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连载)“弱项”逼出的特色

丽华50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个在该读书的青葱岁月错过了读书的“老三届”,进入职业生涯,那点文化底子远远不够用的了,就只能和“逼”字较上了劲。逼学外语、逼学写作、逼读名著……42岁那年做了IT记者,这“逼着做”的事情就更多了,最大的一件事是逼着自己去跨界——从文学类写作转向技术类写作。这在信息技术(IT)还处于金字塔尖的三十多年前,对于一个近乎外语盲和计算机盲的中年人,是个挺大的坎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跨界所经历的尴尬一言难尽。调入报社之前曾是北京一家IT媒体驻江苏省记者站的站长(兼职)。当年这家媒体很火,兼职站长们有好几位希望调入报社,报社最终只调入了我一个。我喜不自胜,可真到了北京就凉了半截。这家报社走的是技术路线,记者、编辑评职称走工程师系列,这和我的记者梦相去甚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报社组织井冈山之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调入报社那年的五月,报社在北京举办计算机世界展览会,总编认为我是个写手,把最重要的《展览会综述》交由我采写。可我不懂技术,偌大的展览会,眼花缭乱中我抓不住采访重点,这写起文章来可就抓瞎了。黔驴技穷之际弄了一些会议花絮来充数,因为标题被冠以“展览会综述”,文章被放在重要版面。透过写字间的间隔挡板,我听到了两位编辑在说悄悄话: “这一期没东西啊!”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事情虽已过去了32年,我当时听到此话的尴尬情景依然在眼前。那是一种羞愧交织着自卑的痛苦,真想立刻就返回南京重做公务员。可是行政关系都调过来了,回不去了啊!思来想去,既然没有了退路,那就硬着头皮往前走吧,去顺应报社的业务,去“跨界”学技术写技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展览会上的采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以前写稿是站在江苏省局部的角度,对技术要求不高。如今到了报社总部,写作角度变成了全球性的,就需要掌握IT的技术大框架和全球的总体走向,还需弄明白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应用特色。于是,我在疯狂学外语的同时又开始了疯狂学技术。那个年头还没有网络,学技术只能靠纸质阅读和向他人求教。没有捷径,也无法讨巧,只有老老实实地学,一点一滴地往脑子里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旦学技术,那些采访对象和报社同事都成了老师,毕恭毕敬地请教。有时采访还故意把问题问得挺初级,为的是能多了解一些相关知识。和IT人员一起乘火车,我会到站台买些水果分给大家,为了弄个脸熟,好向他们请教问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报社延安党日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年之后文章开始有了技术含量,采访中也能抓住技术焦点来提问了。也是歪打正着,我这个文科底子的记者去采访技术,对一些深奥的技术概念会采访得很细,自己理解透了再用通俗形象的大众化视角描述出来。譬如,用“没有围墙的学校”来诠释互联网上的读书学习;用“CMM把程序员变成蓝领”来诠释这种软件开发模型,把复杂的软件开发过程变成了生产流水线式的标准化管理。我弄懂了,读者也就懂了。慢慢地,写技术写出了一点自己的味道,形成了一种文理交融的写作特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7年,信息技术开始走下金字塔飞入寻常百姓家。报社也从技术为王转向内容为王。我以《Internet冲击波》为题写了49篇连载文章,每一篇都是对网络应用新技术的大众化视角诠释,把技术融入到了鲜活的案例故事中。还写了36期《计算机企业经营新视野》连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些写作得到了读者好评,也引起了报社管理层的注意。1998年,报社为我开设了有史以来第一个以记者名字命名的专栏——“丽华专栏”。1999年报社评定技术级别时,为我评定了一个当时采编人员中的最高技术级别。总编刘九如说,在你的级别上面还保留了一级,那是为了让您百尺竿头再进一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计算机世界》周报的“丽华专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1993年写完那篇展会综述就羞愧得想卷起铺盖回南京,到1998年成为报社第一个专栏记者,我感慨万千,看到了跨界的成功,也看到了人的潜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就想起了前不久央视一档“百年巨匠”节目中程砚秋的故事。程砚秋13岁成为京剧名角,却因过劳演出,把嗓子唱坏了,提前“倒仓”,嗓音变得很窄,没有了高音和亮音,还有了怪音,艺术生命就此中断。他的老师说: “要闯就有饭吃”。一个“闯”字,激起了程砚秋的斗志。经过两年实践,师徒二人另辟蹊径,找到了一种以气催声的唱法,这就是独树一帜的京剧程派唱腔。程砚秋化危机为动力,把毁灭性的遭遇变成了创建新派唱腔的机遇,成就了非凡的巨匠之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获“最佳记者”奖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个真实的故事令我眼前一亮: “难”字面前一个“闯”,不放弃、辟蹊径,终能得以绝处逢生。我的耳边也响起了一句话——“人,都是被逼出来的。” 这个“逼” 字与“闯”字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难”字面前不放弃,逼一逼自己,也会逼出智慧与转机,把弱项转化为强项。</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的路》回忆录连续之十六: “弱项”逼出的特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图文/丽华50</span></p> 谢谢您的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