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邦瑞的美篇

聂邦瑞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关于《山海经》研究最新成果</span></p><p class="ql-block"> 编者按:随着考古中国、中华文明探源深入发展,随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潮到来,专家学者们争相研究历史文献、钻研经典,因此涌现出不少学术研究成果。尤其是刘宗迪教授经过长期研究《山海经》,不断修正自己研究成果,以最新观点著作出版《失落的天书》。可谓对《山海经》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可敬可佩!现将刘宗迪教授和刘晓峰先生关于《山海经》研究的对话发出来,供致力于研究《山海经》和上古史的朋友们学习借鉴,并从中得到深刻昭示与启迪。</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刘晓峰先生:</span></p><p class="ql-block"> “如果《山海经》记述的是山东地理,那问题就复杂了。因为按照您这个说法,《山海经》中很多明显不是在山东境内的地名,比如上面提到的河水、江水、汉水、洛水,伊水、渭水、泾水、漆水、汾水、晋水、漳水、洹水、滹沱水、黑水、赤水、弱水等河流以及岷山、皤冢、华山、太室、少室、薄山、惟门山、霍太山、太行山、王屋山、恒山、衡山、会稽山、洞庭山等山峰,遍布今天的四川、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浙江、湖北等地,稍有地理知识的人都知道这些河流、山峰不在山东,说《山海经》记载的是山东地理,岂不是于理不通?”</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刘宗迪教授:</span></p><p class="ql-block"> “ 我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有一个过程,最初,我也是断断不敢说这些地方都在山东境内。尤其是我自己就是山东人,写这本书的时候正在山东大学任教。很多《山海经》研究者出于地方主义观念,都倾向于把《山海经》说成记载的是自己家乡,为此不惜牵强附会,完全不顾基本的科学论证规范。</p><p class="ql-block"> 我虽然早就认识到《山海经》与山东的关系,但为了避免重蹈前人覆辙,跟这类“研究"划清界限,反倒要尊重史料,尽量避免把《山海经》全部拉到山东地界。因此,我在写作此书初稿时,也按照《禹贡》《地理志》《水经注》等史料记载,把出现洛水、伊水、太室、少室等地名的《中山经》几篇,定为记述的是河南西部地理;把出现渭水、泾水、太华、少华、汉水、皤冢等地名的《西山经》几篇,定为记述的是关中乃至陇西地理:把出现汾水,晋水、漳水、滹沱水、薄山、霍太山、太行、王屋等地名的《北山经》几篇,定为记述的是山西、河北地理。但我既然根据《大荒经》新定《山海经》的地理记述不出山东之境,又鉴于这些地名断定《山经》记述了山东之外的地理,显然是自相矛盾的,因此在具体论证中不得不作出种种补充假设以自圆其说,最后却发现无论如何也无法自圆其说,只好把这部分+余万字初稿作废,推倒重来,</p><p class="ql-block"> 最终我丢掉"思想包袱”,大胆地断定《山海经》记述的就是山东地理,并进而依据山东版图重新将上述地名进行定位,要归功于几位学者的研究。一是顾颉刚先生的长篇论文《周公东征史事考证》,说明在西周初期的周公东征,导致大量原居山东境内的殷商遗民和东方古族迁离故土,前往西方、南方。族群迁徙必然会把故土的地名带到新的家园,洛水、伊水、渭水、泾水等地名可能就是因此从其东方故十搬到豫西和关中的。二是石泉先生的论文《古文献中的“江”不是长江的专称》,指出早期文献中的“江水”并非长江,而是山东的沂水,这让我认识到《山海经》中的江水就是沂水,而江水所出的岷山则是山东的蒙山,西周初期楚人西迁,才把江水以及汉水、汝水等地名带到了今江汉地区。三是王恩田、陈絮两位先生关于甲骨文、金文地理的研究,他们证明原本被认为在安阳周边的一些卜辞、金文地名和古国名,可能都在泰山附近,由此我可以断定,朝歌、牧野、洹水、滹沱等地名原本可能根本不在河南、河北,而是在山东西部、泰山西麓。</p><p class="ql-block"> 诸如洛水、伊水、渭水、泾水、朝歌、牧野、洹水等地名,与夏墟、殷墟、西周早期都城等重大历史地理问题密不可分,并牵扯三代一系列历史事件。现在我断定这些地名最初不在豫西、关中、河北,而在鲁西,必然牵扯到对夏墟、殷墟问题以及一系列古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的重新解读,也不得不对许多已成定论的古史学说作重新审视。这本书之所以写了将近100万字,就是因为在这方面花费了大量笔墨(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刘宗迪教授经过长期研究《山海经》认为,同《山海经》中对应的上古历史地理和人文都在山东,无形之中赋予山东学术界新的历史文化使命一一围绕诠释《山海经》中记载的“夏州之国”,在东夷境内找到大禹治水主要对象一一东方“四渎”所在地一一找到鲧的被殛之地“羽山”一一找到大禹崩地“会稽山”所在地一一找到真正夏朝所在地一一找到中华文明起源地。</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1、关于洛水。《沂河历史地理志》称“临沂城北的祊河,古称洛水。”现在的洛阳、洛水,古称“雒阳”、“雒水”。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即魏文帝篡汉建魏时,认为魏属土应该有水,于是改“雒”为“洛”,至今才1805年。</p><p class="ql-block"> 2、关于“昆仑山”。王宁先生的“十议昆仑”,已经证明上古时的“昆仑山”就是山东中部的“泰山”。</p><p class="ql-block"> 3、关于夏朝。既然《山海经》历史地理人文皆在山东,也不能以现代思维幻想上古时的夏朝疆域多么广大,按照上古时规制,天子疆域“地方千里”,诸侯“地方百里”。夏朝同《山海经》有关,疆域在东夷境内,虽然夷夏连为一体,但各自为政。淮夷在淮水之畔,莱夷、岛夷等皆在沿海。夷在东,夏在西。但绝对不是傅斯年《夷夏东西说》所说的东夷在山东,夏朝在豫西晋南。此乃谬论也!</p><p class="ql-block">内容来自​《聂邦瑞作品集》</p><p class="ql-block">13910611728</p><p class="ql-block">1382316436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