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6.07-11 一条古蜀道 半部华夏史(10)徒步高庙铺到大朝驿 山水太极 昭化古城之一

夏蝉不可以语冰

<p class="ql-block">下午徒步应该是从志公寺经高庙铺到望夫桥的</p><p class="ql-block">但是好像之前批次的人嫌太远</p><p class="ql-block">于是把前面这段给减了</p><p class="ql-block">我们今天就直接从高庙铺出发了</p> <p class="ql-block">剑门蜀道高庙铺出入口</p><p class="ql-block">原真古蜀道,古代驿道五里一塘,十里一铺,高庙铺因在火把梁山脊高处建有关帝庙而得名。旧有莫梁寺、火把房、烽火台、铺舍、风雨亭台等。千百年来,幽幽古道、马蹄声声,信使货郎往来不绝。</p> <p class="ql-block">高庙铺</p><p class="ql-block">高庙铺位于昭化镇松宁村七组,距大朝驿5千米,西与剑阁县剑门关镇高峰村交界接壤。</p><p class="ql-block">古时高庙铺建有许多寺庙,且处于山梁之上,故得名。此处亦名"莫梁寺",曾是千里蜀道上独一无二的景观。传说关羽曾在高庙铺驻守,莫梁寺供奉的正是关羽,且天下的关羽神像数此最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问题是并没有看到啊</p> <p class="ql-block">《蚕桑十二事图》</p><p class="ql-block">原图应该是广元市皇泽寺的一组石刻画由十四块石碑组成</p><p class="ql-block">由“选椹、种桑、树桑、条桑、窝种、体蚕、馁蚕、起眠、上簇、分茧、腌种、缫丝”12张图构成</p><p class="ql-block">使人能够一目了然地知道从采种育桑到养蚕缫丝的全过程</p><p class="ql-block">这套石刻的作者是清代湖北京山举人曾逢吉</p><p class="ql-block">他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出任昭化知县</p><p class="ql-block">见当地百姓生活贫困</p><p class="ql-block">便令各处利用广袤的田野栽桑养蚕</p><p class="ql-block">并著书立说总结推广种桑养蚕技术</p><p class="ql-block">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p><p class="ql-block">曾逢吉调任广元知县</p><p class="ql-block">又组织百姓在县境内的驿道上种桑树23万余株</p><p class="ql-block">清道光十年(1830年)冬</p><p class="ql-block">曾逢吉升任松潘府同知(知府之副职)</p><p class="ql-block">离职前他精心绘出这组《蚕桑十二事图》</p><p class="ql-block">令人刻碑立于先蚕祠内</p><p class="ql-block">民国时石刻移陈于广元南门蚕桑局内</p><p class="ql-block">1974年移于皇泽寺</p><p class="ql-block">不知道徒步路途为什么会有这12幅画</p><p class="ql-block">关键旁边也没任何介绍</p> <p class="ql-block">松宁桥</p><p class="ql-block">松宁桥又名松树桥,为双孔石板桥,两侧有石板栏杆,整个桥面长6.5米,宽2.8米,高2.0米,经历五百多个春秋,坚固依旧,完好如初,是剑门蜀道上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桥。石桥西头有两株铁甲松树,古树参天蔽日,景色秀美怡人,两颗松树奇高,桥由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石桥西头的两株铁甲松树</p> <p class="ql-block">休息一会儿</p> <p class="ql-block">望夫桥</p><p class="ql-block">望夫桥位于昭化镇松宁村,又名寡妇桥。为明代修建的石板桥,长7.6米,宽2.6米,距水面2米。相传有一妇人,家境殷实,但丈夫不幸早逝,她年纪轻轻就为其守节,一生行善积德,资助鳏寡孤独,四处修桥补路,这座桥就是她出资修建的。当地官府、百姓为了感念她的善举,将此桥命名为望夫桥。</p> <p class="ql-block">铁闩子桥</p><p class="ql-block">铁闩子桥又名孔道新桥,因石板桥面之间用铁闩(铁锭子)挂钩相连,当地人称之为"铁闩子桥"。清康熙年间培修,全长24米,宽3.3米,高4米,五跨平板桥,隐于长势繁密竹林中,毛家沟与架枧沟两条溪合流于此汇入嘉陵江,洪水季节,水势湍急。</p> <p class="ql-block">落落发现一只壁虎</p><p class="ql-block">真心佩服她的眼力</p> <p class="ql-block">在这儿歇了半天</p> <p class="ql-block">筱筱帮我们打果子吃</p><p class="ql-block">就说她像只猴儿嘛</p> <p class="ql-block">然后就到了大朝驿</p><p class="ql-block">大朝驿又名大木树、达摩戍,位于云台山下,是古蜀道上一座古老驿站,位于昭化驿与剑门驿中间,故称"腰站",供官差途中换马、暂住、休息。自明天启四年到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前,为川陕驿道必经之地。清代诗人张问陶、李调元等曾留宿大朝并赋吟诗篇。</p> <p class="ql-block">如今是家民宿</p> <p class="ql-block">民宿大堂的四壁挂着些科普介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广元的古驿站</p><p class="ql-block">广元市由秦入蜀的驿传枢纽,邮驿对历史军事、政治、经济、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今日广元许多场镇仍以驿铺命名。清代末年,广元县境内北起宁羌州,西至昭化县,设陆驿三站,水驿驿站,铺司二十五处。昭化县境有龙潭、虎跳、园山、旱龙、柏林五驿。在龙潭、虎跳、园山各设驿丞。另设铺七处。康熙二十九年(1690),驿道改为东起广元,西达剑州(剑阁),五驿尽裁。另设昭化驿于桔柏渡(水陆),全境社铺十三处。乾隆二十九年(1764)起,全境存铺十一处。广元陆驿三站,配驿马九十匹,马夫四十五名,昭化共配驿马六十匹,马夫三十名。广元、昭化水驿,各配桡船二支,水手四名,桡夫十二名。铺递冲道,每铺设铺司兵私人,僻道设铺司兵二人。广元全县设铺司兵七十八人,昭化设三十八名,保证邮传畅通。</p><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八年(1902)和三十二年(1906),广、昭两县兴办"大清邮政",境内邮、驿并存,国民两年(1913)6月,两县奉令拆除驿站,通信归邮。</p> <p class="ql-block">大朝驿与陆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朝驿古代的名字叫"达摩戌驿",按驿道上"亭、铺、站"的设置规则,大朝驿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是达摩戌驿站。这个站龄高达2000年的"长寿老驿站",是故人经蜀道出川入蜀的必经之站。但凡行旅之人,无论是王公贵族、高官小吏、骚人墨客、巨商小贩、马帮车夫都要在这里留下"脚板印"。急于赶路的,在这里吃饭喝水,时间宽松的人,就在这里留宿休息。繁荣的交通,必带来川流不息的人流,在官办驿站的周边,大小投资者让店铺、茶馆、饭店、客栈、妓僚等群居在一起。历史上的这种辉煌,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川陕公路修通而且绕开了这段驿站,大朝驿的驿站功能,才随着公路取代驿道而逐渐寿终正寝。大朝驿"兴也于路"亦"败也于路"。叹息之余,一想到此驿站曾有两千岁的高龄,比那些三十年就"河东河西"的地方也就不必有什么遗憾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代诗人陆游在大朝驿曾留下一段佳话,相传,当年陆游受好友范成大之邀到其帐下任参议,取道汉中经金牛道入蜀,过大朝驿时人困马乏,宿于驿站馆舍。在驿馆的墙上,发现一首题壁诗:</p><p class="ql-block">玉陛蟋蟀闹清夜,金井梧桐辞故枝。</p><p class="ql-block">一枕凄凉眠不得,呼灯起作感秋诗。</p><p class="ql-block">陆游看那墨痕尚新,字迹娟秀,似女子笔法。向驿馆杂役询问,方知系驿吏之女春香所题。杂役手指井边洗衣少女说:"此乃春香。"陆游暗生情愫,旅途寂寞,如能得此女相伴,也不辜负这千里的颠簸劳苦。于是,盛邀春香谈诗论文。春香见此君仪表堂堂,谈吐文雅,亦感心仪。</p><p class="ql-block">是夜,二人秉烛夜谈。从柳永的婉约到苏轼的豪放,相谈盛欢,相见恨晚。相处日久,两情相眷。然而,范成大已急函催促了,不日即将上路。陆游誓曰:一到任所,定当遣人来迎娶。春香不议,决意同行。春香将此情禀告乃父、父喜曰:汝将终生托付陆放翁,甚幸。</p><p class="ql-block">陆游的坐骑腿已瘸,大朝驿站的马匹均已派往驿路,时天降微雨,似天欲留客。春香知陆游着急,就说:"如果你不怕丢份,驿站还有两匹可以骑乘的驴,其实在这个下雨路滑的日子,驴走石板路还稳当得多!"陆游连声称赞好注意。行前,饮下父亲送上的践行酒,酒意微醺之际,蓑衣批身,两骑毛驴,直向剑门。</p><p class="ql-block">剑门如壁,途景入画,放翁不禁诗意勃发,口赞一绝:</p><p class="ql-block">衣着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p><p class="ql-block">此身合是诗人末?细雨骑驴入剑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唉 </p><p class="ql-block">陆游这首诗</p><p class="ql-block">表达的明明是从抗金前线南郑调任成都</p><p class="ql-block">从铁马秋风的军旅生涯转入后方闲职</p><p class="ql-block">理想落空 黯然神伤</p><p class="ql-block">这写的倒成了新纳小妾诗兴勃发了</p> <p class="ql-block">刘备、诸葛亮对四川邮驿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备建汉后,为了对付北方的曹魏,在汉中地区建立了北伐的军事基地。为打通军输要道,在四川与汉中之间开通了四条主要道路,这就是著名的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和金牛道。蜀国还在汉中设置了重要军事关隘白水关,白水关周围的山上布满了烽火楼。从白水关到国都成都400里间设施一系列的亭障馆舍,以保障邮驿的正常运行。在与东吴交界的荆州地区,大将关羽也在沿江设立了军用通信的"斥候",烽火台从后方一直通达襄樊前线。</p><p class="ql-block">诸葛亮治蜀时,对边疆地区的邮驿也颇有建树。位于今四川西昌地区的越西,当张寲[ yi 疑]出任太守时,说服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共同修复了千里旧道,把荒废多年的石亭古驿都恢复起来,使蜀国与这一地区的邮驿复通。</p><p class="ql-block">蜀国邮驿的特点是几乎没有车传,邮递大部用驿马传送,从事此项工作的人称"驿人",这大概是因为蜀国地处西南,大部为偏远山区,道路不整的缘故。</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第一个"邮政令"</p><p class="ql-block">东汉末年,军阀混乱,中原地区非常混乱,普通百姓连日常生活都难以为继,自然更谈不上正常的通信邮驿活动了。当时由于战乱,"一方有事",即"嘘声扰动天下",因此,邮递十分困难,地方也很少给中央政府上书,"驿书"传递最多不超过600里,直到政治家曹操统一了北方,这情况才逐渐有了改变。</p><p class="ql-block">曹操和他的继承人加强了对邮驿的管理。曹丕建魏后,把长安、洛阳、许昌、邺、谯五个北方大城市建成五个军事重镇,称为"五都"。围绕这五都建立了四通八达的联络通信网。那时,曹魏的通信,绝大多数是军事文件,主要是靠快马投递,步邮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社会秩序还不是十分稳定,步行邮递很不安妥。即使少量的步行邮递,也不用接力传送,而是找一些善于快跑的人,专程邮递。这些人,被称为"健步",后来成为"急脚子"或"快行子"。他们往往跑完全程,中途不换人。曹魏有些专门的信使级别很高,他们常常可以与公卿同坐。</p><p class="ql-block">曹魏时在邮政史上最大的建树,是《邮驿令》的制定与实施。这是在魏文帝(公元220-226年)时由大臣陈群等人制定的。内容包括军事布阵中的声光通信、"遭使于四方"的传舌定以及禁止与五侯交通的政治禁令等。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的邮驿法,对后世有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驿站凭证的使用</p><p class="ql-block">驿站使用的凭证是勘合和火牌。凡需要向驿站要车、马、人夫运送公文和物品都要看"邮符",官府使用时凭勘合;兵部使用时凭火牌。使用"邮符"有极为严格的规定。对过境有特定任务的,派兵保护。马递公文,都加兵部火票,令沿途各驿站的接递如果要从外到达京城或者外部之间相互传递的,就要填写连排单。公文限"马上飞递"的需要日行三百里。紧急公文则标明四百里、或者五百里、六百里字样,按要求时限送到。但不得滥填这种字样。驿站管理至清代已臻于完善,并且管理极严,违反规定,均要治罪。到了清代末期由于有文报局的设立开始与驿站相辅而行,继而废除了驿站,同时有文报局专司其事,以后又设邮政,而文报局也逐渐废止。</p> <p class="ql-block">这几张是挂在一个茶室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邮驿路上的闹剧</span></p><p class="ql-block">唐朝统治者利用驿传,恣行享乐、作威作福的事是不胜枚举。安史之乱的头目之一史思明曾利用洛阳的邮驿快马把鲜樱桃送给河北他的儿子史朝义。唐宪宗时皇室喜欢吃南方的蚶子,每年派遣用"邮子"万人从明州(今浙江宁波)把鲜蚶及时运到长安,百姓不胜其疲。历史上最有名的邮驿运物要数"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故事。唐玄宗时宫廷奢侈成风。杨贵妃爱吃鲜荔枝,每年果熟时唐玄宗总要派专人给她从产地四川涪州运送。从涪州到长安不啻数千里之遥,经驿道快马的长途传送,到达京师时要求荔枝鲜味不变,途中驿使要累死许多人。这一事实曾经引起当时正直人士的无限愤怒,不少诗人以此作为写诗的主题,借古讽今。杜甫的一首诗说道:"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枝,百马死山谷,到今耆旧悲。"晚唐诗人杜牧的一首诗写的是:"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过华清宫绝句三首》)。第一首诗杜甫借汉朝的史实讽谕今人,感叹为了吃上荔枝,人马困乏,惨死山谷,至今父老们还闻虎色变,愁苦万分。第二首诗杜牧说的是:一路上风尘滚滚,驿马奔驰,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有紧急的军情,却无人知晓这只不过是为了宠妃要吃鲜荔枝,君王以此博美人一笑。这都是抨击时政的佳篇,狠狠批评了封建帝王奢侈浪费不顾人民死活的行为。</p> <p class="ql-block">明朝时的"龙场九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了明朝,在他称帝的第22天就下令整顿和恢复全国的驿站。第二年,他颁诏把元朝的"站"一律改称为"驿",还有全国230多处不雅的驿名改得更为雅致。与此同时,朱元璋还大力从事边疆地区的邮驿设施的建设。在明朝边疆邮驿的发展中,有一个历史上十分有名的奢香夫人的故事。奢香是一位深明大义的贵州彝族的女首领,她的事迹现在已在我国电视屏幕上与群众见面。明太祖朱元璋时候,贵州土司霭翠接受明朝的领导。10年后霭翠去世,他的妻子奢香继续掌管彝族部落。明政府派去的都督马烨专横跋扈,有意侮辱奢香,还肆意凌辱和压迫彝族人民。奢香的部下义愤填膺,都劝她起兵反抗。奢香却忍辱负重,让她的知心朋友另一个彝族首领刘氏夫人奔赴京师,向朱元璋报告了马烨的罪行。朱元璋把奢香召进京师,对她说:我可以给你们除掉作威作福的马烨,但你们打算怎样报答朝廷呢?奢香回答说:愿率领子女,世世代代不叛明朝。朱元璋说:这是当然的义务,不能算做报答。奢香回答:从贵州往东北有一条小路可达四川,现已梗塞不通,我愿出钱出人,开山辟岭,修成驿道,以此来报答皇上的恩典。朱元璋对此大为赞赏,立即把马烨捉拿至京,依罪处斩。奢香回贵州后立即组织人力,开始修路。一共修了560多里山路,建立了九驿。因为第一站在贵州西北万山丛中的龙场,因此总称为"龙场九驿"。从此,从明政府的腹地,可以由宽敞的驿道直达云贵边疆,沟通了中原和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这是我国民族团结史上的一段佳话,也是我国邮驿发展史上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p> <p class="ql-block">清代"邮驿"的合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推翻了明朝的统治。同年,清兵入关,建立了清王朝。清代邮驿制度经历了重要改革,其最大的特点是"邮"和"驿"的合并清朝驿务的管理,归于中央兵部,专设一车架司,任命官员七人,主管全国驿道驿站。同时又在皇宫东华门附近设两个专门机构,由满汉两个臣会同管理京师和各地驿务联系,下有马馆,专管驿夫驿马,又设捷报处,收发来往公文和军事情报。清朝驿站较之明朝更为普遍,尤其在一些边远的县级地区,新设了"县递"。这种邮递在县间通信,弥补了干线驿站的不足。县递不是正规的驿站,但备有号为"递马"的通信马匹,起着驿站的作用,因为有县递的补充,清朝全国邮驿事业比前大大方便了到光绪时,仅山东一个省,就有包括县递在内的正规和非正规的大小驿站139处。</p> <p class="ql-block">一段车程后来到山水太极观景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水太极</p><p class="ql-block">昭化古城三面临水,白龙江自西北折向东流,环抱翼山蜿蜒汇入嘉陵江;嘉陵江自东北而来,与白龙江合流后折向西南环绕笔架山而去,形成反" S "河道,直径约5公里,面积20余平方公里的蛇曲地貌,山体互抱,宛如天然太极,昭化古城正好座落在阳极的鱼眼上,被誉为"天下第一山水太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意思是让我们进入古城前先感受一下昭化古城极佳的风水么?</p> <p class="ql-block">按照地图上的方位</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现在是在牛头山上</p> <p class="ql-block">这一片儿就是昭化古城</p> <p class="ql-block">远处估计就是广元了</p> <p class="ql-block">昭化沿江1号特大桥</p><p class="ql-block">也是兰海高速</p> <p class="ql-block">又坐了一小段车就到了昭化古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昭化古城,古称葭萌,位于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白龙江、嘉陵江和清江交汇处,占地面积约0.29平方公里,是国内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三国古城。古城四面环山、三面临水,三国遗址遗迹众多,民风古朴典雅,素有“巴蜀第一县,蜀国第二都”之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16年,秦国灭蜀吞巴并苴,在成都建立蜀郡,在苴国区域建立葭萌县,因此称为“巴蜀第一县”。</p><p class="ql-block">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率部进驻葭萌关,并以此为根据地进攻成都。</p><p class="ql-block">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葭萌昭化成为蜀汉政权的龙兴之地,一直被视为“蜀国第二都”。蜀汉第三任丞相费祎的丞相府、姜维的大将军府就设在昭化古城,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的大本营也在昭化古城。</p><p class="ql-block">宋开宝五年(972年),宋太祖赵匡胤颁旨“昭示帝德、化育民心”,把葭萌改名昭化,昭化由此得名。</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过往行旅不再依凭古老蜀道,昭化古城日渐萧条。</p> <p class="ql-block">抵达民宿后先为过生日的团友唱生日歌</p><p class="ql-block">还是挺有心的</p> <p class="ql-block">打算洗个澡收拾收拾就出门逛的</p><p class="ql-block">却来了一阵雨</p> <p class="ql-block">幸好很快就停了</p> <p class="ql-block">出发去逛街咯</p> <p class="ql-block">民宿位于太守街上</p><p class="ql-block">昭化古城不大</p><p class="ql-block">太守街是昭化古城最主要的一条街</p><p class="ql-block">另外两条与之平行的</p><p class="ql-block">一条是县衙街 很短</p><p class="ql-block">另一条是靠近嘉陵江的相府街</p><p class="ql-block">再就是连接三者的街巷</p><p class="ql-block">比如考棚巷、衙门巷、南门巷、君臣巷、吐费街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守街特色街区简介</p><p class="ql-block">昭化镇太守街位于昭化古城景区中心,因晋代曾设晋寿郡置太守而得名。太守街特色街区是集大蜀道文化、三国文化、川东北市井民俗文化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验街区。规划运营门面300余间,配套有葭萌牌坊、瞻凤门等特色景点,是具有仿古风格的街区集合。现已成功打造了包括特色名吃、主题客栈、文化博展、休闲购物在内的多种业态,充分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消费需求,是一条展示昭化历史文化底蕴的特色街区。</p> <p class="ql-block">昭化乐楼</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p><p class="ql-block">古时,凡有城池者,必建城隍庙,管领阴间亡魂。昭化城隍庙始建于唐代,曾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多次重建,后毁于"文革",公元2008年原址复建。</p> <p class="ql-block">考棚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考棚</p><p class="ql-block">昭化考棚是为本县及邻县学子应试岁考和科考而设,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因年久失修,大部损毁,公元2008年修复。</p> <p class="ql-block">考棚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代科举考试之童试,于每年二月在各县举行,程序共四场。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的考试在昭化县署大堂举行,参考儒童自带桌凳,风雨天无法答卷。知县毛士骥自感愧疚,由选地捐俸,用银百余两,修过亭考舍,添置桌凳,设考位322个,建成考棚,供县试及府试之用。</p> <p class="ql-block">文庙</p><p class="ql-block">文庙为祭孔而立。昭化文庙始建于宋,曾历七次改建。建筑大都被毁,仅存大成殿为清嘉庆二十二年所建,公元2008年原样修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昭化文庙始建于宋代,历史上曾经历过七次扩建和维修,朝代更迭间虽饱经风雨,却始终以坚韧之姿守护着儒家文化的火种。2008年,这座文化地标于原址按古制维修复建,重现昔日辉煌,而大成殿更是明代原构,斑驳梁柱间凝固着六百年的岁月沉淀,堪称活着的历史教科书。这里不仅是祭祀"至圣先师"孔子的神圣殿堂,更是一座承载干年儒家智慧的精神丰碑,靜候每一位寻根者的到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子,光耀千秋的文明燈塔</p><p class="ql-block">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不辞辛劳,周游列国,将"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播撒四方,更以开创私学的壮举,打破教育垄断,门下弟子三干,贤者七十二,桃李满天下。他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历代曾加封为"文宣王"、"大成至圣”,更荣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的美誉,其思想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支柱,更对东亚乃至世界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从韩国成均馆到日本汤岛圣堂,从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启迪到现代社会的道德基石,孔子的智慧早己跨越国界与时代,成为全人类共同珍视的精神瑰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千年祭孔 文化传承的盛典</p><p class="ql-block">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祭孔便成为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神圣的文化仪式之一。千年岁月流转,这一仪式始终承载着中华民族对至圣先师孔子的尊崇与追思。从国家层面来讲,祭孔传承儒家文化,彰显尊师重教理念,为国家培育人才、凝聚文化认同;从社会层面来讲,祭孔弘扬道德规范,促进家庭和睦与文化交流,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史可考的广元籍状元、进士</p><p class="ql-block">王樾:南宋状元,广元历史上唯一的状元。苍溪禅林乡青山村人。其父王诗官至刑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副部长)。王樾后辈王绩生九子,只有一子为举人,其余全部为进士,史称"九子八进士"。</p><p class="ql-block">赵炳然:剑阁人,明朝兵部尚书,14岁中秀才,25岁中举人,29岁赐进土。他曾平定云南边境叛乱,率轻骑进入大漠,与蒙古军队激战,立下大功。他最大的贡献是,1533年,赵炳然巡按江浙,协助副总兵戚继光剿灭了侵犯我国闽浙沿海的倭寇。后又调升兵部侍郎,并再次督抚江浙,多次消灭来犯的倭寇,皇帝再次奖赐他白金和彩帛。他后来升至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打卡亮点:</p><p class="ql-block">棂星门</p><p class="ql-block">棂星,又名文曲星,象征"得士"之吉兆。跨越此门,仿若开启一段奇妙的智慧之旅,寓意着您将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起航,收获满满智慧!</p><p class="ql-block">大成殿</p><p class="ql-block">殿内庄严供奉着孔子及"四配十二哲",踏入其中,一股圣德浩荡之气扑面而来。在此虔心祭拜,仿若与圣贤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儒家思想的深邃与博大。</p><p class="ql-block">状元桥</p><p class="ql-block">踏上这座承载无数期望的状元桥,仿若跨越艰难险阻的时光长廊。它象征着学子们凭借自身努力,一路披荆斩棘,最终蟾宫折桂,实现人生理想。走过此桥,为自己或后虔诚祈愿,愿学业步步高升,事业蒸蒸日上,未来一片光明!</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双门紧闭</p> <p class="ql-block">旁边还有座牌坊</p> <p class="ql-block">和一堵墙</p> <p class="ql-block">沿着太守街继续前行</p><p class="ql-block">路过葭萌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葭萌亭是昭化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太守街中央,又称“过街亭”,是古城街道上的重要地标。 ‌‌</p><p class="ql-block">葭萌亭为三横两纵的青石板街道风格,飞檐翘角设计古朴典雅,亭内常设戏剧表演,展现当地历史文化。 ‌‌</p><p class="ql-block">作为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葭萌亭曾是张飞大战马超的古战场遗址。</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进</p> <p class="ql-block">因为落落约好了晚上一起听评书</p><p class="ql-block">于是提前探了探路找到了衙门巷上的评书馆</p><p class="ql-block">评书馆旁边就是贞节牌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贞节牌坊</p><p class="ql-block">位于四川广元市昭化镇昭化古城县衙街,街正中矗立着一座贞节牌坊。贞节牌坊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皇帝亲自批准为昭化的贞节女子吴梅氏建立的石牌坊,现为复建。高7.8米,宽5.6米,两面分别雕刻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和“涌泉跃鲤”、“唐氏乳姑”等与贞节和孝道相关的图案,两边的门楣上分别刻有“冰清、玉洁”和“竹香、兰馨”等文字,表示吴梅氏高尚品德的意思,上面的碑文记述了吴梅氏的感人事迹。她在三十二岁时丈夫身患重病,临终嘱咐她再嫁,她坚守贞节,曾用铁锥刺破自己的颈部抗拒了男人对她的非礼。她恭谨孝顺父母,赡养双亲,辛勤抚育儿子成才,活到古稀高龄。当时吏部知道她的事迹后,上奏皇帝诰封建坊,表彰她的品德,教化百姓。</p> <p class="ql-block">贞节</p> <p class="ql-block">吴梅氏昭化邑人龙潭驿百户长吴铿铿之旗年三十二夫殁矢志守节锥颈拒暴恭谨至孝赡侍父母耋终悉心抚孤子虔学有成吏部知其母贞请旨旌表诰封建坊显德化民</p><p class="ql-block">大清道光十九年 孟冬 立</p><p class="ql-block">公元二零零七年 仲秋 复建</p> <p class="ql-block">孟母三迁</p> <p class="ql-block">岳母刺字</p> <p class="ql-block">兰馨</p> <p class="ql-block">秀竹</p> <p class="ql-block">奉旨旌表</p> <p class="ql-block">牌坊的另一侧</p><p class="ql-block">雕刻的图案换成“涌泉跃鲤”“唐氏乳姑”</p><p class="ql-block">文字换成“冰清”“玉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涌泉跃鲤</p><p class="ql-block">源自东汉民间传说,由元代郭居敬编入《二十四孝》</p><p class="ql-block">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今四川德阳,后出任江阳令,卒于官),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氏乳姑</p><p class="ql-block">《二十四孝》之第七孝</p><p class="ql-block">唐代有个叫崔山南的人。他的曾祖母年龄很大,牙齿都掉光了。崔山南的祖母唐夫人每天给婆婆梳头洗脸,细心伺候。婆婆没牙不能咬食物,她就用自己的乳汁喂养。由于唐夫人无微不至的照料,她婆婆虽然很长时间不吃饭,身体仍很好。一天,唐夫人的婆婆病重,全家人都来探望老人家,她对子孙们说:“我没什么好报答媳妇的,望你们孝顺她像她孝顺我一样,我就满意了。”元郭居敬诗云:“孝敬崔家妇,乳姑晨盥梳。此恩无以报,愿得子孙如。”</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走就是个城门了</p> <p class="ql-block">拱极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昭化古城现存有三道古城门,它们分别是“东门瞻凤”、“西门临清”、“北门拱极”,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一座消失的“南门临江”,因嘉陵江水患侵袭,加之人为取石,如今已被撤毁。这四道城门各有特定的功用:古时城内迎亲皆从东门入,取紫气东来之意;官员出入城都必走东、西两门,象征如日中天、顺应天意;嫁女出城须走南门,寄寓富贵、祥和之意;出殡发丧必走北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吧 这座门是用来出殡发丧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拱极门为昭化古城北门,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该门高约3米,宽约3米,深度约6米。“拱极”是取天上众星拱卫北辰之意,寓意有德的国君在位,能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p><p class="ql-block">拱极门完建于明代,历经千年时光,现已有些沧桑残损之样,但这也是对于历史的尊重,就让它作为历史的实物见证,从那些斑驳的印记里,穿越千年时光,观览历史。</p> <p class="ql-block">天已经渐渐黑了</p> <p class="ql-block">有人在放烟火</p><p class="ql-block">可惜看不到</p><p class="ql-block">这是街对面屋顶上的一个装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