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医院是以人文关怀为核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医疗变革

文柔剑弱

<p class="ql-block">人文医院建设,就是要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将人文关怀贯穿始终,充分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和个体差异,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和就医体验,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目标,实现医疗技术与人文关怀的有机融合。医院不只是“治病的地方”,更成为“有人情味的地方”。它核心是把“人”放在第一位——既关注患者的身体疾病,也在意他们的心理感受、尊严需求;既保障医疗质量,也重视医患之间的理解与信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这为人文医院建设指明了方向,即一切以人民的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p><p class="ql-block">从卫健委等部门发布的文件来看,如《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 - 2027年)》,明确提出要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大力开展医学人文教育,加强医学人文关怀,增进医患交流互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这意味着人文医院建设包含着对患者的重视、尊重、关心、爱护,同时也强调对医院员工的重视,提升员工的职业感、归属感、幸福感和人文素养,激发他们主观地积极地为患者提供充满人文关怀的医疗服务。正如古人云:“医乃仁术”,医学从本质上来说,不仅是一门科学技术,更是一种充满仁爱之心的人文关怀艺术。这既是对患者的尊重,也是医疗本质的回归——毕竟,医学的终极目标不只是治好病,更是让人活得更有质量、更有尊严。</p><p class="ql-block">人文医院建设有利于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有利于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这里我要向大家汇报一下卫健委即原卫生部设立的卫生系统最高奖——白求恩奖章的故事。提起白求恩,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诺尔曼·白求恩,加拿大共产党员,世界著名的胸外科专家,1890年3月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城。青年时代,当过食堂伺者、烧火工、伐木工人,卖过报纸。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领一支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支援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不幸于1939年11月12日逝世,年仅49岁。</p><p class="ql-block">1939年12月21日,毛泽东发表了《纪念白求恩》的光辉著作。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极端热忱,对医术精益求精,崇高的理想,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高尚的国际主义精神、自我牺牲精神、忘我工作精神,受到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崇敬。白求恩同志成为广大卫生人员学习的楷模、白求恩精神教育和激励着一代代卫生人员茁壮成长。</p><p class="ql-block">几十年来,无论是卫生部、还是卫计委、卫健委都非常注重大力弘扬白求恩精神,加强卫生系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989年11月8日,卫生部发出《关于广泛开展向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p><p class="ql-block">1989年11月11日,首都各界人士在人民大会堂隆重集会,纪念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逝世50周年和诞辰100周年。江泽民、李瑞环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大会。</p><p class="ql-block">1991年7月30日,卫生部令第14号《全国卫生系统荣誉称号暂行规定》中决定设立“白求恩奖章”荣誉称号。“白求恩奖章”成为卫生部门行政最高荣誉奖励。1994年4月22日,人事部、卫生部在人民大会堂召开表彰大会,将首枚“白求恩奖章”授予山西省长治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赵雪芳。李鹏总理为赵雪芳题词。一个学习赵雪芳,弘扬白求恩精神,做白求恩式的好医生活动迅速在全国卫生系统掀起高潮。</p><p class="ql-block">赵雪芳是山西省长治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党支部书记。她身体的8个部位患着3种癌症,先后接受两次手术,仍以顽强的毅力战斗在工作岗位上,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医生圣洁、崇高的形象。家乡人民亲切地称她“太行山的好女儿”。1998年6月1日,赵雪芳同志不幸病逝。6月6日,她的遗体告别仪式在长治市殡仪馆举行。送别她的,不仅有中组部、中宣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和省、部等党政机关、社会团体送的花圈,而且还有全国人大吴阶平、彭佩云副委员长,卫生部陈敏章、张文康部长等领导同志送的花圈。更让人们感动的是,殡仪馆里里外外被前来送别的人围得水泄不通。其中,很多人都是几十年里赵雪芳亲手救治的病人和她接生的孩子,如今成家立业又带着他们的孩子来送别赵医生最后一程的。为什么“白求恩奖章”获得者赵雪芳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爱戴?答案是她用自己的行动回答的。她和许多卫生战线先进人物的事迹都在健康报上宣传报道过。健康报1931年诞生于江西瑞金,是我党我军创办的第一份专业报,九十多年来一直秉承政治家办报原则,走在理论宣传和舆论主导前列,传播正能量,担当着党和政府向人民群众宣传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政策的重任,成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广大从事卫生健康工作者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是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普及医学科学知识的窗口和园地。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具体体现、是完成疾病治疗的基础,是医学科技发展的保障,是卫生健康战线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p><p class="ql-block">古往今来,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比喻来形容统治者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如油水关系、舟水关系、蛙水关系、水火关系。而我们的党与人民群众是须臾不可离开的鱼水关系,我们与人民群众是血肉相连、生死相依的亲人。我们是鱼,人民是水,水里可以无鱼,鱼永远也离不开水。如果我们通过加强人文医院建设,都能够把病人视作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患者也把我们当作自己的亲人,这种信任感,本身就能够增强我们战胜疾病的免疫力,就能够有力的促进医学的发展,提高医疗技术水平。</p><p class="ql-block">搞好人文医院建设首先是要加强医学人文教育</p><p class="ql-block">1. 优化课程体系:医学院校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培养贯穿医学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医学人文教育,优化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增加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比重,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学等,使医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p><p class="ql-block">2. 建全师资队伍:选拔和培养一批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较高人文素养的教师担任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工作。鼓励支持名医名家为医学生讲授医学人文课程,讲述从医经验感受,叙述医患良性互动故事,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榜样力量感染学生。</p><p class="ql-block">3. 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医学生走进社区乡村送医送药、宣传健康教育知识等多种形式的医学人文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医学生早期进入临床科室、医疗卫生机构投诉管理部门等进行教学实践,让医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医学人文素养,重视医患沟通,熟悉交流技巧。</p><p class="ql-block">二是要营造人文关怀就医环境</p><p class="ql-block">1. 完善设施设备:医疗卫生机构要为患者营造安全、便利、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配备方便患者生活、活动且功能完好的各种设施和设备。例如,为老人、孕产妇、儿童及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提供无障碍通道、母婴室、儿童游乐区等就医便利设施;在病房设置温馨的装饰、舒适的床铺和必要的生活用具。</p><p class="ql-block">2. 优化标识标牌:医疗卫生机构标识标牌要醒目、便识、简明、易懂,充分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患者提供快捷便利的就医体验。利用电子显示屏、手机APP等方式,为患者提供就诊信息查询、导诊服务等,特别注重为老幼残孕等重点人群做好关爱服务。</p><p class="ql-block">3、优化就医流程。是人文医院建设的基础。减少患者等待时间,简化挂号、缴费、检查等环节,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便捷的预约与查询服务,让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感受到高效与便利。医院的环境设计也至关重要,温馨舒适的候诊区、清晰明了的标识引导,以及融入自然元素的空间布局,都能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提升就医的舒适度。</p><p class="ql-block">4、 加强文化建设。挖掘医疗卫生机构发展沿革、文化特色、名医大家先进事迹、经典病例救治等,通过展示墙、宣传栏、院史陈列馆等形式,向患者和医务人员传播医院的文化理念和人文精神,引导医务人员树立人文情怀,培育心中有爱、医德高尚的“大医”“良医” 。人文医院建设不仅关乎患者利益,也对医护人员的职业发展和幸福感有着积极影响。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职业发展机会和心理支持,医院能够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促进其专业成长。据介绍,北京积水潭医院为医护人员搭建成长平台,根据职工岗位特点、个性及内在需求,开展专业技能、科研教学及继续教育,围绕人文、叙事医学,组织面向院领导、中层干部、护士长、职工的人文医学、叙事医学等方面的学习培训;开展平行病历书写工作,提升职工人文素养,增强了医患之间的共情与理解;举办各项技能比赛,实施“科研优才”“护苗”等计划,提升青年医护人员的科研能力,让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提升职业成就感与幸福感。 </p><p class="ql-block">三是要增进医患沟通</p><p class="ql-block">1. 合理安排时间:通过科学管理分诊、优化安排上下午、周末出诊时间、错峰排诊等,保证医患有较充分的沟通交流时间。避免患者长时间等待,导致医患双方情绪焦虑,影响沟通效果。</p><p class="ql-block">2. 提升沟通技巧:对医务人员进行医患沟通技巧培训,使他们学会耐心倾听患者陈述,合理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方式,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和相互尊重的医患关系。例如,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避免使用专业术语让患者难以理解;保持微笑、眼神交流等,拉近与患者的心理距离。</p><p class="ql-block">3. 主动沟通病情:医务人员要与患者及家属主动沟通病情状况、治疗方案,回应患者的疑问和关切,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指导。在沟通治疗方案时,要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让患者了解不同治疗方案的优缺点,共同参与治疗决策。</p><p class="ql-block">四是要加强社工和志愿者服务</p><p class="ql-block">这也是我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深切体会。人文医院建设的核心在于将患者视为有情感、有需求的个体,而非单纯的疾病载体。它强调在医疗服务中融入人性关怀,从患者的就医体验、心理需求到社会支持,全方位提供温暖与关爱。这不仅是对医学本质的回归,更是现代医疗发展的必然趋势。 医务社会工作、慈善资源和志愿服务的引入,能够为患者提供经济援助、生活照顾和社会融入支持,提升其疾病适应能力,减轻就医负担 ,增强应对危机的能力。</p><p class="ql-block">1. 丰富社工服务内容: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丰富医务社工服务内容,协助开展医患沟通,提供诊疗、生活、法务、援助等患者支持服务。例如,为经济困难的患者提供医疗救助申请指导,为患者解决就医过程中的法律问题等。</p><p class="ql-block">2. 壮大志愿者队伍:通过多途径、多渠道,鼓励医务人员、医学生及社会有爱心人士等,通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后为患者提供志愿服务。志愿者可以在医院的导诊、陪伴患者检查、协助患者办理手续等方面发挥作用,充分发挥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在医患和谐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p><p class="ql-block">人文医院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医院、医护人员、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它不仅能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医患关系,更能推动医疗行业向更加人性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理论和实践的各个方面不断探索和努力。让我们携手共进,以人文关怀为核心,打造充满温暖与希望的医疗环境,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