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漳平历史名人-陈祖康

快乐兔

<p class="ql-block"><b>陈祖康,福建省漳平县人,与郑超麟并列漳平历史名人之一,</b><b style="font-size:18px;">《黄埔军校校歌》词作者。</b><span style="font-size:18px;">早年曾是中共党员(参与早期革命活动),后脱党加入国民党军统系统。</span></p><p class="ql-block">1926春,陈祖康留法学习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同年冬由熊雄介绍到广州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后任东路军政治部宣传科长、福建陆军干部学校政治教员、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执行委员、省委常委,分管组织和漳州党务工作。后脱党(脱党原因不详)加入国民党军统系统。在军统内逐步晋升,历任军统闽北站站长、蒋介石成都行辕调查处股长等职。1939年秋,陈祖康受军统局戴笠派遣,正式接任<b>军统上海站站长</b>职务,负责在沦陷后的上海开展对日伪政权(汪伪政权)及中共地下组织的情报搜集工作,同时统筹协调军统在上海的潜伏网络和行动部署。这一职务是他在抗战时期重要的情报工作经历之一。</p><p class="ql-block">1. 任职时间与背景</p><p class="ql-block">上海于1937年11月沦陷后,军统在上海的组织体系经历多次调整。初期称“上海特区”,后因人员叛变、机构重组等原因,1939年秋,原军统上海特区区长王天木投敌叛变,军统局遂紧急派遣陈祖康接任该职务。此时上海处于“孤岛时期”(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尚未被日军完全控制),陈祖康在极端危险的环境下重建情报网络,既要应对日伪特工机构(如汪伪76号特工总部)的高压清剿,又需在复杂的政治势力博弈中维持军统的情报活动。</p><p class="ql-block">​陈祖康在1939年秋至抗战胜利前(主要为1939–1942年)担任军统上海站站长这一职务是其抗战生涯的重要标志。他在极端困难的敌后环境中,领导军统上海组织开展对日伪情报战,部分行动对盟军作战亦有间接贡献,其经历也折射出抗战时期地下情报工作的高度危险性与政治复杂性。</p><p class="ql-block">2. 职责与任务</p><p class="ql-block">作为军统上海站站长,陈祖康的核心任务是搜集日、汪、共三方情报,并执行暗杀、策反、破坏等行动任务。他负责协调军统在上海的多个情报小组和行动单位,包括通过公开职业掩护的直属通讯员、渗透至伪政权机关及日军内部的内线,以及策反汪伪政权或日军基层人员的工作。例如,有史料记载他曾从陈公博(汪伪政权核心人物)处获取关于日本剩余海军舰只位置的关键情报,提供给盟军后协助美军飞机摧毁了日军舰队,间接支援了太平洋战场的对日作战。</p><p class="ql-block">3. 职务变动与后续经历</p><p class="ql-block">随着抗战形势变化及军统在上海的组织调整,陈祖康的职务在后期有所变动。根据史料记载,约在1942年,上海站因机构拆分或重组(部分资料称“沪二区”),陈祖康继续担任负责人直至抗战胜利。这一时期他仍在上海坚持潜伏,协调针对日伪的地下斗争,直至日本投降。</p><p class="ql-block">4.补充说明</p><p class="ql-block">(1)军统上海站(或其前身“上海特区”)在抗战期间曾有多任负责人,如翁光辉(首任)、周伟龙、王天木、陈恭澍、姜绍谟等,陈祖康是其中重要一任,尤其在1939–1942年间的关键阶段,承担了重建与巩固军统上海情报网的重任。</p><p class="ql-block">​(2)名称变化:“军统上海站”这一称呼在不同时期可能有细微差异(如早期称“特区”,后期细分“沪一区”“沪二区”等),但本质上均指军统在上海的最高情报指挥机构,陈祖康任职期间涵盖了这些调整过程中的核心阶段。</p><p class="ql-block"><b>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谨以此文缅怀家乡历史名人-陈祖康先生!</b></p> <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校歌》</p> <p class="ql-block">陈祖康故居(已拆迁)</p> <p class="ql-block">本文资料来源:历史资料和档案记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