菰城记事│骆驼桥记:一个湖州人二十年的时光褶皱

红火

八岁的初见<br> 1997年夏,8岁的我随父母从太湖南岸的乡下来到湖州城区。初见骆驼桥时,那座昂首向天的不锈钢骆驼雕塑在夕阳下泛着金属冷光,如同一座现代化的纪念碑。"这是真骆驼吗?"我好奇地拉扯父亲的衣角。"雕塑是新的,"父亲轻抚我的头,"但这座桥已经有上千年历史了。"记忆中的骆驼桥已是宽阔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桥上车辆川流不息,花岗岩栏杆上精心雕刻着历代文人墨客的诗句。然而孩童时的目光,只被那尊闪亮的骆驼雕塑深深吸引,每次经过都要踮起脚尖触摸它冰凉的腿部,仿佛这样就能接通某种神秘的时空隧道。 单车少年的桥畔时光<br> 2004年,15岁的我拥有了人生第一辆自行车,开始独自探索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骆驼桥自然成为我漫游路线中的重要地标——桥北是烟火气十足的衣裳街,桥南则是藏着"博学书店"的人民路。书店老板沈先生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瘦高的身形搭配一副圆边眼镜,镜片后藏着一双锐利如鹰的眼睛。他的书店虽然局促,却堆满了各式古籍旧书,五块钱就能淘到一本泛黄的《湖州府志》。记得有一次,当我正专注翻阅《颜真卿集》时,沈先生突然说道:"你现在读的这位颜公,就是骆驼桥题字者。"我猛然抬头望向窗外,第一次意识到这座桥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时间印记——唐代大书法家的墨宝与90年代的不锈钢雕塑,奇妙地和谐共存着。 丝路起点的新发现<br> 2010年大学毕业后,我选择回到湖州工作。某个周末,带着外地同窗重游衣裳街时,朋友在骆驼桥前驻足问道:"江南水乡的桥,为何要用'骆驼'这样带有西域色彩的名字?"这个简单的问题竟让我一时语塞。当晚查阅地方志时才震惊地发现,这座跨越霅溪的古桥,居然是古代"湖丝"走向世界的起点。史料记载,唐代时湖州精美的丝绸产品就是从这里启程,经由京杭运河运往扬州,再由驼队穿越河西走廊,最终抵达遥远的西域各国。如今那些满载丝绸的驼队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唯有"骆驼"之名穿越千年时光保留至今,无声地诉说着这座江南小城曾作为商贸枢纽的辉煌历史。这份迟来的认知让我的心头涌起一阵恍惚——原来家乡湖州的故事,远比想象中要精彩厚重得多。 数字时代的古桥新貌<br> 2020年后,骆驼桥已然成为年轻人心中的网红打卡地。不锈钢骆驼被无数游客抚摸得锃光瓦亮,刻着历代诗词的石碑前总是挤满摆拍的人群。某个加班的深夜,我经过骆驼桥时,恰遇一群身着汉服的年轻人正在桥边拍摄古风视频。他们手中的灯笼在夜色中摇曳生姿,桥下的水波倒映着霓虹灯光。随手刷开手机,朋友圈里有人分享着苏东坡笔下的湖州:"灯火钱塘三五夜,月明桥上看神仙。"此时的骆驼桥还是那座桥,只是桥上行人追逐的风景已然不同。看着这些年轻人拍照的身影,我恍惚看见二十年前那个在桥头好奇张望的自己。<br><br> 结语<br> 每当夜幕降临,站在骆驼桥上远眺,总会想起那句古老的诘问:"日暮乡关何处是?"对我来说,骆驼桥上沉淀的不仅是湖州人难以割舍的乡愁,更是这座城市绵延不绝的文化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