,更是阿拉善大地生生不息的心跳。这样的作品,值得我们反复品读——因为在光影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民族对土地的眷恋,一位摄影家对家园的赤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