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阳寻找木雕足迹2025.730

hkxh686。肖虹

<p class="ql-block">今天要去参观木雕博物馆。乘坐轨交到博物馆下车,满眼都是“木雕城”的标识,门口标识的《木雕博物馆》冷冷清清,正在整修,零零散散的商户惨淡经营,似乎只有我们两位顾客哦。哇,不会又无法参观了吧?这一路我们遇到好几次的闭门羹喽。一问,说是要升级改造。</p> <p class="ql-block">商铺里也有非常好的成品摆件,和女老板聊天,这里的商品是他们自家制作的。老板讲,她们使用的原料基本来自东南亚国家(咱们国家的红木、金丝楠木都被保护不准采伐了)。</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摆件,大型的上万,也有几千、几百的物件,个个都非常精致。</p> <p class="ql-block">这些物件都是现代作品,至于故事情节吗?就无从考证它们的真实性喽。</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块木化玉,质地细腻、色泽鲜艳。木化玉是古代树木被火山灰或泥沙瞬间掩埋后,木质纤维在地下被含二氧化硅(SiO₂)的地下水长期交代、置换,最终“木头变成了石头”。</p><p class="ql-block">因含不同杂质而呈土黄、淡黄、黄褐、红褐、灰白、墨绿、灰黑等色,年轮、树皮、虫洞等原始木质构造被完整保留,形成独一无二的“木纹石纹”共生画面。它亿万年前的树木年轮,又有玉石的温润质感,是兼具科学价值、观赏价值与稀缺性的天然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江南这里,经常会遇到形态各异的“太湖石”。太湖石是石灰岩经亿万年溶蚀而成的“天然雕塑”,以“瘦、皱、漏、透”的奇姿、深厚的文人气息,成为中国园林艺术和赏石文化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在保安的指引下,我们七拐八拐,上到一座高台上终于发现“中国木雕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四座牌坊围起的高大建筑,牌坊上四周内外也是精美木雕画卷。这倒是当地作品了,显得很高端大气,“世界木雕之都”。</p> <p class="ql-block">因为在东阳这座木雕之都,它是国家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进到展厅,一副巨大的木雕长城图迎接游客。山峦起伏,长城巍峨,很震撼。</p> <p class="ql-block">伴木而生</p><p class="ql-block">在原始社会时期,南北各地的气候都比现代要温暖湿润,我国史前的森林覆盖率在64%左右,当时的华北、甚至黄土高原,也有森林分布。我们的祖先加工利用木头,是最自然最合理的选择。</p><p class="ql-block">从环太湖流域来看,8000多年前,跨湖桥人已能够“刳木为舟,剡木为楫”(《易·系辞下》),用于交通、捕捞和渔猎;5000-7000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人大量从事伐木,木器制造,他们建造的木结构干栏式建筑已采用榫卯加工技术;5000多年前的浙江良渚人还将木头用于水井等公共设施......这些丰富的木质遗存,在数千年远古历史长河中被创造、延续并发展成熟,是我们的祖先在原始环境中刳木致用、寻求生存的最初杰作。</p> <p class="ql-block">刳木伊始</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中国木雕的萌芽时期</p><p class="ql-block">凡有丰富水系,便有茂盛林木。远古氏族部落依水傍林,树木是他们除土、石外最易获取并易于处理的材料,经采择、加工制作而后用于生活,是本能也是创造。</p><p class="ql-block">木质易腐,中国木雕究竟起源于何时,已经模糊。考古发现极少量的新石器时代木制物品,虽吉光片羽,却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木雕史源头。</p><p class="ql-block">石器,是人类获取自然资源以资生存的最早工具,其对象,必定大量为树木。如錛、斧、刀等石质工具从粗粝到精锐的进步,即是从砍砸到削刮到雕琢的加工技艺的进步,也可证明文献所记载的原始初民们“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及考古发现的构木为屋、架木为井、斫木为器的生存景象。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已能雕刻出他们的自然同伴,甚至是精神崇拜的对象——鱼和鸟,虽形制质朴,已见匠心,是木雕史的第一步。</p> <p class="ql-block">卯榫结构的木框水井,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就已使用。</p> <p class="ql-block">鱼潜鸟飞</p><p class="ql-block">心手之间的神迹</p><p class="ql-block">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雕鱼和辽宁新乐遗址出土的木雕鸟,是现存最早的木雕制品,距今都已7000余年。鱼潜鸟飞,匠心初具,它们既是先人眼中和谐共生的同伴,天真质朴,又是他们自然崇拜的对象,神秘浪漫。</p><p class="ql-block">然而,木质易腐,零星遗落至今的木雕作品,难以代表新石器时代木雕发展的全貌。但同时期出土的灿烂丰富的玉、石、骨、牙、陶等雕刻遗存,或粗犷,或精美,代表了原始先民朴拙而智慧的雕刻技艺,为我们了解新石器时代木雕艺术水平提供了重要参考。这些原始无字之作,是先人们心手之间创造的神迹,共同书写成中国木雕史的第一页。</p> <p class="ql-block">南方现存最早的木雕作品</p><p class="ql-block">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是我国木雕工艺</p><p class="ql-block">品最早的实物之一。已初步掌握了阳线雕与明线刻两种技法。</p> <p class="ql-block">北方现存最早的木雕作品。</p><p class="ql-block">辽宁沈阳新乐遗址出土。少部分镂空,下部圆形手柄采用阴刻技法,是迄今世界上保存最久远的木雕珍品。</p> <p class="ql-block">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p><p class="ql-block">距今8000年</p><p class="ql-block">出土于跨湖桥遗址</p><p class="ql-block">跨湖桥遗址位于浙江省萧山市。独木舟出土时,还在周围发现固定独木舟的桩架结构、木桨、石錛、编织物、被均匀切割过的木材等大量相关遗迹和遗物。独木舟由整根松木剖半烧灼后再用石器挖凿加工而成,除了捕捞、渔猎之功用,也是一种交通运输工具.</p> <p class="ql-block">最早的榫卯构件,突出的木作工艺</p><p class="ql-block">距今6000—7000年</p><p class="ql-block">河姆渡遗址</p><p class="ql-block">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人居住环境背山面湖,从事水田稻作。农业及渔猎采集等生产活动,木作工艺十分突出。遗址中出土了许多建筑木质构件,凿卯带榫,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榫卯结构,标志着当时木作技术的突出成就。还出土了大量木质生产、生活用具,除木耜、小铲、杵、矛、槌、纺轮、木刀等木质工具外,还发现了不少安装骨耜、石斧、石螭等工具的木把柄,木器加工的方法随不同器形有所不同。</p> <p class="ql-block">这件木雕彩绘神人头像,现收藏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距今3000余年。由一块整木制成,较为夸张的五官均以浅浮雕工艺雕刻,凹凸有致;眼睛和眉毛等部位绘有鲜艳的色彩;背面也有复杂而细腻的花纹。是商周时遗留的稀少的木雕珍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几何纹双耳桶杯</p><p class="ql-block"> 战国时期</p> <p class="ql-block">攻木为业</p><p class="ql-block">从商周到汉魏</p><p class="ql-block">木雕史的第一个高峰</p><p class="ql-block">商周以后,国家制度渐趋成熟,生产力发展,社会等级趋严,手工制造业分工趋细,木作、木雕作为行业初步成立,并纳入了国家管理系统。</p><p class="ql-block">工具、材料也是行业成立、发展的客观基础。以秦朝为界,秦前大致为青铜时代,秦后为铁器时代。从铜器到铁器,意味着金属的开采矿石、冶炼铸造技术和制造业的大发展。金属工具的发达,使木构建筑的大量建造和精致化成为可能,以祖师鲁班为代表的木作和木雕艺匠们有了大显身手的舞台。</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的木雕行业已经细分为建筑、军事、生活、祭葬等不同的类型。今天能见到的战国秦汉木雕器大多出自墓葬,是为冥器,故而承载着特殊的精神寄托。当然,在器用上仍能看出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造型与纹饰则与铜器、铁器和漆器等有紧密关系。然而,从当时漆器上的雕饰和两汉墓出土的木俑,可看出木雕已形成特有的造型语言。他们确定了中国木雕艺术的一些基本特征,构成了木雕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p> <p class="ql-block">祖师鲁班</p><p class="ql-block">千年木雕,行业兴盛,无师不传,无祖不立。木雕业师宗鲁班。两千多年来,鲁班的名字和生平被记载于众多古籍中。鲁班,东周鲁国人,姓公输,尊称公输子。</p><p class="ql-block">商周时,木作行业初现,工具稀少单一,工匠们从事着繁重、原始的体力劳动,效率低下。鲁班发明了众多实用的木工工具,至今木雕行业仍有沿用,又以工巧智慧改进木作技艺,推动了木作业的大变革。以鲁班为代表的万千工匠,建造了大量宫殿庙堂,开创木建筑大兴的时代。木雕作为“建筑之花”,在传统建筑中占据重要一席。鲁班因此成为木雕行业的图腾,被千年崇拜。</p> <p class="ql-block">鲁班被尊为“工匠始祖”,传说中他发明或改良了大量工具、器械,既有民用木工工具,也有军用攻城器械。</p> <p class="ql-block">1. 锯子——传说鲁班手被草叶划破,受齿形启发而发明。</p><p class="ql-block">2. 刨子、墨斗、曲尺(鲁班尺)、凿子、钻子等一整套木工手工工具。</p><p class="ql-block">3. 榫卯构造与“鲁班锁”——把传统榫卯技术人格化为“鲁班造”。</p> <p class="ql-block">攻木为业</p><p class="ql-block">建屋琢器,匠师云集</p><p class="ql-block">根据文献记载,殷商时,“天子之六工.……典制六材”,已有木工为职,周代有“八材”之设,木是最重要的加工材料之一。可见,商周时,“木工”行业已正式成型,由国家统一管理。</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第一本详细记载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周礼·冬官考工记》中,记述了攻木之工(木工)、攻金之工(金工)、攻皮之工(皮革工)、设色之工(染色工)、刮摩之工(玉工)、搏填之工(陶工)等六大类30个工种,其中“攻木之工”中的“梓人”,明确记载承担有礼乐器的雕饰职能,可以认为是最早的木雕匠师称谓。此时,木雕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有序、稳定的成熟行业,在我国木雕艺术发展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榫卯结构亭台楼阁——如北京故宫角楼、应县木塔等,民间都传“鲁班传艺”。</p> <p class="ql-block">营造法式与“鲁班经”——明清木工口诀书托名鲁班所著,实为行业规范总结。</p> <p class="ql-block">赵州桥、悬空寺等名建筑民间传说“鲁班一夜建成”,实为后世夸张附会。</p> <p class="ql-block">“云梯、钩拒、木鹊、石磨”这四件是春秋末期文献明确记载、可信度最高的鲁班发明;锯、刨、墨斗等日常木工工具则属于后世行业神化,把他尊为“百工祖师”。</p> <p class="ql-block">《考工记》原为春秋末期齐国官书,后被补入《周礼》“冬官”篇,时间与鲁班(前507—前444)完全重叠。书中记载的“百工”制度与鲁国、楚国的手工业水平,正是鲁班活动的背景。2. 记载的工种与鲁班传说高度对应</p><p class="ql-block"> 轮人、舆人、车人——对应鲁班造战车、云梯;弓人、庐人、匠人——对应兵器、建筑工具;段氏为镈器、筑氏为削——正是后世附会“鲁班制锯、制刨”的原型。“匠人建国”“车人制车”的技术规范,被后世工匠口诀化、人格化,最终统统归到“祖师鲁班”名下。换句话说,《考工记》提供了战国初期官方技术手册,而鲁班被民间塑造成这些技术的“化身”。所以,引用《考工记》时,可以把它视为“鲁班时代的技术档案”,而鲁班本人则是这些技术后来被神化的“人格符号”。</p> <p class="ql-block">《周礼·冬官考工记》</p><p class="ql-block">——我国第一部手工业工艺技术典籍,记载了最早的木雕工</p><p class="ql-block">《周礼·冬官考工记》是记述先秦时代手工业技术与产品形制的一部经典文献。根据书中记载,当时手工业分工已非常细致,有“百工”之分,六大部类下又设30个工种,职能范围涉及制车、兵器、器、钟磬、练染、建筑、水利等各领域,不仅系统的总结了各种器物(或部件)的工艺技巧,还涉及天文、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其中关于手工业者及其职能的认识,对今天我们认识手工行业仍有重要参考。</p> <p class="ql-block">“攻木之工”</p><p class="ql-block">——《周礼·冬官考工记》中最大的一个手工业门类</p><p class="ql-block">"攻木之工”在《周礼·冬官考工记》中述文占了全部篇幅的近三分之二,涉及建筑、交通、军事、农业生产、礼制、饮食等各个方面的木作,可见当时社会对木制品需求量之大,木作在国家生活生产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巫傩雕刻</p><p class="ql-block">神灵显现的道具</p><p class="ql-block">自上古以来,人们对自然世界认知有限,多信“巫鬼”以寄托恐惧和崇敬,巫傩文化由此而来。特别是商周以后,在神秘浪漫的楚文化影响下,巫傩之风盛行集中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长期传承、流布,融入习俗之中,即使在现代,仍以传统文化的形态留存民间。</p><p class="ql-block">吞口与面具,是巫傩文化的重要载体,大多以木雕成。吞口,以兽头为主或人兽结合,多口吞刀刃,挂于门楣,用以驱邪。面具,以“肖神”为基本特征,一个面具代表一尊神祗,巫师“戴上面具是神,摘下面具是人”,凡人神格化与神灵人格化交织融合。承载巫傩文化的木雕,包容宗教、民俗、民族、社会等丰富文化内涵,兼具狰狞、质朴、粗犷、诙谐等多样艺术语言,造就各民族、各地区千姿百态、璀璨夺目的傩魂神韵。</p> <p class="ql-block">巫风傩俗</p><p class="ql-block">以驱邪纳吉、消灾祈福为宗旨的巫傩祭事和巫傩风俗中,巫傩面具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巫傩祭事无不以神灵崇拜为核心。巫师作为“通灵者”,为使“神灵”显现为可以感知的“形象”,通常以神像、神偶、吞口、面具为通灵象征;或以神树、神桂、神轿、神船、神伞、神幡等为招灵道具同时又设神位、神坛、神庙以供奉神灵,也是巫傩演绎通灵的道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巫傩活动,具有较为严格的仪式规范,总体上不外乎设坛、请神、降神、祀神、求愿、逐疫、娱神、送神等环节。人们带着神圣的使命感参与整个活动,隆重而热烈。正因为如此,各民族、各地区的巫傩神坛、巫傩仪式、巫傩舞蹈、巫傩戏剧等巫风傩俗,作为我国古老而魅力无穷的一种传统文化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民族风格</p><p class="ql-block">目前存留的巫傩面具,除了某些山高路远的偏僻地区尚可见原始的形态外,中原、西北、东北、中南、西南、东南等地的巫傩文化,相互交融、互相影响,形成了巫傩面具兼容并收的总体流变趋势。地区性的民风民俗和文化上的差异依然存在。风格表现出差异,差异呈现出个性。藏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侗族、瑶族、土家族等各民族面具,不管在材质、造型、艺术风格、还是雕刻图案各具特色,风貌多元。</p> <p class="ql-block">浑雕细琢</p><p class="ql-block">从唐、五代到宋、元木雕业全面发展时期</p><p class="ql-block">唐至宋、元,尤其唐、宋时期,社会生活高度发达,城市经济、市民文化方兴未艾,木</p><p class="ql-block">雕艺术深入至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唐代浑朴大气,宋代精雕细刻,木雕业全面发展。</p><p class="ql-block">东汉时佛教传入,唐宋“倾国造寺”,木雕业扩展至宗教建筑与造像。促进了佛教木雕</p><p class="ql-block">的发展和繁荣,其艺术性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佛道寺观的长盛不衰,催生了翻印经书的雕版业,木雕技艺开辟了一个新领域,并被发展应用至印染业、出版业和民俗生活中。建筑装饰木雕的成熟,也是木雕社会化的重要表现。由于木质易腐,现存唐、宋木建筑并不多,但北宋官方颁布的《营造法式》仍然能让我们见到当时的繁荣景象,它不仅规范了建筑材料.工艺等设计建造标准,更第一次明确了混雕、线雕、隐雕、剔雕、透雕等木雕技艺法则,是中国建筑、木雕业成熟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夹缬花板</p><p class="ql-block">木刻雕版在印染领域的应用</p><p class="ql-block">“夹缬”是最古老的一种印染艺术,用二木版雕刻同样花纹,以绢布对折,夹入此二版,然后在雕空处染色,成为对称花纹。夹缬始于秦汉时期,在隋、唐时期极为盛行。</p><p class="ql-block">隋炀帝曾令工匠们印染五彩夹缬花罗裙,赏赐给官女和百官妻女。唐朝时期,夹缬更是</p><p class="ql-block">色彩斑斓,“成都新夹缬,梁汉碎胭脂”、“醉缬抛红网,单罗挂绿蒙”。</p><p class="ql-block">到了宋代,朝廷二度禁令民间流通复色夹缬,夹缬被迫趋向单色,后渐趋衰落。现在夹缬雕染技术仅在浙南地区有保留。</p><p class="ql-block">唐代天青地花卉纹夹耀明</p><p class="ql-block">唐代组地花树双鸟纹夹缬施</p><p class="ql-block">唐代朵花团窠对鹿纹夹柴绢精</p> <p class="ql-block">夹缬印染原理图</p><p class="ql-block">夹缬在染色时,雕花版必须具备防染和染色的双重功能,图案上的阳纹可以防染,阴纹可以染色。雕花版还暗藏着“明渠暗沟”的秘密,印纹刻成的“明渠”要连接不断才利于染液流入;“暗沟”可以使图案断绝部分也能印染上色。雕花版上的横洞和直洞的设计则解决了边缘、染道末梢的染液流浸问题。</p> <p class="ql-block">漆器多数是木胎,雕制是最重要的制作方法之一。雕制木胎、有透雕、圆雕、浮雕等多种雕刻技法。漆膜能够防洞、防虻、防腐蚀,使木脂得以长久保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彩绘梅花鹿</p><p class="ql-block"> 战国时期</p> <p class="ql-block">漆彩之饰</p><p class="ql-block">彩、雕并美</p><p class="ql-block">南方潮湿地区保留下来的早期木雕多为漆器。漆器的胎体,绝大多数是木胎,木胎的制作方法主要有斫制、挖制和雕制三种,雕制木胎已能熟练运用透雕、圆雕、浮雕等多种雕刻技法。由于漆膜能够防潮、防蛀、防腐蚀,雕刻木胎得以长久保存。</p><p class="ql-block">漆器,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楚人“生离不开漆,死也离不开漆”。楚国境内高山峻岭,森林荆棘,野兽出没,使楚人形成了“万物有灵”的鬼神信仰,楚地漆器亦因此而具有神秘浪漫的雕饰风格。至秦、汉时期,漆器生产规模更大,产地分布更广。漆工艺的发达流行,促使木雕工艺在装饰范围、表现形式、雕刻技艺诸方面都达到了更全面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微妙微翘</p><p class="ql-block">动物俑是木俑的重要类型,刻画的对象都是当时现实生活中的常见动物形象,往往造型生动,刀法简洁明快,彩绘传神点睛,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p><p class="ql-block">马的形象在木刻作品中较为出色,简洁朴拙中见精致细腻,马的头、尾和四肢,都是分别制作后嵌合于躯干,但整体如一,形态谐美,充分体现了高超的造型智慧。车是当时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至汉代类型变得更</p><p class="ql-block">多。魏晋时,马匹锐减,牛车成为社会上层人物出行的主要工具。而反映农业生产和运输的牛俑,也是当时社会经济和生产技术的直接反映。</p> <p class="ql-block">木刻雕版</p><p class="ql-block">图文印制的创举,版画艺术的始祖</p><p class="ql-block">雕版印刷,是指将图文内容反刻于木版之上,以墨涂版,再翻印至空白纸张上的一种文书、图像复制方式,是木雕在社会生活中开辟的新领域。</p><p class="ql-block">一般认为,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术最早可能出现于唐朝初年的贞观年间( 627-649年)。在唐代,木刻雕版主要用于印制佛经、佛像,宋代以后,扩展至诗文,后虽出现木活字、铜活字等多种活字印刷,但以雕版擅长于刻画形象,仍广泛应用于印染、书籍插图、制印年画等。除图文复制功能外,雕版本身不但记录了雕功,亦具有观赏功能。</p> <p class="ql-block">雕版门神</p> <p class="ql-block">雕版年画</p> <p class="ql-block">营造法式</p><p class="ql-block">高屋建瓴有法则,雕梁画栋缘木行</p><p class="ql-block">中国的木建筑至唐宋进入大发展和成熟时期。然而唐宋建筑雕饰风格迥异。唐代建筑规模宏大,庄重大方,以素面为主,装饰较少。至宋代,变得纤巧秀丽、注重装饰,不仅一梁一柱都要进行艺术加工,而且对于装修和装饰更着力细致处理。</p><p class="ql-block">由于北宋土木建筑过分精美铺张,负责工程的大小官吏贪污成风,急需制定建筑规范。将作监李诫根据自己和当时工匠的实践经验,参阅大量文献和旧有规章制度,收集各工种操作规程、技术要领,及各种建筑物构件的形制、加工方法等,编修成《营造法式》,刊行全国,成为我国第一部由官方颁行的关于建筑结构、技术施工规程的著作。书中系统总结了木雕的雕刻技法,并绘制</p><p class="ql-block">出规范的加工图样,说明当时的建筑木雕已经非常成熟,现在我们还能从宋代建筑木雕遗存中看到相应实例。</p> <p class="ql-block">皇家御匠</p><p class="ql-block">金碧辉煌有御匠,精雕细琢致雅玩</p><p class="ql-block">明代北京宫廷设“御用监”,清代于宫廷内务府下设“造办处”,其职能是制造和存贮金器、玉器、木器、漆器、铜器等皇家御用之器。</p><p class="ql-block">康熙年间,造办处开始设立木作,制作皇家御用家具。其所做活计,必须按“内廷恭造式样”,由皇帝亲自指定样式并审阅、修改图样及样品,直到符合皇家喜好,否则便要受到责罚或免职。但同时,御用木匠也是深得器重,“料给值,工给价”,不仅享有丰厚的工银,活计优秀,还可获得高于知县俸饷的赏银或赏物。巧匠们因此可全心于手艺,展现最佳技艺。造办处所作木器,大多饰以精雕细镂,一丝不苟。木雕工匠主要来自广东</p><p class="ql-block">和江南一带,既受宫廷画师的教益,又受各地一流木雕技艺之影响,代表了明清木雕最高的工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登峰造极</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木雕史的巅峰时期</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随着工艺美术的繁荣发展,木雕也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木雕技艺越来越成熟精细,“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甚至很多文人也着手木雕,以刀代笔,以木代纸,大大增强了木雕的艺术性。这个阶段非常重视材料本身的质地和美感,各种珍稀而质优的硬木,备受青睐;雕刻技术达到空前的高度,不仅圆雕、镂雕、浮雕等技术灵活地结合使用,且加入贴金、镶嵌、彩绘等装饰手段;大到屏风、桌椅、门窗、书架,小则笔床、茶具、砚匣、书箱,无不雕镂细致、精美富丽。</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在宫廷置有造办处,下设独立的木作坊,汇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恭造御用之器,代表明、清木雕最高的工艺水平。而在地方,经过传统的积淀和社会发展及政治、经济、伦理、信仰以及风俗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地区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木雕工艺,精彩纷呈,各擅千秋。传统木雕艺术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p> <p class="ql-block">蒯祥(1397—1481),是中国明代建筑匠师,今江苏吴县人。蒯祥的父亲蒯富,有高超的技艺,被明王朝选入京师,当了总管建筑皇宫的“木工首”。蒯祥自幼随父学艺,蒯富告老还乡后,儿子已在木工技艺和营造设计上成名,并继承父职。出任“木工首”,后任工部侍郎。曾参加或主持多项重大的皇室工程,负责建造的主要工程有北京皇宫、皇宫前三殿、长陵、献陵、裕陵,北京西苑(今北海、中海、南海)殿宇、隆福寺等。对于蒯祥的建筑造诣,当时就有极高评价,同行叹其技艺如鬼斧神工,而在京城“违其教者,辄不称旨”,皇帝也“每每以蒯鲁班称之”。</p> <p class="ql-block">皇家御匠</p><p class="ql-block">东阳艺匠召进宫,内廷敕造显雕功</p><p class="ql-block">清代宫廷“造办处”,定期从全国各地招募优秀工匠。明清时,由外地调到京师的称“轮班匠”,每三年或一两年进京服役三个月,轮班更替,可免全家其他课差。东阳,是召选雕花御匠的重要地区之一。清乾隆年间,东阳木雕艺人被选进京,从事宫殿装饰,至嘉庆年间,最多时有400多名东阳木雕艺人同时在紫禁城从事修缮雕饰工作,如雕制宫灯、龙床、龙椅、案几等。直至清末,宫中家具雕饰多出自东阳艺人之手,至今仍有较多留存,东阳木雕享誉全国。</p> <p class="ql-block">梁架,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之骨架,包括柱、梁、檩、枋以及附属构件等。</p><p class="ql-block">这些构件不仅具有结构功能特点,也因为其形制的多样及雕花的运用,而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其木雕多采用浮雕、采地雕、线雕等手法,题材包括人物故事、生活场景、花草鸟雀、祥禽瑞兽、建筑房舍等,有的保持原木本色,有的雕刻后还会设色沥金。</p> <p class="ql-block">檐,是屋顶向旁边伸出的边缘部分。檐下木型。包括斗拱、额枋、花板、雀替、撑拱、挂落、垂花、栏杆、匾联等构件雕刻。传统建筑檐下构建部分是体现木雕技艺的突出部位,其中斗拱、额枋以及雀替、撑拱等构件,在建筑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花板、挂落、垂花、栏杆、雷联等构性以装饰性为主,所以主要体现雕刻匠师雕刻图型的造型及寓意。其样式、造型、寓意内涵丰富多彩,就雕刻工艺而言也是雕刻工匠们施展匠心的主要位置。</p> <p class="ql-block">龙眼木雕着重仿古,相形度势进行雕刻,</p><p class="ql-block">求其天然逼真,以“精微透雕”著称。老的龙</p><p class="ql-block">眼树干与根部,虬根疤节,姿态万千,属木雕良材。工艺上多用圆雕,也有浮雕、镂透雕。经打坯、修光、磨光、染色、上漆、擦蜡、装牙眼等十多道工序方告完成。传统作品以人物为主,鸟兽花果次之。造型生动稳重,布局合理,结构优美。遵循了准确的解剖原理,又进行了生动的夸张变形。刀法上既有粗犷有力的斧劈感,亦不乏细腻娴熟的刻画。人物形神兼备,衣纹流畅,极富质感,深具“古董”之美。莆田黄杨木雕则以精致的透雕见长,风格古朴典雅、刻画细腻,层次分明。沙县木雕造。</p><p class="ql-block">像古朴雅致,生动传神。</p> <p class="ql-block">一下是精美的木雕作品,请慢慢欣赏。</p> <p class="ql-block">残荷听雨声</p> <p class="ql-block">牧童小乐队</p> <p class="ql-block">桃园三结义</p> <p class="ql-block">三英战吕布</p> <p class="ql-block">空城计</p> <p class="ql-block">虎门销烟</p> <p class="ql-block">老子骑牛过函谷关</p> <p class="ql-block">这棵硕大的根原本形态怪异</p> <p class="ql-block">狮子摇头摆尾</p> <p class="ql-block">一条巨龙腾空而起,你站在它旁边,小心哦。</p> <p class="ql-block">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虽是民间传说,但在祖国的大地上,龙的形象历来威武绝伦。</p> <p class="ql-block">当代木雕,有电脑辅助设计,又有各种电动工具,雕刻成的成品更加完美。</p> <p class="ql-block">名称:金漆木雕《龙虾蟹篓》</p><p class="ql-block">作者(籍贯):陈培臣(广东潮州)</p><p class="ql-block">材质:樟木</p><p class="ql-block">规格(直径/高)(cm):Φ52/106</p> <p class="ql-block">回首中国木雕几千年历程,从原始鸿蒙时人类精神与美的灵光乍现,到商周行业成形,渐渐走向系统有序,历唐宋直至明清,已深入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p><p class="ql-block">木雕,根植于土,铭心于木,犹如有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渐行渐盛。它用最温和质朴的材质,结合阴阳线条、凹凸造型等雕刻语言,诉说着独属于自己的千年故事,书写成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p><p class="ql-block">历史不曾停留,新时期的中国木雕,正在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和更加有力的步伐,从东方大地走向世界!</p> <p class="ql-block">一位憨态可掬的胖弥勒佛,仔细看看,这可不是木雕作品,这是竹编工艺。</p> <p class="ql-block">竹编是一门以竹篾为材料,通过编、绞、插、穿、锁、扎等数十种技法,将竹子转化为日用器物、艺术陈设乃至建筑结构的古老工艺。它既是”非遗”、也是“活着的民间智慧”。</p> <p class="ql-block">这头牛能逃离虎口吗?它已经尽力了,为了生存再努力一下吧。</p> <p class="ql-block">这种竹编工艺非常细腻,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都栩栩如生,工匠们怎么构思,怎么造型,真的值得赞美。</p> <p class="ql-block">老鱼翁喜滋滋的满载而归</p> <p class="ql-block">这是竹编工艺的一副画卷,层次感非常明显。</p> <p class="ql-block">竹根雕刻也是一种工艺</p> <p class="ql-block">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时的汉献帝已无力回天。</p> <p class="ql-block">武侯关羽,正气凛然。</p> <p class="ql-block">东阳,一座以木为纸、以刀作笔的小城。两千年来,斧凿声未曾间断:从谋生的粗粝刀痕,到生活的诗意镌刻,木雕的脉搏始终跳动。今日我们在这座小城里观赏精美的艺术作品,在这里体味木雕史的文脉。中国木雕世界领先,世代相传,源远流长,不断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