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陶渊明《咏二踈诗》赏读及“踈”“疎”“疏”辨别

山水散客

<p class="ql-block">“二疏”即“二踈”,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文化符号,比晋代的陆机、陆云兄弟称“二陆”,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称“三苏”还要早得多,早在西汉就出现了。“二踈”之“踈”,又作“疎”,但遗憾的是,被今人通作“疏”字了。赵所生、缪咏禾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袖珍字海》是这样解释“踈”字的:“踈,同‘疏’”。在解释“疎”字时,直接指出:“疎”是“‘疏’的异体字”。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没有收入“踈”字,而是收入了“疎”字;但在正文中,没有出现对“疎”字的解释,而是将其用括号括起,直接置入“疏”字条目,将“疏”“疎”视为是一个字,从编辑“凡例”可知,表明“疎”是“疏”的异体字,在条目上,只出现“疏”字,而不再单独出现“疎”字。“踈”同“疏”,“疎”又是“疏”的异体字,可见,在古今汉语中,“踈”“疎”“疏”三字,实为一个字。但如果作为姓氏来使用,词义上还是有很大区别、不可以随便替代的,因为,“踈”“疎”二字,还与另一个姓氏“束”有关。“束”姓,是由汉代的尚书令“踈孟达”为避免遭受王莽迫害、隐姓埋名、“踈(疎)去足”后,成为“束”而得来的。《汉书》《晋书》上有明确记载。历史上的“踈”姓,主要出自山东,出自汉代太子太傅踈广的老家“东海郡”兰陵一带。1991年,在山东省兰陵县柞城故城东部的小北山村,出土一块西汉石碑,长97厘米,宽38厘米,厚16厘米,现陈列在山东省兰陵县博物馆。石碑上,阴线刻有隶书“踈夫人规冢”字样。对这块石碑上的文字解读,目前,山东考古界的主流解读与笔者的理解不一样,他们将第二个字“夫”字理解为是“大夫”二字的合文,这块石碑的碑文是“踈大夫□冢”。将“冢”字前面两个字作未能释读处理。但无论那种解读,“踈”字在汉代之前就作为姓氏,已经是赫然在目了。考古资料、出土文物为历史上的“踈”姓提供了铁证,也再次验证了笔者之前的推论。现代流行的《汉书》《晋书》等历史文献中,将姓氏“踈”字也不分青红皂白地异化为“疏”字,将“踈广”“踈受”“踈孟达”一律改写为“疏广”“疏受”“疏孟达”,将“二踈”改写为“二疏”,是极其谬误的做法,必须得到彻底更正。</p> <p class="ql-block">(兰陵博物馆藏品。图片由考古专家李银德先生提供)如果将姓氏“踈(疎)”字也写作“疏”字,混同于一般的“疏忽大意”之“疏”,常人又如何能够读出“束”与“疏”二字之间有内在逻辑关系?人们也会误以为,当今的“千家姓”中,“束”姓与“疏”姓是两个姓。其实,二者是同一个姓。在此,笔者以汉代太子太傅踈广第76代孙的名义,强烈呼吁和恳请:今后,国家在进行人口统计时,如果按姓氏来划分,应该将“束”“疏”二姓作为一个姓氏来进行统计。今后,有关字典、词典再版时,出版界应该对“踈”“疎”二字特加标注说明:作姓氏用时,不作“疏”。今后,如果《汉书》《晋书》及其他历史文献典籍再版,凡是涉及到踈广、踈受、踈孟达等历史人物的,一律不得使用“疏”字作为姓氏,而应还原使用“踈”字本字。今后,山东、江苏连云港等地区普遍存在的“二疏城”“二疏镇”“二疏墓”等等“二疏”系列,应该一律改为“二踈”字样。历史上的“二踈(疎)”是专指汉代的太子太傅踈广、少傅踈受叔侄二人。何时将“踈”“疎”二字视为是“疏”的异体字,应该是在宋代。因为我们在唐玄宗李隆基唯一传世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鹡鸰颂》行书书帖中,仍可欣然读到“踈”字字样。</p> <p class="ql-block">因此,在晋代陶渊明的心目中,在他的笔下,“二踈”绝不可能写成“二疏”。从2025年开始,我在“有春读史”已历经5年多的基础上,又开启了“有春读诗”模式。重温经典,从我做起。最近在阅读由著名古代文学史研究专家、中国古文献专家逯钦立先生辑校、中华书局出版的三卷本《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时,我读到了陶渊明的《咏二踈诗》。尽管书中显示的是《詠二疏诗》字样,但在我的视野中,自然转换成了《咏二踈诗》,并以此晓谕读者诸君。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生活在东晋末年至南朝宋年间,有“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之誉。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章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传世。常人对他的《桃花源诗》《归去来兮辞》比较感兴趣,他的咏史诗、尤其是吟咏历史人物的诗也很有特色,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歌咏来表达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表达他的理想追求,著名的有《咏二踈诗》《咏三良诗》《咏荆轲诗》。《咏二踈诗》原文如下:</p><p class="ql-block">大象转四时,功成者自去。</p><p class="ql-block">借问衰周来,几人得其趣。</p><p class="ql-block">游目汉廷中,二踈复此举。</p><p class="ql-block">高啸返旧居,长揖储君傅。</p><p class="ql-block">饯送倾皇朝,华轩盈道路。</p><p class="ql-block">离别情所悲,余荣何足顾。</p><p class="ql-block">事胜感行人,贤哉岂常誉。</p><p class="ql-block">厌厌闾里欢,所营非近务。</p><p class="ql-block">促席延故老,挥觞道平素。</p><p class="ql-block">问金终寄心,清言晓未悟。</p><p class="ql-block">放意乐余年,遑恤身后虑。</p><p class="ql-block">谁云其人亡,久而道弥著。</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五言诗,诗中的一些关键字词要先认知一下:“大象”指天、大自然,《老子》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句。“转”就是运行。“借问”即请问。“衰周来”,指东周末期即春秋战国以来。“趣”即旨趣、意旨、道理。“游目”即随意观览,放眼望去,回眼望去。“高啸”即高歌,形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长揖”(yī)即旧时拱手、相互道别辞谢的礼节。“储君傅”之“储君”即太子,这里指踈广、踈受二人在朝廷分别任太子太傅与太子少傅官职。“华轩”指达官贵人乘坐的车子。《汉书·踈广传》记载:“二踈”辞官离开长安时,“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祖道(指饯行),供张东都门外,送者车数百两,辞决而去。”“余荣”:剩下的荣华,指二踈所辞去的高官厚禄。“贤哉岂常誉”:《汉书·踈广传》记载,当叔侄二人离开京城长安时:“道路观者皆曰:‘贤哉二大夫!’或叹息为之下泣。”“厌(yān)厌”:安逸、安详的样子。《诗经·小雅·湛露》有“厌厌夜饮”,毛诗传释为:“厌厌,安也。”“闾里”指古代里坊制度时的乡里邻居。“近务”指眼前平常事务。“促席”即席位靠近,表示亲近。“挥觞(shāng)”即举酒杯饮酒,“觞”即酒杯。“平素”指平时往常的事情。“问金终寄心”:指踈广的子孙托人问踈广,能给他们留下多少钱财以置办房舍田产。“寄心”即藏在心中的想法,表示关心。“清言”指踈广所说的“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的名言。“晓未悟”:晓谕不明白的人。“遑恤身后虑”:哪有闲暇考虑死后的事。遑:闲暇。恤:忧虑。“其人”指踈广、踈受“二踈”。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全诗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天地四时自运转,功业建成当还居。</p><p class="ql-block">请问东周末世后,几人能得其旨趣?</p><p class="ql-block">放眼汉代朝廷内,二踈举止可称许。</p><p class="ql-block">欢快高歌返故乡,告别太子辞官去。</p><p class="ql-block">皇朝官吏来饯行,华贵轻车填满路。</p><p class="ql-block">离别之情多悲叹,荣华富贵何惜顾。</p><p class="ql-block">德操高尚感路人,贤哉赞誉非常语!</p><p class="ql-block">邻里乡亲相聚欢,从此不再烦俗务。</p><p class="ql-block">故旧老友身边坐,举杯邀饮话平素。</p><p class="ql-block">皇帝赠金家产丰,清言晓谕不糊涂。</p><p class="ql-block">快意享乐度余生,无暇顾及身后虑。</p><p class="ql-block">谁说二踈已去远,日久其道更卓著。 </p><p class="ql-block"> 束有春 2025年8月11日于金陵四合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