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禅寺(二)

李纯和

第二期:云隐禅寺、璎珞禅寺、宣化禅寺、海云寺、广济庵、蓬莱寺、宁国禅寺。 云隐禅寺,郭巨城北外总台山西首(云岭山岗),宋建炎四年(1130)先贤汪氏建香火堂一间。后由住持僧达开募捐扩建佛殿,取名“云隐庵”。清乾隆初期(1736),改庵为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改为道观。<br> 1951年,道观拆除。1968年,北门村山林队建屋四间,掘得晚清时石菩萨一尊供奉。1992年,华峙村汪素娥等发起在原址重修云隐寺。1993年12月1日,经北仑区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该地为合法宗教活动场所,住持释净华法师。1996年10月29日,汪素娥法名释法缘(尼僧)住持云隐寺。2023年度被宁波市佛教协会评为“宁波市生态寺院先进场所”。 璎珞禅寺,地址位于大碶街道璎珞村的凤凰山南麓,始建于南宋绍兴末年(1131-1162年),为阿育王寺著名方丈大慧宗杲的退居之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改为璎珞庵,民国初期又改为福寿庵。<div> 1993年,改为寺庙,并更名为璎珞寺,僧可善住持后修复和扩建了大殿。如今的璎珞寺占地二十余亩,主要寺房有天王殿、圆通殿、钟楼、鼓楼、大雄最吉祥殿、地藏殿、三圣殿、内坛等。其中天王殿、观音殿、钟楼、鼓楼四位一体,设计独特,高大雄伟。寺中中轴线上供有双面观音铜像及地藏王像,逐步把璎珞禅寺建设成为一个完善的净土道场。</div> 宣化禅寺,位于春晓凤山村凤凰山与白门山之间。宋嘉定年间(1208~1224),里人柯仲谕始建庵。宋端平年间(1234~1236)改立宣化教寺,清咸丰二年(1852)僧南昌重建。<div> 1997年1月经北仑区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开放,改宣化禅寺。</div> 海云寺,郭巨南门观妙山(旗山)上,始建于明前期(1368),初名海云堂。1943年设立战地医疗救护站。<br> 1950年解放军驻守海云寺。1951年设卫生院。1955年住持释嘉仁,寺房11间,田地1.9亩,缅甸玉卧佛一尊。“文革”寺院被毁,1986年起,住持释通林修复寺院,1990年4月,经政府批准为开放宗教活动场所。1993年12月1日,北仑区政府批准海云堂改名为海云寺,住持释果钊。住持释果钊先后筹资700余万元,兴建三圣殿、地王殿、天王殿、水陆坛、大雄宝殿、山门、厢房等35间,建筑面积达2200余平方米。释果钊被评为宁波市2017年度佛教道风建设先进个人。 广济庵,位于小港街道鄞镇江桥东(旧称任铁渡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庵内保存的《广济庵田碑》有较高的文物研究价值。<br> 1993年12月1日,对外开放,住持释达云法师。释达云法师被评为宁波市2017年度佛教道风建设先进个人。 蓬莱寺,始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东岗碶建蓬莱庵,后分为上蓬莱庵与下蓬莱庵。<br> 2009年2月24日,北仑区民族宗教事务局登记,住持释定光。2010年5月,蓬莱禅寺由东岗碶迁至小港街道建设村大岭山。经过数年的建设,现已建成大雄宝殿、天王殿、地藏殿、念佛堂、东西厢房等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寺院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104平方米。 宁国禅寺,位于白峰小门村青龙山、白虎山之间。明崇祯十三年(1640)建庵。民国初,孙中山先生曾来此庵,为朝廷忠臣谢祥士扫墓时,庵里方丈要求孙中山先生为此庵封为寺,孙先生顺应意愿,封宁国庵为宁国寺。<div> 1950年后,办小门小学。1992年明臣大和尚的徒弟妙增法师由上海夕钢片厂退休,在上海龙华寺出家,决心嫡亲大伯。师父明臣大和尚遗志,并得到当时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明旸大和尚支持和推荐,来到宁国寺任主持。1993年被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办公室核定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点,12月,经区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开放。复建宁国寺。释福文被评为宁波市2017年度佛教道风建设先进个人。</div> 下期:北仑禅寺(三) 文字资料参考:《镇海县志》、《北仑区志》、各《街道(镇)志》、《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