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八路军的战前部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然不是这样。当时我们的指挥员听到敌人已经通过的消息,其实是毫不紧张失望的。因为按一般规律,敌人送粮完毕后,下午是会仍沿原路返回河间的,我们只需要张好网子,静静地等它们回来就好。为了不暴露目标,部队立即封锁了达子房村,不仅挖好了工事掩体,而且还在地主大场院院墙的北面,都挖了枪眼。当时我军的兵力部署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派出一个连,在达子房村西南设伏。这里沿着河肃公路,有通往大曹庄的交通沟,这种交通沟比较深,连挖沟时垒在沟两边的土,有一米六、七深。这交通沟正好可以作为战壕,而垒在沟边的土堆,正好是射击用的胸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次是派出了第二个连,在村西偏北设伏。这里沿公路也有一条同样的交通沟,正好也可以埋伏一个连。而当时最大的好处,是村西南、西北的这两条交通沟正对河肃公路,都在其射程以内,对公路上的敌人能形成交叉火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后是在村里埋伏了第三个连,主力就在村西头的大场院内。另外营部则设在村西头路北的一家地主的四合院里,直接指挥村里的这个连战斗。一旦开战,我军准备是先打头,然后西南、西北三个方向同时开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军最后的第四个连,则布置在达子房以东公路上的黑马张庄。他们负责警戒河间县城之敌,一旦战斗打响,假若河间县城之敌出来增援,一定要打好阻击战,没有命令不准撤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以说,当时我军的战前设伏是比较严密的,不仅利用好了达子房这个理想的伏击地点,还尽可能地利用了兵力优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完美演技的老百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我军还有个最大的优势,就是村里的老百姓毫不畏惧,他们不仅没有躲避,而且还积极参与了战斗。为了不让鬼子看出破绽,达子房的群众不仅冒着生命危险留在了村里,而且仍如往常一样,在街上晒太阳、聊天,甚至一点惊惶的表现也没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要知道战场上枪炮无眼,这些老百姓这样做,可以说是置生死于度外的。在周星驰代表作《喜剧之王》中,主角反复揣摩苏联戏剧家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创作的戏剧理论著作《演员的自我修养》,以体会如何把自己沉浸到角色之中,以体验角色的喜怒哀乐,这样才能更好得表现出角色的精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在真实历史上,我们的老百姓不用学什么理论,就把这场戏演的惟妙惟肖、毫无破绽。可以说为了能更多的消灭鬼子,这些“群众演员”,是真的在拿着生命来表演啊。这是对日寇的怎样的刻骨仇恨,才能让老实巴交的农民们,做出这样舍生忘死的举动啊!而有了这样的老百姓,敌人又怎么可能征服我们!抗日战争那得来不易的胜利,真的是撕皮掳肉,靠着我军民一次次的牺牲换来的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让我们闲话少说,在老百姓的帮助下,当时的达子房村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等鱼儿上钩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午两点多钟,敌人果然由肃宁回河间。因为上午他们才经达子房去的肃宁,认为附近没有八路军,所以敌人是非常麻痹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敌人的行军序列,是按照惯例的伪军在前、日军在后。伪军的尖兵排大背着步枪,骑着自行车在前边开道,后面是大半个中队的伪警备队。日本鬼子的大队长(事后来看应该是中队长)带着十来个人的中队的指挥班,走在伪军的后面,随后便是日军的大队人马成四路纵队,大摇大摆地沿着公路前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时候我军侦察员报告说,敌人已离达子房不远了,我军立刻准备迎敌。可是没有想到的是,敌人前方的伪军自行车排速度极快,他们大概是着急回程,仗着自行车的机动优势,远远把步兵甩在了后面。再加上我们的老百姓表演的毫无破绽,敌人并无怀疑,直接骑进了村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军村口的兵力没有得到命令,不敢即刻开火。结果就是:当我军三营的领导干部和两个通讯班刚出大门口,伪军就大背着枪骑着自行车冲进了村子,敌我两军意外地打了个照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八路军突然袭击打死日军指挥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时迟那时快,我军指挥员和通信班战士反应很快,立刻是掏枪就打!我们这边是营部人员,虽然缺乏重武器和长枪,但不少人都装备有手枪,那是立刻就能拔出来射击。一些没有枪的通信兵,也掏出手榴弹扔了过去。而敌人骑着自行车,步枪都背在身后,这停车、下车、从身后解下步枪、拉开枪栓上膛瞄准,那都是需要时间的,因此立刻被我军打了个措手不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号称“双枪滕黑子”的抗战老英雄滕西远的两支“二把盒子”驳壳枪,要注意枪上带自制的簧片卡子。那就是最早的快拔枪套,可以不用木制枪盒把驳壳枪卡在腰带上,需要的时候可以快速拔枪,这在当年的敌后战场是常见的做法。有的时候就是拔枪快这么几秒,那就是生死之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刹那间,达子房村里的枪声、手榴弹声响成一片,顿时是硝烟弥漫,四周一片枪林弹雨。进街的伪军自行车队,立刻被我打倒了十几个,剩下的30多个伪军见机不妙,赶紧下车弃械投降,最后被我两个通讯班全部俘虏缴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枪声就是命令,村里的枪声一响,我埋伏在各处的部队也一齐向敌人射击,机枪声、步枪声、手榴弹爆炸声也同时响了起来。我军是有心算无心、全部都隐蔽在交通沟里面,敌人是走在公路上缺乏防备,立刻就被我村西南、西北的两个连交叉射击,走在自行车队后面的伪军警备队立刻伤亡惨重,被我打死了一大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连走在前面的日军中队长,因为骑着高头大马,目标非常明显,也被我埋伏在公路两旁的神枪手一起射击,四面八方的子弹将其当场击毙。这个日军指挥官的大洋马、王八盒子手枪、大衣手表等随身物品,也全部被我缴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残敌的强烈抵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时候,敌人队形的好处就显露出来了。他们是以伪军的自行车队为先导,这些伪军就是俗话说的“走在前面踩地雷的”,用途就是触发我军的埋伏。然后敌人再用后面的伪军步兵当替死鬼,让这些背弃国家民族的汉奸为他们争取时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样虽然一开战,我军就俘虏消灭了伪自行车队,并且打残了伪警备队的一个中队,甚至还打倒了日军中队长带领的指挥班,但是其后的一个整建制的日军中队,还有大约一百五六十人是毫发无损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要是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呢,自然是应该先放过前面的伪军自行车队和警备队,直接从敌人队伍中间开打,消灭鬼子的中队部的同时,就把主要的火力朝向后方的日军中队,这样可以争取最大的战果。不过当时一来因为是遭遇战,二来也怕被敌人发现埋伏,因此我军早早就开了火,先击溃前半部敌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这样一来,就给了后面的日军中队反应机会。要说当时的鬼子都是训练有素的,哪怕是中队部被袭击指挥官被击毙,部队失去了统一指挥,剩下的三个小队长还是反应很快,他们立刻指挥手下快速后撤,窜到村西北一片坟地里,依托着坟地里的墓碑和坟包,架起了机枪和掷弹筒,开始向我军不断射击,并且掩护着残敌一路后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剩下的敌人,是一个日军中队的大约150多人,加上没有被消灭的伪军五六十人,合计200多敌人据守坟地,占领了有利地形,那是非常难打的。要知道敌人毕竟有火力优势,弹药也充足,我军硬攻的话,是需要付出极大的牺牲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且当时还有一个不利因素,就是达子房村附近的交通沟四通八达,河间到肃宁只有40华里,达子房又在河间县城附近,这河间县城又是冀中军区中心地区的一个大据点,经常驻有日伪军千余人,虽然出动了300多人,城里还有700多敌人。这时候战斗已进行了一个多钟头,按时间来算的话,河间城内之敌已出城增援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是游击队,和敌人硬拼是要吃亏的。因此副团长曹玉振权衡了一下,便迅速下令结束战斗,在打扫战场后立即主动后撤。而这些敌人已经是惊弓之鸟,在收回了已经被几乎扒光的中队长尸体以后,也赶紧后撤,在天黑前灰溜溜跑回了河间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战后的总结表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事后的战果统计,我军共毙伤日军大队长(应为中队长)以下60余名敌人,俘虏伪军30余人,缴获轻机枪一挺、六零小炮一门、军马五匹,步枪40余枝、自行车30多辆,及其他军用品和弹药一大宗。尤为振奋人心的,是这次战斗因为我军埋伏得当,打了个完美的突袭,事后也没有恋战,最终我方无一伤亡,取得了零伤亡毙伤敌人60多个、俘虏30多个,双方战损比0:100的完胜战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一个大胜仗,极大振奋了当地群众的抗日情绪,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当地群众振奋异常,他们中有套着大车的、推着独轮车的、挑着担子的,纷纷主动给部队送慰劳品。我们的根据地不仅稳固,而且开始不断扩大了。其后不久,还由军分区首长主持,在西堑里召开了祝捷大会,参战的二十三团三营受到了分区领导的公开表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其后的多次战斗中,该团都有非常多的缴获,实力迅速壮大了起来。二十三团的三个营,个个都是响当当的主力,我们讲完了二营的旧城刘庄伏击战、三营的达子房伏击战以后,就轮到我们二十三团最为战功赫赫的一个营:一营的鸭合营伏击战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六、鸭合营伏击战11.9</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9年10月初,日军以两个师团又三个旅团共2万余人,对冀中地区发动了冬季大扫荡。到了10月8日,日军以6000余兵力,配合20余辆坦克,向大清河以北地区进行了试探性扫荡。就在这个时候,我们的第二期整军工作,也就是创造主力兵团的工作也刚刚结束。因此在冬季的反扫荡战役中,我军便提出以实际战果来评价整训成果的想法,各团组织了战斗竞赛,以实际战绩来总结最终的整训成绩。在这样的号召下,几个整训兵团很迅速的分散进行活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鸭合营伏击战,是23团于黄土岭战斗结束的第二天,也就是在1939年的11月9日,在敌人的交通大动脉——沧石公路上进行的。(为保护当地百姓,“鸭合营”是本次战斗的化名,实际的战场在杜家庄附近-小编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行动前的政治动员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的二十三团,接到的是去晋县、深县、束鹿地区分散活动的任务。在出发前,他们即刻在全团开展了不间断的动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政治思想工作,其中心内容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以优良的群众纪律争取该地区的民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次所到达的地区并不是根据地,当时在晋县、束鹿、深县以西地区,我们的部队活动比较少,这里的群众工作比较落后,老百姓对我们的认识也比较差。所以在出发前,我军专门在部队中进行了深入教育,特别强调要提高群众纪律,要以优良的政治纪律来影响和争取当地群众,创造开辟新根据地的有利条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用战斗的胜利去提高该地区群众信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一地区恰恰是沿着沧石公路,是敌人的主要交通大动脉,日伪军频繁出来活动,动不动就打人抓人甚至杀人放火。老百姓看到敌人的疯狂和危险后,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被吓住了,悲观失望的失败主义情绪比较浓厚。因此我军主力部队在进入这一地区后,要争取多打胜仗,用连续的胜利来提高群众的抗战信心,这才有利于这一地区群众工作的开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用战斗的胜利来诠释整训的成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我军是以战代练,这种实质化的战斗,既是实战的检验,也是各个整训部队之间的战斗竞赛,我们要以胜利的成绩,给整训工作完成一个完美的答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四,以各团的胜利竞赛来粉碎敌人的攻击扫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日军对冀中的冬季扫荡正在布置开展,如果在敌人开始进攻的时候,我们就首先出手,提前给各路敌人以严重打击,就会使敌人的扫荡计划遭受破坏,以争取更有保障的反扫荡战斗胜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五,要发挥我军长距离机动的优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要发扬迅速、灵活、敏捷、秘密的精神和作风,以保证每个战斗的胜利。毋庸讳言,当时我军在装备火力上是远远不如敌人的。而敌人的大扫荡之所以选择在秋冬季,就是因为这个时候“青纱帐”已倒,茫茫的平原上一览无余,没有丝毫的隐蔽,更有利于敌人火力发挥。而这次我军的任务,又是到新地区去,那里群众的掩护和帮助又差,局面非常艰难。而我们最大的优势,主要是在长期游击中练出的“飞毛腿”。所以这次战斗的行军,必须是迅速的,秘密的,灵活的,要大踏步的前进,大踏步的转移,并号召严格遵守军事秘密,保障每一个行动与战斗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全团经过从上到下,从党内到党外的广泛动员,立刻在全体指战员中形成了高涨的战斗情绪。经过了整训和动员的部队,真的是气势如虹。可以说当时一切的战前准备工作,都是围绕着能打胜仗来进行的,都是实打实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解决长途机动中的掉队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除了政治思想上的动员以外,最主要的还是把打仗的细节落到实处,23团具体地进行了以下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关于夜间行军的问题。既然要远距离长途机动,那首当其冲的就是夜间行军的问题。八路军历来重视夜战训练,在120师的训练方法中记载,部队每周都要进行一次夜战训练:着重演习袭击、埋伏、破坏战术和夜间联络法,警戒、侦察动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何让大家在夜间行军中不怕疲劳、不掉队呢?特别后半夜是大家最疲劳的时候,这时候就要看党员的了。支部中的党员不仅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而且还要帮助普通战士。当时是落实到个人,规定每个党员要负责领导三个普通战士,要保证整个小组都遵守夜间行动纪律,不掉队,不失去联络,保守军事秘密,不向任何群众讲自己部队的番号和任务。当时在八路军内部,虽然还没有提出明确的“三三制”原则,但是已经围绕着党员,组成了一个个四人的坚强战斗小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确定了指导员的作用。首先规定了指导员在行军时的位置,重视指导员和连长的工作配合。在长途夜间行军中,指导员要照顾前面,同时还要照顾后面。要经常注意行军中连队所发生的问题,随时拿出办法解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重视掉队人员的收容工作。夜间行军肯定会有掉队者,当时组织了团的后方收容队担任全军的收容工作,然后还组织了营的收容队,担任全营的收容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其后的日子里,二十三团以长途机动的“铁脚板”和“飞毛腿”闻名全军,那时候该团一夜行军过百里简直就是家常便饭。五一大扫荡的时候,该团一营甚至创造了用一天两夜时间,走出了330里的长途机动奇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通过电台得知我军大胜的消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又有了具体的措施落实,部队立刻行动起来。在11月8日,部队经过一夜的长距离行军,到了敌人占领的后方马盐村进行宿营。当时的二十三团作为分区第一主力,已经率先装备了电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的电台是由地下党员邵宝珍,冒着生命危险从天津买来零件,然后由机务员贺清池亲手组装的。至于电台的能源,则是用手摇马达发电的,分区用的是十五瓦大电台,团里用的是五瓦小电台。正是有了电台,让团里可以直接接收分区的指示,并可以得到最新的战场情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是用这部电台,23团了解到了整体战局。当时日军已经转移了扫荡重点,在10月25日这一天,日军独立混成第二旅团和第一一O师团等部共2万余人,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北岳区进行大规模扫荡,企图寻歼晋察冀军区主力,以攻占阜平中心区,分割破坏我北岳根据地。当天灵丘、涞源的日军1000余人大举出动,向上寨、下关合击八路军第一二0师第七一五团,遭到该团打击后,于28日撤回原据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1月4日,日军北线指挥官、独立混成第二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带领1500余人,分成了3个梯队,再次由涞源出发,向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腹地进攻。这股敌人遭到我军的顽强阻击,我军指挥员杨成武将军调兵遣将,在各处设下了重重埋伏,只等日军上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1月7日8时许,日军主力向上庄子、寨头村方向攻击前进。当其先头部队到达寨头村附近,其尾部要离开黄土岭时,我军设伏部队突然发起攻击。日军猝不及防,被我突袭后死伤过半,战至傍晚,残敌被我军压到谷底。在激战中,我军指挥员发现有腰挂战刀的敌军指挥官活动,便命炮兵连用迫击炮一阵猛轰,当场击毙其指挥官阿部规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役在11月8日结束时,共歼灭日军900余人,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这可是日军侵华以来,在战场上被打死的第一个日军现役中将。当时日本报纸载文哀叹: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得到了北岳区部队打了大胜仗的消息后,团里马上对全团进行动员,要和北岳区的部队进行竞赛,想办法破坏敌人的运输线,配合北岳区的反扫荡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经过侦察决定在鸭合营设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军判断,按照日军的秉性,在刚刚经过大规模失败以后,他们必然恼羞成怒,要开始调兵遣将进行报复。所以这个时候,敌人运输线上必然是非常繁忙的。面前的沧石公路,是他们的交通大动脉,我们只要提前进行设伏,必然会有所收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对整体战局有了充分把握后,二十三团马上派出了多个侦察队,开始四处侦察敌情。我军非常重视侦查工作,在平时的训练中有意专门培养专业的侦察兵。当时对侦察员的要求是:侦察员提高侦察技术能力和对敌判断能力,并须学会测绘简单地形图。四大技术着重于射击、投弹,单个战斗教练做到利用地形、地物,在敌人火力下进行各种运动及距离测量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军指挥员这精准的战场判断,和精干专业的侦察队伍相结合,很快就有了结果。侦察员很快探明,在沿沧石公路的前后鸭合营一带,敌人汽车队经常往来。并且由于这里没有我们部队活动,敌人疏忽大意,汽车队并没有大队步兵沿途护送,甚至连个先导尖兵都没有。同时这个地方地形复杂,便于隐蔽和埋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更应该给侦察员记功的是,他们工作非常细致,不仅判明了敌人行军路线,找到了适合伏击的地点,更准确查出了敌人经过的时间!通过询问老乡和内线,我们得知日军汽车队一般习惯于在天亮前,借着黎明前的黑暗进行活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了明确的时间地点路线,那打埋伏可就太省事了。根据这个情况,二十三团马上派出了一个营,连夜秘密转移到杜家庄一带,准备伏击敌人。</p> <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冀中军区第八军分区第二十三团简史》王寿仁</p><p class="ql-block">《冀中军区第八军分区三十七区队(饶武献地区队)简况》龚有源</p><p class="ql-block">《冀中区第八分区人民抗日斗争大事记》</p><p class="ql-block">《在平原上一个营的伏击歼灭战》孙志远</p><p class="ql-block">《冀中平原的交通战》</p><p class="ql-block">《二十三团团史》</p><p class="ql-block">《晋察冀日报》</p><p class="ql-block">《军政杂志》二卷下册一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