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编者按:这是作家陈天刑先生2021年整理发表的网络文章,记述的是八路军冀中军区八分区二十三团1939-1940年间在冀中的几次战斗,有旧城刘庄伏击战、达子房伏击战、鸭合营伏击战、小堤五公伏击战、讨伐石友三战役等,作者参考了敌我双方的大量史料,客观公正的反映了当时的战争背景、战场形势和战斗过程,是了解当年冀中抗日斗争的难得资料。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让我们铭记历史,踔厉奋发,以铁血荣光告慰先烈,用盛世华章礼赞祖国!</p><p class="ql-block">小编将分四期转载,谨以此文,献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冀中军区八分区二十三团,前身是冀中抗日游击队26、 27两个大队。其中的26大队成立于1938年4月间,前身是冀中人民自卫军第4团和第9团,由这两支部队在河北省深泽县城内合编而成的。而第27大队的前身,是冀中军区特务团,该团在1938年5月改编为27大队,当时该大队有三个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了1939年春天的时候,26和27大队合并为新的27大队。在此期间,该大队经过重新修整整编,重编为二十三团,并在组建和巩固冀中抗日根据地过程中,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战绩。下面老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该团从建立起到五一大扫荡之前的主要战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排除万难,开辟冀中抗日根据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抗日战争进行到1939年以后,日军改变了策略,他们在正面战场不再发起主动的大规模进攻,而是抽调了前线的主力部队,对敌后战场的八路军根据地进行了疯狂清剿。与此同时,日军对华采取一系列“三光政策”,对华北根据地推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的“总力战”,反复进行残酷的“扫荡”。在遭敌围攻的情况下,冀中军区官兵不怕牺牲,与敌进行殊死的拼杀,有力地打击了日寇,开辟巩固了抗日根据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的斗争形式是非常残酷的,在经受过日军对冀中的几次“扫荡”后,我军受到了不小的损失。当时部队的情绪不稳,士气不高,官兵普遍素质较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游击作战。因此根据八路军总部和晋察冀军区的统一部署,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从2月起到11月,先后进行两期整军,将大队统一编为主力团,各军分区成立游击总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此,冀中军区根据八路军总部发出的第二期整军训令,提出了“建设党军,创建主力兵团”的号召,从6月到9月,在上级工作团(来自延安)的领导下,冀中军区集中了四个主力团,在武强县大王庄(现孙庄)一带进行休整训练。当时部队主要分住在耿庄、孙庄、大王庄一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武强整军,部队脱胎换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整训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加强党建工作。针对部队中党的领导薄弱问题,在各连普遍建立了党支部、经委会、俱乐部。团建立健全了政治机关,政治工作有了广泛的内容,扫除了旧军队带来的军阀习气。部队开展了创建模范党支部活动。要求支部严格组织生活,加强党内教育,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要求党员严格组织纪律,增强党的观念,在群众中起模范带头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狠抓军事训练。在军事训练上,开展了军事大练兵。根据冀中的实际情况,着重练习步兵的射击、投弹和刺杀三大技术,还进行了多次的夜间战斗训练。当时战术训练的重点,是让单兵利用地形地物,进行射击和投弹训练,简单来说就是重点练习伏击战,训练如何在不被敌人发现的情况下隐蔽待机、迅猛歼敌、并迅速撤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落实思想建设。政治训练方面,主要是学习抗日战争的重要意义。在思想建设上,部队认真学习了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同时还专门学习了日语喊话。各连上课以前,先由营教导员给各连指导员上准备课,而后再由指导员给战士们讲课。当时各连都有文化教员,部队每天都开设有文化课,专门教着战士们学写字、学算术。实践证明,一支有理想、有文化的队伍,战斗力是远远胜过大字不识几个的文盲部队的。那时候部队广泛传唱的一首战歌是:迎着六月的太阳,向着整训的大道上,不怕暴雨风沙,哪怕山洪逞殃,我们要创造主力兵团,我们要创造主力兵团!学习政治军事,加强文化教育,继承八路军光荣传统,发扬三纵队优良作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融洽军地关系。在整训之余,部队还大力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和各项政策,积极协助农村建设革命政权。当时经常组织部队帮助老百姓搞生产,领导干部带头下地劳动,深得人民群众的拥护。</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训练结束以后,耿庄送给二十七大队“爱民如子”锦旗一面。通过休整,部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空前提高。三个月的整训结束以后,部队提高了政治和军事素质,增强了战斗力,其后部队通过了上级考核,具备了成为主力团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9月,二十七大队改称冀中三分区二十三团,正式成为冀中军区的主力兵团之一。全团当时有2000人,下辖三个营共12个连。当时首任团长是张培荣,政委赵正洪,副团长赵振亚。整编以后的第23主力团,士气如虹。他们在坚强的领导集体率领下,立刻主动出击,在敌人的交通线上连续打了多个漂亮的伏击战,给新上任的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的脸上,狠狠来了几记耳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日军新任司令多田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起这个多田骏,他给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印象并不深,特别是相对于后面的冈村宁次,他的存在感一点也不强。但是实际上,他也是个奸诈狡猾的老鬼子,而且和冈村宁次一样是个中国通。他不仅长期在中国驻守,还多次担任中国军队的教官,不少国军将领都是他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受当年的国府邀请,他曾经三次到北京的陆军大学任教官。他第一次来到北京,是在一战期间的1917年,当时他还只是个陆军大尉,在黎元洪和段祺瑞府院之争时来到了北京。到了1926年,已经晋升为中佐的他再次在北京陆大执教,此时北洋政府的权力掌握在张作霖手里,因此他和奉系将领的关系非常不一般。第三次是在九一八事变前夕,当时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已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北京也已改名为北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坐看“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同时,他也在其中上下其手、不断搅动风云,和当年的许多军阀派系都结下了不解之缘。多田骏不仅是中国通,更是铁杆的侵华派。他是皇姑屯事件元凶河本大作的妹夫,是大汉奸川岛芳子的干爹兼姘头,并与石原莞尔、坂垣征四郎这些人是盟友。那个臭名昭著的川岛芳子,就是被他庇护并扶植起来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九一八事变以后,多田骏在1932年就任关东军司令部附,担任满洲国军政部最高顾问,在他的授意下,伪满军政部在1932年8月8日组建了一支名为满洲安国军的部队,川岛芳子被任命为司令。这个安国军其实就是一帮典型的土匪,并没有多少战斗力。这些汉奸土匪当时就是跟在日军后面,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屠杀中国军民,大发战争横财。从这个角度来说,川岛芳子这个女人不仅是什么间谍,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战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七七事变以后,多田骏再次得到高升。由于盟友石原莞尔的推荐,基本没有在陆军中央任职经验的他,居然一举担任了参谋次长,和陆军军务科长的柴山兼四郎一起直入日本陆军的核心决策层。他们支持石原的不扩大方针,认为全面对华战争只能消弱对苏战备,还是以积极消化东北并强化对苏联防御为第一要务。在占领南京后,他还积极主张跟蒋介石议和。他的这个态度,自然和陆军中那些主流的“昭和马鹿”们格格不入,很快双方就发生了多次矛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武汉会战结束以后,多田骏做为参谋本部次长,和新任陆军次官东条英机经常发生意见对立。这东条上等兵可是个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主儿,不久之后多田骏就被赶出了决策层,发配到满洲珲春任第3军司令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过赋闲后不久,诺门坎事件(1939年5月11日—1939年9月16日)就爆发了,在苏联红军的打击之下,日本关东军受到了惨痛的损失。事实证明,多田骏这一派的担心才是正确的。因此多田骏又被重新启用,并于9月12日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以往嚣张跋扈的日本将领不同,他在华北方面军任内改变了策略,以稳步推进的方式大搞囚笼政策,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密集分割,使得八路军的回旋余地大为缩小。在此情况下,八路军主力部队也纷纷主动出击,和敌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他上任伊始,本文主角的冀中军区二十三团,就以三次酣畅淋漓的伏击战,狠狠给了他一个下马威。这三次战斗分别是:旧城刘庄伏击战、达子房伏击战和鸭合营伏击战。下面我们就逐一介绍一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第一场伏击:10.15的旧城刘庄伏击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日寇自从侵占冀中后,便肆无忌惮的在冀中平原上横冲直撞。为了方便机动,日军经常到处拉民夫修公路,不断扫荡游击队和地方武装。当时从束鹿(现在的辛集市)到旧城之间有敌人的公路,就是一条敌人的交通要道。日军经常坐着汽车在公路上呼啸而过,去各地扫荡和支援。当时二十三团的第一战,就瞄准了这条日军汽车路。我们决心在这里狠狠打一个伏击战,切断鬼子的这条运兵动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9年10月15日,通过打入敌人内部的内线报告,我们获悉有一支日寇正准备分乘卡车,从束鹿开往旧城增援。他们兵力不多,共有七八十人,分乘九辆卡车。在准确的情报下,二十三团立刻派出主力二营,前去消灭该敌人。当时的二营在军分区是首屈一指的部队,共下辖四个步兵连,另有营部一个直属排,合计700多人。我以敌人八九倍兵力设伏,就是打算要一举全歼他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兵贵神速,二营接到命令后,立刻在营长贾士珍、教导员彭泽带领下急速赶往两地之间。经过战场勘察,他们选择在刘庄(东刘庄与西刘庄之间)设伏歼灭该敌。我们的战前训练很有针对性,战士们隐蔽的非常巧妙,完全骗过了敌人的尖兵。当敌汽车开进入我伏击圈后,二营机枪、手榴弹一齐开火,迅速将最前和最后的两辆汽车击毁,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过应该承认的是,当时的日军非常精锐,仓促遇袭以后他们并没有慌乱,而是以车头架设的一挺重机枪、两挺轻机枪为掩护,迅速快速下车,依托车体为掩护和我军展开了对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我军缺乏自动武器,一个营甚至都没有重机枪。敌人有火力优势,而且弹药充足,不断用机枪和掷弹筒压制我军的冲击。双方的战斗非常激烈,敌我双方攻守不断变幻。不过我军有兵力优势,并抢占了制高点。战士们居高临下向日军射击,不久以后敌人就抵挡不住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时候有一伙鬼子见势不妙,立即从车圈中冲出,企图抢占制高点,占领有利地形。当时我军制高点上是五连的两个排,战士们用两挺机枪堵住敌人去路,以精准的机枪交叉点射让敌人寸步难行。鬼子们也非常悍勇,他们发起了一波波冲锋,拼命与我争夺制高点,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鬼子的射击是非常精准的,在战斗中,五连机枪手不幸负伤牺牲,我军的交叉火网立刻有了破绽,敌人挺着刺刀,哇哇大叫着向我扑来,战局一度非常紧张。这时候五连连长刘江亭(后来担任23团改编而成的31团团长,开国少将)立刻抓过机枪向敌猛扫,以精确的短点射把敌人重新压了回去。在激烈的战斗中,刘江亭连长身上也负了伤,但他不下火线,仍然坚持指挥战斗,终于重新把敌人彻底压回到了车圈之内。其后虽然日军仍在负隅顽抗,但是战斗已无悬念。最后经过三个小时的激战,我军终于将敌人歼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这个战斗时间也可以看出,当时的老鬼子是有多么的难打。此战我军全歼一个日军加强小队共70多人,摧毁敌人卡车九辆,缴获重机枪1挺,轻机枪2挺,掷弹筒2个,步枪40余支,其他军用物品一大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次战斗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在冀中首创了消灭大股日寇的战例,给刚上台的华北敌首多田骏以迎头痛击,极大地鼓舞了军队士气,振奋了冀中军民,坚定了抗日必胜的信心。其后二十三团再接再厉,发起了多次营级规模的公路伏击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拥有骑兵排的二十三团三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起这个二十三团的三营,那可是响当当的该团主力营,在战斗中一般都是团长或者政委亲率该营战斗。后来在五一大扫荡时的东西张岗村战斗中,该营和不断到来的日伪军经过血战,最后损失大半,团长谭斌牺牲,仅政委姚国民带领100多人成功突围,留下了重建的火种(关于这场战斗的详情,请翻阅我2023年的美篇《铭记历史致敬先烈-23团的东西张岗村战斗》,小编注)。而在部队一开始组建的时候,该营同样缺少重武器,全营连一挺重机枪也没有。但是他们却有一个独特的编制——营属骑兵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电视剧《亮剑》里面,李云龙的独立团在战斗中缴获过一个骑兵营的装备,虽然后来被旅长“打劫”,把大部分装备交给了上级,不过却被允许留下了一个连的马匹和武器,独立团就此拥有了一个骑兵连。这虽然是电视剧中的艺术夸张,但是也并非毫无可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供给条件的限制,当时整建制的大规模骑兵,其实是非常难以补给和集中使用的。当年骑兵以小规模的连级甚至排级单位存在,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主要是因为,大规模整建制的正规骑兵,所消耗的金钱和资源是惊人的。比如新四军第4师师长彭雪枫曾经吃过马家军骑兵的大亏,其后一直想建立一支“红色哥萨克”骑兵,并亲自设计制作了著名的骑兵战刀——雪枫刀。在1941年夏季,新四军4师抽调战斗骨干组建了骑兵团。当时师政委邓子恢曾在瑞金时代做过财政部长,很清楚钱粮进出,他就和骑兵团团长周纯麟一起计算过骑兵团的经济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骑兵的装备费用。要知道骑兵可是个非常烧钱的兵种。除了普通步兵的步枪、机枪等装备以外,骑兵需要人手一把马刀,这方面的耗资就不少。在著名的“雪枫刀”批量生产以前,新四军骑兵只能用步兵的大砍刀,实战效果当然很差。</p> 雪枫刀比日军骑兵军刀长5厘米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最烧钱项目,当仁不让属于马匹本身。一匹马价值100多元,好马至少要150到160元,再算上马鞍、马缰绳、马料袋,一匹马全身上下需要140到200元之间。而一个1200人的步兵团,每月开销是不到8000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候的骑兵团官兵有顺口溜:“上马团,下马连,平时是个饲养员。”意思就是步兵团只有团级干部才有资格骑马,且只有连级干部才能分到大衣,而骑兵团每人都有一件大衣。不过虽然看起来拉风,但是骑兵们平时只是个饲养员,需要伺候娇贵的马儿吃饭、睡觉、洗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骑兵的粮食供应。那时候骑兵的人吃马喂,可是一个巨大的消耗。经过他俩的计算,新四军骑兵团当时有600人、500多匹马,论人数也就相当于一个步兵营。一个人一天需要吃1.6-1.8斤粮食,全团一天需要1000余斤口粮。而马的食量远远大于成年男子。每匹马一天吃8斤料,全团马一天需要至少4000斤料米。因此,一个骑兵团一天需要粮食5000多斤,一个月就需要15万多斤。而当时新四军的一个步兵团,大团有1200余人,小团不到1000人。大团每日用粮不到2000斤,小团是1000斤出头。一对比,一个骑兵团的用粮是3-5个步兵团,一般根据地根本就供应不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样的问题不仅发生在新四军中,八路军的骑兵团也是如此。冀中军区也有一个骑兵团,该团创立时期有900多骑兵,当时冀中军区要养活这一个骑兵团就是很艰难的。据当时的老战士回忆,当时部队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那个时候如果部队驻扎在那个村子,不几天就只能分散驻扎。这主要是因为当时老百姓的存粮都有限,大规模骑兵驻扎时间长了,就有可能把周围的粮食马草全部吃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战马的草料问题。战马的问题更麻烦,除了8斤料米以外,每匹战马每天还要吃12斤草,一个骑兵团500多骑兵,仅每天吃马草就需要6000多斤,每个月的需要量就是18万斤之巨。一个强劳动力,一天能割草三五百斤,全团在割草这一个事上,每个月就需要400多人次的强劳动力,这肯定要占用训练时间。不过这还好说,骑兵团有的是棒小伙儿,一个月召集400人次的劳动力不难,可是上哪去找这么多草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冀中老战士回忆,当时部队因为马多,马草的供应有困难,各班就想办法把马牵到山上放青草,战士们都开玩笑的说,青草山上有的是,再来个骑兵师也供得上。而新四军骑兵团的解决办法,是各单位轮流派人去洪泽湖边割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概算下来,一匹战马日常生活所需的粮食和各项费用,基本上相当于六个战士。骑兵团一个排的费用,其实相当于步兵的一个连。所以在当时,其实骑兵并不适合于集中编制和使用,而且最好是几十骑的小规模分配到各旅各团,作为侦察、通信、追击、袭扰之用。《亮剑》中李云龙独立团有一个骑兵连,其实就是一种设想中的比较理想的编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的二十三团三营,全营共有700多人,在四个步兵连以外,营部还直属了一个通讯班,一个侦察班,一个司号班,一个骑兵排。这30多名骑兵虽然数量不多,实际消耗却差不多等于一个步兵连,这样的特殊兵种,在实战中大大增强了侦察和远程机动能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六、三营的军民鱼水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样是在1939年10月,23团三营由副团长曹玉振带领,以陈庄为代号,前出到河间县西部、肃宁县、献县西北部一带活动。河间城西北部郭家村这一带群众基础极好,当部队到达驻扎时,老百姓们看到自己的主力部队,特别是威武雄壮的骑兵列队前进,情绪非常高涨,他们热爱自己的子弟兵,纷纷进行慰劳,并且腾出最暖和的房子给部队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八路军和老百姓是亲如一家的,部队也普遍开展了爱民活动。他们请房东开茶话会,战士们争先恐后的为房东担水,做到了缸满院净。部队住宿期间,把院内室内打扫得干干净净,屋内外整齐清洁,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清,真的是亲如一家人。在召开群众大会进行诉苦活动时,群众纷纷控诉日寇的残暴,烧杀抢掠,奸淫妇女,为非作歹,无恶不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指战员听了,非常气愤,提出要坚决打击日寇,为父老兄弟姐妹报仇。当时在部队所到村庄,那真的是群情振奋,斗志昂扬,军民一心,同仇敌忾。群众为部队做军鞋,送慰劳品,组织担架队,鼓励指战员奋勇杀敌。指战员们也一腔怒火,纷纷上书要求一定打一个胜仗,给老乡们报仇雪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在这个期间,侦察员得到河间城内的秘密清报,说是就在最近的这几天,北平的日军会派出一个联队长,带一部分敌人到河间城来视察。这些敌人是极其狡猾的,他们为了保密,准备采取夜间行动,而具体出发时间不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消灭这股敌人,三营全军动员起来,在北平到大名河间县城至二十里铺一段埋伏,等待敌人的到来。当时指战员们士气极其高昂,个个摩拳擦掌,准备抓一条大鱼。可是事与愿违,战士们在公路旁一直等到了天亮,也没有看到一个敌人,他们当晚没有出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没关系,再来。第二天晚上,三营的战士们继续隐蔽出动,又在公路旁等了一夜。然后又是第三天,我军继续在平大公路埋伏,结果又等了一个空!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有叛徒告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事后过了很长的时间我们才知道,我军三营的拥军爱民活动,搞得规模太大了!当地十里八乡的老百姓都动员起来了,各种人山人海的开群众大会,一传十十传百,早就惊动了城里的敌人。老百姓看到了子弟兵,那自然是把八路军说成是神兵天将,战士们个个威武雄壮,兵力更是夸大了十几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敌人听说外面来了大股的八路正规军,有好几百骑兵好几千步兵,难道是贺龙领着120师主力要打河间县城?因此他们风声鹤唳,压根不敢出门,这所谓的联队长视察的事,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而在其后因为兵力不足,敌人很长时间也没敢再来河间,当地的抗日斗争进行得如火如荼,倒是一个意外收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七、长途转移再次伏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过我们的主力营专门出来一趟,那就是要吃肉的,这仗没有打上怎么行?这时候三营侦察骑兵的威力就显露出来了,因为河间敌人不敢出门,我们侦察游骑的活动范围遍及河间全县,甚至远达百里之外。侦察兵得到情报,明天一早有一股敌人,要沿河间至肃宁的公路,到肃宁县城去送粮!在探明敌情后,我们的骑兵斥候立刻打马飞奔,把这份珍贵的情报报告给了在郭家庄的我军主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兵贵神速!已经连续三晚上伏击扑空了,可不能再让这股敌人跑了!副团长曹玉振当机立断,下令全营紧急集合,立刻连夜出发。我军的指战员历来重视机动性,二十三团更是以快速机动的“飞毛腿”闻名全军,他们在三个月整训过程中,专门进行了长时间的夜间拉练和夜战训练,对大晚上行军那是一点也不打怵。三营当时紧急拉动,一夜之间行军了100多里,由河间西北的郭家村一带,转移到河间西南方肃宁、献县交界的东、西堑里隐蔽起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了拂晓时,侦察员报告,河间之敌共出动三百余人,内有伪军一个中队、日军一个中队,由日军中队长率领,正沿河肃公路赶往肃宁县城。三营得到报告后,认为只要封锁好消息,选好伏击地点抓住战机,是有把握消灭敌人的。当即进行政治动员,战士们情绪高昂,迅速地进行战前准备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研究,他们认为达子房村的地形很好。河肃公路由村中经过,有利于直接在路两旁设伏。村西头还有地主的大场院,院墙是坯垒的,正好设置高房工事,是非常适合的阻击位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确定位置后,三营立刻出发,赶往达子房村设伏。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我军在河间西北部的活动,也吓坏了这股敌人。他们怕遭到伏击,因此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提前出发,还大大加快了行军速度。当三营进驻到达子房村时,敌人已从达子房过去一个多小时了!我们又扑空了!难道我们又要再次无功而返吗?</p> <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冀中军区第八军分区第二十三团简史》王寿仁</p><p class="ql-block">《冀中军区第八军分区三十七区队(饶武献地区队)简况》龚有源</p><p class="ql-block">《冀中区第八分区人民抗日斗争大事记》</p><p class="ql-block">《在平原上一个营的伏击歼灭战》孙志远</p><p class="ql-block">《二十三团团史》</p><p class="ql-block">《晋察冀日报》</p><p class="ql-block">《军政杂志》二卷下册一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