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大石围天坑,位于广西白色乐业的天坑群。在方圆不到20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里,分布着24个天坑,是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已开发的有大石围天坑、白洞天坑、穿洞天坑等,其中大石围天坑为乐业天坑群中的代表。</b></p> <p class="ql-block"><b>到达大石围天坑的山峦之巅,360度群山环绕,蓝天白云晴空万里!</b></p> <p class="ql-block"><b>站在大石围天坑的观景台,俯瞰天坑底部,阴天的时候雾气缭绕、时浓时淡、似梦如幻、恍如仙境,晴天的时候,地下原始森林郁郁葱葱、神秘莫测。</b></p> <p class="ql-block"><b>远眺前方峭壁,不知是自然的巧合,还是天意的显灵,上面清晰地赫然显现着一幅倒着的“中国地图”,非常之逼真,令你不敢想象,就连海南岛、台湾岛都非常清晰,整个“中国地图”的总面积约9600平方米,堪称“中国地图”之最。</b></p> <p class="ql-block"><b>大石围天坑形成于大约6500万年以前,是一块鲜为人知的秘境,集险、奇、峻、雄、秀、美于一体,是世界上罕见的旅游奇观。</b></p> <p class="ql-block"><b>天坑,地理地貌上命名为“喀斯特漏斗”,当地人称为“石围群”。关于天坑的形成,众说纷纭,最多的说法是天上陨石砸下而成。随着对大石围天坑的科考,这一层神秘的面纱终于被揭掉,科学地讲,天坑的形成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b></p> <p class="ql-block"><b>第一、乐业地区是大面积的碳酸盐岩,符合“岩体必须是可溶的”这一天坑形成的基本条件;水长时间对岩层的不断侵蚀、搬运,逐渐形成巨大的地下空洞,地壳运动时,整个岩层垂直塌陷;</b></p> <p class="ql-block"><b>第二、乐业附近的地质构造是很少见的“S”形旋扭构造,而乐业天坑群正处在“S”形旋扭构造的中部,这种特殊的构造,使岩层产生了深度很大的张性裂隙;</b></p> <p class="ql-block"><b>第三、乐业充沛的降雨,是形成天坑的最活跃因素,雨水沿裂隙溶蚀岩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地下河,由于地下水长时间对岩层的不断侵蚀、搬运,逐渐形成巨大的地下空洞,地壳运动时,整个岩层垂直塌陷;</b></p> <p class="ql-block"><b>第四、乐业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麓,受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互相挤压抬升的造山运动的影响,地表不断往上升,而地下河系统不断向下侵蚀,才会使天坑越来越深。</b></p> <p class="ql-block"><b>在大石围天坑顶部观景台上方的山顶上生长着一棵枝繁叶茂、青翠欲滴的迎客松,你可别小看了这棵松树,它在这个山顶上生长了多少年,没有人知道,更没有可考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b>大石围天坑侧面有一洞,名曰:蚂蜂洞,斜插大石围天坑,向上既可看到大石围天坑的险峻,向下又可清晰地看到地下原始森林的茂盛与神奇,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地下溶洞。</b></p> <p class="ql-block"><b>洞内发育5层典型水平边槽,沉积剖面厚14.1米,形成于2500万年前的河流相沉积环境。洞内含古近纪地层剖面,钟乳石、石笋等地质景观丰富。</b></p> <p class="ql-block"><b>马蜂洞属于穿洞类型,北洞口标高1372米,南洞口标高1289米,洞长215米,洞内沉积层厚达14.1米,富含植物孢粉化石。其形成与喀斯特地貌密切相关,反映了地壳运动对地质结构的影响。</b></p> <p class="ql-block"><b>感谢到访!</b></p><p class="ql-block"><b>摄影、编辑:亮</b></p><p class="ql-block"><b>2025.7</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