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小龙作品 <p class="ql-block">昵称/老小龙</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282531</p><p class="ql-block">照片极限片藏品/钟玉龙</p><p class="ql-block">音乐/盛夏</p> <p class="ql-block"> 薄壳(拉丁学名:Musculus seilhousei),别名海瓜子,寻氏肌蛤,是广东潮汕人说法,属贝类海产品,一种浅色小蛤蜊。壳薄而透明,壳顶位于近前端背侧,至最前端距离约为饺合部的1/4。腹缘直,中部微向内凹,两壳极膨胀,壳表面为黄褐色或绿褐色,自壳顶至后缘有棕色或紫褐色放射纹及波状花纹。壳内面灰白色,具珍珠光泽。薄壳是海边著名海水特产,多产于潮汐频繁泥滩中。</p> <p class="ql-block"> 薄壳是潮汕人炎炎夏日三伏天最爱,在薄壳与金不换等佐料鼎里翻炒中发出海味咸香味一刻,味蕾和视觉全触动,薄壳就是潮汕夏天味蕾上的美味。薄壳米与鱼饭是夏天潮州糜(稀饭)最开胃搭配,最抚夏日凡人心。</p> <p class="ql-block"> 美食家蔡澜说:薄壳,吃的时候用嘴唇、牙齿和舌头把肉连同汤一起挤出来,但是不要过头了,咬到皮你会后悔的。然后海水味的甜味从舌尖蔓延到喉咙,一波接着一波,让人欲罢不能。到最后还堆了一座“气势磅礴”的“瘦蛤蜊山”,非常过瘾。</p><p class="ql-block"> 此番宏论证明,舌尖上的美食极具其强大诱惑力,把民以食为天推到极致。</p> <p class="ql-block"> 最具味蕾和视觉冲击的莫过于薄壳米炒饭了,此饭不会太油很合多数潮汕人胃口,每勺都有满满薄壳米,特别过嘴瘾,香度接近海胆炒饭水准。大家喜闻乐吃的不过直接买薄壳米一勺一勺吃,岂不是更过瘾。</p> <p class="ql-block"> 出于极限集邮铁杆情趣敏感性,突然联想到自己与炒饭相关稀罕藏品~竹叶盛新嘎多尼亚当地小食品,素材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自然明信片,贴1975年发行小食品邮票,销戳为新嘎多尼亚原地1975.4.5和谐一致风景戳,片票戳三位一体。骤然异想天开,如有薄壳米在上面点缀,它定会让舌尖上的美食在方寸极限片中绽放,极限集邮和美食文化双重意义充分彻底诠释出来。</p> <p class="ql-block"> 末伏之际,薄壳还让我不由自主想起文革期间省吃俭用、日子紧巴的不堪回首岁月。</p><p class="ql-block"> 那时薄壳一斤几分钱,不像现在动辄几十块,即便薄壳价格很低,但收入少,我们还是每天精打细算恨不得一分钱充一毛甚至一块钱用。文革时期,我还是小屁孩,能够见到的钱币多数是分币,纸币和硬币都有,硬币居多。因为物价水平不高,普通家庭一天费用一般不会超出一块钱。</p> <p class="ql-block"> 依稀记得,兄弟姐妹和母亲(老爸在外工作经常没回家)五人围着餐桌,对着简单饭菜,吃得吧唧吧唧,穷开心,很幸福。但好景不长,我考上重点高中的第二周,母亲就去世了,撇下不成年四个孩子。现在还忘不了当时特别紧巴但依然乐观憧憬未来,着力过好每一天。老妹就能让家里烟火气不断升腾,烟囱里都能发出氤氲香味。</p><p class="ql-block"> 老妹是最好持家能手,更佩服她没有文化但有“穷则思变”理念。她经常到集市快关门时买来最便宜薄壳,每次也只能拎回两斤薄壳,回家配晚饭用去半斤,另外1.5斤薄壳,老妹就把已煮熟的薄壳用盐巴腌制成薄壳,与普通咸薄壳不同,那是老妹走心独家秘制咸薄壳,因为太咸,故每次不能多吃,为第二天第三天甚至接连几天当配饭用,如此反反复复,大约持续好几年,直到我上世纪八十年代最早期考上211大学,成了全村第一位重本大学生,为村争了光。</p> <p class="ql-block"> 本文不吝溢美特别感谢亲妹妹持家有方,让我们平稳度过文革困难时期。她现在老得比我快,后背有点驼,也许是岁月催人老、岁月不饶她、时光作弄人缘故吧,不忍直视。看看她年轻时照片,长得挺水灵好看。睹物思情,很愧疚自己身体不好,加上离家太远,不能经常回老家。回家看到她,也一直忙个不停,不断劳作,她生活总是捉襟见肘。说妹妹是文革艰苦岁月薄壳见证者或代言人并不为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后来,大学毕业到大城市生根发芽,吃薄壳机会就少了,但每到夏天薄壳当令上市,总向千方百计寻觅薄壳影踪,但人为生态平衡破坏厉害,水产品首当其冲,薄壳数量锐减,吃它不容易。可每次吃薄壳,都会自然而然想到妹妹那时千般细万般好来。</p> <p class="ql-block"> 我的好同事Carrie美女在朋友圈说:一整锅薄壳的快乐,谁懂啊!有金不换和薄壳的夏天,才是完整的夏天!</p><p class="ql-block"> 她说到到位,我感同身受,她说到潮汕人心坎里去了。是啊,那是潮汕人薄壳情结。</p> <p class="ql-block"> 她说的话一下子把我的记忆拉到九年前,我们一起去远足,那时还不老,我们既是同事又是师徒,但亦师亦友,特别开心快乐。光阴荏苒,日月流转,不觉间,我已花甲荣休了,心潮依然澎湃,成熟过后的我们依旧拥有朝气蓬勃之气息,岁月在每个人心目中留下了或深或浅的痕迹,依然是幸福多些许,因为磨砺让我更加淡定与从容,更加懂得去理解、包容和珍惜。</p> <p class="ql-block"> 创作此散文初衷旨在与达人和美友分享薄壳这典型潮汕味蕾上美食所蕴含历史和文化背景,它不仅仅是对味蕾的触动,更是舌尖上的饕餮美食文化快乐享受,同时也彰显人间脉脉真情,还是对刻骨铭心旧事和弥足珍贵快乐事深刻记忆和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