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古称「珠海」,曾经的江面一望无际,烟波浩渺。历代以来广州城外的珠江岸线不断南推,到了近代省河上疍艇如麻,还有大量商船、军舰往来,成为商贸繁忙的交通要道。民国十年(1921)年广州市设立以后,建设跨江大桥、贯通河南河北市区交通的计划便提上了议事日程。自民国十八年(1929)年开建海珠桥起,途经广州市区的珠江江面上,一座又一座大桥相继建成,把珠江两岸连为一体,极大促进了广州的经济和市政发展。 建设之始,海珠桥称为「珠江铁桥」。民国十九年(1930)六月,广州特别市政府为珠江铁桥举行盛大的奠基典礼。上图为民国十九年广州市工务局编著的《广州市工务之实施计划》一书中收辑的珠江铁桥奠基典礼和模型照片。海珠桥当时由美商马克敦工程建筑公司承建,照片中站在模型一边的洋人应该就是设计方和承建方的代表。该模型还于民国廿二年(1933)在越秀山上举办的广州市第一次展览会上向广大市民展出。 上图为海珠桥兴建时的情景。由于海珠桥是一座铁桥,因而其桥趸、钢板、围挡等众多结构部件都需要组装。图源:民国廿三年广州市政府编印的《广州海珠桥》 民国廿二年(1933)2月15日,海珠桥举行开幕典礼。当天广州市民普天同庆涌上海珠桥,体验亘古未有的跨江大桥。图源: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馆藏图片 海珠桥开通当日,河北海珠桥脚挤得水泄不通,为此市政府调派电单车队负责督察交通。图源:广东百年图录 上图为海珠桥落成之初,从省河江面上拍摄到的海珠桥打开时的情景。图源:1934年《广州指南》 上面两张照片是民国廿七年(1938)广州沦陷时的情景,分别是海珠桥附近的河北市区燃起熊熊大火以及被日本兵在长堤五仙门电厂外活动的情形。广州沦陷前,遭受了日本军机长达一年的轰炸,其中海珠桥中孔梁开合机械被轰炸震坏,此后再也无法开合。图源:日本侵华图志 上图为1949年3月,美国《生活》杂志记者Carl Mydans拍摄的海珠桥夜景。 1949年10月14日,国民党军队在败退前将海珠桥炸毁,桥身分成几段随钢架坠入江中。上图为后来苏联摄影师分别在爱群和永安堂拍摄的海珠桥残桥景象,可以看到初步清理后腾出中间位置供船只通过。 1950年11月7日,经过近一年的修复,海珠桥恢复通车。海珠桥修复时采用了固定的钢梁和桥面,从结构上决定了以后再也不可能开合。图为时任广州市市长叶剑英为海珠桥复修通车剪彩。图源:资料图片 上图为1959年的海珠桥。此时河北的海珠广场、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华侨大厦等建筑均告落成。图源:广东1959 1960年10月1日,珠江大桥通车。珠江大桥早在陈济棠时期便已构想,当时规划为「西南铁桥」,仅建成几个桥墩便没有了下文。上世纪50年代末,珠江大桥得以重新规划并建成,成为连通广州至佛山的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 上图为建设中的珠江大桥。图源:廖衍强摄 1962年,市政府开展「羊城八景」评选,这是自古以来「羊城八景」首次由普罗大众票选产生,而非文人墨客随意定夺。1963年元旦羊城晚报公布了新一批「羊城八景」其中珠江大桥以「双桥烟雨」入选。新中国首次「羊城八景」公布后,广东粤剧界一众名家还专门为每一景演唱和灌录一支粤曲。其中粤剧老倌陈笑风在《双桥烟雨》一曲中开头便有念白:春到羊城分外娇,新栽松柏万千条。江山盛景描难尽,丝雨晴烟看双桥。上图为上世纪60年代名信片、书刊插图上经常出现的「双桥烟雨」。 上图为上世纪90年代的珠江大桥。图源:荔湾明珠 1967年5月1日,广州市区第二座跨江大桥——人民桥落成。图为人民桥开通当日的情景。图源:资料图片 图为上世纪70年代的人民桥。早期的人民桥大气而通透,南北两侧人行道均设置了旋转楼梯。改革开放后,每年红棉盛放时都能吸引不少摄影爱好者前来影相。近年人民桥改造成欧式风格后,优雅别致的景观荡然无存。图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桥梁画册(1978) 上图为1988年人民桥上车来车往的情景。图源:Michel Peterlin 1997年香港无线电视剧集《香港人在广州》大结局时,郑丹瑞、张可颐在西堤人民桥底再次相会。全剧以六二三路人民桥的画面,伴随着王菲演唱的《约定》结束,显得格外浪漫。两年后随着内环路兴建,人民桥东侧六二三路骑楼全部拆除。 1974年12月,海珠桥增建专供单车、人力三轮车和大板车通行的辅桥,至1975年落成。图源:资料图片 上图为1988年的海珠广场和海珠桥。图源:1988年《广州》画册 1985年5月,耗时近两年的广州市区第三座跨江大桥——广州大桥落成通车。广州大桥落成之初,二沙头、河南客村等区域仍是大片菜地,二沙头一侧也只有东侧的上下桥匝道。图源:1991年《广州》画册 上图为上世纪90年代初仍显得有些冷清的广州大桥。图源:广州城市发展与建设1994 上图为上世纪90年代初的广州大桥,可见广州大道中的西侧已经高楼林立,东侧的珠江新城仍相当空旷。图源:广州城建丰碑1994 到上世纪90年代末,广州大桥南北两侧的面貌已经脱胎换骨。图源:世纪的召唤广州城市建设五十年 1988年12月27日,广州市第一座双塔斜拉桥——海印大桥建成通车。海印桥建成后,其外形恰好与羊角相似,遂成为小蛮腰落成以前最具代表性的广州地标。图源:广东年鉴1989 上世纪90年代初,海印桥挂上了太阳神广告,与两个立柱和拉塑的形状相得益彰,成为时代的印记。图源:广州城建丰碑1994 进入80年代,东堤地区进入规划发展的视野。90年代初,江湾新城首期落成,虽然与最早设想的「珠江帆影」差距甚远,还是为当时市区的东部带来了新气象。1994年底,规划在江湾新城和大沙头之间江湾桥动工兴建。上图为上世纪90年代初,尚未兴建江湾桥时的江湾新城。图源:广州城建丰碑1994 上图为1995年江湾桥兴建时的情景。图源:广州年鉴1996 1997年12月28日,江湾桥建成通车。图为建成之初的江湾桥以及东堤、东华南路一带的景象。图源:世纪的召唤广州城市建设五十年 1994年,市政府拓宽解放路并形成一条畅通南北的大道。同时为进一步连通南北两岸,市政府决定沿解放南路向南兴建新的跨江大桥,与解放路连成一体直通河南。上图为解放桥兴建时的情景。图源:广州年鉴1996 上图为1994年尚未兴建解放桥时的珠江江面。可看见当时仍未拆除的原粤海常关大楼。图源:广州城建丰碑1994 1998年1月26日解放桥建成。解放桥在建成后近20年间一直维持白色桥身,显得气宇轩昂。图源:世纪的召唤广州城市建设五十年 长期以来市区与芳村区之间的交通只能走水路。1993年珠江隧道落成,解决了从河北黄沙通往芳村的交通连接。此后海珠区昌岗西路与芳村区白鹤洞之间也规划兴建鹤洞桥。上图为鹤洞桥兴建时的情景。图源:广州年鉴1996 上图为建成之初允许摩托车通行的鹤洞桥。图源:芳村年鉴 2024年,曾有双桥烟雨美誉的珠江大桥为配合铁路建设进行改成,成为广州市唯一一座电鸡专用桥。图源:南方都市报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DG3H6v4vImW2PVd_AnuTV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