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阿德(林建德)</p><p class="ql-block">美编号:41553105</p>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自从有了智能手机,慢慢习惯了电子书阅读,书柜很少增添新书了。</p><p class="ql-block"> 说起书柜的变化,其实也是时代的缩影。年轻刚成家,书是摞在书桌上的,过几年书多了,便到家具店买了个书架。后来有了独立的套间,拿出一间当书房,装修时便打了固定的书柜,随后从部队到地方,从外地到回故乡,数次搬家,都忘不了给新家打一排书柜。至于书柜里的藏书也与自己工作岗位的变化紧密相连。</p><p class="ql-block"> 十八周岁参军入伍,读马列毛著作、读哲学,部队转业到机关、到商场,又读了经济和管理的书籍。总之,目的性强,需要什么买什么,当然最感兴趣的还是文学和历史,书柜里堆满这类书籍。</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围绕书柜开始“内卷”, 儿子参与进来,及至孙子上小学,爷爷便丧失“主权”,把一大堆书打包扔进储藏间,孙子的课本作业本挤满书柜。不过这样的历史终有结束的一天,孙子上高中,儿子一家搬到离学校近的房子住,书房和书柜的主动权又回到我手中。 但自从有了手机和平板,书柜似乎又变成可有可无的摆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书柜沉寂多年,忽然焕发青春。2023年我报名上思明区老年大学,刚开始上《写作与欣赏》,次年上《古典诗词赏析》,学的是“毛泽东诗词赏析”和“红楼梦诗词赏析”, 于是这两年书柜里新添了《红楼梦》《道德经》《一壶浊酒尽余欢》《繁花》等书籍。倘若要问什么书最难读,我以为《红楼梦》算一本吧,有道是“世人都晓名著好,唯有红楼难读了。大观园内那些事,灰飞烟灭谁记了?”</p> <p class="ql-block"> 一生中读《红楼梦》数次。第一次接触是上小学,小孩子喜欢吹牛,说小学就把“四大名著”全部读完了。那时家穷买不起书,放学后或周日放假就跑到县新华书店,坐在门槛上读书,就这样读完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最后一本才看的《红楼梦》,小孩子懂得什么风花雪月?更读不懂人物关系、时代背景,只是把故事情节从头翻到尾,留下了一点印象,正如一首闽南语儿歌“宝钗嫁宝玉,宝玉不愿意,偏偏要娶林黛玉,大观园里空欢喜”,讲的十分贴切。</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读《红楼梦》,时间来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我仅上完两年初中,跟着高中的红卫兵去“破四旧”,抄四类分子的家,见书就没收,往挑瓷器的大箩筐一扔装走(我老家德化是三大古瓷都之一),学校教室里堆得满满的,有时趁人不备,用小字报包几本带回家,其实在抄家时已相中了,做了记号,放在特定的位置,其中不乏有四大名著,还有《儒林外史》《隋唐演义》《拍案惊奇》这样的书,这个时候的我,阅读能力提高不少,但是童心未泯,更喜欢的是天马行空、武林高手之类的人设,自然,《红楼梦》只能排其次了。</p> <p class="ql-block"> 第三次倒是认真读过一回,那是1983年至1986年期间。我在省军区政治部当干事的时候,全国成人高考开始,我靠着上学时扎实的基础和部队政工干部的锻炼,居然上了录取线,考上江西大学夜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自然要讲四大名著,尽管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我还是挤出时间,把《红楼梦》通读了一遍。及至87版《红楼梦》电视剧播出,里面的人物活灵活现,留下深刻印象。但因工作忙,未能精读,只能称一知半解、囫囵吞枣。</p><p class="ql-block"> 第四次阅读《红楼梦》,已七十有五,垂垂老矣。在老年大学,给我们上课的是是刚刚退休的厦门市十一中高级教师陈礼勤先生,他对红楼梦颇有研究,讲起来深入浅出,生动活泼,诗词写作社会背景、人物关系、性格特点以及创作技巧等等讲得头头是道,教学与自学,毕竟不一样我不仅感到新鲜,更重要的是上道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有道是“老师引入门,修行在个人”,《红楼梦》该怎么读?在老师的引导下,我琢磨了几点心得:</p><p class="ql-block"> 第一条,提纲挈领。《红楼梦》究竟是什么样一部小说?是言情,是才子佳人,还是达官贵妇、丫鬟下人?都不是。毛主席对红楼梦有多次谈话,他认为,读红楼梦应该把它当作历史来读,第四回的“护官符”是理解全书的关键。它揭示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是一部封建社会的兴衰史。贾府的“兴”,从元春被选妃,元宵节省亲而达到高潮;贾蓉妻子秦可卿只是贾敬的孙辈,病故后丧事的料理极尽排场奢华;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仅从品尝茄子的描写就让人看到贵族阶层奢侈糜烂的生活。毛主席说:“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曹雪芹也不例外,他愤世嫉俗,然而无力反抗,书中采取了很多隐晦的写法,如人物取名多用谐音会意,故事背景换作前朝等等。</p> <p class="ql-block"> 第二条,条分缕析。红楼梦人物关系众多且复杂,有人统计,总数在七百人以上,有名有姓的就有一百多,眼花缭乱记不住。幸好现在有工具书,如四大家族主要人物关系图,可以边读边对照,后来我又从“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删、又副删入手,标上亲戚关系、主仆关系,读起来就比较容易了。尤其难得的是陈礼勤老师呕心沥血为教学编写了《简湖红楼梦诗词分类赏析》一书,脉络清晰,分门别类,妙趣横生,被同学们誉为打开红楼梦的一把钥匙。</p> <p class="ql-block"> 第三条,顺读与倒读。古人有“倒背如流”的说法,说的是熟读。不过我以为“倒回去再读”不失为读懂《红楼梦》的一种好方法。曹雪芹生活在那个年代,不少读书人惨遭“文字狱”,如雍正年间徐骏因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获罪立斩。为避免惹祸上身,曹公文中多有春秋写法,设梗、谐音、伏笔、暗示等等不一而足,有的句子确实晦涩难懂。以我阅读的经历来说,第五回便是“拦路虎”。说的是警幻仙姑带宝玉游幻境的一路见闻,其中涉及判词、对联、词曲、绘画等,让人读得云里雾里,实则曹公通过上述笔法已暗示了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当你读完全书再回过头看第五回,便豁然开朗。读刘姥姥三进大观园也是如此,自从元妃薨,贾府被抄,府中之人死的死、流放的流放,被卖的被卖,唯有刘姥姥想方设法,把巧姐“转”出去,保护起来。(当然,这是程高本后四十回的续集。我以为87版的电视剧依据警幻判词而改编的刘姥姥费尽千辛万苦,严冬腊月步行数百里,“赎”回巧姐的情景,更符合曹雪芹的本意)。再倒读第六回,看刘姥姥一进大观园的情景,真的是“巧”,巧姐是刘姥姥起的名字,刘姥姥的报恩竟源于王熙凤一时的“善念”——借予二十两银子加一吊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时间,书柜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但我相信,用不了多久,书柜里的住户也许不再是书了,精美装饰的音像制品、电子书和U盘将占有书柜的大部分空间,倘若有富余,家里的瓷器等工艺美术品及其它收藏品将会取代书籍的位置,到那时书柜可能改名陈列橱了。社会在发展,那也是没办法的事。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林建德写于2025年8月11日</p><p class="ql-block">注:部分图片选自网络,致谢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