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个人Ⅱ郑俊怀——乳业江湖的拓荒者与守望者

永康点视台

<p class="ql-block">中国有个人Ⅱ郑俊怀——乳业江湖的拓荒者与守望者</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序章:草原之子的眼泪与硬骨</b></p><p class="ql-block">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的黄昏,总带着一丝粗粝的温柔。1950年9月,郑俊怀出生在这里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亲早逝后,母亲靠纳鞋底、缝补衣裳拉扯五个孩子长大。他常蹲在灶前看母亲补袜子,针脚细密得像田埂——那是刻在他骨血里的"硬骨头":"日子再难,腰杆不能弯;做人再穷,良心不能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6岁回乡知青,20岁工农兵大学生,24岁分配到呼和浩特市农林局政工科......前半生的郑俊怀,像草原上的格桑花,扎根最贫瘠的土地,却总想着往上长。直到1983年,33岁的他接手濒临倒闭的回民奶食品厂(伊利前身),命运的齿轮才真正转向乳业江湖。</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第一章:从"满园饭馆"到"回民奶食品厂":拓荒者的第一堂必修课</b></p><p class="ql-block">核心提示:<u>从经营小饭馆到拯救亏损小厂,郑俊怀用"战天斗地"的理想主义,完成了从"农村青年"到"企业管理者"的蜕变,也埋下了"执着"与"强硬"的性格伏笔。</u></p><p class="ql-block"><u> </u></p><p class="ql-block">1975年,25岁的郑俊怀被调往呼和浩特市国营畜禽场任党支部副书记。那时的他,挽着裤腿下地干活,和知青们一起打井找水。打了三天三夜没出水,他把扳手砸在泥地里:"再打三天,找不到水我担责!"结果钻头卡进泥层,损失4000元——这在当时是笔巨款。他挨了处分,被调离农业岗,却没改"死磕"的劲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80年,他调入市奶牛公司招待所,任务是把废弃兽医站改成饭馆。南茶坊十字路口的破兽医站,墙皮脱落,老鼠乱窜。郑俊怀却像发现宝藏:"咱穷孩子出身,什么苦吃不了?"他请来四个退休老师傅:炸油条的、做面案的、炒菜的、烧卖的,每人每月70元高工资(当时普通工人月薪约30元)。他自己当店小二,端盘子、卖油条、磨豆浆,凌晨三点起来揉面,半夜十二点收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饭馆火了,却也惹了祸。老兽医因琐事扇他耳光,他委屈到失眠,却最终选择"忍":"企业要发展,不能为一时意气丢了大局。"三年后,"满园饭馆"挤垮周边所有小吃摊,成了呼市城乡结合部的"吃饭地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段经历,让他摸透了"人心"与"经营"的门道:做企业,先要懂"人性"——员工要吃饭,顾客要实惠,对手要尊重;更要懂"韧性"——再小的摊子,也能做成大生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83年,市奶牛公司升格为农牧商总公司,郑俊怀被"发配"到更烂摊子:回民奶食品厂。那是座养牛挤奶的手工小作坊,总资产40万,负债37万,职工七八十人,连年亏损。领导找他谈话:"你是党员,又是大学生,这摊子就交给你了。"他没犹豫:"组织让我干,我就干。"</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第二章:伊利崛起:从"手工作坊"到"乳业帝国"的拓荒之路</b></p><p class="ql-block">核心提示:<u>郑俊怀用22年时间,将濒临倒闭的小厂打造成"中国乳业第一股",创造了"伊利神话"。他的"改革魄力""市场嗅觉"与"勤俭执念",成就了企业,也埋下了争议的伏笔。</u></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83年的回民奶食品厂,牛奶挤出后煮沸消毒就卖,设备是几口大铁锅。郑俊怀的第一把火,是"承包制改革":从面包、冰棍生产线入手,定指标、分利润、竞岗位。他公开批评员工:"你能不能干?不能干就下!"职工们私下议论:"这个厂长像团火,烧得人坐不住。"但第一年,工厂扭亏为盈;第二年,盈利4万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光卖牛奶没出息。"郑俊怀盯着上海来的花脸冰淇淋红了眼——那是他第一次意识到"产品创新"的力量。他贷款引进雪糕生产线,从上海请面点师傅教做虎皮蛋糕、沙琪玛;冬天奶源过剩,他力排众议上5吨奶粉生产线,后来换成20吨的。回民奶食品厂成了"全球第一家奶茶粉生产企业",呼和浩特走亲访友送奶茶粉,比送点心还体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92年,他争取到100万纪委扶持资金,又贷款300万建奶食品大楼。施工队违章操作,冷库起火,大火烧得他蹲在地上哭,哭完连夜买材料重建。一周后,大楼照常使用。职工们说:"跟着老郑干,累,但踏实——他比谁都心疼厂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93年,郑俊怀带着管理层去深圳学股份制。回来后,他动员职工买股票:"咱要当自己的主人!"管理层先买,他花7000元买了全部积蓄;普通职工买1000股,有人嫌少闹退股,他也依了。1996年伊利上市,当初退股的职工肠子悔青——1元原始股涨到8元,5000元买的股票卖七八万,够盖房娶媳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上市后,伊利像装了加速器:融到资金,引进人才设备,产量销量利润翻番。"伊利雪糕"连续8年全国第一,"伊利奶粉"进前三,"公司+农户"模式带富2万农户、10万奶农。2003年,伊利营收62亿,净利润近2亿,郑俊怀成了"全国劳动模范""中共十六大代表",被尊为"中国乳业教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但"拓荒者"的脚步从未停歇。他敏锐发现"冬夏奶源失衡"的痛点,推动"奶源战略";他研究消费者心理,推出矿泉水、奶茶粉;他像台永动机,每天工作到凌晨2点,5点起床,睡厂里、吃面条,出差坐绿皮火车,为省房费挤员工宿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些"优点",渐渐成了争议的导火索。职工说:"老郑太抠——自己吃面条,出差挤火车,企业赚那么多钱,咋就不能多分点?"管理层抱怨:"他事必躬亲,连炼乳厂的炼乳都要大家喝,我们哪敢懈怠?"竞争对手牛根生却笑着说:"老郑是条汉子,但太硬了——硬得像块石头,硌得人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第三章:牢狱之灾:从"教父"到"阶下囚"的转折之痛</b></p><p class="ql-block">核心提示:<u>2004年的"独董事件"与牢狱之灾,暴露了郑俊怀"个人集权"的治理短板,也成为一代企业家"依法治企"的血泪教训。</u></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03年,伊利营收62亿,郑俊怀站在顶峰。但他没意识到,"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正在过去——蒙牛在香港上市,牛根生带着骨干出走,伊利内部矛盾激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04年,"独董事件"爆发,郑俊怀被指"非法占用资金"。年底,他锒铛入狱。庭审时,他说:"我不怪任何人,怪自己没跟上时代,没学会'依法治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狱中两年,他想了很多:早年打井失败挨处分,火灾后重建获信任,上市后职工暴富......原来"硬"能成事,也能误事。他曾以为"企业是我家",却忘了"企业是社会的企业";他以为"勤俭是美德",却让员工觉得"抠门";他以为"事必躬亲"是负责,却剥夺了团队的成长空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06年,他提前获释。此时的乳业江湖,早已换了天地:蒙牛领跑,伊利追赶,新品牌层出不穷。有人劝他"隐退",他却拍着桌子:"我对乳业的热爱,是刻在骨头里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第四章:红星再出发:从"乳业教父"到"有机坚守者"的涅槃重生</b></p><p class="ql-block">核心提示:<u>60岁再创业,郑俊怀用"全产业链有机"重构乳业逻辑,将"倔强"变成"坚守",把"教训"熬成"智慧"。</u></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09年,60岁的郑俊怀接手陷入困境的红星乳业。没人理解:放着清福不享,何必再折腾?他说:"我对乳业的热爱,是刻在骨头里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一次,他学"聪明"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不做"救火队长",做"战略设计师":他带着团队跑了内蒙古、黑龙江20多个牧场,最终在牡丹江选下万亩原始森林牧场,要求牧草自然生长,奶牛饲料可追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不做"全能选手",做"产业链专家":从牧草种植、奶牛养殖到牛奶加工,全部自己掌控,拒绝代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不做"速度优先",做"品质死磕":每批次牛奶28道检测,菌落数严控欧盟标准,婴儿奶粉要"全球最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十年磨一剑,红星乳业从濒临倒闭的小厂,成长为"有机乳业标杆"。他的办公室挂着张老照片:年轻时的他站在伊利车间,身后是落后的设备;如今的红星牧场,智能挤奶设备在草原上运转,奶牛听着音乐产奶——这是他用"倔强"改写的乳业篇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30多年前,他在永康因退货坐过小三轮;如今,他的红星有机奶在永康落地,在金胜路"蒙容牛肉"的店里,摆放了系列产品!他对老板朱亮说:"当年我来退货,吃了一碗面一个饼;现在你们年轻人创业,要敢闯,更要守得住底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第五章:永康的"乡愁密码":从退货小旅馆到有机新约定</b></p><p class="ql-block">核心题示:<u>永康人敢闯敢拼的精神,和我当年在伊利带团队时一模一样。他们能关停赚钱的电镀厂做有机食品,这就是'骨头硬'的表现。"</u></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8年那个夏天,"蒙容牛肉"朱亮团队一行考察红星集团。朱亮曾是电镀厂老板,一年赚百万,却因"不想再赚污染钱"关停工厂,转行做有机食品代理。郑俊怀听说后,拍着他的肩膀说:"你这是做了件大好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他们聊起30多年前的退货往事。"那时候路不好,小车颠得我屁股疼,司机开得慢,我还催他。"郑俊怀笑着说:'当年我来退货,就吃了一碗面一个饼;现在你们年轻人创业,要敢闯,但更要守得住底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场相遇,不仅是两个创业者的惺惺相惜,更像是一场"乡愁"的传承。郑俊怀说:"永康人敢闯敢拼的精神,和我当年在伊利带团队时一模一样。他们能关停赚钱的电镀厂做有机食品,这就是'骨头硬'的表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他当场决定,将江浙一带的有机奶市场交给朱亮:"我相信你,就像相信当年的自己——只要守住良心,就能做出好产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尾声:乳业江湖的"拓荒者"与"守望者"</b></p><p class="ql-block">——给创业者的"守"与"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西北的风沙到江南的烟雨,从伊利的车间到红星的牧场,郑俊怀的人生写满了"守"与"闯"的辩证:</p><p class="ql-block">守的是本心:母亲的"硬骨头"道理,让他无论顺境逆境都守住良心;</p><p class="ql-block">闯的是天地:从伊利到红星,从传统乳业到有机高端,他永远敢尝试新可能;</p><p class="ql-block">守的是品质:他说"产品是企业的脸",所以用全产业链守护每一滴牛奶;</p><p class="ql-block">闯的是格局:他不止步于做"中国乳业教父",更想让中国有机奶走向世界。</p><p class="ql-block">对于年轻人创业,他的建议朴实而有力:<i style="color:rgb(255, 138, 0);">"别总想着赚快钱,要像种庄稼一样做企业——根扎得深,苗才能长得壮;心放得正,路才能走得远。乡愁不是老照片,是你出发时的初心;文化不是老规矩,是你做事的底气。"</i></p><p class="ql-block">如今,郑俊怀依然保持着早起的习惯。清晨5点,他会去红星牧场转一圈,看奶牛吃草,听牧场的鸟鸣。阳光洒在他的白发上,映出两个字:坚守。</p><p class="ql-block">这或许就是"中国有个人"最动人的注脚——他用半生证明:真正的创业者,既能闯出一片天,也能守住一片心。从草原上的穷孩子,到伊利"教父",再到红星"守业者",郑俊怀的人生写满了矛盾的统一:</p><p class="ql-block">他是"战天斗地"的理想主义者,也是"事必躬亲"的管理偏执狂;</p><p class="ql-block">他是"勤俭持家"的企业大家长,也是"不懂分蛋糕"的利益矛盾体;</p><p class="ql-block">他是"依法治企"的反面教材,也是"企业家精神"的时代注脚。</p><p class="ql-block">有人说他是"悲剧英雄",有人说他是"改革先锋"。但历史终将记住:他用22年时间,让中国乳业从"手工作坊"走向"现代化企业";他用60岁的倔强,证明"有机信仰"比利润更重要;他用一生的"守"与"闯",诠释了中国第一代创业者的典型性格——硬骨头上扛责任,软心里装情怀。</p><p class="ql-block">正如他在红星牧场常说的:"乳业是良心产业,容不得半点虚假。我们守住的不仅是品质,更是对土地、对消费者、对自己的承诺。"</p><p class="ql-block">这,或许就是"中国有个人"最动人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天道感悟Ⅱ郑俊怀的"天道创业",藏着中年人的生存觉醒</b></p><p class="ql-block">丁元英在《天道》里说:"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所谓"天道",从来不是玄虚的宿命,而是藏在天地运行里的底层逻辑——它既奖励顺势而为的清醒者,也惩罚逆规律而行的侥幸者。60岁的郑俊怀选择二次创业,带着红星乳业用"全产业链有机"重构乳业逻辑,表面看是"倔强",实则是对"天道"最深刻的回应:真正的强者,从不在年龄里妥协,而在规律中觉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六十岁再创业:不是"不服老",是"懂天时"</p><p class="ql-block">郑俊怀第一次创业时,用22年把伊利从亏损小厂推上乳业巅峰;第二次创业时,他60岁,却选择跳出舒适区,接手濒临倒闭的红星乳业。有人劝他:"年纪大了,守成就好。"他却反问:"乳业的痛点是'奶源散、品质乱',这些问题不解决,行业能走多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让我想起《天道》里丁元英扶贫王庙村的逻辑——真正的"救主",从不是直接给资源,而是点破"天时"。郑俊怀的"再创业",正是看透了乳业的"天时":当消费者对"有机""安全"的需求井喷时,行业却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局;当他这个曾见证中国乳业从0到1的"活化石",用全产业链有机模式撕开一道口子时,他不是在"逆龄硬扛",而是在"顺势而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天道的规律是:机会永远藏在"未被满足的需求"里,而能抓住机会的人,从不会被年龄定义边界。郑俊怀的六十岁,不是"暮年",而是"天时已至"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全产业链有机:不是"死磕",是"顺道"</p><p class="ql-block">郑俊怀为红星设计的全产业链模式,从牧草种植到奶牛养殖,从加工到销售,全部自己掌控。有人说他"太轴"——放着代工模式省成本的路不走,偏要自己啃最硬的骨头。但他说:"乳业是'良心产业',链条越长,漏洞越多;控得越死,品质越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恰是《天道》里"强势文化"的精髓:真正的强者,从不迷信"捷径",而是尊重事物本身的规律。丁元英帮王庙村做音响时,坚持"农户自己凑钱买设备",看似"冷酷",实则是让村民在"自担风险"中学会"按规律办事"。郑俊怀的"全产业链",何尝不是同一种智慧?他知道,有机不是口号,是每一株牧草的自然生长、每一头奶牛的科学喂养、每一道工序的严格把控——这些"笨功夫",恰恰是对"天道"最虔诚的遵循。</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现实中,多少创业者沉迷"弯道超车",用资本堆规模、用营销造概念,最终却被规律反噬。郑俊怀的"死磕",实则是"顺道":慢,是为了更稳;笨,是为了更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把教训熬成智慧:不是"认怂",是"觉悟"</p><p class="ql-block">郑俊怀的前半生,有过高光(伊利神话),也有过低谷(牢狱之灾)。他说:"年轻时总觉得'人定胜天',现在明白'人要胜的,是自己的贪心和傲慢'。"六十岁再创业,他没有重复当年的"激进",而是带着"过来人"的清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他不再执着于"做最大的企业",而是专注"做最良心的产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他不再事必躬亲,而是搭建团队,让年轻人挑大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他不再抗拒变化,而是主动学习有机认证、智能养殖等新技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让我想起《天道》里芮小丹的"觉悟":真正的成熟,是"神即道"的通透——既知道规律的存在,又能放下执念,与规律共舞。郑俊怀的"转变",正是这种觉悟的体现:他从"征服天道"的狂妄,走向了"顺应天道"的从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六十岁再创业的郑俊怀,用行动诠释了一个真理:天道的智慧,不在"对抗",而在"融合";真正的强者,不在"年轻",而在"清醒"。当我们不再被年龄定义,不再被欲望绑架,而是学会像郑俊怀那样,在规律中找方向,在沉淀中修智慧,或许就能明白:所谓"天道",不过是"认清自己,顺势而为"的人生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毕竟,人生最顶级的创业,从来不是赚多少钱、做多大公司,而是在岁月里修炼出——看透规律的智慧,坚守初心的勇气,以及与世界和解的从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郑俊怀的曲折人生</p><p class="ql-block">社会评价</p><p class="ql-block">1.共事者眼中:老郑是个肯拼命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伊利的老人都知道,郑俊怀是个异常勤奋、刻苦的人,每天都工作到凌晨2时左右,5时又起床,从来没有节假日,一年有多半时间睡在厂里。在伊利的22年如此,到了红星后依然如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下属眼中的老郑:严苛固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郑俊怀律己甚严,郑责人也严,尤其是工作上的问题,常常开会的时候当着众人的面就直言不讳地指出来,让对方下不来台。“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郑俊怀有时反其道而行之,表扬人的时候一对一,批评人的时候很公开,批评得严厉,但处理得较轻,多年都没有开除过一个员工,但因此也得罪了一些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中国著名营销专家路长全:本性纯净,善良坚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不纠结过去,不留恋曾经,眼睛一直看着前面。他曾说:“我已经没有什么可再失去的,只要往前做就有收获!”他像一位沙漠中的行者,不论世事变迁,都保持一颗初心,为中国乳业一路前行。“尽我所能,没有不行!”他也曾如是言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伊利创始人,又判了</p><p class="ql-block">余源  2023-07-24 11:27:00</p><p class="ql-block">近日,有媒体报道,知名乳企伊利集团前董事长郑俊怀,被包头市中级法院以挪用公款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六个月。郑俊怀方面向中国新闻周刊确认了这一消息。</p><p class="ql-block">据悉,郑俊怀是伊利集团的创始人,上世纪80年代初带领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厂(以下简称“回民奶厂”),一步步发展成后来的伊利集团,并在1996年成为中国第一个乳品上市企业。</p><p class="ql-block">不过在2004年12月,郑俊怀因涉嫌挪用公款罪被刑拘,一年后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2008年8月,郑俊怀因减刑提前出狱。</p><p class="ql-block">2018年,郑俊怀再次卷入“伊利谣言案”,并被伊利公开举报。2019年11月,郑俊怀再度入狱。</p><p class="ql-block">创始人与一手创立的企业,之间到底什么仇什么怨?</p><p class="ql-block">郑俊怀。 图/视觉中国</p><p class="ql-block">“乳业教父”</p><p class="ql-block">公开资料显示,郑俊怀出生于1950年,是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人,1974年从内蒙古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毕业后,分别在呼和浩特市农林局政工科、呼和浩特市国营畜禽场,以及呼和浩特市奶牛公司招待所等地工作。</p><p class="ql-block">1983年,郑俊怀出任回民奶厂厂长,也就是伊利的前身。彼时的回民奶厂,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烂厂”,七八十人的规模,资产不足50万,还连年亏损。</p><p class="ql-block">郑俊怀上任后,在企业内部推行承包责任制,同时推进人事、用工、分配三项改革,实行能者上、庸者下。有了竞争,工厂一下子被搞活,当年就扭亏为盈。</p><p class="ql-block">1993年,回民奶厂改制成为股份制公司,“伊利”正式诞生,郑俊怀则成为首任董事长、党委书记兼总裁。</p><p class="ql-block">1996年,郑俊怀成功带领伊利登陆资本市场,成为全国乳品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为伊利日后成为乳业巨头奠定基础,郑俊怀也由此被业界称为中国“乳业教父”。</p><p class="ql-block">转折出现在2004年,因郑俊怀等人涉嫌违法挪用公款、购买国债造成巨额亏损,及家属持有公司巨额股份等,伊利的3位独立董事——俞伯伟、王斌和郭晓川向郑俊怀等人发起质询。</p><p class="ql-block">但郑俊怀强行召开临时董事会罢免了俞伯伟,另一位独立董事王斌也愤而离职,这便是当年沸沸扬扬的“伊利独董风波”。</p><p class="ql-block">此事被曝出后,官方迅速介入。2004年6月22日下午,证监会内蒙古监管局组成核查小组进入公司,对伊利进行专项核查。7月21日,伊利因涉嫌违反证券法规,接到证监会立案调查通知书。</p><p class="ql-block">2004年12月,郑俊怀及伊利集团4名原高管因涉嫌挪用公款罪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刑事拘留。一年后,包头市中级人民法院做出判决:郑俊怀作为国家机关委派到公司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担任伊利公司董事长、总裁的职务便利秘密成立外部公司,并先后挪用伊利集团1650万元购买伊利的社会法人股票,从中牟取个人利益,以挪用公款罪判处郑俊怀有期徒刑六年。一代“乳业教父”的传奇戛然而止。</p><p class="ql-block">而在此期间,2005年6月,35岁的潘刚全票当选为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成为伊利新的掌门人。</p><p class="ql-block">二度入狱</p><p class="ql-block">服刑期间,郑俊怀经过了两次减刑,于2008年9月刑满释放。然而,郑俊怀与伊利之间的矛盾并未随着出狱戛然而止,反而愈演愈烈。</p><p class="ql-block">对于郑俊怀的这两次减刑,伊利集团一直颇有微词。</p><p class="ql-block">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曾公开质疑:“在狱中,犯人减刑一个月都很困难,而他却能获得两次减刑一共减了2年半。第一次的理由是‘表现好’,第二次是称其在狱中发明了一套节水设备,该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并获得了应用。但是,郑俊怀为大专学历,中文专业,从未学习过机械等理工知识,其何以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在监狱的环境条件下发明出节水设备并获国家专利发明?而且在剩下的3年半服刑过程中,郑俊怀家里有事,就可以回家。”</p><p class="ql-block">至于郑俊怀,也一直通过起诉或者上诉方式,要求“返还自己市值3亿元的伊利集团的股份,返还剩余市值31.46亿元的伊利集团股份的权利,以及伊利公司给予的分红4.9亿元的权利等诉求”。不过这些诉求均被法院一一驳回。</p><p class="ql-block">时间来到2018年3月,部分自媒体发布文章称,伊利董事长潘刚“被有关部门带走并被要求协助调查”。受该消息影响,仅3月26日一天,伊利市值就大跌60.78亿元。</p><p class="ql-block">随后伊利否认此事并报警,相关嫌疑人被警方控制。</p><p class="ql-block">在此次事件背后,郑俊怀被猜测是幕后的组织者。2018年4月14日,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在官网发布了一则《关于对郑俊怀声明的回应和郑俊怀涉嫌犯罪的揭露》的声明称,这一系列谣言与伊利集团一位前高管脱不了干系,且明确指出该前高管是伊利前董事长郑俊怀,并称“这一次,我们真的忍无可忍”。</p><p class="ql-block">同年10月24日,“伊利谣言案”宣判,两位主要当事人被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人民法院一审判以寻衅滋事罪。</p><p class="ql-block">就在该案宣判消息传出不足一小时,伊利发布万言举报信,公开指认谣言事件的幕后关键人物是伊利前董事长郑俊怀,称公司“常年屡遭郑俊怀及其保护伞的破坏,14年来无法伸张正义”。</p><p class="ql-block">伊利在举报信中还提到:“潘刚总裁带领着这样一个一心为伊利拼搏、屡创佳绩的团队,却莫名其妙遭遇了来自时任伊利董事长郑俊怀的打压。”</p><p class="ql-block">伊利公开举报后的2019年11月1日,包头市中级人民法院撤销了此前对郑俊怀的两次减刑裁定。三天后,包头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布已对郑俊怀收监,郑的刑期到2022年2月16日结束。</p><p class="ql-block">“2.4亿公款案”</p><p class="ql-block">而本次郑俊怀再度因挪用公款罪被指控,则与伊利此前公开信举报的“郑俊怀挪用2.4亿公款”相关。</p><p class="ql-block">2003年3月,伊利大股东呼市财政局将其持有的14.33%的股权以每股10元的价格转让给德隆系的金信信托,转让价款为人民币2.8亿元。而金信信托被疑为当时伊利董事长郑俊怀等人代为持股,帮助其完成管理层收购。但郑俊怀事发后,该项事件并未被写入起诉书中。</p><p class="ql-block">伊利在举报信中这样表示:“2015年,有正义感的马永胜检察长从内蒙古检察院反贪局调出郑俊怀挪用2.4亿公款的案卷,仅用2小时就落实清楚:证据链完整、犯罪分子供认不讳,可以立即提起公诉,然而在郑俊怀强大保护伞的阻挠下,14年却无人敢处理,并谎称‘还未结案’。”</p><p class="ql-block">根据财新网援引的判决文书,2021年9月,包头市检察院指控,郑俊怀等人挪用伊利及子公司国债回购资金2.45亿元,以启元公司为载体收购伊利股份国有股权,谋取个人利益,其行为均已构成挪用公款罪,且属情节严重。最终在2023年6月29日,郑俊怀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与前罪判处的有期徒刑六年数罪并罚,执行有期徒刑七年六个月。</p><p class="ql-block">在郑俊怀遭遇官司的同时,被他作为“二次创业”的红星乳业同样“命运多舛”。</p><p class="ql-block">2011年后,郑俊怀加入黑龙江红星集团食品有限公司,并一度成为公司董事长。</p><p class="ql-block">公开资料显示,红星集团的前身是黑龙江安达乳品厂,成立于1952年,是在苏联的援助下,建立的新中国第一家大型机械化乳品生产企业,被国家列为第一个五年计划156项重点建设项目配套工程之一,并生产出新中国第一袋奶粉。</p><p class="ql-block">不过与伊利相比,红星集团仍是一个规模尚小的区域乳企。根据《中国经营报》2019年的报道,红星集团的年销售额有2亿多元,其中婴幼儿配方奶粉业务销售收入为1亿多元。但除此之外,红星集团相关销售收入未在公开场合披露。</p><p class="ql-block">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这次判决发生在郑俊怀服刑期间,在上次刑期到期后需再服刑1年6个月,这意味着郑俊怀到今年8月服刑完毕。郑俊怀方面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郑将于8月15日结束此次刑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