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英雄》创作手记:我的文化寻根之旅

肇之日源

<p class="ql-block">《客家英雄》创作手记:我的文化寻根之旅</p><p class="ql-block"> ——陈日源</p><p class="ql-block">站在长汀古城的城墙上,望着远处连绵的群山,一生在闽西大地上奔忙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作为一名在客家地区工作生活二十余载的漳平人,我始终被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长篇小说《客家英雄》的创作,正是我对客家文化长期思考与感悟的结晶。</p><p class="ql-block">一、历史之问与客家之源</p><p class="ql-block">"一个民族或国家,如果没有英雄,是无法承续长远的"——这是我创作《客家英雄》的初心。我想:客家先祖在历次背井离乡、爬山涉水之艰难困苦中、在与自然和敌人斗争的过程里、在波澜壮阔的逃难路上,一定有一位英雄或聚合着客家先祖精神的内核在护佑着难民前行。故,我选取了宋朝客家人南迁的这段史实,塑造一位英雄来完成,我力图诠释客家人优良品质和精神,是如何磨励生成的念想。动笔之初,每当我想起靖康之变那段屈辱历史,心中总是难以平静。在小说开篇,我刻意浓墨重彩地描写宋钦宗面北而拜的场景,因为那不仅是汉民族的集体创伤,更是客家先民南迁的历史起点。</p><p class="ql-block">在构思陈纲护送难民南迁的情节时,我查阅了大量客家迁徙路线的史料。从开封到汀州,这条漫漫长路,是无数客家先民用双脚丈量出来的。那些关于野外求生、辨识草药的细节描写,都源自我在漳平双洋(老宁洋县)客家村(中村)及连城、长汀工作时收集的民间记忆。陈纲这个人物,承载了我对客家先民的所有想象与敬意。</p><p class="ql-block">特别让我动容的是中原文化与闽越土著文化的融合过程。在童老汉传授生存智慧的段落中,我融入了自己在培田古村记录的老人们口述的民间知识。这些看似简单的生存技能,实则是文化交融的生动见证。</p><p class="ql-block"> 二、英雄形象的塑造历程</p><p class="ql-block">陈纲这个人物在我心中酝酿了很久。我希望他不只是一个骁勇善战的将军,更应该是客家精神的集大成者——既保有中原士人的文化底蕴,又具备开拓新土的实践智慧。这种多元特质,正是我在闽西工作多年所感受到的客家人最宝贵的品质。</p><p class="ql-block">"九龙玉佩金钥匙"这个意象的灵感,来自一个难忘的经历。记得在成龙先生向长汀捐赠古建筑的仪式上,我策划了赠送汀州城门金钥匙的环节。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文化的传承就像传递一把钥匙,开启的不仅是实体的大门,更是通往历史记忆的通道。</p><p class="ql-block">陈纲与童思思的爱情故事,寄托了我对文化融合的理解。他们的情感波折,象征着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从碰撞到融合的过程。在描写他们从相识到相守的细节时,我不禁想起在四堡、罗坊、培田、丁屋岭听老人讲述的客家先祖艰辛创业、民俗风俗、婚俗变迁等等故事。</p><p class="ql-block">三、从田野调查到文学创作</p><p class="ql-block">创作《客家英雄》的过程,也是我重新梳理多年文化保护工作的过程。小说中对古宅建筑的描写,很多都源自我对培田"九厅十八井"长久实地详尽的考察。那些门额题词、建筑格局的细节,都是我在古村落保护工作中一点一滴积累的。</p><p class="ql-block">特别要提到的是小说中的民间智慧描写。比如童老汉的捕鱼方法、驱蚊技巧,这些都是我在长汀乡村走访时,从老农那里记录下来的真实技艺。把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写进小说,是我对客家先民智慧的一种致敬。</p><p class="ql-block">小说结尾陈纲献宝的情节,包含着我的一个心愿。就像我鼓励弟弟投资建造培田"锄田山房"以解当年村民反映初步形成古村游后,观光客无处食住之忧一样,希望更多人能参与到文化传承的事业中来。这种现实与文学的呼应,或许正是我作为文化工作者的特殊表达方式。</p><p class="ql-block"> 四、创作背后的思考</p><p class="ql-block">《客家英雄》的创作,让我对文化传承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守护文化的根脉?我的答案是:像客家先民那样,在坚守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小说中陈纲阅读《归去来兮辞》的片段,寄托了我对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思考。</p><p class="ql-block">这部小说的缘起,要追溯到2014年。那时我带领长汀摄制团队赴京,走进赵佳霖老师的工作室,记录成龙与魏允熙演唱《青石板的诉说》的幕后过程。镜头流转之间,我与成龙大哥有了一番恳谈。我向他表达了一个愿望:希望他能出演一位客家英雄,监制或主演一部属于长汀、属于客家的电影。大哥豪爽,一口应下,说道:“你出故事,我便来筹划”。一句约定,如一颗种子,于是我执笔开始构思这段叙事,决定以小说的形式来完成对大哥的承诺。当然,这部小说也是我对闽西大地的一次深情告白。从漳平水仙茶发源地双洋镇中村客家人聚集村出发,由连城四堡雕版印刷基地到长汀千年古城,从连城培田古民居到长汀南山中复红军长征第一村,从长汀客家山寨丁屋岭到涂坊围垅屋、大同天井山、童坊彭坊村、庵杰龙门、馆前沈家大院、新桥曲凹哩码头、四都汤屋、河田米箩街、三洲古民居、策武南坑村、红山车前村、羊牯白头村等等。这些年来走过的每个村、每一条古道、记录过的每一栋老宅,都化作文字,艺术地融入了这部作品。它们不仅是小说的背景,更是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p><p class="ql-block">暮色中的汀江依旧静静流淌,如同客家文化绵延不绝。通过《客家英雄》,我完成了一次跨越千年的对话。这部作品即将付梓,它既兑现了我对长汀荣誉市民成龙大哥许下的诺言,也是我对客家先民的致敬,更是对文化传承者的期许。文化的生命力,正在于像江水一样,在流动中保持本色,在奔涌中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 2025年八月十日星期天于汀州</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陈日源作词、上官乐鸣作曲《却道汀水向南流》歌曲伴奏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