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游崇圣寺三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千里来寻千寻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古寺古塔有佛法。</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永镇山川建功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屹立千年不倒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云霄三塔势恢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胜地佛光耀苍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洱海湖边闻钟声</b><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苍山脚下沐禅风。</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5年7月26日上午,在结束了丽江古城的旅游活动后,我们驱车赶往本次彩云之南行的第二站大理。原计划是先到预订的大理市下关镇建设东路2号青橙酒店,下午去大理古城,哪知道从丽江古城出发不久便开始下雨,导致下高速沿G214行驶途中,破损的路面加之雨后积水,严重影响车速,进而让我想到了唐南诏国第十代国王劝丰佑在位期间建造崇圣寺三塔镇压水患的重要性。到崇圣寺三塔景区门口时间已过中午12点,两车人一致决定停车吃饭,然后先参观崇圣寺三塔景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地理位置</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祟圣寺三塔位于云南省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处,西对苍山应乐峰,东对洱海,距山脚约为1500米。南336米处有桃溪向东流过,北76米处有梅溪,东靠G214滇藏公路。作为南诏大理国皇家寺院,选址自然十分考究。</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历史背景</b></p><p class="ql-block">1、大理素有“妙香佛国”之称,从唐南诏时期开始便虔诚信奉佛教。到了唐南诏国第十代国王劝丰佑在位期间(公元824年至859年),佛教信仰达到了鼎盛,于是便兴建了三塔中的主塔千寻塔。建造千寻塔的目的,除了弘扬佛法之外,还有镇压水患之意。</p> <p class="ql-block">2、两座小塔建于北宋时期大理国段正严、段正兴时期(公元1108至1172年),与主塔(千寻塔)的唐代建造时间相隔约300年。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寻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卫。二小塔不但构造、外形、大部相同,而且二塔相对而倾,南塔倾斜18°,方向西北,北塔倾斜12°,方向西南。据记载400多年前已是倾斜之塔了 。</p> <p class="ql-block">3、崇圣寺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公元713年),鼎盛于宋代大理国时期,曾是南诏、大理国的王家寺院,并一度成为东南亚最大佛教寺院,记载显示“九位大理国王在此出家”。 清咸丰、同治年间,崇圣寺曾经的闻名于世的五大重器(三塔、南诏建极大钟、雨铜观音像、三圣金像、“佛都”匾),除三塔外均毁于兵燹和自然灾害。 在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称为“天龙寺”。</p> <p class="ql-block">4、1961年3月4日,崇圣寺三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8月8日,崇圣寺重建工程动工。2005年4月22日,历时的崇圣寺重建工程全部竣工。其所属的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主要景点</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理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占地1000亩,分为两大部分:前区以三塔为中心,景点主要包括三塔、南诏建极大钟和雨铜观音殿;后区则是被誉为汉传佛教第一寺的崇圣寺。</p> <p class="ql-block"><b>1、三塔</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巍然矗立的崇圣寺三塔,正中间的大塔叫千寻塔, “寻”在古代是计量高度的单位,一寻相当于八尺,“千寻”是形容主塔之高。千寻塔实际高度为69.13米,建于唐代南诏国时期(公元833年-840年),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共16级,塔心内有木梯盘旋而上。塔身呈纺锤型,线条圆润,属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现存的唐代密檐式塔的代表,还有西安的小雁塔(塔高46米)。1978年维修时从塔顶发现680余件南诏大理国文物,包括银鎏金镶珠金翅鸟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北两座小塔,外观轮廓为锥形,是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建造于大理国段正严、段正兴时期(公元1108~1172年)。两小塔相距97米,每座塔高度均为42.19米,为八角形楼阁式10级砖塔,每级塔檐上砌出模拟木构建筑的斗拱、平座和形状各异的塔形龛,塔身有佛像、莲花、花瓶等浮雕,层层各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座小塔距离大塔都是70米,三塔呈等腰三角形分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千寻塔前照壁上有明代黔国公沐英之孙沐世阶所写“永镇山川”四个大字,每字高1.7米。据说大理地区多水患,要治水必先治龙,可龙只畏大鹏,因此只要塔和塔上的大鹏金翅鸟存在,龙就不敢作恶,水患也就很少了。三塔象征佛教“三宝”(佛、法、僧),塔身浮雕中的莲花、佛像等元素反映南诏大理国佛教密宗的盛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千多年前,人们是如何建造三塔的?民间一直流传着"堆土建塔"、"挖土现塔"之说。也有专家依据1978年至1981年对三塔进行历时三年的维修与加固时,人们在塔身上发现了许多圆孔,据此推断这些圆孔是当年建设三塔搭建脚手架遗留下来的。但我不认同这一观点,三塔曾经历30余次强地震而仍然屹立不倒,这就证明民间的说法比一些专家的推断可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崇圣寺三塔经历千年的风雨剥蚀,以及30余次强地震的考验。虽然都已不同程度的偏离垂直线,并且呈倾斜状态已达400多年,但仍然屹立。明朝正德年间的大地震,大理古城房屋绝大部分倒塌,千寻塔却能奇迹般不倒;1925年的大地震,城内民房倒塌达99%,千寻塔只震落了塔顶上的宝刹。这对于没有石基而直接在土基上修建的三塔来说,无疑是一个奇迹。</p> <p class="ql-block"><b>2、南诏建极大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为崇圣寺五大重器之一。“南诏”为国号,“建极”是年号。南诏建极大钟铸于南诏国建极十二年(公元871年)。徐霞客曾在《滇游日记》中这样写到:“钟极大,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遗憾的是南诏建极大钟毁于清末战乱。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钟于1997年重铸,钟高3.86米,口径2.138米,重16.295吨,为云南省第一大钟。</p> <p class="ql-block"><b>3、雨铜观音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雨铜观音铸于南诏中兴二年(公元899年)。传说当时高僧们以铜铸观音像,及铸至观音像一半时,铜已用尽,正在无奈之际,恰逢天降铜雨,满地皆为铜屑,取以铸像,不余不亏。于是取名为“雨铜观音”。雨铜观音铸于南诏中兴二年(公元899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咸丰年间,雨铜观音殿毁于大火,铜像之两手及衣角亦有损坏。直至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时任大理提督的蔡标,方将其损坏部分修复。然而在文革时期,雨铜观音被作为“破四旧”的对象砸碎回炉了。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所看到的雨铜观音殿在原先的旧址上扩大重建,于1999年建成。现在的雨铜观音殿高29.99米,占地面积81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84平方米。殿内居中的2.2米高的汉白玉须弥座上,有1.8米的贴金铜铸莲花座,莲花座上站立有8.6米高铜铸贴金的雨铜观音。重铸的雨铜观音根据清末遗存照片精心复制,重11吨。慈祥、善良的女性的脸,结实挺拔的男性身材,是典型南诏中、晚期大理地区男性观音向女性观音过渡时期的造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雨铜观音殿二楼上展示的是两幅稀世画卷的复制品。一幅是《南诏国史图传》,另一幅是《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梵像卷》。</p> <p class="ql-block"><b>4、崇圣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历史上的崇圣寺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以南诏国皇家寺院为雏形,至大理国时期发展为东南亚最大佛教建筑群,形成“三阁、七楼、百厦”的宏大格局。经历代扩建,到宋代大理国时期达到了颠峰。由于大理国时期佛教盛极一时,因此大理国也被誉为“妙香佛国”。大理国22位国王中有9位在崇圣寺出家为僧。当时的崇圣寺是整个大理国,乃至整个东南亚佛教文化的中心,故被喻为“佛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代以后寺院建筑逐渐损毁,仅三塔得以保存,形成了近百年“有塔无寺”的历史。2005年崇圣寺在原址复建,建筑群落占地600亩,建筑面积20080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天王殿、弥勒殿、十一面观音殿、大雄宝殿、阿嵯耶观音阁、山海大观石牌坊、望海楼。布局以保护三塔为核心,集唐、宋、元、明、清历代建筑特色之精华,整个寺院大气磅礴、金碧辉煌,重现了“灵鹫山圣地,妙香国佛都”的胜境。</p> <p class="ql-block"><b>大雄宝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大敞亮,金碧辉煌,为仿北京故宫太和殿,清代重檐九开间,有三层台基,殿面阔51.7米,高26米,为全国佛教寺院中体量最大的殿。</p> <p class="ql-block"><b>天王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庑殿顶单檐五开间建筑,采用金龙金凤玺彩装饰,整体呈现明代寺庙风格。殿前悬挂徐悲鸿题写的对联“和风荡洱海,白雪点苍山”,展现人文与自然的融合。殿中供奉着大黑天神像和四大天王雕像。导游小姐姐介绍说,四大护法里有乔峰和段誉。</p> <p class="ql-block"><b>弥勒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仿宋代单檐庑殿顶七开间建筑,采用庄严典雅的和玺彩。中前供弥勒菩萨,背后供韦驮像,两边列天龙八部之龙部。</p> <p class="ql-block"><b>观音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供十一面观音像及观音八化身,十张面孔分别是喜怒哀乐各种相,第十一张脸为佛地,功德圆满。</p> <p class="ql-block">财神殿、药师殿、罗汉堂只在外拍照留念,未进入。</p> <p class="ql-block"><b>九龙浴沸</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崇圣寺九龙浴佛的传说故事,讲述了释迦牟尼的诞生和九龙为其沐浴的神话。释迦牟尼出生时能行走,并留下七步生莲的传说,这一天正是农历四月初八的浴佛节。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僧殿供奉着列代高僧,不得入内。其余各殿因时间关系仅仅是顺道远观。</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5、其它景点</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塔倒影公园: 雄奇的崇圣寺三塔还在80年代衍生出一个三塔倒影公园。三塔倒影公园占地27亩,有水面积达10多亩。公园坐北向南,背靠一公里许的崇圣寺三塔,以园内的潭水能非常清晰地倒映出三塔雄姿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塔非遗展览馆和崇圣寺三塔出土文物展厅也有看点。</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六、旅游体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我们走近这片神圣之地,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雄伟壮观的千寻塔。它拔地而起,高耸入云,以一种不可一世的气势屹立于天地之间。始建于南诏劝丰佑时期的千寻塔,采用十六级方形密檐式空心砖结构,这一独特的建筑形式鲜明地展现出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每一块砖石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历经风雨侵蚀,却依然坚固如初,彰显着唐代工匠们高超精湛的技艺和无与伦比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理崇圣寺三塔的千寻塔为治水而建,南北二塔的主要作用是守护主塔,同时三塔整体布局象征佛教中的“三界”理念,两北二塔作为辅助镇压水患的符号,与千寻塔共同形成大理地区“治龙畏鹏”的风水信仰 ,共同构成风水格局中的镇水象征体系 。 这种“三足鼎立”的布局,也体现了“三才者,天地人”的宇宙观,三塔既是佛教“三宝”的具象化,也是南诏古国对天、地、人和谐共生的终极想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崇圣寺三塔经历了无数的风雨考验,但始终顽强地屹立着。每一次的劫难过后,人们都会对其进行修缮和保护甚至是重建,因为它们已经深深地融入了大理人民的心中,成为了民族精神的象征。这种坚韧不拔、守护传承的精神,也如同三塔一样,在苍山洱海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崇圣寺三塔不仅仅是一组杰出的古代建筑,更是大理历史文化发展的生动见证。在南诏和大理国时期,佛教盛行,这些塔寺的建造与当时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它们是人们对佛法崇敬的物质体现,也是当时社会繁荣昌盛、文化昌盛的象征。在那些古老的岁月里,僧人们在塔下诵经礼佛,信徒们怀着虔诚之心前来朝拜,香火鼎盛,梵音袅袅,一片祥和庄严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崇圣寺三塔早已成为了大理的标志性景点,吸引来越来越多的游客。人们来到这里,在欣赏其雄伟、壮丽外观,更是为了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历史厚重感。当我们漫步在塔下,仿佛能听到古代工匠们劳作的声音,能看到僧人们虔诚的身影,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在跳动。崇圣寺三塔,就像是一部无言的史书,用它们的存在向人们讲述着大理的前世今生,它们将继续屹立在这片土地上,见证着未来的岁月,成为永恒的文化瑰宝,让后人永远铭记大理那段辉煌灿烂的历史篇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注:部分图片资料来自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5年8月11日于四川西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