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8-9</p><p class="ql-block">艰苦,辛苦,清苦,但他换来了--</p><p class="ql-block">编志修史结硕果</p><p class="ql-block">文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两百年等一回"的《温州市志》日前已由中华书局出版。其护封上赫然印着"封面题签:赵朴初","封面摄影,黄兴花"等几行宋体字。细细翻阅,其中有百余幅摄影作品出自黄兴龙之手,约占整部市志摄影量的一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多年来,黄兴龙以辛勤的汗水浇灌、栽培出累累硕果:参与编纂的《温州市邮电志》《温州市交通志》《瑞安市邮电志》《温州市志》等17部志书和1部大型丛书均已出版。此外,他还有数百篇文章、1000多幅摄影作品先后被中国新闻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电》《邮电文史通讯》《中国旅游报》《浙江画报》及香港、新加坡、泰国等国内外各类报刊、电台、画册采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兴龙主编的《温州市邮电志》,跨度两千年,纵横写春秋,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重视,邮电部副部长刘平源为之题写了"修史编志,功在当代,惠及千秋"。志书出版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广州图书馆在《赠书感谢状》中说:"《温州市邮电志》对充实我馆藏书,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必将起到良好作用。"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学权威陈学文先生收到《温州市邮电志》后,亲笔给黄兴龙写信说:"贵志印刷精美,所选照片很好,体例也有创造性。对于了解温州交通、邮政、电信很有参考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编修史志,是一项“艰苦、辛苦、清苦”的工作。为使每本志书达到图文并茂,黄兴龙在市交通邮电史志编委会的统一部署下,不怕苦、不怕累、经常深入人迹罕至的高山、岛屿、边关、古道…他东至洞头虎头屿,南达苍南霞关镇,西攀泰顺乌岩岭白云尖,北登永嘉道基岭。纵横八九千公里,足迹涉及温州各地当时的每个邮电支局和行政区,拍摄了许多知名的邮政、电信、港口、码头、航道、公路、名亭、关隘、车站、机场等重要设施的图片。其中一些照片已成为新旧对比的强有力依据。在考察过程中,他和同志们一起普查到永嘉乌牛岭下烽火台、瑞安西岙山烽火台、浙闽古驿道上平阳飞龙桥等寥若晨星的邮电文物。其中,永嘉乌牛岭下烽火台和瑞安西岙山烽火台还是当地文物部门尚未发现的,从而填补了永嘉、瑞安曾有烽火台遗迹实物的空白。前不久,黄兴龙冒着酷暑完成了《温州改革开放二十周年辉煌成就》大型画册、《温州市年鉴》中有关邮电等内容的摄影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还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不辞辛劳地参与温州市有史以来第一部系统地研究、评述、介绍温州历史、人物和文化的大型综合性丛书。--《瓯越文化丛书》的编纂与摄影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兴龙在修编史志、摄影创作、游记、人物志方面的丰硕成果,使同辈人钦佩,使老一辈科学家、文学家、书画家感到欣喜。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先生生前曾写信赞道:“读大作后,恍若寄身故乡,旧游如梦,思之不禁抚然。宣传故乡的名胜山水,亦是佳事。”著名书画家刘旦宅、林曦明、夏子颐、林剑丹等,读了他的作品后,欣然命笔,先后为他作画、题词,以作留念。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图2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编志修史结硕果</p><p class="ql-block">(原载1998-9-28</p><p class="ql-block">《温州侨乡报》)</p> <p class="ql-block">《温州市邮电志》</p><p class="ql-block">(封面)</p><p class="ql-block">黄兴龙/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