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建的榆次老城与特色桃花面

刘德新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冀晋豫三省自驾游之二十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晋 中 榆 次 行</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离开了太古区,我们又来到了晋中市的榆次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榆次区,虽然离太原市很近,只有20多公里,但它不属于太原市,而属于晋中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晋中市榆次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榆次区是晋中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也是晋中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榆次区的历史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春秋时称“魏榆”,战国改称“榆次”;秦庄襄王四年设榆次县,1954年设立榆次市,1999年撤市设区,成为晋中市榆次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它的面积有1318平方公里;东倚太行山,西临汾河谷地,北接太原市,南邻太谷区,交通便利,有“旱码头”之称;地形东高西低,分为东部山区、中部丘陵、西部平川;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5.54亿元;三产比为3.6:24.9:71.4,第三产业发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旅游景点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榆次老城</b>,国家4A级景区,始建于隋代,含县衙、文庙、城隍庙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常家庄园</b>,北派私家园林,晋商大院代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后沟古村</b>,保存完整的明清古村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b>,避暑胜地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榆次老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城市发展方面是太原、榆次一体化核心区,大学城所在地,教育资源集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旅融合,正在打造“省城旅游副中心”,推动商文旅一体化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榆次区既承载着厚重的晋商历史与文化底蕴,又在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活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入住酒店安排好住宿后,已是下午5点来钟了。我们向酒店前台打听榆次区有什么好吃好玩的地方?酒店前台的工作人员热情地向我们推荐了榆次区的特色美食:桃花面。并告诉我们,榆次老城旁边就有一家知名的潘记桃花面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前听说过榆次老城,这次正好到老城逛逛,顺便尝尝这里的特色美食桃花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是,我们花10元钱打了个车来到了榆次老城的东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一、榆 次 老 城</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榆次老城的历史</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榆次老城始建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战国时期:已有榆次城郭的记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隋朝:隋开皇二年(582年),在汉城旧址上修筑新城,奠定了老城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清时期:老城达到鼎盛,商业繁荣,文化昌盛,成为晋商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世纪50年代,榆次老城已基本消失,只剩零星的断壁残垣、少量古建残件和依稀可辨的街巷格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具体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当时的情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城墙被拆,轮廓犹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隋开皇二年(582年)所筑“周五里”的老城墙,到40年代还比较完整;建国后因城市扩建、修路、建厂,墙砖被大量扒取他用,至90年代只剩几段不足一人高的土垄和城壕遗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古建零落,民居破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县衙、文庙、城隍庙、书院等公共建筑群,原有格局虽在,但除个别大殿、牌坊尚存残躯外,其余或被工厂、学校占用,或沦为仓库、危房,年久失修,屋顶坍塌、木构糟朽现象普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3、街巷骨架仍存,生活机能衰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清留下来的棋盘式街巷走向基本没变,沿街铺面却早已由青砖灰瓦的铺板门脸变成了水泥砖混的“火柴盒”;人口密度高、基础设施差,居民私搭乱建严重,污水靠明沟、电线如蛛网,传统生活场景和建筑细部快速消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之,重建前的榆次老城已经“形在而神散”,只剩历史坐标和碎片化的元素,为2002年开始的“抢救性复建”提供了考古依据和情感理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榆次老城的复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榆次老城的大规模重新修建始于2002年,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至2005年9月,大部分古建复建完成。它是一座在原址基础上复建的仿古古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复建的老城占地约100万平方米,西至西门瓮城,东至俞家街,南至清虚阁,北至小井巷。其中古建筑与园林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城整体布局以市楼为中心,形成“东政西文、南北商市”的格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大街:以县衙、城隍庙为核心,是老城的政治中心。其中,县衙被誉为“三晋第一署”,规模宏大,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大堂、二堂、三堂等建筑,展示了古代县级衙署的完整风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榆次县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大街:有文庙、凤鸣书院等,构成文化教育中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北大街:为商业街市,分布着各类商铺和民俗客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外,城隍庙、清虚阁、思凤楼、东西花园等历史建筑群,都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建。其中,城隍庙内的玄鉴楼始建于明代,1999年被世界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基金会评为全球最精美的100处古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榆次城隍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复建后的老城集宋、元、明、清、民国建筑风格于一体,展现了晋商文化与传统建筑艺术。现在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在这里常年举办一些民俗表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复建后的老城,不仅用于旅游观光,还成为众多影视剧的取景地,如《乔家大院》、《走西口》、《铁梨花》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综上,榆次老城在21世纪初的重建不仅恢复了其历史风貌,还将其打造成了融合文化、旅游、教育功能的重要景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社会对榆次老城复建后的评价</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社会上对“复建后的榆次老城”的评价,大致有三种声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 文化界的肯定</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余秋雨、冯骥才等学者把榆次老城视为“华北县域城制标本的复活”。在他们看来,全国大多数老城已被拆光,榆次能把县衙、文庙、城隍庙、清虚阁等节点按史料“拼”回一城,等于为明清县级城市文明找到了一个“气魄宏伟的印证”。因此,文化抢救派给出的关键词是“总算把城市记忆拼回来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 游客和商户点赞</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普通游客普遍承认“全是新建筑”,但仍肯定“古风扑面、夜游出片”。携程、马蜂窝的游记高频出现“拍照圣地”“汉服体验好”“小吃集中”等好评。周边商户则把老城视为“流量入口”:60 万平方米的仿古街区、影视取景地和“中国民间艺术馆”的落户,让这里成为晋中旅游动线上的必停站,直接带动了餐饮、民宿、零售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 不同意见认为是:“拆了真古董,造了假古董”</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部分历史学者和背包客指出:除局部墙基外,所见皆为21世纪初新建;当年城墙、护城河是在和平建设时期被人为拆除,如今又花巨资复建,本质是用“仿古地产”替代真正的历史层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简言之,复建后的榆次老城被肯定为“记忆抢救工程”和“旅游发动机”,也被诟病为“真遗址上的假古城”,社会评价呈现出明显的“文化价值”与“历史真实性”之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以为这些不同意见和争论是正常的,各有各的道理。这也是所有古建维护和修复中共同要面对的矛盾与问题。要做的是如何找到解决这些矛盾与问题的最佳平衡点,不管是在复建前的规划中,还是重建后的使用上,都是如此。</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四)、游览榆次老城的观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到达榆次老城的东门,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说,还有半个小时,老城就要关门了。原来老城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它不是24小时开门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进入老城,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老城规划的很好。重修后各项古建庄重气派,广场宽阔大气。气势上给人一种高大尚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复建后的老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只在里面匆匆转了转。给我的第二个感觉是:可能是快要关门的原因吧,里面游人很少,显得有些冷清。缺少些烟火气,与我想象的那种热闹的古城场景,还是有很大不同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只是在短暂游览中自己的一些感觉而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说在复建老城的时候,把老城原有的居民全部迁出了老城。复建是将老城打造成一个旅游景区,而不是一般认为的那种有居民居住生活的老城了,因此,缺少些烟火气也就在情理之中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是象有人评论说的那样:由于将居民迁出,老城缺乏原住民的生活气息,显得“有古形而无古魂”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二、榆次桃花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榆次桃花面是山西晋中榆次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面食之一,距今已有150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桃花面的来源与做法</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桃花面”最初并不叫这个名字,它和桃花也没有任何关系。相传在旧时饥荒或战乱年代,逃荒者将各家施舍的剩菜残羹——几片烧肉、几个丸子、半个鸡蛋——浇在面上果腹,这种杂烩面被叫做“逃荒面”。后来,一位落第秀才嫌其名不雅,借“人面桃花”之意,将其雅化为“桃花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桃花面”的面条用胡萝卜汁和面,呈淡粉红色;浇头中的烧肉色泽酱红油亮、丸子金黄、鸡蛋雪白,再配上翠绿的菠菜、海带丝,整碗面色彩缤纷,宛如春日桃花,故得此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具体做法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和面:面粉中加入新鲜胡萝卜泥,揉成淡粉色面团,饧面后手工擀切成细圆面条,要求“一根不断”,象征团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浇头:烧肉:五花肉先炖后炸,再用蜂蜜、酱油、八角等调料蒸制,色泽粉嫩、肥而不腻;丸子:猪肉馅油炸至外酥里嫩;再配以卤鸡蛋、海带丝、炸豆腐、菠菜、木耳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 汤底:猪大骨与老母鸡熬制高汤,兑入蒸肉的卤汁,汤色棕红透亮,咸鲜微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 出锅:将煮好的粉色面条捞入大海碗,依次码放浇头,淋热汤,撒葱花、香菜即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桃花面讲究“一清二白三红四绿”——汤清、蛋白、肉红、菜绿。面条筋道,汤汁浓郁,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榆次当地有“想交桃花运,去吃桃花面”的说法,春天桃花盛开时,吃一碗桃花面已成民间习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碗桃花面,从逃荒到团圆,从饥馑到丰饶,早已成为榆次人“活着的家谱”,盛着一座城市的烟火与乡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品尝桃花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城东街有家潘记桃花面馆。在榆次区是家品牌连锁店。他的桃花面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普遍赞美,被誉为“榆次桃花面的天花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出老城东门后,走几分钟就到了这家潘记家常菜桃花面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的桃花面分大碗和小碗,大碗15元,小碗13元。进店后,我们4个人点了4份小碗的桃花面,喝点自带的小酒,又点了一盘过油肉,一盘凉菜。一个盘子,几种凉菜随便装的那种,共计花费了人民币88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桃花面端上来之后,只见里面有一个煮鸡蛋、5个肉丸子、两片五花肉,还有海带丝、青菜。虽然是小碗,但感觉量很足,色香味俱全,非常的经济实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山西是面食大省,以面条著称。以前只知道他的刀削面非常有名。从没有听说过桃花面。这次品尝了桃花面,算是长了见识。原来山西榆次还有这样经济实惠的桃花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这种桃花面,当地居民也非常的认可。平常吃的人挺多,据说到了节假日还需要提前排队预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次冀晋豫三省自驾游到这里就基本结束了。6月13日早餐后8点来钟,我们离开山西榆次返回京城,并在下午2点多钟顺利回到了北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三省自驾游美篇写作到这里也画上了句号,感谢各位美友的关注鼓励,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文部分照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08.11 写于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