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入滇自由行,小众景点佤族原始部落翁丁

xiaodong

<p class="ql-block">3月6日,4个同学踏上旅途,从昆明自驾探秘滇西南的风土人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3月11日,从鲁史古镇驱车前往翁丁。车驶入翁丁隧道后进入翁丁区域。我们此行在滇西将进入四个少数民族的千年古寨,佤族原始部落是第一个。</span></p> <p class="ql-block">翁丁佤寨,有着近400年的建寨历史,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原始佤族民居建筑风格和原始佤族风土人情,使其被称为了“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p><p class="ql-block">翁丁佤族几百年来的生活习惯不曾改变。全村只有500多人,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直保留着屋内生火的习俗,茅草是照明、取暖和做饭的主要材料。节日里大家会聚在一起庆祝节日,一生一世享受着最简单的快乐。</p> <p class="ql-block">翁丁佤寨仅有98户人家,400多人,居民全为佤族。翁丁佤语意为“云雾缠绕的地方”,它坐落在森林和群山的环抱中。它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群居村落。《翁丁佤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云南省省级非遗项目。</p> <p class="ql-block">翁丁中国最后一个佤族原始部落,翁丁位于云南省沧源县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已有400多年历史。在这里,女性是以黑为美,传统的习俗更是让人望而生畏。</p> <p class="ql-block">乘通勤车约20分钟,来到翁丁古寨大门口。</p> <p class="ql-block">来翁丁的游客真不少,佤族男女列队在寨子门口敲锣打鼓,欢歌载舞地欢迎四方来客。</p> <p class="ql-block">进入翁丁村大门时,要给每个人在眉心处点个黑点,据说这是美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佤族人的皮肤很黑,健康的黝黑,小孩子也不例外,所以佤族的女人以黑为美哟。</p> <p class="ql-block"><b>由于佤族地处中国偏远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直处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举过渡到现代社会,留下了很多原始社会的印记,因而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b></p> <p class="ql-block">我们最先走进神林边还保留的原始人头桩遗迹。</p> <p class="ql-block">人头桩,是指砍头祭谷旧俗是用于放置猎到的人头的桩。每年农历四、五月播种前后,还要举行送人头仪式,届时,由祭司和老人将上次猎获的人头骨送到寨外的鬼林人头桩上。</p> <p class="ql-block">传说,很久以前,佤族是用人头祭祀,这是因为中了诸葛亮的计谋。据说诸葛亮到了西盟后,看到佤族人彪悍好斗,为了削弱佤族实力,便对佤族人说:“我们有白白的米,是因为我们每年都要砍人头祭祀天神。”佤族人一开始不相信,诸葛亮就把煮熟的稻谷给佤族人种,这熟稻谷种下去自然是不会发芽。于是佤族人开始砍人头祭祀,这时诸葛亮拿了没有煮过的稻谷给佤族人栽种,迎来了大丰收。于是,从此以后佤族人便开始砍人头用于祭祀,祈求丰收大吉。</p> <p class="ql-block">每根门柱上的牛头,特别是大榕树下悬挂着的牛头,若隐若现,神秘神奇,</p> <p class="ql-block">1958年,这种祭人头的习俗被废除了,改用祭牛头来替代。</p> <p class="ql-block">走出人头桩,见有一片神林,神林里供奉的是佤族“梅依吉”神,佤族人认为树是保护村子的神林,周边的树都不能破坏。</p> <p class="ql-block">神林是佤族供奉社神和祭祀祖先的神秘之地。</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已生长500多年的神树王,据说其树冠可覆盖9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树王的根部,百年老根盘根错节的成为另种景观,亦是壮观!</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的这一天,寨子里有拉木鼓祭祀活动,很难得一见传统习俗,看着壮观的队伍……那过程却让人有点望而生畏呐。</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这里参加了当地的“拉木鼓祭祀”活动,活动从寨中的大神树下开始。</p> <p class="ql-block">祭祀活动由部落中长者主持。</p> <p class="ql-block">全村的人集中在神树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活动从歌舞开始……。</p> <p class="ql-block">佤族以牛头为神,那拉木鼓祭祀有点让人紧张,神秘的紧张,过程中惊悚的紧张……</p> <p class="ql-block">木鼓要一直拖到寨心处,围着寨心唱歌跳舞三圈才结束。</p> <p class="ql-block">在佤族的各种器物中,最神圣、尊贵之物莫过于木鼓。传统的木鼓以红椿、红色树为原材料,长约200厘米,直径约70厘米,鼓身挖一条长约150厘米,宽约15厘米的直槽:中是掏空,槽两侧各刻一鼓舌,鼓舌周围留有空隙,起共鸣作用。每个佤族村寨都至少有一对以上的木鼓,较小者称“公鼓”,较大者称“母鼓”,供奉于专门的木鼓房中,置于两根横木之上,以防潮湿。</p> <p class="ql-block">木鼓拉入寨门,百年如故的寨门和大榕树,古老沧桑神秘,两者同处一线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寨门,共同守护着这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村庄。</p><p class="ql-block">我们从寨门走进村里。</p> <p class="ql-block">翁丁古寨里仍然保留着最为完整的传统草房以及佤族图腾、神林、寨桩以及祭祀房等,一切都在诉说着佤族的沧桑历史和千年传承。</p> <p class="ql-block">翁丁佤寨周围的生态保护得极好,森林、茶园、梯田,四周放眼望去,都是绿色。翁丁寨的建筑,完整地保留着佤族传统建筑——干栏式草顶叉叉房,建筑以草、竹、木三种为主要建筑材料,就地取材、结构简单、施工便捷、造价较低,房屋通风散热、冬暖夏凉、排水性能好,适宜于炎热多雨地区。</p> <p class="ql-block">翁佤族干栏式建筑与其他民族的干栏式建筑最大的区别表现在屋顶两侧的叉叉,故佤族的干栏式民居也叫“叉叉房”。建筑以木为柱,以扎编后的竹子或木板为墙,以茅草片盖顶,屋顶大多设有丫叉形的搏风板,用整木制作楼梯。</p> <p class="ql-block">茅草房带天窗,很科学吧?!</p> <p class="ql-block">翁丁,意为水边的寨子,也有云雾缭绕之地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走进村民人家,好客的主人会用听不懂的方言和常喝的苦茶热情地招待你。</p> <p class="ql-block">爬坡走上村后的小山坡,那里有一个二层的观景台,在二楼可以俯瞰整个村子的全貌,一幅恬静安详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鳞次节比的茅草屋,成排成片,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小飞机拍到的翁丁古寨全貌</p> <p class="ql-block">观景楼一层,有两位佤族老人在即兴表演。</p> <p class="ql-block">沿着窄路小径往里面走,茅草木屋紧挨在一起,身着极具民族特色佤族服饰的妇女在不大的院子内纯手工织起了布,孩子们则相互嬉戏。</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阿佤人民唱新歌》发源地,这里的人们喜欢对山歌。</p> <p class="ql-block">这棵大树枝繁叶荗地在这片土地上数百年了。大树边的宣传牌引起我的注意。</p> <p class="ql-block">墓地,佤语称“西每”,专用于深埋死人的地方,佤族去世的人深埋后不砌坟头、不祭拜,地块循环使用的。佤族人信仰万物归根,死后回归大自然。</p> <p class="ql-block">走向佤王府,那是未被2021年那场大火烧毁的老建筑。</p> <p class="ql-block">村内最高大的建筑是佤王府,世世代代居住着翁丁村的寨主,也是这个村子内最受尊敬的人,更是通过古老的世袭制产生的。</p> <p class="ql-block">女神图腾桩的造型类似高举双手站立的女神,是佤族种女神的化身标志。</p> <p class="ql-block">神女桩位于佤王府院子里。</p> <p class="ql-block">佤王府附近的木鼓房,也是未被那场大火烧毁的老木鼓房。</p> <p class="ql-block">木鼓房边的人头篼。</p> <p class="ql-block">人头篼,就是把猎获的人头装进去用来祭拜木鼓的竹篼。</p> <p class="ql-block">人头篼用草片盖起来,立在木鼓房边,祭祀木鼓,以祈求苍天、神器、神灵保佑村寨平安!</p> <p class="ql-block">佤族的图腾,恒古千年不变的传统。寨桩佤语称“司岗永”,位于古寨中心,是翁丁古寨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翁丁村1978年才通公路,1986年才有电。就在翁丁村风生水起的时候,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2021年2月14月大年初三,在老佤王去世后一个月时,一把大火烧毁了原有大部分村庄,翁丁村发生火灾,给翁丁村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105座古建筑中有101座被烧毁,仅在佤王府附近∞4座完好无损,大量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物也被掩埋在大火中,令人遗憾!</p> <p class="ql-block">重建后的翁丁,依旧是原生态的状态,只不过寨子现在主要是体验参观佤族人的文化生活,让大家更好的了解云南佤族。</p> <p class="ql-block">现在,翁丁佤族村民已搬到国家给修建的新居中,很多人和城里人一样乘通勤车去古寨“上下班”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重建后的翁丁,依旧是原生态的状态。仍会给你留下深刻并难忘的印象!</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