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信阳人是华夏大家庭中的一员,信阳的习俗有许多与国人相同或相近的地方,但是,十里不同俗。信阳的习俗也有许多与国人不同的地方。现在从节日、婚嫁、饮酒、丧葬和谈论教育等方面作以介绍。</p> <p class="ql-block">信阳的节日习俗</p><p class="ql-block">信阳的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茶叶节、端午节、仲秋节几个大节之外,还有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小年节、以及国家法定节日五一节、国庆节、元旦节,一些地方还过三月三、六月六、七月半等节日。</p> <p class="ql-block">节日习俗</p><p class="ql-block">春节
</p><p class="ql-block">春节是信阳人最重要的节日,贴春联、挂年画、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还有一个不被人注意的是禁口。</p><p class="ql-block">禁口,也叫禁嘴。</p><p class="ql-block">春节通常在进入腊月就开始等备,首先是大人小孩开始”禁口”。禁口就是禁止说脏话和不吉利的话。</p><p class="ql-block">记得小时候,由于父亲在外地工作,母亲和我们姊妹在农村,进入腊月的第一天,母亲会把我们姊妹叫到一起说:“今天是腊月的第一天,准备过年了,从现在开始,直到过罢大年(通常是到正月十七),你们都要禁嘴,就是不说脏话和不吉利的话”。并列举哪些是脏话,哪些是不吉利的话。我们按照母亲的要求,一一照办。偶尔有不留心说了脏话和不吉利的话的,立马就会被举报到母亲那受到责罚。</p><p class="ql-block">过了腊八节之后,开始了杀年猪、打糍粑等活动。</p> <p class="ql-block">杀年猪</p><p class="ql-block">杀年猪是信阳传统年俗的重要环节,一般在腊八节之后到除夕的前一两天,农历腊月期间为筹备春节而宰杀家猪的习俗,兼具物质储备与文化传承双重意义。</p> <p class="ql-block">晒腊肉</p><p class="ql-block">晒腊肉是一种传统食品制作方法,通过腌制和晾晒使肉质紧实、风味独特。主要步骤包括选肉、腌制、晾晒和风干。</p> <p class="ql-block">打糍粑</p><p class="ql-block">打糍粑是以蒸熟的糯米为原料,通过反复捶打制成绵软糍团的食品加工方式。通常出现在春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及婚嫁等重要场合,寓意五谷丰登与吉祥团圆。</p> <p class="ql-block">写春联</p><p class="ql-block">写春联起源于周代悬挂桃符驱邪的仪式。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主孟昶题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成为最早的文字春联。春联由上联、下联和横批三部分组成,讲究平仄对仗与汉字对称美,内容多表达祈福纳祥的愿望。传统上在除夕当日张贴,需按横批书写方向确定左右联位置。该习俗不仅承载着辞旧迎新的文化内涵,更融合了诗词、书法等艺术形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大扫除</p><p class="ql-block">大扫除:腊月二十三日开始进行“扫年”,室内室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寓意除旧迎新。 </p> <p class="ql-block">年夜饭:除夕夜全家围坐共享丰盛晚餐。晚餐上,家长对全年的情况进行总结,取得了哪些成绩,还有哪些不足,今后的努力方向,并对家庭主要成员提出希望等。饭后守岁。 过去农村没有时,一般以烧香几遍或以鸡叫头遍为接年时间。接年后,换上新衣服,晚辈给长辈拜年。然后邻里之间互相拜年,初二之后走出去给亲戚拜年。</p> <p class="ql-block">舞龙舞狮,又称龙狮、龙狮运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开展的体育项目,是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体育于一体的体育运动。</p> <p class="ql-block">舞龙舞狮分为舞龙、南狮和北狮。舞龙是在龙文化的基础上,以表现龙精神为载体而产生的;汉朝时人们舞龙求雨[,龙舞既有礼仪性质,又是娱乐节目。</p> <p class="ql-block">唐朝时,舞狮运动主要以狮舞的形式作为宫廷娱乐节目供皇帝欣赏,地位极高。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p> <p class="ql-block">舞龙舞狮是一项多人配合的运动,舞龙舞狮的过程,对人们身体的各部位力量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练习舞龙舞狮也需要反应、协调、速度等各方面的素质,所以舞龙舞狮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运动,可以有效地提高练习者的身体综合素质,增强力量,提高心肺功能等。</p> <p class="ql-block">中国的舞龙舞狮官方组织为中国龙狮运动协会,1995年成立,总部位于中国北京。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舞龙舞狮被列入其中。</p> <p class="ql-block">光山县的“玩旱船”是当地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豫南地方特色,已被列入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p> <p class="ql-block">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相传在唐朝,一位民间小姐与船艄公因船搁浅产生误会,最终因艄公英勇救险促成姻缘,这一故事被演绎为“玩旱船”的雏形。 </p> <p class="ql-block">道具与表演</p><p class="ql-block">道具:用竹子扎成框架,外蒙彩布,贴彩花、挂花吊,船身可容纳一人(通常为女性角色)。</p><p class="ql-block">表演:由三人完成——撑船者(男)负责动作,船娘子(女)通过吊绳控制船体摆动,陪船者(丑角)负责互动。表演包含行船、搁浅、扒沙等情节,配合锣鼓伴奏,动作风趣滑稽</p> <p class="ql-block">扭秧歌</p><p class="ql-block">扭秧歌,是我国北方汉族民间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是我国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p> <p class="ql-block">扭秧歌的前身是农民在插秧时的一种歌咏活动,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每年春耕时,农家的妇女儿童数以十计,一起到田里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声一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称之为“秧歌”。</p> <p class="ql-block">传统表演:包括舞狮、划旱船、花挑舞等民俗活动。 </p> <p class="ql-block">元宵节</p><p class="ql-block">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p><p class="ql-block">元宵节的准备实际上在正十之前就已着手准备。</p><p class="ql-block">记得小时候正月初七八开始,大人们都忙着准备元宵节。他们购买红纸、白纸、颜料、带皮的蔴竿、竹子、笔墨、锯、刀等开始扎灯笼。扎的灯笼很多,有堂灯、门灯、巡灯、手灯以及其它各式各样的灯,三岁以上的小孩几乎人手一盏灯。灯笼先扎骨架,再糊上白纸、粘上红边绿边和花须等,绘上彩色图画。十五这天,大人们除了留人家里做饭,全村的大人都拿着巡灯聚在一起。巡灯扎的非常讲究,除了图画,还有灯谜。大家评比谁家的灯扎的最好。然后猜灯谜。晚饭后开始放灯。每家每户都出灯,有的一家出了几盏灯,几十盏灯像一条长龙,敲锣打鼓,鞭炮齐鸣,沿着乡村小道,村与村互相巡游。</p><p class="ql-block">巡游十村八庄后返回送花灯和放水灯等。</p><p class="ql-block">放水灯是用鲜花和蜡烛等制成莲花或船型等水灯放入塘河湖中,水面烛光与民歌相映成景。</p><p class="ql-block">送花灯</p><p class="ql-block">大人们前往祖坟送灯,表达对先人的缅怀与感恩。 (光山新县都有此俗)</p> <p class="ql-block">元宵节起源于汉朝,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农历正月十五日,正值月圆之夜,因此又被称为“上元节”。元宵节的主要习俗有观灯、猜灯谜、吃元宵等,其中观灯是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p> <p class="ql-block">吃汤圆是元宵节不可或缺的传统习俗。一颗颗圆润如玉的汤圆,象征着家人之间的和睦与团聚。它们或甜或咸,口感丰富多样,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味蕾需求。当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热气腾腾的汤圆时,那份温馨与甜蜜,仿佛能瞬间融化心头的所有烦恼,让幸福的感觉在每个人心中荡漾开来。</p> <p class="ql-block">玩灯笼也是元宵节的一大亮点。夜幕降临后,各式各样的灯笼纷纷点亮,将整个夜空装点得五彩斑斓。孩子们手提灯笼,在街头巷尾嬉戏打闹,欢声笑语此起彼伏,为节日增添了几分活泼与灵动。而那些精美的灯笼,不仅展示了匠人们的精湛技艺,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它们随风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关于团圆、希望与梦想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在元宵节的这一天,无论是细细品尝那软糯香甜的汤圆,还是悠然玩赏那五彩斑斓、形态各异的灯笼,都仿佛有一股暖流悄然涌上心头,让人们深刻而真切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温馨温度。</p> <p class="ql-block">元宵节人们通常在吃汤圆、花糕等美食后,晚上参加灯会,赏花灯,看舞龙舞狮、玩旱船、扭秧歌、挑花灯、踩高跷、玩木马、逮叫驴等等民间文艺演出</p><p class="ql-block">,人们都能感受到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和浓厚的节日氛围。</p> <p class="ql-block">三月三(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也称上已节。</p><p class="ql-block">上巳节:起源于周代的汉民族节日,以祓禊(水边沐浴祈福)、曲水流觞等活动为主,不少家庭制做美食蒿子馍。</p> <p class="ql-block">六月六</p><p class="ql-block">农历六月初六是中国多民族共同传承的传统节日,具有晾晒衣物、回娘家、民族歌舞等丰富习俗,同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这一天,不少信阳人家庭制做美食——仔鸡焖葫芦。</p> <p class="ql-block">婚嫁习俗</p><p class="ql-block">信阳婚嫁风俗主要包括提亲、定亲、下聘礼、迎亲、拜堂、回门等传统环节。</p> <p class="ql-block">提亲与定亲</p><p class="ql-block">提亲:男女双方通过媒人介绍相识,恋爱一段时间后,女方先带男方见父母。若女方父母满意,双方继续交往。</p><p class="ql-block">定亲:男方请媒人提亲,核对生辰八字,确定婚期。定亲时男方需准备聘金(如1万、6万6、8万8等,寓意吉祥)、三金(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及礼饼等物品。</p> <p class="ql-block">下聘礼与备婚</p><p class="ql-block">下对月礼:婚期前一个月,男方需向女方下聘礼,俗称“下对月礼”。传统聘礼包括猪腿、羊腿、鱼等八大样,每样双份。</p><p class="ql-block">备婚:男方装饰新房,女方准备嫁妆(如四套衣物,寓意四季兴旺)。嫁妆数量根据家庭经济条件而定。</p> <p class="ql-block">迎亲与婚礼</p><p class="ql-block">迎亲:男方出动车队(通常6、8或9辆,寓意吉祥)前往女方家接亲。新娘需藏红包,沿途撒喜钱。</p><p class="ql-block">举行婚礼:新人拜天地、父母及亲友,新郎新娘给对方父母改口,父母给新人改口赏钱。改口赏钱视家庭条件而定,一般为:一百零一元,一千零一元,一万零一元,意寓百里挑一,千里挑一,万里排一。拜堂后新娘入洞房,开始闹洞房,喝(闹)团圆酒。</p> <p class="ql-block">头胎报喜</p><p class="ql-block">信阳的不少地方,新婚夫妻生育头胎,女婿给岳父母报喜时,一般是手捥一个挂面筐子,里面装着2斤猪肉,2斤挂面,上面盖一条花毛巾(称为挂面筐子),外提一只鸡。生男孩提公鸡,生女孩提母鸡。岳父岳母看到鸡就知道生男生女。</p> <p class="ql-block">饮酒习俗</p><p class="ql-block">信阳酒风很盛, 有“无酒不成席”之说。考古发现商代罗山有酿制的果子酒。元代出现用粮食酿制的烧酒。民国时期, 民间普遍饮自酿的米酒和白干烧酒。</p><p class="ql-block">建国后, 除自酿外, 大量的是购置酒。70年代以前饮酒量较为平稳,“文化大革命”后饮酒量迅速上升。据调查, 农村家庭人均年消耗白酒1978年为0.75公斤,1985年为35公斤,1987年上升到41公斤。城市1981年每户居国消耗白酒10.7公斤,1983年上升到21.1 公斤。尤其崇尚白酒, 有“酒以烈为贵气”、“白酒当家”的观念, 甜酒、啤酒、香槟酒饮者较少。近年来, 饮酒结构略有改变,啤酒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p> <p class="ql-block">信阳喝酒规矩较为丰富,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习俗:</p><p class="ql-block">酒桌组织:酒席先确定一人为东(主方年长者或地位高者,若其酒量不佳,则请人代东),一人为酒司令。东家主持酒局,酒司令负责斟酒并监督。</p><p class="ql-block">敬酒顺序:通常从年长者或领导开始敬酒,顺时针或按职位高低依次进行。敬酒前要先喝三杯以示诚意和建立感情。</p><p class="ql-block">喝二敬一:信阳酒桌上常采用此法,即自己喝两杯,每人敬一杯;自己喝四杯,每人敬两杯,以此类推。</p><p class="ql-block">鱼头酒:酒宴上若有鱼,鱼头通常朝向最上席的客人,该客人需喝鱼头酒(一般两杯,寓意好事成双),鱼头酒要从酒瓶里另加,以示尊贵。有时鱼尾酒也要喝。</p><p class="ql-block">适度劝酒:信阳人喝酒注重踏实,会审时度势,喝到实在不能喝时会适度劝酒,避免过量。</p><p class="ql-block">喝酒有原则:信阳人喝酒虽豪气,但也量力而行,不盲目跟风,一切为健康考虑。</p><p class="ql-block">丰盛的下酒菜:信阳酒桌上的菜肴通常很丰盛,包括炖菜、火锅、炒菜、凉菜等,荤素搭配,满满一桌。</p> <p class="ql-block">敬酒规矩</p><p class="ql-block">1. 开场酒</p><p class="ql-block">- 酒局开始时,主陪会提议“端杯”,通常先喝“前三杯”(或“六六顺”“八八大发”等吉祥数),象征“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进入自由敬酒环节。</p><p class="ql-block">2. 顺序与方式</p><p class="ql-block">先敬客人后留己:主人(主陪)先向主宾、副宾依次敬酒,再按顺时针方向敬其他客人,最后敬自己人。</p><p class="ql-block">“打圈”与“单挑”:</p><p class="ql-block">“打圈”指主人或客人依次向在场所有人敬酒(一般从主宾开始),每敬一人需喝一杯或半杯;</p><p class="ql-block"> “单挑”是两人单独互动,晚辈或地位较低者需主动向长辈、贵客敬酒,敬酒时杯子要低于对方,以示尊重。</p><p class="ql-block">3. “端杯必干”与“随意”</p><p class="ql-block">- 河南人讲究“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但现代酒局也逐渐包容,主人会说“我干了,您随意”,不过客人若能干杯,会被视为给面子。</p> <p class="ql-block">三、酒桌文化与禁忌</p><p class="ql-block">1. 劝酒与挡酒</p><p class="ql-block">主人会热情劝酒,如“喝了这杯,还有三杯”,但也会照顾酒量浅的客人,不强求。若想挡酒,可礼貌说明“以茶代酒”或“身体不适”,避免生硬拒绝。</p><p class="ql-block">2. 酒令与游戏</p><p class="ql-block">常见划拳(猜枚)、增添热闹气氛。划拳时讲究手势干净(五指张开展示,避免攥拳),喊吉祥话(如“哥俩好”“五魁首”“四季财”)。除了宝拳(不出指头),只要出指头必出大姆指,以亦尊敬对方,叫做大旗不倒。</p><p class="ql-block">3. 禁忌与细节</p><p class="ql-block"> 倒酒时需“酒满敬人”(酒杯倒满),但不可过满溢出;信阳人倒茶倒酒讲究茶七酒八,茶以七成为满,酒以八成为满,以防外溢。</p><p class="ql-block"> 敬酒时双手端杯,碰杯时自己的杯口略低于对方(尤其对长辈);</p><p class="ql-block">光山人父母在世时酒没吃完不能用饭,以表示对父母的尊重。如果用饭叫做“犯上作乱”。</p><p class="ql-block">避免在酒桌上频繁看手机、提前离席,如需离开需向主人和客人致歉。</p> <p class="ql-block">丧葬习俗</p><p class="ql-block">信阳地区的丧葬风俗融合了传统习俗与现代殡葬改革要求,既有体现中原文化特色的仪式流程,也逐步推行移风易俗的文明新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传统丧葬习俗</p><p class="ql-block">寿衣与入殓。</p><p class="ql-block">寿衣多用白、灰、蓝三色,忌黑色,以单数件数为吉,不缀纽扣而用布带系结。子女需亲手为逝者穿衣,体现孝道。1</p><p class="ql-block">棺木材质以柏木、杉木为上,松木次之,内铺香末或糯米灰,外刷漆封存。入殓时,头枕瓦、脚垫砖,口中含钱或珠玉。</p><p class="ql-block">停灵与仪式。</p><p class="ql-block">停灵一般不超过三天,灵柩前置长明灯与牢盆(烧纸容器)。家属披麻戴孝,孝子持哭丧棒,竹制为父丧、桐木为母丧,象征节在外与内。</p><p class="ql-block">出殡前需“摔老盆”,由长子头顶瓦盆摔碎于地,寓意破除晦气。送葬队伍由撒纸钱者引路,沿途亲友可设路祭。</p> <p class="ql-block">安葬与祭祀。</p><p class="ql-block">传统土葬讲究风水朝向,墓穴南北向,棺木大头朝后,孝子需“暖坑”(躺墓穴片刻)。葬后三日“复三”(圆坟),砌土成包并祭拜。</p><p class="ql-block">祭祀遵循“烧七”习俗,每七日祭奠至“七七”,百日、周年亦需仪式。期间亲属素服素食,以示哀悼</p> <p class="ql-block">现代殡葬改革</p><p class="ql-block">推行火葬与新规。</p><p class="ql-block">自2020年起,信阳县域内亡故人员(除少数民族外)遗体一律火化,骨灰需节地安葬(深埋不留坟头或寄存殡仪馆),禁止二次装棺。</p><p class="ql-block">党员干部需带头简办丧事,违规者影响单位评优资格,文明单位称号可能被取消。</p><p class="ql-block">移风易俗实践。</p><p class="ql-block">部分地区设立“新风礼堂”和“孝善大食堂”,倡导简办宴席。</p><p class="ql-block">现代流程包括:死亡证明办理、遗体火化、骨灰安放等标准化步骤,强调环保与集约化。</p> <p class="ql-block">特殊习俗与禁忌</p><p class="ql-block">语言避讳:忌直言“死亡”,改用“老了”“登仙”等婉称。</p><p class="ql-block">合葬规制:夫妻合葬男左女右,长辈在西、晚辈在东。若一方先逝,合葬时需取出骨灰盒祭拜后同葬。</p><p class="ql-block">祭祀用品:焚烧纸扎用品(如房屋、车辆等)及元宝、黄纸,象征为亡者提供阴间所需。</p> <p class="ql-block">谈论和教育习俗</p><p class="ql-block">信阳人在相互间的谈论和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方面常体现经典名句包括《论语》中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韩非子的“小信诚则大信立”、老子的“轻诺必寡信”等,涵盖诚信、言行一致及信任等核心主题。</p> <p class="ql-block">儒家经典中的信</p><p class="ql-block">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强调信用是立身之本。</p><p class="ql-block">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孔子主张言行一致,但需避免机械执行。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指出信任是治国根基</p> <p class="ql-block">诸子百家论信</p><p class="ql-block">小信诚则大信立(韩非)——小诚信积累成大信任。</p><p class="ql-block">轻诺必寡信(老子《道德经》)——警示随意承诺易失信。</p><p class="ql-block">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无信用则行动难成。</p><p class="ql-block">近现代名家观点</p><p class="ql-block">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冯玉祥)。</p><p class="ql-block">信赖是不能和利益一样放到天平上去称的(梁晓声)。</p><p class="ql-block">诚信是资产负债表中见不到但价值无限的资产(李嘉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