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松山:中國遠徵軍塑像】

少勇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紀念抗日戰爭勝利80週年</span></p> <p class="ql-block"> 1992年,還在日本留學的我於8月14日晚8點,從日本山梨縣富士山腳下的河口湖登山口開始徒步登山,8月15日清晨5點登上富士山頂的火山口,將日本的富士山及整個小日本踩在了腳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又,過去官方文章中對日本侵華戰爭的反侵略稱之為抗日戰爭,不知從何時起出現了將“抗日戰爭”簡稱為“抗戰”,顯然這種簡稱在形式上絕對是個偽命題。首先,“抗戰”從字面上看,沒有明確指出基本對象:日本。其次,“抗戰”也可以理解為反戰,作為專用名詞若是從根本上就沒有反映出其基本屬性,顯然是極不規範、極不嚴肅的。為什麼會出現從字面上將日本省去、淡化又模糊化呢,不得而知?真的希望官方有關部門引起必要的重視!糾正為好。</span></p> <p class="ql-block"> 矗立在雲南省龍陵縣松山戰役舊址的中國遠徵軍將士塑像羣,是由廣東佛山的雕塑家李春華,從2011年起,歷時3年傾心塑造了402尊中國遠徵軍老兵塑像,併與龍陵縣委、縣政府合作,選定松山而建設的一組氣勢磅礴,浩然正氣的中國遠徵軍雕塑羣。</p><p class="ql-block"> 2013年9月3日,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8周年之日,中國遠徵軍雕塑羣在松山戰役舊址落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請將手機橫過來,從右向左滑動翻看</span></p> <h3><br></h3><h3>★請將手機豎回,從下向上滑動翻看</h3> <h3>李春華說:“自己甘當一名司號兵”。<br></h3><h3> 在中國遠徵軍雕塑中,有一個塑像就是以李春華的模樣創作的头像,那就是矗立在園區后側中部的一名司號兵。李春華還說:“此舉是想通過自己帶頭,讓更多的人來關注和銘記這段歷史”。這組中國遠徵軍塑像羣,由雕塑家李春華自費两百多萬創作併無償捐贈的402座單體雕塑,是用東方造像方式,按真人尺度1:1.2的比例塑。</h3> <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為了達到武力併吞全中國的罪恶野心,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变。一時間,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在日本侵略者燃起的熊熊戰火中,流淌在骨子的中華兒女之愛國之情,像被瞬間點燃的巨型火焰🔥,以不可阻擋的氣勢染紅了整片華夏大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少勇攝於雲南省龍陵縣松山</p><p class="ql-block">2019年3月2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