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古朴气息,徜徉金华浦江古村落(二)

徐徐

<p class="ql-block">到达金华浦江县的第二天,也就是8月6日,早上早餐后8:00,我们一行来到了浦江县的江南第一家著名景点。</p> <p class="ql-block">江南第一家,位于浦江县城东面12公里的郑宅镇。景区以丰富的古代家族文化和明清建筑组合为特色。“青山庭院古镇,小桥流水人家”,深动描绘了江南第一家的美丽风景,独特的古镇韵味。</p><p class="ql-block">‌据介绍,浙江浦江县郑宅镇的郑氏家族,自南宋至明代十五世同居共食360余年,以孝义治家闻名,明太祖朱元璋于1385年赐封该家族为"江南第一家",其家训《郑氏规范》168条成为中国古代家族治理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江南第一家又称郑义门,九大牌坊群,是它的最大亮点,还有廉洁文化展示馆,郑氏宗祠,白麟溪“十桥九闸”等主要景点。</p><p class="ql-block">郑义门历经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最为鼎盛时3000余人同吃一“锅”饭,他以孝义治家名冠天下。</p> <p class="ql-block">蓝天白云下,气势恢宏的牌坊群,如果航拍,观感效果更佳。</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幅美丽风景线,一座座牌坊在诉说着它们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恩德牌坊</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老石景观墙遗址,就在牌坊群的左边</p> <p class="ql-block">走过九座牌坊,大体了解了九座牌坊的含义。九座牌坊依次是江南第一家、孝义门、三朝旌表、有序、恩德、麟凤、取义成仁、礼部尚书、九世同居。它们风格各异,错落有致。分别对应郑氏家族“忠、孝、礼、义、廉、悌、信”七种美德,以及“江南第一家”和“九世同居”两大主题。</p><p class="ql-block">明“靖难之变”中,建文帝去向不明的历史之谜,在这里也给出了一种解释。</p><p class="ql-block">这里是第九座“九世同堂”。</p> <p class="ql-block">在路的两边见有“孝”等大字</p> <p class="ql-block">“义”崇尚的道义</p> <p class="ql-block">郑氏家规家训图</p> <p class="ql-block">眼前见到的就是江南第一家景区的白麟溪,这是古桥——义门桥,一座单孔石桥‌,是白麟溪“十桥九闸”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义门桥是郑氏家族“九世同居”生活的重要见证,象征家族团结与秩序。当地有俗语“过了义门桥,就到义门家”,凸显其作为家族聚居区入口的标志性地位。</p> <p class="ql-block">白麟溪边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地上好大的一个字“孝”</p> <p class="ql-block">来到孝感泉景点,据介绍,九世同居始祖郑绮,事亲至孝,其母张氏,患重病,长期瘫痪在床,郑绮奉汤喂药,侍奉母亲三十余年,时值大旱,水枯泉竭。母亲口渴,想喝泉水,绮连挖数仞,不见滴水,悲从中来,跪地哀恸,越三昼夜,忽然乌云密布,一声惊雷,涌出一股清泉,清凉甘甜,连忙端水,侍奉母亲,人们以为是郑绮孝心感动上苍,所以命名为孝感泉。</p> <p class="ql-block">漫步于景区,处处感受到这里的古朴气息,还有江南水乡的韵味,小家和谐,万事兴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白麟溪上一树杆奇特的古树横跨在溪上,初看仿佛是一座桥</p> <p class="ql-block">景区中的建筑,都带有时代的烙印</p> <p class="ql-block">蓝天下的美丽,小巷里的安静</p> <p class="ql-block">来到天神阁</p> <p class="ql-block">这里天神阁,是郑氏家族为纪念两位侠客的恩情而建的祭祀建筑,被称为“天将台”。这两位侠客曾在明初落难时获得郑义门的接济,后成为江湖义士,多次为郑义门传递消息以避免灾祸。郑义门为感恩其义举,专门修建天神阁供奉其神位,并由后世子孙世代祭祀。 ‌</p> <p class="ql-block">天神阁的对面场景,“家”字倒影在池塘中,别样的美丽</p> <p class="ql-block">这是江南第一家门前的照壁,突出一个“孝”字</p> <p class="ql-block">来到江南第一家祠堂区,这里收门票,65元一张。</p><p class="ql-block">上面的牌匾,带着历史的厚重感,告诉远道而来的游客们,这里是郑义门郑家祠堂,上面的“江南第一家”有明太祖敕封(朱元璋)。</p> <p class="ql-block">进入里面第一眼见到的场景,一长方形的池塘,有荷花有锦鲤</p> <p class="ql-block">整座宗祠座东朝西,据介绍,郑氏宗祠始建于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元初宗祠扩建,后经明清时期数次修建。整个宗祠结构宏敞,风格古朴,为家族重大活动场所。</p><p class="ql-block">宗祠正门西向,面向白麟溪,门楣上悬“郑氏宗祠”匾额。另有偏门面南,檐悬明太祖敕封的“江南第一家”匾。</p> <p class="ql-block">这是进入江南第一家祠堂后见到的有明朝开国文臣宋濂手植的古柏,有650年的历史。这位郑家学堂的外姓老师对郑家绵延百年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这里详细介绍了江南第一家的概况。</p><p class="ql-block">郑氏族人自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迁居浦江县后,从南宋建炎初年(1127年)开始,止于明天顺三年(1459年),合族共财同居15世,持续达332年,鼎盛时家族"食指三千",得到博学鸿儒宋代范仲淹、朱熹,元代"儒林四杰"黄溍、虞集、柳贯、揭傒斯和浙东硕儒方凤、吴莱、余阙、王祎,明代宋濂、方孝孺等理学家的扶持,荣获宋元明三朝旌表。在朱明王朝,更是达到巅峰,受到最高统治者的再三奖掖。无论是朝代更替还是兵燹战乱,他们始终以德正心、以礼修身、以孝治家、以义济世,修建了古朴典雅的民居建筑,留下了内容丰富的家族典籍,形成了独特深厚的族群氛围,演绎了耕读传家的生活风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在这长廊下,太多的牌匾说明了它曾经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一位估计是历史老师,在向他的同伴介绍江南第一家的古往今来,相关牌匾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几块石刻,告诉人们它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进入有序堂,我们上方看到一块牌匾,“孝义堂”,它很特别。</p> <p class="ql-block">这是朱元璋在敕封“江南第一家”后不久,又送来一块御匾,它至今挂在有序堂正中:孝义家。下款还有一行小字:“江南风土薄,惟愿子孙贤。”</p> <p class="ql-block">这里房梁上好多牌匾,体现的就是家以和为贵</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有序堂,对郑家有着深厚影响的明朝开国文臣宋濂雕像就在这里。</p><p class="ql-block">祠堂结构自正门进可分为五进,前为师俭厅,次为和义厅,三为有序堂,四为孝友堂(拜厅),五为寝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郑家的祠堂尊贤祠</p> <p class="ql-block">祠堂内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仁宦祠</p> <p class="ql-block">忠义祠</p> <p class="ql-block">孝友堂,这里相对比较开阔,游客在这里休息纳凉</p> <p class="ql-block">这也是明朝开国文臣宋濂手植的古树圆柏,在它的后侧就是寝室,里面供奉着郑家的数代牌位。</p> <p class="ql-block">离开祠堂,我们去景区中的昌七公祠,这是路上的随手拍</p> <p class="ql-block">这座牌坊叫旌表牌坊,旌表牌坊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表彰性建筑,主要用于褒扬忠孝节义等符合伦理规范的行为,兼具教化与纪念功能。其起源于周代里坊制度的门楼,后演变为独立建筑,由地方官核实事迹后奏请朝廷批准建造,多立于街市或受旌表者居所前。</p><p class="ql-block">在这里见到旌表牌坊,就能理解了,郑家就是以忠孝明扬天下的。</p><p class="ql-block">1360年,朱元璋率军攻占浙东,被封为吴王,部将朱文忠上报,郑氏累世同居,前朝二次旌表,我朝不可无旌,朱元璋准报,命有司建“旌表郑氏孝义之门”。当时因为建材都是木质,民间俗称木牌坊,已经有650年历史了,只是历史上有五次被毁,六次重建,眼前见到的就是2006年第六次重建的。</p> <p class="ql-block">白麟溪上的石板桥</p> <p class="ql-block">来到昌七公祠,首先看到的就是这座九世同居碑亭,“一门尚义,九世同居”。</p><p class="ql-block">郑氏同居始于南宋建炎年间,元朝普二次族表"孝义之门"。1352年,翰林学士承昌月禄铁小耳为中书平章事行省江浙,乃手书"一门尚义,九世同居"八大字以赠。郑氏旋摹勒石碑,建亭于白麟溪边,郑氏始祖居住地和同居始饮食地上。</p><p class="ql-block">碑亭数度被毁,数度重建。现存为1981年郑氏族人募资重建。</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昌七公祠。据介绍,昌七公郑铉。事父尽孝,父病重,妻亡,不敢哭,强颜欢笑,侍奉汤药。父旋亡,方恸几绝。绝食三日,头发尽白,终不再娶。掌家政十年,产业充拓,续家规一卷。铉尚风义,邻里有残者,养之终身;有告饥者,亲给食饷;有流民来报者,构屋处之,使其成家。一时浦江礼俗端厚。元未动乱,有多路大军途经义门,敬其孝义,皆秋毫无犯。明攻婺州,铉率家人避兵火到诸暨。歧阳王朱文忠率军过义门,亲锁大门而过。战事平定,派兵三千护其返家。郑铉亡故,举县衮悼!</p> <p class="ql-block">这是昌七公祠内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再次拍摄昌七公祠外景</p> <p class="ql-block">沿着白麟溪继续走回头路,去昌三公祠公祠</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来自网络,不知道什么原因我没有拍到。</p> <p class="ql-block">来到昌三公祠,七世祖郑锐,昌字辈,排行三,世称昌三公。‌</p><p class="ql-block">江南第一家昌三公祠是浙江浦江郑氏家族的重要建筑之一,原名眉寿堂,因供奉明朝建文帝而得名“老佛社。</p><p class="ql-block">明朝靖难之变时,建文帝落难,族中郑洽在朝为翰林待诏,随帝避难义门。邻人告密,官兵搜查,建文帝藏枯井,躲过一难。义门难留,洽随帝遁,隐身闽滇。后建文帝出家为僧,称老佛。郑氏为纪念建文帝,祠堂内供奉其神位,所以昌三公祠又名老佛社。</p><p class="ql-block">这是明朝靖难之变之谜的一种解说。</p> <p class="ql-block">离开昌三公祠,我们继续走回头路去牌坊群。</p> <p class="ql-block">又见牌坊群,仿佛我们又穿越了时光,来到了古时候。</p> <p class="ql-block">离开江南第一家,我们去了另一个打卡点嵩溪古村。</p> <p class="ql-block">这是进入嵩溪古村时看到的场景,一塘碧色荷叶,荷花星星点点。白墙黛瓦的村落映衬着,远处的山峦,一幅自然的美丽画卷。</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明溪与暗溪交汇的地方,村民在桥下纳凉。</p> <p class="ql-block">嵩溪古村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白马镇东北部,始建于宋代,现存明清古建筑1560余间,属3A级旅游景区。该村以"一明一暗"双溪穿村而闻名,保存有徐氏宗祠、邵氏宗祠等43幢古建筑群,村内采用"百子石"修筑的暗溪系统全长700米,被称作"江南坎儿井"。形成"屋下流水潺潺,屋上烟火人间"的立体村落格局。‌‌</p><p class="ql-block">这里是进入嵩溪古村的必经之路,两边一个是圆门,一个是方门,天圆地方,智慧的嵩溪古村先民,打破了传统的对称理念,把方圆的哲学理念贯彻在建筑上,寓言丰富。</p><p class="ql-block">出门走四方,为人要方正。村民之间相处要圆融,和谐相处。所以嵩溪古村的村民历来和谐包容,不同姓氏相处十分美好。</p> <p class="ql-block">进入古村落,这是桥亭方圆门,方圆者,天地也,规矩也。这里的游客还是蛮多的</p> <p class="ql-block">村民与儿童在明溪中戏水玩耍,好一幅和谐的美丽画面</p> <p class="ql-block">这里小朋友准备垂钓</p> <p class="ql-block">我在明溪中见到了有脚的鱼,游起来特别快</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先得月民居,为清末附贡生徐清斋而建,临前溪建,常年溪水潺潺,夏日凉风习习。可谓“近台楼水”。</p> <p class="ql-block">前溪中有鸭子在游弋,生活烟火气在这里体现</p> <p class="ql-block">古建筑的形状,感觉挺特别,像角楼</p> <p class="ql-block">锦鲤在水中游啊游</p> <p class="ql-block">来到邵氏宗祠,这里是嵩溪古村中的保留的古建筑群之一,始建于清朝康熙甲午年(1714年),1861年毁于太平天国战火,1870年到民国十年就(1921年)历时近六十年,再次建成,民国时期,屡次举办私塾,与初级中学。</p> <p class="ql-block">邵氏宗祠也叫永恩堂</p> <p class="ql-block">离开永恩堂,我们走在村中的石板路上,感受着触摸着这里的古韵气息,仿佛时空穿越,带着我们回到了民国时期</p> <p class="ql-block">小厅门里,为古村落中最为古老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这是小厅门里的内部场景</p> <p class="ql-block">这座建筑的窗也有讲究,方圆在窗户上体现</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入口处看到的碑刻,也是古村落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这是暗溪,此图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屋下流水潺潺,屋上烟火人间。</p> <p class="ql-block">双溪穿村而过,是嵩溪古村的标志。</p><p class="ql-block">这里是前溪,明溪</p> <p class="ql-block">站在村口准备离开古村落时,随手拍的荷塘荷花</p> <p class="ql-block">经过一个多小时,走马看花简单游览了古村落后离开嵩溪古村,回到我们檀溪镇,这时已经是中午十二点过了。由于天气太热,下午原本计划要去的地方只能放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