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药材---浙白术

借谷

<p class="ql-block">  “道地”思想形成源头为秦汉时期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性特点的药材。道地药材与地域密不可分,产地不同药效差异很大。因此,历代医家通过长期的实践与总结,逐步形成了固定产地的方法,即使用"道地"思想来控制药材的品质。</p> <p class="ql-block">  2019年8月13日实施的一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团体标准《道地药材——第7部分:浙白术》( T / CACM 1020.7-2019)规定了道地药材浙白术的来源及形态、历史沿革、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质量特征。该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道地药材浙白术的生产、销售、鉴定及使用。</p> <p class="ql-block">  目前浙白术的主要产区为磐安、东阳、天台、新昌、嵊州一带,尤以磐安生产为多,是著名“浙八味”“磐五味”中药材中的一味。</p> <p class="ql-block">  一、磐安浙白术的生产工艺</p><p class="ql-block">选择高山云雾有一定坡度和土层的生荒地作为白术苗床,育苗地宜选择肥力一般、排水良好、高燥、通风凉爽的砂壤士,深翻20cm,耙平整细。选用成熟、颜色新亮的种子,不可用陈年种子。清明、谷雨间播种。第一年播种育苗,第二年立春前小寒至大寒移苗栽种。及时清沟排水,分次摘花蕾,霜降至立冬选择晴天收获、加工。忌连作,不能与青菜、玄参、花生、番薯、烟草等作物轮作。</p> <p class="ql-block">  二、磐安浙白术的传统加工工艺</p><p class="ql-block"> 在磐安引用最普遍的浙白术传统加工工艺为弯熜炕干法,称磐安古法烘干法,已被列为地方性非遗。</p><p class="ql-block"> 立冬过后,白术茎叶开始枯萎,将根茎刨出,剪去秆,摊于平地上除去根须内泥土,然后放在白术弯熜上面进行烘干操作。</p><p class="ql-block"> 白术弯熜火道用砖泥砌就,并做成弯道。温度控制在50~80℃,避免高温损药性,</p><p class="ql-block"> 烘焙需经四道工序:脱须→烘干→回潮→复烘。首先用大火燎须,燎须时要不停翻动,使细须脱落干净;然后再以慢火烘焙使之七至八成干;取出白术堆放数天,使内部水分充分回潮;最后用文火持续烘焙至全干,装袋保存。</p><p class="ql-block"> 来年梅雨季节前,慢火复熜一次,装袋,然后垫上生石灰铺上稻草,在白术周边以及上面都盖上稻草,用油布或塑料布盖严实。以后每年复囱一次,这样方法保存可保存多年不变质。</p> <p class="ql-block">  用传统弯熜炕干加工而成的磐安白术表面灰棕色,断面菊花纹,挥发油含量高,清香诱人。成品中香气浓郁,形似青蛙称蛙术,形似壶瓶称壶瓶术,为浙白术中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  三、浙白术的其他加工方法</p><p class="ql-block"> 1、生白术:拣净杂质后清水浸润,切厚片干燥处理。该加工方法保留燥湿利水之力,适用于水肿、痰饮。</p><p class="ql-block"> 2、炒白术:取白术片,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黄色。该加工方法增强健脾和胃之效,减轻生品燥性,为补脾方剂首选。</p><p class="ql-block"> 3、土白术:取伏龙肝(又称灶心土)细粉置锅内炒热,加入白术片炒至外面挂有土色时取出,筛去泥土放凉。该加工方法借土气助脾运,专攻脾虚久泻。</p> <p class="ql-block">  四、浙白术在磐安区域传统的民间使用场景</p><p class="ql-block"> 浙白术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之功效。民间常用于脾虛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等症。</p><p class="ql-block">1、白术蒸蔗糖:治磨牙、流涎。</p><p class="ql-block">2、白术茯苓甘草茶:缓解春困乏力。</p><p class="ql-block">3、白术膏:用于补气健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