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945年,广州光复后,中山大学搬迁到石牌校区。学校在搬迁前后,是一种什么情况?师生们的心情是如何的?学校恢复情况如何?</h3></br><h3>《广州旧闻》选取了1946年刊登在三种杂志上的三篇文章,基本不做任何修改的前提下,刊登出来。</h3></br><h3>大家可以原滋原味的从中体会和品味。</h3></br> <h3><strong>中大: 重囘了石牌的懷裏</strong></h3></br> <h3>原文刊登在1946年《学生知识》</h3></br><h3>我们是在战乱中跨进中大的门坎的:住在树盖皮屋顶下面,听高年级的同学向我们夸说中大石牌的校舍和设备。</h3></br><h3>我们听着,就像是在读一本最好的小说,一而读着,一面在脑里幻想出一个新的境界。一而又计算着年月,期望抗战早日结束,我们可以回到那理想的地方去好好的读书,我们的期终没有落空,抗战胜利地结束了,我们回中大去。<br></br></h3></br><h3>可喜的事,常常连在一串,紧接着抗战的胜利,报纸上又发表了王星拱接长中大的消息,这使多少人兴奋,也使多少人欢喜,然而也许尽有人在那里打着另一个算盘。</h3></br><h3>许多有经验的人说,学校不会很快搬迁的,过去每次搬迁都要事先开特满城风雨,迟迟不能成行,这遭次然也不能例外,然而事实却无情的将它压倒了,因为这是胜利的凯旋呵。</h3></br> <h3>然而在战争中,中大确也遭受过了许多苦难,去年坪石的失陷,就成了中大流浪史中最艰苦的一页,由于事势的急迫和疏散时的计划不周,致使他的师生们遭遇了空前的厄巡,而大学本身呢,也像失掉了“魂”。</h3></br><h3>在这一段最不幸的时期内,东江、连县和仁化成为了员生们聚华的地方,东江则成了中大的首脑部,而连县和仁化则仅临时设立分教处。</h3></br><h3>在赤手空的备修件之下,免强支撑起大学的招牌和肩负起教育的使命,除东江的地区北较安定外,连县和仁化都是处于四面楚歌的环境中。</h3></br> <h3>与外界的消息,固异常隔绝,而经济的接济更有朝不保夕之感。其中的困苦,是难以想像的。</h3></br><h3>幸而胜利迅速地结束了中大的厄远,员生们重又抱新的希望,怀着欢忻从四方八面回来。</h3></br><h3>十月的中旬,大群的师生生都到了广州,大家都嘘了一口气想:“到广州了,艰苦的日子从今天完结了,新的生活将从头始”。“好好读书,好好工作”,每个年轻人都对自己默默的警惕和勉励着。</h3></br><h3>在车上,远远地看见一座一座红砖绿瓦的房屋,心里的欢喜是难以言验的,我欣幸地的对自己说,「终于来到了步想已久的石牌」。</h3></br><h3>然而,我的梦想也许太甜了。到了石牌,那空洞的房舍,破烂的墙壁。校具没有了,图书器材没有了,反而处处都惹起我们一种凭吊的心情。</h3></br><h3>面对着总理的铜国,我呆呆地凝立,直到露水浸透我的衣襟。我想起「创业是艰难的」。我又问自己「我为什么在这个个时候到来呢?」我不知道自己是幸运还是不幸,但中大到底是搬回来了,而且在混乱的局而下经历了两个月。</h3></br> <h3>除了星期日,每天你都可以看见平山堂——从前的中大附小,现在的临时辨事处,人山人海,熙来攘往,领贷金的,领积薪的,注册的,选课的,请求补课的,办公的,办私的。</h3></br><h3>十二月上指旬,定为各学院新旧生的注册及选课日期,但以石牌驻兵仍未撤退,以及学校房舍和校具等尚须补修或重建,恐怕开课还要相当的时日。</h3></br><h3>和未沦陷前一样,中大现在仍设有研究院及文,法,理,工,农,医,师等八个学院,而且增设了大学先修学,崔载阳先生长研究院,朱谦之先生长文学院,胡体乾先生长法学院,任国荣先生长理学长,罗雄才先生长工学院,邓植仪先生长农学院,罗海先生长医学院(现换黄榕增——编者按),唐惜芬先生则长师范学院。</h3></br> <h3>总结中大在流浪的八年中,曾数易地区,由云南而北而东江,也曾数易校长,自邹鲁先生休假后,许崇清先生任代理校长,为时仅一年,又换了张云先生,其后卽为金曾澄先生,以迄于现在,新校长王星拱先生已于本月十七日莅校。</h3></br><h3>新人当又有一番新设施,当此中大满目疮痍百废待举之际,王校长之来,我们实寄与无限的祈待和快慰。</h3></br><h3>希望在王校长领导下,中大更能发挥事术研究自由的优良傅统和革命策源地的革命精神,达成中大应负的使命。</h3></br><h3>一九三五、二、一八</h3></br> <h3><strong>中 大 片 斷</strong></h3></br> <h3>原文刊登在1946年《力行通讯》</h3></br><h3>来往广州石牌的中大校车,八九辆从朝至晚不停地行驶,约每隔十分钟或十五分钟开出一辆,然仍十分挤拥,其挤拥程度比之广州市各路公共汽车还超过得多。</h3></br><h3>每逢星期六或假日,总有团体或学校到中大参观,平日来中大游玩者亦甚多。</h3></br><h3>石牌有一个市场,其交易对象为中大。总之,有中大然后石牌才有这市场的。整个市场计,店铺祗不过四五十家,除四五家为竹织批外,其余为竹棚茅舍。</h3></br><h3>这市场虽属小小范围,但几千人的消费,均靠它供应。那里什麽东西都有得买,店铺有饮食店,洗衣店,文具店,书报社等。</h3></br> <h3>此外还有菜市,鱼肉、菜蔬,主柴,主米、油盐酱醋茶及日常用品,色色俱备,这些东西全由广州或其他地方运来的。就是蔬菜也得从别处担来,所以这裹的物似均比广州贵,尤其是饮食及零星用品比广州贵得多。</h3></br><h3>中大除少数学院有膳团组织以外,其他各同学吃饭问题是要到酒店去解决的,酒店的生意很旺,常常应接不暇,慢一点便没有座位,为着争座位也曾发生过一次血案。</h3></br><h3>石牌市场中的洗衣业,亦很发达,承接洗衣的十多家,同学们的衣服都是给人家洗的,这是因为没有晒衣的场所,而根本不容许自已洗的。</h3></br><h3>在大学里有许多与中学不同的地方,比如,上课的课室,是没有规定是那一班的,头一课在这个课室上,第二课便在另一个课室上,不过走来走去都是在自己的学院内。</h3></br><h3>每个学院普通都有两三座大建筑物,课室在大学里是完全不重耍的,一下课便连鬼影也没一个。</h3></br> <h3>自修的重要地方是阅览室和宿舍。宿舍是集中在一区的,各学院各系级的同学都在一起,每间房住四个人,每人有一张床和有台凳之类的布置,为自修的根据地。</h3></br><h3>中大许多建筑物中建筑得最好的要算文学院,从它的外面看来十分庄严宏丽,而内部又十分艺术化,其他建筑物与它一比顿形失色。</h3></br><h3>它有一段历史在广州沦陷时期,文学院是南支派遣军司令部,当时敌伪时期南中国发号司令,就是在这个地方,如今想起来,眞糟糕!</h3></br><h3>中大,正如文学院院长王力说,“华南学术的灿烂前途,其开展仰赖在中大,中大是操纵着整个华南文化的命运。”信不信由你。</h3></br> <h3><strong>国立中山大学的历史与现状</strong></h3></br> <h3>原文刊登在1948年《旅行杂志》</h3></br><h3>国立中山大学出广东大学悦变而来,而广东大学之前身则为广东高等师范学校。<br></br></h3></br><h3><strong>历史沿革</strong></h3></br><h3>初,光绪三十二年,粤督岑春奏改广东贡院为两广优级师范学堂,于文明路中山大学原址营建院舍。</h3></br><h3>民国肇始,更名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嗣冠“国立”二字。</h3></br><h3>民十三年六月,大元帅明令合高师法专,农专为广东大学,以邹鲁为校长。、</h3></br><h3>十四年,邹氏北上,参加国民会议,易校长为委员会。</h3></br> <h3>十五年十月,改组,正式成立中山大学。</h3></br><h3>十六年,一度改称国立第一中山大学;</h3></br><h3>十七年,仍称国立中山大学;</h3></br><h3>二十一年,邹海滨先生复任校长,积极建筑石牌新校;二十三年,开始第一步迁入。</h3></br><h3>中山大学址投入大后方,开始其漫长之播迁生涯。</h3></br> <h3><strong> 南中国宏伟的学府</strong></h3></br><h3>中山大学校址石牌在广州东北约二十华里,全校面积三万亩,而实际校舍建筑物则在西南隅,其余预定为农场。盖邹校长创建中大新校时,计划以林场农产自给自足也。</h3></br><h3>校舍之建筑作警钟形;农学院居上端,理工两院东西分立,正中为礼堂(现存废址),再前为国父像,文法两院在两侧遥相对峙,图书馆及博物馆分立两侧之边沿,图书馆仅盖成地基,而博物馆则尚未兴建。</h3></br><h3>各学院采用西式建筑而参以碧瓦飞檐,极富丽堂皇之至。</h3></br> <h3>天文台为全校最高之建筑物,作古代堡垒形,登其上可俯瞰全校。</h3></br><h3>研究院在天文台后,隔离其他各学院,建筑颇为简单。</h3></br><h3>校内道路宽大平坦,平汉路,粤汉路纵贯南北,黄河路,长江路东西横贯于腹部,其余山岗丘陵道路,皆因其位置而配以地名。</h3></br><h3>教职员住宅区在东北,以南汉路作主道,九一八路环绕其间。其余横路各配以江河之名称。</h3></br><h3>是区风景虚静,各住宅皆作别墅式,参差排列其间,道傍澹荫下,瓜棚豆架,竹帘窗幔,掩映其中,为该校风景区之一。</h3></br> <h3><strong>八年播迁</strong></h3></br><h3>抗战军兴后第二年,华南保卫战爆发,宏伟堂皇之新校舍,巳不复为学子结歌诵习之地。</h3></br><h3>二十七年,中大决定远迁云南澄江,教授员生从此投入大后方,开始其漫长之播迁生涯。</h3></br><h3>经过多月的转播,或绕道慎越铁路世界闻名的人字桥,或经过云贵高原的黄菓树瀑布,中大员生卒重聚于滇池之西,拔海千尺上的澄江。此时员生饱受抗战洗礼,与长途流浪之苦辛,由文弱之士成为坚实的青年,作风为之一变。</h3></br> <h3>澄江为盆地形之小山城,民简俗闲,气候四季如春,风景闲美,抚湖畔成为家乡沦陷跋涉多月之游子的乐园。因为生活环境简单,无外界事物的纷扰,学习风气极为良好。</h3></br><h3>图书馆常有人满之患。早晨黄昏,輒见学生持卷行读城头田陌间。所住为破庙,红米素食,员生不以为苦。</h3></br><h3>由于共同生活,同学间之联络与感情以此时为最佳。苦学生亦以此时为最多。在此地曾造就两届毕业生。但澄江为世界鼠疫区之一,卫生不讲,曾有脑膜炎等流行症发生,同学致死者多人。</h3></br><h3>廿九年,日军进军越南,威胁川汉,同时同学间亦有厌倦此地生涯者。经数月的酝酿,卒于廿九年夏,东迁粤北坪石。</h3></br> <h3>是年秋,同学教职员纷从各方陆续集中坪石。冬间开始上课。时校本部在坪石镇,其余各学院分散在附近管埠武阳司等地,农学院则远在宜章。坪石接近曲江,临时省会所在,政教商买集中之地,物质享用俱备。久住山城惯过最简单生活之同学,在此“薰风吹得游人醉”之境地,几疑身在升平都市矣。</h3></br><h3>但此期间各学院之同学仍过其集团生活,虽事物稍复杂,环境较活动,但亦少外界之刺激与引诱。</h3></br><h3>至三十三年秋,敌寇发动粤北攻势,粤汉路南段敌人已越英德清远,北段威胁宜章,曲江坪石两面受敌。</h3></br><h3>中大于是不得不作疏散之计。初迁达县,又以战事复缓和,再返坪石。时同学以家乡沦陷多年,接济断绝,多无旅费疏散。</h3></br> <h3>直至敌兵临曲江,始仓皇出走,以变起仓卒,曲江坪石间之学校员生生命财产,牺牲甚大。</h3></br><h3>而中大自抗战以来,公私之损失,亦以此时为最大。之后,各学院分散在东江梅县一带,及粤北远县上课。</h3></br><h3>抗战胜利,粤土重光,始复员于石牌旧址。</h3></br><h3>八年乱中转播迁之中大遂复归于宁静之家园矣。</h3></br> <h3><strong>院系组织</strong></h3></br><h3>中山大学的院系是南中国最完备,组织最严密的。全校的院系计有:</h3></br><h3>(一)文学院:包括有中文,外文,历史,语言,哲学等五个学系。</h3></br><h3>(二)法学院;包括法律,经济,政治,社会,司法等五个学系。</h3></br><h3>(三)理学院:包括数学,化学,天文,物理,地质等六个学系。</h3></br> <h3>(四)工学院:包括土木,机械,电机,化工,建筑工程等学系。</h3></br><h3>(五)农学院:包括有农经,农化,畜牧,兽医,森林,农艺,园艺,昆虫等学系。</h3></br><h3>(六)医学院:是独立的学院,不分学系。</h3></br><h3>(七)师范学院:包括有教育,体育两系,其他公民训育,语文,史地,英语,数学,理化,博物,则已遵照新学制划入文理学院上课。</h3></br><h3>(八)研究院则有文,理,农,师,医,生理六个研究所。除先修班附中设于文明路,医学院在东山百子路外,其余各学院均设在石牌。</h3></br> <h3><strong>研究院</strong></h3></br><h3>中山大学研究院历史颇为悠久,远在民国十六年,卽有语言历史研究所、教育研究所成立。</h3></br><h3>民十七,成立农林植物研究所;民十九成立土壤调查所。至二十四年春,改组各所,正式成立研究院。教育部准予立案。</h3></br><h3>现有文科研究所,植物研究所,土壤研究所,教育研究所,病理研究所,生理药物解剖研究所。</h3></br><h3>研究院成立至今,毕业生共有十一届,历届毕业生总数约六十余人。每年招考在全国分数区举行。以其取录严格,故取录者,每次不超过十人。投考中资格以大学毕业领有文凭者为合格。修业时间为相同科系二年,不同科系三年。然亦有研究至三四年者。录取后卽称为研究生,有公费及津贴。</h3></br> <h3>战前待遇颇优,战时亦能食宿安定。院中采指导教授及学分制。每科专题研究,写成论文,考试合格后,然后取得每段每学期之学分。</h3></br><h3>除此小论文外,入院时即须择取专题研究,至研究期满时,将毕业论文缴交指导教授,指导教授认为合格时,卽为之提出于考试委员会议。审查通过后,准许其参加该年度硕士学位考试。</h3></br><h3>考试时,院方组织校内及校外两考试委员会,聘请学者担任考试委员。合格者将其毕业论文送教育部审查后,授予硕士学位。</h3></br> <h3>以考核之严格,研究生修业两年或三年后,并不一定能毕业及取得硕士学位。因此在学研究生皆须埋首苦学。</h3></br><h3>盖此年,不能通过其论文,又须下年度方能参加毕业考试矣。</h3></br><h3>该院第一届院长为邹海滨先生,后为崔载阳先生,教授皆为有名学者。二十年来造成不少专才。</h3></br><h3>研究院之作风与大学部颇异其趣。</h3></br><h3>战时在内地迁徙各地,其院址故择幽僻远隔其他学院之处。小小集围中,教授员生自成一种静的生活,其潜修静学,大有修道院之风。</h3></br><h3>中大复员石牌后,该院亦还天文台后面雁门山旧址。山风松涛,深院幽居,仍保持在内地山城之作风。至去年度各所已分散于各学院,以便利研究云。</h3></br> <h3><strong>中大近状</strong></h3></br><h3>中大现有人数,计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教职员等共八百五十余人,学生将近四千人,工友校警等八百余人,连同教职员家眷,住在石牌的人数实超过六千人。</h3></br><h3>复员后王星拱任校长。王氏对中大建设颇为积极,亦注重学衡人才之建立。曾拟定「三年计划」以实现建设与充实中大的理想。</h3></br><h3>新建宿舍膳堂多座。至教授的延聘,图书设备的增加,与校内风景区的清理,都不遗余力。虽然「三年计划」未有完全成功,但中大巳在安定中有显著进步。现新任校长张云,为国内有名天文学家,曾一度代理中大校长,现尚在国外未到校,中大员生校友正企望此新校长为世校谋进步也。</h3></br> <h3><strong>石牌风趣</strong></h3></br><h3>石牌僻处东隅,自有天地。中大之传统作风是自由发展,当走进石牌,到处可见到各种演讲会,学术讨论曰之通告。不论是学术研究,思想发展,都绝对趋向自由。</h3></br><h3>教授住宅区在庐山及大庾山上,疏树竹辞间,峙立许多法国别墅式房屋,教授学者课余修养之所。当闲日静,清茶相对,谈论学衡问题,一种恬静之境界,眞使人忘却尘嚣之都市。</h3></br> <h3>从大庾山下,有一马路通文学院。食品店,饭店,咖啡店排列在此路之一边,另一边排列着整齐的有加利树,对开为广扬。</h3></br><h3>每当夕阳西下,店傍树下纷列竹竹椅,男女同学,三五一桌,或晚饭或品茗清谈,或围棋或作桥牌之戏。</h3></br><h3>入夜,桌上各置一火水灯,在疏林间,灯光百点,相成趣,剑桥风光,不外如是。</h3></br> <h3><strong>敬请关注《广州旧闻》视频号</strong></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97s5bt2RxsX2uhgKjDeVx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