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传奇铸桥魂

冯古北

<p class="ql-block">网上查询中国十大古桥,无论是哪种排名,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必列其中。</p> <p class="ql-block">稍有点中国近代史常识的人,都会知道万里长征途中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传奇故事,毛泽东的著名诗篇《七律•长征》中所述“大渡桥横铁索寒”,正是指泸定桥。</p> <p class="ql-block">虽然泸定桥上的英雄故事自小学起就已耳熟能详,虽然走遍天下看过许多类似的铁索桥,但为了 真切地感受现场实景,还是决定专程前往泸定桥瞻仰,权当再次接受一场红色洗礼。</p><p class="ql-block">飞抵成都机场,驱车两百多公里,全程高速公路在重峦叠嶂间蜿蜒穿梭,二郎山隧道竟长达15公里多,印证了曾听人说过,四川建造高速路难度极大,桥隧比高达70%~90%。</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大山里的高速公路</span></p> <p class="ql-block">司机的一句疑问,道出了人所共惑:当年毫无大路与车辆,数万红军是如何跋山涉水抵达泸定的?毋庸解答,万里长征之所以被称作人类世上绝无仅有的大奇迹,所作所为自然都是有背常规不可思议的!</p><p class="ql-block">泸定县城沿着大渡河藏在深深的山谷里,湍急的水流声伴随着两岸人车混合的嘈杂声,烘托出一派热闹的气氛。显而易见,大山深处籍籍无名的小城被一座桥梁带火了,不仅有高速公路直达,依山而建的密集楼宇,鳞次栉比的商家店铺,不啻一副网红旅游地的模样,因为有红色教育基地的金字招牌为其助威。</p> <p class="ql-block">先去西岸参观2005年建成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重温一下故事的细节,慢慢地酝酿情绪。缓步慢行在入园两侧22位英烈的褐色花岗岩墓碑前,在高耸的纪念碑和壮士冲锋的雕塑下肃穆伫立,让自身沉浸于英雄主义的感动之中,犹如朝拜之前的沐浴更衣。</p> <p class="ql-block">沿着河滨东侧走向不远处的泸定桥,宽敞的步道,花岗岩的栏杆,透出高档时尚的气息,丝毫不输大都市的江滨大堤,与刚才在纪念馆所见旧照片里的河滩简直天差地别,唯有高山下奔涌的大渡河水似乎千年不变。</p><p class="ql-block">看见河面上的索桥了,像是一根压弯的扁担倒悬于空中,两头插进了黑瓦飞檐的古建筑里。</p> <p class="ql-block">东门的屋顶上还有雕龙盘踞,门前排着长长的队伍,若不是门楣上挂着“泸定桥”三个金色大字的匾额,会让人以为是一座庙宇。</p> <p class="ql-block">古色古香的桥亭入口,仿佛是有意显摆它的别具一格,究其出身,果然非凡,它是由清朝康熙皇帝亲令建造。此处为川藏交界,藏汉物质交流常年受到大渡河的梗阻,全靠渡船或溜索极不方便。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九月开建桥梁,次年四月竣工,从此大渡河上的第一座索桥成为川藏茶马古道的交通咽喉和军事要津。康熙御笔题字“泸定桥”赐作桥名,含有“泸水”“平定”的寓意,愿其成为边陲藏汉和睦、国家统一的安定桥。于是泸定县的地名也随桥梁而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康熙题字的御碑立于桥头</span></p> <p class="ql-block">扫码进入大门,在拥挤的人流中挪步缓行,不知不觉抵达桥头,竟一时看不到桥体,唯见前方的人流如长龙在空中不停地扭动,偶尔露出两侧的索链以及紧握住它的一只只拳头。</p> <p class="ql-block">我也小心地踏上桥面上的木板,直感到摇晃得不敢迈步向前,后面的游客不停地催嚷着,真是进退两难。广播里警示游客走中间不要走两边,但中间无依无靠,两侧毕竟可握着索链,而游人行走两侧势必又加剧了桥面的晃动,随着桥体的摇晃不时传来阵阵的惊叫声。此景此情,分明是举步维艰和惊恐万状的经典写照。</p> <p class="ql-block">稍稍缓过神来,才来得及内心暗自抱怨:这哪是什么桥啊!显然是徒有桥梁之名。将13根铁索连接相距约100米的两岸,两侧各有两根索链做护栏,底下9根铁链上铺着木板约3米宽,从功能上讲,虽可渡人过河,但与传统的造桥工艺毫不相干,因为它缺乏最基本的刚性,行走极不稳定,更不可能通车。尽管在当时的物质与技术条件下,以此跨越百米激流已属不易,但毕竟与常见的桥梁差别太大。恰似原始的人类,编织稻草或粗麻裹在身上,虽也能遮体保暖,但若称其为服装肯定会备受争议。</p> <p class="ql-block">然而,就是眼前这座简陋落后的索桥,本不会被人留恋,却因90年前红军的壮举而名垂史册。正如世上许多不朽的建筑并非取决于外在的形象与构造,而往往是由围绕它所发生的故事决定的。柏林市中心一段毫不起眼的涂鸦墙,因是二战后为分割东西柏林而建,成为历史遗留的冷战和意识形态对抗的标志而被永久保存,如今到访德国柏林的人无不来此一睹。萨拉热窝城区的拉丁桥,看似一座普通的小石拱桥,因为1914年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夫妇在此被枪杀,人称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地方,自然而然被载入史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萨拉热窝的拉丁桥</span></p> <p class="ql-block">河水在咆哮,铁索在颤动,难以想象当年(1935年5月29日)的22位勇士是如何在枪林弹雨交织的死亡罗网中匍匐前行的,而且当时80%的桥面板已被对岸守军提前拆除或烧毁,只能伏身于赤裸的铁索之上,每一寸挪移都是血肉之躯与钢铁意志的搏命之舞。他们向着喷射而来的枪口爬去,像烧灼灵魂的火种,只为点燃彼岸的胜利。那悲壮的一幕,纵然用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来形容,恐怕都道不尽“惊、险、奇、绝”的交织!</p> <p class="ql-block">美国作家协会主席哈里森 •索尔兹伯里在其著作《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里给予定论:“在长征中,没有一次战斗或地方可以同泸定桥相比”!因为它不仅关乎红军长征的成败,乃至中国革命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历史曾经上演过极其相似的一幕。1863年6月太平天国起义军的石达开部也正是为大渡河天险所困,最终兵败投降。由此蒋介石错以为滔滔大渡河水依旧不可逾越,也必将成为红军的葬身之地。</p> <p class="ql-block">哪料到这两支皆以“均贫富”为旗帜的军队,却在历史的岔路口上走向了截然相反的归途。红军战士胸中激荡的,是超越个人生死的信仰,信仰从来无敌,它可以使人血脉偾张视死如归,也会赋人神力气吞山河。占据对岸易守难攻优势的国民党守军最终丢盔弃甲落荒而逃,无疑不是败于红军的枪炮,而是被那赤诚的信仰和大无畏的气概所征服。</p> <p class="ql-block">低头迈着蹒跚的步伐终于抵达了彼岸,如释重负,有种莫名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仿佛跟随当年的壮士一举攻占了对方的堡垒。或许有点夸张,但回望铁索桥上如履薄冰的人流,哪个不是前来实地感受传颂近百年的传奇,膜拜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p> <p class="ql-block">那在空中摇荡的铁索,已非横跨急流的工具,俨然是个历史文物,上面闪烁过红军勇士匍匐前行的身影,留下了中国共产党在至暗时刻用信仰凿穿绝望的铮铮足迹。如今它已化作胜利的图腾,彰显出信念和意志的力量不可估量,炫耀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往回再走一次索桥到原入口,紧握着的铁索不再冰凉,好像是感受到灼热信仰的余温,感叹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之信仰弥足珍贵。英雄的壮举可歌可泣令人景仰,但膜拜之余又有几人取到真经?</p> <p class="ql-block">抬头望见远处高山上一座崭新的红色悬索桥即将竣工,跨越了深山峡谷和大渡河,真的如毛伟人所描绘的“天堑变通途”,它的雄伟壮观与眼前摇晃简陋的泸定铁索桥形成鲜明的对比,映照出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然而,尽管它形象高大技术先进,却没人知道它的名字,在云贵川无数座超大型桥梁中只能算是n+1,不会引人关注。</p> <p class="ql-block">反而是与它同框的铁索桥,成为大渡河上最耀眼的标志,因为它被誉为“十三根铁链托起一个共和国”。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同理,桥也不在大与华,有魂则美!</p> <p class="ql-block">随着社会的发展,摇摇晃晃的泸定桥,早已淡化了通行的功能,但它所承载的历史却为它注入了永不褪色的生命力,甚至成了一种精神坐标。难怪哈里森 •索尔兹伯里夫妇于1984年5月22日参观泸定桥后留言感慨:“目睹泸定桥,是迄今“我们的长征中’最令人感动的经历。”能让美国大作家如此动容,泸定桥的魅力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这真是:</p><p class="ql-block">河水滔滔铁索横,天兵飞渡勇如神。</p><p class="ql-block">但凭豪气破敌阵,热血传奇铸桥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