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纪游|石狮:嗜史实始识是士

陈牮

<p class="ql-block">不知从何时开始,院校合并成了时尚,可怜那些学子,走着走着,回头看母校,没了,今后查校史,得找别的学校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州邑的分分合合,历史上也是常有的,那些前朝往事,翻着翻着,没了,欲知前世因缘,得找别人家的方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狮就是这样的县级市。它太年轻了,1988年才析自晋江,为了不忘前事,以备师之后事,离得开晋江史志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问题在于,如果人家搞错了,你都不好意思说,毕竟,“冠名权”不在你手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譬如,石狮有明代三大卫城之一的永宁卫(另二大是天津卫、威海卫),清道光《晋江县志》载:“永宁城在三十都。宋为水寨,明洪武二十七年,江夏侯周德兴改为卫。”作为最有文化底蕴的人群之一,不知纂志者为何犯下如此低级错误。《明史·周德兴传》曰:“(洪武)二十五年八月,以其子骥乱宫,并坐诛死。”意思就是,因为儿子周骥与宫女乱搞,开国元勋周德兴也受牵连而被处死。《明史》终归是后人写的,朱元璋是当事人,他知道这事得怎么说,所以《明太祖实录》记载如是:“己未(即洪武二十五年八月二十五日),江夏侯周德兴以帷薄不修(意为没有管理好,以致家庭内部男女关系混乱)伏诛,命收其公田。”绕这么大的圈子,就是要说,洪武二十七年,永宁卫的事都与周德兴无关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寄居”在别地的县志里,还有一个问题是,除非熟习方志者,很难搞清楚那些记载在《晋江县志》的历史人物,谁是“今天的石狮人”。历史上的晋江,确实称得上人杰地灵、人文荟萃。而我只能搞清楚一个,他就是明代官员黄克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黄克缵,《泉州府志》《晋江县志》都有传,基本相同,“字绍夫,晋江人,万历八年(1580)进士”。再查《明史》本传,也差个八九不离十。《明史》谓“累官山东左布政使,迁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而方志则多了个“台阶”,称其宦海浮沉始自寿州知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我就从光绪《寿州志》查起。该志称其万历十一年(1583)任知府,“修桥堤,治芍陂(当地一处古水利工程),抑豪强,清户口”,令人感动的是,“后官山东巡抚,犹捐俸寄寿,置畦以资书院膏火”,就是说,拿自己的薪水,让寿州方面买点田地,以津贴书院开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康熙《山东通志》载其任山东左布政使,惟注“万历间任”。这中间,黄氏又经历了什么呢?所幸《晋江县志·杂志》有载,“曩守赣郡”云云,于是,我在乾隆《赣州府志》里查到,黄氏于万历十七年(1589)任知府,时值大灾之后的大饥荒,他果断打开朝廷掌控的预备仓,赈济灾民。“在郡五年,清操如一,升四川学使”,也就是说,此次升迁,当在万历二十二年左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乾隆《四川通志》载黄氏,在“职官·按察使司副使”栏,这可能与明代学政由按察司官员兼任有关。此后,我又在《明神宗实录》里查到,万历二十九年(1601)九月,“升山东左布政使为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已可与《明史》本传相接。不久,加兵部尚书,四十四年后任刑部尚书;天启元年(1621)任兵部尚书,四年任工部尚书;崇祯元年(1628)任南京吏部尚书。这就是《泉州府志》《晋江县志》所谓“温陵(泉州别称)盛时,黄公克缵一人而兼五部尚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意思的是,黄氏任工部尚书,《明史》谓魏忠贤所召,“视事数月,遂移疾归”,而《晋江县志》则在这两句中间加了一句“因兴工建殿与魏珰(即魏忠贤)不合”。而任南京吏部尚书,县志惟曰“不就”,《明史》谓其因为“有劾之者”。黄氏被劾,概与“持议与争‘三案’(即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者异,攻击纷起”有关,尤其是“红丸案”,他怒斥有关官员“昵私交,昧大义”,而他本人则是“历官中外,清强有执”,就是夸他无论任地方官还是廷臣,都清廉强干,一贯秉承原则。《晋江县志》亦谓“居官甚廉,抚齐十二载,家无厚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惜了,这么一位有分量的历史人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狮文史,既有赖于已有方志,又不能局限于现成记载。最好的办法就是撰一部“通志式”市志,贯通石狮的今与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