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与未来》——悉尼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系列活动侧记

鹩哥

<p class="ql-block">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时值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到来之际,由悉尼华星艺术团主办,中国驻悉尼总领事馆、澳大利亚海事工会、新州南岸工会共同协办的“悉尼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系列活动《和平与未来》大型交响史诗音乐会及二战图片展”今晚(8月9日)在悉尼市政厅剧场隆重举行。</p> <p class="ql-block">  澳洲原著民长老朗达·迪克森Rhonda Dixon(左)、中国驻悉尼总领事(大使衔)王愚(中)、新州州长代表、新州上议员、多元文化议会秘书马克.布蒂盖格Mark Buttigieg(右)出席并先后致辞。</p> <p class="ql-block">  这台由“《和平与未来》交响乐团Pacem in Terris Symphony Orchestra”与北京之声合唱团、澳大利亚和谐之声合唱团、澳大利亚长江合唱团、幸福歌唱团 、悉尼西区华人协会合唱团、圣乔治合唱团、美音合唱团、楚韵艺术团合唱队等艺术团队共同打造的《和平与未来》音乐会,既有大家耳熟能详、经典的抗战名曲,又有反映同盟国各个战场代表性曲目。这场跨越国界的音乐会,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在悉尼市政厅隆重上演,吸引了2000名观众的目光和热烈的反响,用音乐会总导演余俊武的话来说“它不仅是用艺术语言对历史的深情回首, 更是对和平与未来的珍惜展望。”</p> <p class="ql-block">  “当那一天真的来临,为了胜利我要勇敢前进!” 在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气势磅礴,慷慨激昂的大合唱 《黄河船夫曲》、《保卫黄河》,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定的决心,救亡图存,<span style="font-size:18px;">保家卫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当《一条大河》的旋律响起,一股思乡之情让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子们心潮随着歌声飘向远方。【备注: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歌,因为第一句歌词——“一条大河波浪宽”的缘故,很多听众都将这支歌曲亲切地称之为《一条大河》。而乔羽老师最初给这首歌也是定名为“一条大河”, 发表时被编辑改成 “我的祖国”。乔羽老师写这首歌时, 最先"蹦出"来的句子是 "一条大河波浪宽", 灵感就来自于他坐火车从上海赶赴长春为《上甘岭》写歌,他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大河",无论你出生在何时何地, 家门口几乎都会有一条即使是一条很小的河流, 在幼小者的心目中也是一条大河, 无论将来你到了哪里, 想起它来一切都如在眼前。👉请参阅 </span><a href="https://www.meipian.cn/49mqkns5"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难忘“乔老爷”,致敬“乔老爷”</a>🙏🏻】</p> <p class="ql-block">  表演唱 《抗大校歌》。</p> <p class="ql-block">  夏冰女士的小提琴独奏 电影 《辛德勒的名单》 主題曲,那如泣如诉的旋律,将犹太人在残酷战争下的悲伤、凄凉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救赎与和平的音符又随着舒缓的乐音带来希望和光亮。</p> <p class="ql-block">  中英文朗诵: 《等着我吧》。</p> <p class="ql-block">  小合唱 意大利民歌 《啊, 朋友再见》。</p> <p class="ql-block">  女声小合唱 前苏联歌 曲《小路》。</p> <p class="ql-block">  女声独唱 :《曙色》。</p> <p class="ql-block">  大合唱 苏格兰民歌 《友谊地久天长》。</p> <p class="ql-block">  男声独唱 《听澳大利亚英雄的步伐》。</p> <p class="ql-block">  中文朗诵 师生对话 《南十字星的誓言》。</p> <p class="ql-block">  男女声二重唱 《我是澳大利亚人》。</p> <p class="ql-block">  音乐会穿插的特别节目:《生铁鲍勃》达尔富拉姆事件访谈 The Dalfam Dispute,这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早期的历史事件。1938年,悉尼肯布拉港Port Kembla码头工人得知了“南京大屠杀”,当时该港的1千多名工人出于对日本军国主义暴行的痛恨和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支持,顶住澳政府压力,拒绝为出口日本的生铁装船,进行了长达10周的罢工,迫使澳政府重新考虑对日贸易政策。当时拟装运铸铁的船只名为“达尔弗拉姆”号,该事件史称“达尔弗拉姆劳资争端”(Dalfram Dispute)。2006年12月,劳工史研究学会伊拉瓦拉分会为纪念这场争端在达尔弗拉姆号停靠的肯布拉港4号码头附近竖立了一块牌匾,时任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傅莹女士出席了牌匾的揭幕仪式。后来,根据这一事件拍摄了影片《生铁鲍勃》。音乐会请了该片的主创人员进行讲述、演唱影片中的民谣,让观众更加了解、珍惜中澳当年的相互支持和友谊,在多元、开放、包容的澳洲,一起建设美好的明天,共创未来。</p> <p class="ql-block"> 中澳在反法西斯战争期间,除了达尔富拉姆事件,还有一段两国军民共同抗日的历史。1941年12月7号日本偷袭珍珠港,12月14日,澳洲决定派遣部队到马来西亚、印尼协助那里的盟军抵抗日本人。其中,海鸥支队1090名士兵乘军舰从达尔文港奔赴印尼南部的安汶岛上帮助盟军(荷兰)协防,但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日军猛烈攻击下,只坚持一个半月就战败了,岛上数千盟军士兵成了战俘,其中有263名澳军战俘和245名荷军战俘,被送到中国海南岛西南部的东方市“八所战俘营”,在那里,这些盟军战俘和2万多名中国劳工一起,成为日军的苦力,被逼挖矿,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幸存的战俘才被解救。当时,约10名海鸥支队士兵不堪日军的残酷压迫和凌虐,从战俘营里逃出来后,在海南当地共产党抗日战士的帮助下,前往东方市老欧村,并加入了当地的抗日游击队继续战斗在反法西斯斗争的最前线。其中两名“海鸥支队”士兵身染疟疾,加上长期在集中营生活造成极度营养不良,在二战结束前离开了人世,海南当地军民把他们像自己的亲人一样葬在了东方市老欧村。为纪念“海鸥支队”,中澳双方于2003年共同在老欧村修建“海鸥支队”纪念碑,用中英文记述了“海鸥支队”的简史以及被俘士兵至中国海南的路线。2015年3月27日,澳大利亚总督彼得·科斯格罗夫携夫人专程来到海南省东方市八所镇老欧村致谢,并向矗立在这里的“海鸥支队”纪念碑敬献花环缅怀 "Lest we forget"。</p> <p class="ql-block">  音乐会在中西童声合唱 《明天会更好》的歌声中走入尾声,这既是祝福,也是期盼。</p> <p class="ql-block">  担任音乐会总导演的悉尼华星艺术团团长余俊武先生,自1987年移居澳大利亚,一直致力中华文化的推广,曾经策划举办了许多有重要影响的大型活动,并且推动、组织成立了澳大利亚华人文化艺术界联合会(澳华文联)。</p> <p class="ql-block">  音乐会指挥卡洛斯·阿尔瓦拉多Carlos Alvarado,他来自哥伦比亚、毕业于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职业生涯遍布全球的音乐指挥,一丝不苟地组织排练。</p> <p class="ql-block">  与音乐会同时举行的还有在市政厅前厅举办的二战图片展,共有80幅图片。包括: 南京大屠杀、平型关大捷、淞沪会战、延安时期、偷袭珍珠港、诺曼底登陆、澳大利亚军队、偷袭达尔文、日本投降等</p> <p class="ql-block">👉中国的抗日战争</p> <p class="ql-block">👉澳大利亚战场</p> <p class="ql-block">👉日本偷袭珍珠港</p> <p class="ql-block">👉欧洲战场“诺曼底登陆”</p> <p class="ql-block">👉日本宣布投降,标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  《和平与未来》大型交响史诗音乐会及二战图片展,既有各个层面、战场和多个维度反映、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的胜利成果,又通过深情地回顾,充分肯定合作和友谊、和平与发展是当下和未来的主流,珍惜中澳当年的相互支持和友谊,珍惜今天的和平,一起建设美好的明天,共创未来。就像中国驻悉尼总领事(大使衔)王愚致辞所言:80多年前,中国人民付出巨大牺牲,以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对欧洲战场和亚洲其他地区反法西斯战争发挥了策应和支持作用,迟滞了日军“南进”太平洋步伐。澳大利亚的战士们同样英勇无畏,两国人民同仇敌忾、守望相助,共同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贡献了重要力量,胜利属于中澳人民,中澳友谊长存。</p> <p class="ql-block">🤝感谢@橡杨等群友提供的部分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