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罗心呈•罗寿能)《至善书院•健康•家庭•事业》第473集《怎样做成大事》:</p><p class="ql-block">1.人生三“大事”:大事不妙(事出有因,事大有妙,妙手回春,知大明妙),大事化小(小题大作,以大见小,事小易化,明小善大)和大事已然(大势所然,大而事全,心大事小,明然善事)。</p><p class="ql-block">(1)人生第一“大事”:大事不妙。</p><p class="ql-block"> 何谓大事不妙?“大事不妙”指遇到突发性坏事时陷入困境、难以应对的紧急状态。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破事、烂事都没有由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智慧层次所决定的。比如大家都听过“ABC法则”原理,“A”代表事件的发生,“B”代表应对事件看法、想法、信念与应对措施,“C”代表结果。积极乐观的心态,自然会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结果,这不就是人们常说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吗?无非是太多的人,只有那个“头脑”看到“祸”,而不知道“祸”中也有“福”,“福”中也有“祸”一样,这不正是古人所言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祸福相依”吗?再说了,危机中本身就存在“转机”,虽然有“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说法,但是又有多少人能扛得住、熬得过那个“物极”,等来那个“泰来”呢?</p><p class="ql-block"> 常言道:“大事商量,小事原谅,不争对错,不翻旧账。”,说得是无论在家庭、生活、工作中,遇到大事,大家一起共同商量讨论,不仅仅可以避免许多矛盾冲突发生,而且还可以激发出大家的聪明才智且群智涌现;同样在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合作中,对于“鸡毛蒜皮”的琐事保持一定的包容、宽容度,是可以和睦相处、互利共赢的,这不就是人们常说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吗?人生在世,谁都会犯错,知错、认错、改错,不再“二错”才是真正的“试错”的核心所在,如若总要争出个“对与错”,都是“二虎相争,必有一伤”,甚至是遍体鳞伤、两败俱伤,更有甚者鱼死网破、同归于尽,再说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过去的已是曾经过往,就让其随风而去,难不成还可以“时光倒流”,那仅仅是“天方夜谭”、“白日做梦”,倒不如,流,洗新革面,吸取教训,重头再来,全力以赴,不留遗憾,不畏考验,不是更好的“破茧成蝶”、“心花怒放”、“妙不可言”吗?</p><p class="ql-block"> 斤斤计较,蛮横无理,责备相互,只会让生活、人生更加的鸡飞狗跳、一塌糊涂、狼狈不堪;倒不如,眼里有光,心中有爱地去让生活、人生更加的“妙趣横生、妙手回春”,这不也是将“柴米油盐酱醋茶”平淡无奇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的大智慧吗?其实,好的家风家教本身就是最好的“风水”,更妙的不是还有“风水轮流转,今天到我家;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吗?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讲,最值得珍惜的依然是那些不能重头再来的“物事人”,不要将自己的精力、时间、资源投入到那些烂事、烂人、渣事、渣人身上。仔细想想,不是自己扛不住、输不起,而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更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时光如梭,人生如梦,虽然还有“一尊还酹江月”,但是“岁月”会让你天长地久地“静好”吗?更何况,你有那么多的时间、精力去应付那些“残花败柳”吗?即使有时间、精力去“逢场作戏”,又会有什么“好下场”吗?</p><p class="ql-block"> 醒醒吧,这个世界,其实只有一件事,那就是自己的事。确实是还有别人的事,老天的事,你能“管得了”吗?即使“管得了”,你能“管得好”吗?不是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改变自己已经是神了,能改变别人的要么是神经病,要么就是白痴”,总体来说,在这个“多事之秋”的荒诞无稽世界,神、神经病、白痴都是“凤毛麟角”,仅而是碌碌无为的正常人,反而是“多如牛毛”,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道理很简单,99%的凡夫俗子都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唯有奋发图强、自强不息、勤学苦练,再加上“厚德载物”,方能“出类拔萃”。但是能持之以恒,见贤思齐,见不贤一日三省,而且知行合一者也许只有1%,甚至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如若不信,你可以自己去百度上搜索一下每天能在早上5点钟起床,晚上10点睡觉的人有多少,即使起来了都在干什么,这才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所在。</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一天确实是只有“24小时”,但是大部分都可以支配自己除了工作、睡觉以外的时间,至于如何支配、管理,基本上都是自己认知能力和智慧层次的“投射”,更是生活与人生的“分界线”,甚至是“天差地别”。</p><p class="ql-block">(2)人生第二“大事”:大事化小。</p><p class="ql-block"> 何谓大事化小?“大事化小”指通过恰当方式将重大事件转化为次要事务的处理策略,其核心在于通过化解矛盾降低事件负面影响。如若从数学思维来讲,数有正数、零、负数之分,也有大小、相等之说法。其实“物事人”也是同样的道理,大物小物,大事小事,大人小人,无物有物,有事无事,无人有人等等。这里的“零”与“无”有个相似,但“无”比“零”更加有“哲学思想”。比如零乘任何数都是零,正数乘正数是正数,正数乘负数依然是负数,负数乘负数则为正数,生活与人生不就是如正数、零、负数一样吗?有的人天天充满正能量、积极思维,如太阳,去到哪里照亮哪里,这不就是“正数”吗?而有的人整天垂头丧气,充满负能量、消极悲观,如寒光冷月,去到哪里冷到哪里,这不就是“负数”吗?而有的每天忽冷忽热,不好也不坏,总是可有可无,不温不火,也热不起来,也冷不下去,也成不了“冰”,也化不成水,不就是那种“零状态”吗?</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大事看坦当,小事看格局,细节看人品。”,意指在危机、重大挑战中,能否控制局面,但持理智并解决问题,体现了一个人的担当能力与责任感;从日常生活琐事中的包容度和眼界决定,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格局大小;从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的细节,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自律性与道德品质了。老子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经说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意思是以“无为”的心态去作为,以“不干颈部旋转”的方式去处理事务,以“淡泊”的心态去体味生活。无论大事小事、多或少,均以恩德回报怨恨。解决难题要从容易处入手,成就大事要从细缴道可道处看手。天下的难事,必须从容易开始;天下的大事,必须由细小累积而成。圣人始终不自以为自己伟大,反而能成就自己的伟大?轻易许诺者则必定会失信,把事情看得太容易者则必会遭遇更多的闲难。圣人总是谨小慎微对待困难,因此最终没有什么困难。用现在的话来讲,不正是古人所言的“成大事者藏于心,行于事,不谋于众”吗?</p><p class="ql-block"> 人如若能知行合一地做到“小事不急,大事不乱,难事不慌,遇事不惊”,这其实已经真正懂得了“弱者恒弱,强者恒强”的大智慧了。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太多的人整天用身体的忙碌来掩盖了大胸的“懒惰”呢?怎么看呢?只要看其这样晕头转向地忙了多少年后,其生活结果是什么样子,是走下坡路,还是已经“麻木不仁”,甚至是“日落西山”了,就足于证明其虽然是活了几十年,其实只在不断地重复了一天。这样的生活不仅仅是“得过且过,随波逐流”了,而且已经是“行尸走肉”了,这不就是鲁迅先生所说言的“有的人活着,其实已经死了;而有的人死了,其实依然话着”吗?更有甚者丧心病狂、走火入魔、害人害己到“活着,对于他人就是恶梦,其的死,反而成为了他人庆祝的节日”,这也确实是“祸国殃民”到“天理不容”,最后也只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来将其“遗臭万年”地收一下场子了。虽然今生的“罪孽”,暂时告一个段落,但是来世依然还是要“偿还的”。甚至是害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自己的子孙十八代,想想也真是应了那句话“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这不正是佛祖所语的“今生受则前世作,今生作则来世受”吗?更恐怖的是这种“因果轮回”是周而复始,绵绵不绝的,这不也是佛家所说的“人在做天在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善恶必报”吗?</p><p class="ql-block"> 仔细想想,许多时候做事做人还是不要“斩尽杀绝”,甚至是“斩草除根”,还是为自己、为自己的子孙后代后代留点“活路”、“生路”。不要什么好事自己都要“享尽”,再说了,一个人就那么点“肚量”,睡下也就两个平方,时时刻刻都在想既要、也要、还要、更要,那也不过是“欲火焚身”的火坑罢了。更好笑的是,这个“火坑”还是自己亲手所“打造”的,并且是“量身定做”的,应该是太“因地制宜”了,这种“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头脑,怎么可能不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又双手合十”呢?</p><p class="ql-block"> 人还是要有“一日三省”之心,有事没事时,还是有必要花点时间,多想想三大哲学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去哪里?再说了,其实佛陀已为每一个人都准备好了“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六道轮回归宿。请注意这里是“归宿”与“轮回”,就是其中的“六道”是有次序的,并且还是周而复始,更糟糕透顶的是谁都不可能成为“漏网之鱼”,想想也确实让人“毛骨悚然”。但其中的玄妙就在于可以循环往复,也就是“前世、今生、来世”这样周而复始,用现在的话来讲不就是“昨天、今天、明天”吗?深思熟虑一下,这“天地人和”也确实是太有“智慧”了,因此也更加地对“敬天敬地敬人”佩服的五体投地了,想想自己也太“蝼蚁、尘埃”了,这不正是古人所言的“天无私覆,地无私载。俱能含养,始知广大”吗?</p><p class="ql-block"> 其实 ,“火冒三丈”是最无能的表现,“怒发冲冠”更是既无能、又无知、还没有志气,人活到这个份上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似乎都很难“盖棺定论”,为什么呢?因为其还是有太多好处的,一发火、一发怒不就大脑一片空白了吗?这种境界还是许多人望尘莫及的,用佛家的话讲是“空”,用道家的话讲是“无”。既然能“空无”自己了,还有什么“物事人”放不下呢?</p><p class="ql-block"> 现在流行一种“反刍思维”,就是那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永不放弃的精神、信念、信仰,将过去的、曾经的、好的、坏的、善的、恶的等等,无一例外地反反复复、复复反反地去咀嚼咀嚼,到底是为了“细嚼慢咽”对肠胃好,还是肠胃已经是“好东西吃多了”伤到了,反正别人是很难说清楚。再说了,别人也不可能成为你肚子里的“蛔虫”,最后也只有那个唯一“心知肚明”的自己“一清二楚”了。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就是自己的所作所为,基本上都是“自作自受”。并且无论你自己相信不相信,其就是那样的“斩钉截铁”且“义无反顾”,这不就是人们常说的“大事糊涂,小事纠结,凡事无主见的代价”吗?</p><p class="ql-block">(3)人生第三“大事”:大事已然。</p><p class="ql-block"> 何谓大事已然?“大事已然”指事情已成定局且不可挽回,常用于描述既定事实无法改变的情境。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少则能未卜先知先觉,多则能未雨绸缪。人生有“一将功成万骨枯”,也有“传闻一战百神愁”,更有“七擒孟获,叫他口服心服”的深谋远虑。生活从来都是发愤图强,戒骄戒躁,积沙成塔,方能不负韶华,厚积薄发,水到渠成,这不正是荀子所语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吗?</p><p class="ql-block"> 前人云:“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见识。”,意思是面临大事与难事,可看出一个人的责任心;处于顺境逆境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胸襟气度;遇喜事怒事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涵养;与人相处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见识。古人早有所云“大事已然,骑兽之势,必不得下,勉为其难”,意指大局势已成定局,大势已去,无法逆转了,骑上了老虎就已经是进退两难了,还要继续狐假虎威,就更是难上加难了,即使是能为虎作伥一下,最后的“下场”必定是“残不忍睹”的,甚至是遍体鳞伤、支离破碎、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祸国殃民、天理不容、千刀万剐、遗臭万年,这不就是古往今来人们所言的“助纣为虐”的代价吗?</p><p class="ql-block"> 前人曰:“事已归已,以他无己”,意指要接受事情已发生的事情,无论这个事实是好还是坏。心悦诚服地去接受不改变的,奋发图强地去改变能改变的,但是一定要有足够的认知能力和智慧层次去识别、判断、选择什么是自己不能改变的与能改变的。过去的已经过去,过不去的依然过不去;未来永远来不到,其实未来已来;与其去纠结于过去,与其担忧于未来,不如好好地活在当下、活好当下,这样不就活好了每一天、活好了这一生了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