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碍隐藏的心理问题/一个心理医生的自传与感悟(36)

润华心理

<p class="ql-block">心理门诊刚起步的几周,前来就诊的患者寥寥无几。一方面,许多人尚未意识到自己患的是心理障碍;另一方面,他们将心理问题误认为是精神病,担心留下“不良记录”,因此望而却步。然而,大多数心理疾病都会伴随失眠症状。不少人试探性地询问门诊是否治疗失眠,我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信号,意识到这是一个突破口。于是,我们将门诊的牌子换成了“心理失眠门诊”。这一改,前来就诊的患者明显增多,许多原本因失眠而犹豫不决的患者,最终走进了心理门诊的大门。通过这件事,我深刻体会到,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切入点,就像中药需要“药引子”一样,才能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可以想象,失眠在人群中是极为常见的现象。数据显示,我国失眠率最高可达38%,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那么,是否意味着这些人都患有心理疾病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失眠确实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紧张、焦虑、压抑、恐惧、胡思乱想等情绪都会干扰神经系统的正常运行,进而引发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心理问题分为一般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前者人人都可能经历,通常可通过自我调节缓解;而后者则较为复杂,往往与个性特征、早期经历和社会适应能力密切相关。当一般心理问题与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持续三个月以上的不良心理状态,就可能演变为心理疾病。例如常见的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以及神经衰弱和顽固性失眠,其实都属于心理疾病范畴。由此可见,心理门诊所面对的群体是多么庞大。因此,当“心理失眠门诊”的牌子挂出后,前来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我们的心理门诊也迅速“火”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过去,失眠患者大多选择在内科就诊。然而,内科医生往往将失眠视为单纯的生理问题,简单地给予催眠药物治疗,而忽视了其背后潜藏的心理因素。事实上,失眠的类型多种多样,如焦虑性失眠、压抑性失眠、恐惧性失眠、神经衰弱性失眠,甚至还有心理暗示性失眠。如果这些根本问题得不到解决,仅靠催眠药只能缓解表面症状,无法根治病因。长期使用还可能产生依赖性和耐药性,这让内科医生也感到颇为棘手。而随着我们心理睡眠门诊的建立,许多原本在内科就诊的失眠患者被推荐到我们这里。自此,各类心理障碍患者陆续走进心理门诊,我们真正开启了临床心理学门诊的新篇章,除了青少年心理减压门诊外,心理医学的临床实践也逐步走向成熟。</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除了由严重心理障碍引发的失眠外,还有更多是普通的睡眠障碍患者。他们并没有明显的焦虑、抑郁、恐惧或强迫症状,日常生活和工作也未受到明显影响,只是在夜晚饱受睡眠不足的折磨。这类患者的问题往往与个性有关,但更关键的是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出现了偏差。例如,性格急躁、思维过度的人在遇到问题时容易反复思考、急于求成,从而打乱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反射机制,扰乱了生物钟。失眠发生后,他们又会陷入“如何才能睡好”的苦思冥想之中,结果加重了神经系统的负担,形成恶性循环。更严重的是,失眠患者普遍存在“怕睡不着”的心理暗示。这种焦虑状态会进一步阻碍入睡,形成“越怕越睡不着”的怪圈。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帮助这类患者打破这种心理障碍。</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一位心理障碍患者,包括每一位失眠者,他们的内心都是一本独特的书。只有真正读懂这本书,才能根据个体差异,制定出个性化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案。心理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认知治疗、精神分析治疗和行为治疗。认知治疗旨在帮助患者理解心理问题和失眠的成因,改变那些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例如遇事容易胡思乱想、过度联想等。精神分析治疗则侧重于从个性层面挖掘根源,指出不同性格类型之间的互补性,比如急躁型与沉稳型个体之间的相互学习,善于思考者与不善思考者之间的相互借鉴,这都有助于心理健康的提升。行为治疗则认为,人的固有观念和行为习惯难以直接改变,因此需要通过新的行为来替代旧的行为模式。例如,用运动或游戏来替代胡思乱想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失眠患者来说,这些方法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认知治疗需要较长时间的咨询,精神分析治疗则能深入挖掘内心世界,而行为治疗往往能迅速见效。</p> <p class="ql-block">在实际的心理咨询过程中,我通常会根据患者的个性特征和具体病情,采用综合治疗的方式。尤其在行为治疗方面,我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逐步发展出游戏疗法、旅游疗法、反心理暗示疗法、成语接龙法以及减少床上时间法等多种干预手段,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总体而言,在我们心理医生看来,药物治疗只是辅助手段,真正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帮助患者改变不利于健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随着心理门诊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仿佛发现了一片新大陆。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世界卫生组织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新健康理念的前瞻性与正确性。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更包括心理、情绪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疾病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躯体疾病,另一类是心理精神疾病。更进一步地,许多传统意义上的躯体疾病,其发生机制也与心理精神因素密切相关。这类疾病被称为“心身疾病”,例如高血压、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胃溃疡等,都是典型的心身疾病。此外,当人们患病后,思维活动会显著增加,心理状态也会发生剧烈变化,从而引发新的心理问题。这种由身体疾病引发的心理问题,被称为“身心疾病”。因此,说70%以上的疾病与心理精神因素有关,是完全合理的。这也促使现代医学模式从过去的单一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心理、生理与社会医学模式的综合体系,这是医学发展的一次重大飞跃。我对心理门诊的未来充满信心,也对我院即将建立的心理医学科充满期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