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清晨,阳光轻柔地透过纱窗,在餐桌上那碗刚出锅、还氤氲着热气的苞谷浆巴上流淌。退休后的我,早已习惯了自然醒的慵懒,常常将早餐抛诸脑后。近来因伤在家静养,生活倒变得规律起来,每日都有人悉心为我准备早餐。今晨,望着这碗既熟悉又久违的食物,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了那个物资匮乏却温情满满的六七十年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那个大集体时期,山里农民的生活紧紧依偎着土地,土地是我们唯一的希望与依靠。生产队的产出与自留地里的微薄收获,构成了我们全部的食物来源。“靠山吃山”,简单质朴中却透着无奈。洋芋成熟时,蒸洋芋便是餐桌上的常客;苞谷成熟,浆巴则成了我们果腹的主食。那时的浆巴,做法虽简,却饱含着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将尚未完全成熟的苞谷掰下,用手或刀将玉米粒从棒子上剥离,再用石磨细细磨成浆,在滚水中搅成玉米糊糊,便是当顿的美餐。也常是先将洋芋煮熟,再与玉米浆搅拌在一起,做成洋芋浆巴,配上一碗雷打青椒制成的水辣子,那便是一顿丰盛无比的佳肴。这浆巴,在如今看来或许只是粗茶淡饭,图个新鲜换换口味,但在当时,却是支撑我们生活的顶梁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记忆中,那带着些许甜味的浆巴,虽口感粗糙,却能实实在在地填饱肚子。几碗浆巴下肚,便能抵御一天的饥饿。有时磨的浆吃不完,放到下顿便成了酸浆巴,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从不嫌弃,依然吃得津津有味。除了浆巴,洋芋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青黄不接之时,还有那些漫山遍野的野菜,荠菜、马齿苋、灰灰菜、蒲公英……春天刚一冒芽,便被我们采回家中,经过简单的焯水、拌盐,或是掺在少量杂粮面里做成糊糊、菜团子,便成了餐桌上的美味。它们虽比不上如今的山珍海味,却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帮助我们一家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夏末秋初,除了纯浆巴和洋芋浆巴,南瓜浆巴也是我记忆中的独特味道。记得有一年,母亲在队里积过火肥的坡上点了十几窝南瓜,没想到竟获得了大丰收。一个个脸盆大的南瓜堆满了屋子,吃不完的就储存起来慢慢享用。除了做南瓜汤,大多数时候是把南瓜蒸熟后配着杂粮面吃。那些南瓜,不仅丰富了我们的餐桌,更是在青黄不接的时候,给予了我们实实在在的帮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苞谷成熟后被磨成苞谷面,除了做成苞谷糊糊,还做成窝窝头,成了我们相对“经饿”的主食。那时的吃食,谈不上什么味道,更多的是为了活下去。我们靠着土地的馈赠和自己勤劳的双手,在艰难的日子里一点点地捱过去。虽然生活充满了艰辛,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的场景,却充满了温暖和幸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时光匆匆,几十年转瞬即逝,如今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超市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各种美食应有尽有。曾经的苞谷浆巴,早已不再是人们果腹的主食,甚至一些年轻人都吃不惯它粗糙的口感。但对于我们这些过来人来说,每一口苞谷浆巴,都承载着过去生活的记忆,那是一种对生活不易的深刻体会,更是对那段艰苦岁月的怀念和感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我们依然会时不时地煮上一碗里面或放洋芋、或放红薯、或放南瓜的苞谷浆巴,配上一碗水辣子,或炒一盘青椒洋火,细细品味,为健康调理生活。在这熟悉的味道里,我仿佛又看到了当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浆巴,虽然简单却充满温馨的场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而如今,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餐桌上的食物也越来越丰富,其中就有自认为最好吃的放了糖的浆巴饼。但那些曾经陪伴我们度过艰难岁月的食物,却永远留在了记忆深处,成为了我们心中最珍贵的宝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