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字‖二棉 图片‖战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步兵第1师】 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集团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只水陆两栖机械化步兵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1师是一支以老红军部队为主体的英雄之师,一向以敢打先锋、善打硬仗、恶仗而闻名。该师在全军野战师中番号排序第一,尤为光荣和自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前身为1930年7月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红2军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8年3月,中共湘西北特委决定,由贺老总召集其亲属好友、旧部等,在贺老总的家乡湖南桑植县举行武装起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半月时间,贺老总就召集了3000余人,组成工农革命军,并迅速占领桑植县城。然而,仓促召集的革命军队在国民党的迅速反扑下,主要将领大部分牺牲。贺老总收集残部,在湘西北坚持斗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8年7月,湘西北特委并入湘西特委,湘西北特委撤销,在红军中成立党的湘西前敌委员会,前敌委员会由贺龙、贺锦斋等组成,贺龙任书记;同时将由贺龙带领的中国工农革命军部队改名为工农革命军第4军,因当时其他根据地的工农革命军已改称红军,因此此军不久后改称红4军,贺龙任军长,黄鳌任参谋长,主要下辖1个师和3个支队,全军共1500余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1师,师长贺锦斋,党代表张一鸣,共800余人,这个师是红4军的主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8年4月,周逸群来到鄂西组织重建中共鄂西特委。在他的领导下,鄂西特委恢复各地党组织,整顿军队纪律,开展游击战争,创建了洪湖革命根据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9年3月6日至7日,周逸群在江陵沙岗主持召开中共鄂西特委第一次扩大会议;会后,鄂西特委将江陵、石首、监利三县游击队合编为鄂西游击大队,由邹资生任大队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6月,周逸群等将鄂西游击大队整编为鄂西游击总队,下辖三个大队,监利游击队为第一大队;江陵、石首游击队为第二大队;沔阳新扩充的游击队为第三大队。总队共1000多人,由周逸群任总队长兼党代表,段德昌任参谋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2月,鄂西特委将鄂西游击总队改编为红军独立师,段德昌任师长,周逸群任政委。全师辖3个纵队,共5000多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0年2月5日,鄂西特委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将红军独立师第1、2纵队会师监利汪家桥,正式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下辖两个纵队,孙德清任军长,周逸群任政委;段德昌任副军长兼第1纵队司令;段玉林任第2纵队司令,许光达任参谋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0年7月4日,湘西地区的红军第4军同鄂西地区的红军第6军在湖北省公安县城会师;7日,红4、红6军前委在江陵县普济观召开联席会议,将红4军改称红2军,与红6军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2军团,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政委,孙德清任参谋长,柳克明任政治部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红2军军长由贺龙兼,政委为朱勉之;红2军下辖第4师,师长为王炳南,政委为陈协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红6军军长为旷继勋,政委为段德昌;红6军下辖第16师,师长王一鸣,政委为王鹤;第17师,师长许光达,政委李剑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1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红2军团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军,所属第2、第6军缩编为第7、第8师;贺龙任军长,邓中夏任政委,孙德清任参谋长,柳克明任政治部主任;6月,洪湖苏区独立团扩编为红3军第9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0月,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夏曦兼任红3军政委,唐赤英任参谋长,艾逸之任政治部主任。同时撤销各师师部,部队编为5个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2月下旬,重新编成第7、第9师和独立团;孙德清任军参谋长,柳克明任政治部主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2年1月,中共中央指派关向应任省军委主席兼红3军政委,鲁易任政治部主任。随后,军独立团与鄂西北独立团合编为第8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6月,国民党军调集10万人的兵力,对湘鄂西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至9月,第四次反“围剿”终于失败,苏区全部丧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3年2月,红3军在鹤峰地区撤销第8师建制,红3军下辖第7师、第9师和教导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之后,红3军在湘鄂边辗转战斗,加上连续的“肃反”扩大化和解散党、团组织、撤销政治机关等错误,至1934年1月,部队锐减到3000余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4年5月,红3军进入贵州省,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停止“肃反”。至9月,扩充兵员1000余人,成立黔东独立师,创建了黔东苏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4年10月24日,红3军同由湘赣苏区西征前来红6军团(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委,李达任参谋长,张子意任政治部主任)在黔东印江县木黄会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红3军恢复红2军团番号,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委,关向应任副政委,李达任参谋长,张子意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由第7、第9师改称的第4、第6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后,红2、红6军团由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统一指挥,协同作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时,中央红军已从中央苏区突围,正向湘南前进。红2、红6军团为策应中央红军行动,于10月28日发动湘西攻势作战。11月,开辟了以永顺、大庸、桑植为中心的湘鄂川黔苏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5你那11月19日,红2军团与红6军团分别从桑植县刘家坪等地出发开始战略长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6年6月30日,红2军团到达西康省甘孜县绒坝岔与红四方面军第30军会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7月5日,根据中革军委电令,红2军团同红6军团及红军第32军(原红一方面军第9军团)组成红二方面军;以红2军团军团部为方面军总部,所辖第4、第6师归方面军直接指挥,第5师调归第32军建制(后改称第96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9月初,红二方面军到达甘肃省南部的哈达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0月,红二方面军于甘肃静宁以北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全国抗战爆发后,8月25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原红二方面军总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0师师部;师长贺龙,副师长肖克,参谋长周士第,政治部主任关向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红2军团同陕北红军一部合编为八路军120师第358旅;旅长卢冬生(未到任),副旅长张宗逊,参谋长姚喆,政治部主任张平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原红2军团第4师(原红2军)和第6师(原红6军)分别改编为第120师第358旅之715团和716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715团,团长王尚荣,副团长顿星云,参谋长喻楚杰,政训处主任黄延卿;下辖:第1营,营长傅传作;第2营,营长唐金龙;第3营,营长陈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716团,团长宋时轮,副团长廖汉生,参谋长曾征,政训处主任伍晋南;下辖:第1营,营长,彭家诗;第2营,营长陈仿仁;第3营,营长王祥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8年10月,358旅奉命开赴冀中,打齐会,战陈庄,威震平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9年4月,120师组建了新的358旅,彭绍辉担任旅长。为了和老的358旅区别,这个旅叫新358旅,习惯上又叫彭358旅。该旅主要来源:留守晋西北地区358旅领导机关一部、直属队;第714团;独1团;独2团;警备第6团;雁北第6支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0年春,120师重返晋西北,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巩固了晋绥抗日根据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0年4月,(彭绍辉)358旅改称独立第2旅;而(张宗逊)358旅则继续沿用第358旅番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2年,国民党顽固派加紧对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的围困封锁,并准备军事进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加强保卫边区的力量和统一陕甘宁、晋绥两个区域的军事指挥和军事建设,中共中央军委于5月13日决定成立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6月10日,联防军司令部在延安成立,贺龙任司令员,关向应任政委,徐向前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9月15日,联防军司令部与留守兵团司令部合并,对外仍保留留守兵团司令部名义,萧劲光任联防军副司令员,张经武任参谋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3,为准备粉碎国民党顽军对陕甘宁边区新的进攻,中共中央军委先后由晋绥、晋冀鲁豫、晋察冀抽调第358旅、新编第4旅和教导第1、第2旅开赴陕甘宁边区,归联防军建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5年7月,新编第4旅,第358旅,教导第1、第2旅等部在陕西淳化县爷台山地区,打退国民党军的进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战胜利后,中央决定晋绥军区从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中分出,并以晋绥军区的四个主力旅即第358旅,独立第1、2、3旅组成晋绥野战军;野战军司令员贺龙,政委关向应,副司令张宗逊,副政委李井泉,参谋长张经武,政治部主任甘泗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358旅,旅长黄新廷,政委余秋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独立第1旅旅长王尚荣;独立第2旅旅长许光达;独立第3旅旅长杨嘉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过晋绥野战军并没有存在多久,仅仅一年左右的时间就被撤销了。1946年11月10日,军委撤销了晋绥野战军司令部,部队整编为了3个野战纵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山西省岚县以晋北野战军领率机关一部及晋绥野战军第358旅、独立第1旅,共8300余人,组成晋绥军区第1纵队;张宗逊任司令员,廖汉生任政委,王绍南任参谋长,冼恒汉任政治部主任;下辖二个旅:第358旅,由黄新廷任旅长,余秋里任政委;独1旅,由王尚荣任旅长,朱辉照任政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纵队成立后,调赴延安地区,担负保卫陕甘宁解放区的任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7年2月10日,第1纵队编入陕甘宁野战集团军,相继参加延安保卫战和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陇东、榆林等战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7月31日,第1纵队编入西北野战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隶属第一野战军;贺炳炎任军长,廖汉生任政委,陈外欧任参谋长,冼恒汉任政治部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第358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第1师,师长黄新廷,政委余秋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同年7月,傅传作接任第1师师长,曾祥煌接任第1师政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1师相继参加了宜川战役、沙家店战役、西府陇东战役、荔北战役、扶眉战役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随着战场局势逐渐稳定,志愿军一方面为了补充前线作战力量,另一方面也为了达到在实战中锤炼军队的目的,所以他们采用了循环作战的方式,先后派出多支部队投入战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2年6月,为准备执行抗美援朝作战任务,西北军区发出命令,将第1军与第3军合并为新的第1军:将第1、第3师合并为新的第1师;将第2师和第8师合并为新的第2师;第7师和第9师合并为新的第7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时的第1军军长贺炳炎调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四川军区司令员,因此当时担任第3军军长的黄新廷就成为新的第1军军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第1军第1、第7 师在临津江两岸的马良山、老般山一线担负坚守阵地任务;第2师配属第64军执行西海岸抗登陆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3年6月,第1军参加夏季反击作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停战后,第1军在三八线和东海岸担负守备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8年10月,第1军最后一批撤军回国,驻防河南省开封市,属武汉军区。第1师随军回国后驻防河南安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1年1月,第1军第1师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批10个战备值班师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2年,第1师调往东南沿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4年1月,第1师第1团6连因训练扎实、作风硬朗,而被国防部授予“硬骨头六连”的荣誉称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5年7月,第1师随同第1军与属于南京军区的第20军换防,改归南京军区建制,移防浙江杭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4年7月12日,中央军委命令,南京军区陆军第1军率军部和军直分队、第1师、第12军36师、军区炮兵第9师等共26624人开赴云南前线,接替昆明军区陆军第11军在老山地区的防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时第1军的主要首长有军长傅全有、政委史玉孝、副军长冯金茂、参谋长吴铨叙、副参谋长李乾元、政治部主任石磊等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4年11月16日,第1军部队奉命进入一线阵地,至12月9日全面接管了昆明军区第11军前指所属部队在老山、八里河东山地区的防御作战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1军部队自1984年12月初进入老山阵地至1985年6月初撤离阵地,半年作战总计歼敌5007人,其中毙敌2840人,伤敌2164人,俘敌3人;同时第1军及配属部队共伤亡1600余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5年6月,中央军委向世界宣告,开始新一轮的精简整编和体制编制调整,即所谓的“百万大裁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次裁军,中央军委决定在北京军区第38军、沈阳军区第39军试点合成集团军整编的经验基础上,正式实行合成集团军整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原第1军1师整编为陆军第1集团军步兵第1师,执行北方甲种摩步师编制;第2、第3师得以保留,并执行北方乙种师编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8年8月,第1师在体制编制调整中,改建为两栖机械化步兵师,保留第2团;第1、3团合编为第1团;坦克团改称装甲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经调整,两栖机步第1师下辖机步第1团、第2团、炮兵团、防空团和装甲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两栖机步师可以说是“陆军海战队”,旨在提升我军遂行多种作战任务的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00年7月,第1师正式执行两栖机步师编制,此为我军军史上第一支两栖机步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6年,原南京军区第1、12、31集团军全部转隶东部战区陆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7年,第1集团军番号正式撤销,成为东部战区第72集团军的核心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两栖机步第1师一拆为二:原装甲团、第2团合编为两栖合成第×旅,调归东部战区陆军第72集团军;余部则改编为两栖合成第×旅,转隶南部战区陆军第74集团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8年,第1师改编为两栖机械化师,其辖下的第1团撤编,第3团被改编为第1集团军1师第1机步团。原来的1团虽然没有了,但是其建制内全军闻名的连队“硬骨头六连”被保留下来,继续在新1团建制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7年新军改后,第1机歩团被改编为合成第1旅,算是拿了全军“第一旅”的名头。“硬骨头六连”应该是全军最著名的连队之一了,该连从建成至今共参加战役战斗161次,荣立一等功8次,6次受到毛主席接见,是全军唯一的国防部和军委双重认证的英模部队:国防部1964年授予“硬骨头六连”称号;中央军委1985年授予”英雄硬六连“称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附:【合成第3旅】这是一支来自于原第1集团军第三师的部队,算是现在73集团军内为数不多的“外来户”!其前身最远可追溯至1930年组建的红2军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经过各种纷乱繁杂的改编,改番号,到抗战时发展成为以八路军120师358旅机关一部及714团为基础组建的新358旅;即“彭358旅”,这里的“彭”是指时任旅长彭绍辉,我军少数在红一、红四和红二方面军都干过的将领,独臂上将;同期还有一个“张358旅”,旅长张宗逊。“张358旅”为老358旅,当时挺进冀中作战;新358旅留守晋西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0年7月,彭358旅”改称120师独立第2旅;旅长彭绍辉,政委张平化,副司令员张希钦,参谋长李文清,政治部主任刘惠农。辖第714团、第5团、第9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1月7日,晋西北军区正式成立,以贺龙为司令员、关向应为政委、续范亭为副司令员、周士第为参谋长,甘泗淇为政治部主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2年5月13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为统一陕甘宁、晋西北两区部队的军事指挥,决定成立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下属的独立第2旅兼第2军分区,旅长兼司令员许光达、政委张平化、参谋长李文清、政治部主任刘惠农。其下辖第714团,团长刘林、政委李健良;第9团,团长李发应、政委王定一;第36团,团长高永祥、政委严尚林;游击支队,支队长毛少先、政委王忠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6月10日,联防军司令部在延安成立,贺龙任司令员,关向应任政委(在关养病期间,由高岗代理),徐向前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9月15日,联防军司令部与留守兵团司令部合并,对外仍保留留守兵团司令部名义,萧劲光任联防军副司令员,张经武任参谋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3年,为准备粉碎国民党顽军对陕甘宁边区新的进攻,中共中央军委先后由晋绥、晋冀鲁豫、晋察冀抽调第358旅、新编第4旅和教导第1、第2旅开赴陕甘宁边区,归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建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到了1945年8月全面抗战胜利之后,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军事斗争的需要,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被拆分,晋绥军区被单独剥离了出来;与此同时,晋绥军区以主力部队组成野战军部队,称之为晋绥野战军,司令员贺龙,政委关向应,副司令员张宗逊,副政委李井泉,参谋长张经武,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共计下辖四个旅,分别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358旅,旅长黄新廷,政委余秋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独立第1旅,旅长王尚荣,政委朱辉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独立第2旅,旅长许光达,政委孙志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独立第3旅,旅长杨嘉瑞,政委金如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6年11月,中央军委决定撤销晋绥野战军番号,同时以晋绥野战军司令部一部及独立第2旅(旅长唐金龙,政委罗志敏)、第3旅(旅长杨嘉瑞,政委金如柏)、第5旅(旅长贺炳炎兼,政委王赤军)组成晋绥军区第3纵队,司令员许光达,政委孙志远,副司令员贺炳炎,参谋长李夫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解放战争初期,晋绥3纵各部队在贺龙指挥下,转战于山西的中北部和绥远东部地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7年 8月,为保卫转战陕北的党中央,晋绥3纵西渡黄河,正式加入了西北野战军的战斗序列,仍称为第3纵队,独2旅番号也是不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9年全军整编,西野3纵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3军,独立第2旅改称第7师,师长唐金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2年,3军奉命与1军合并,同时3军的番号撤销。3军辖内的7师和9师以7师为主体,合编为1军7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3年1月,7师随1军奔赴朝鲜战场,先后参加了构筑西海岸防御工程和夏季进攻作战,以伤亡3028人的代价,歼敌8059人,占1军抗美援朝总战绩的67%。</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1953年的夏季反击战役中,7师20团3营8连主攻桂湖洞东北198.6高地,在连长王虎元的带领下,英勇拼杀,全歼守敌一个加强排,随后坚守两天时间,抗击敌人多次反扑,共歼敌500余名。战后8连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二级战斗英雄连”的荣誉称号,并荣立集体一等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建国70周年阅兵仪式上,这面荣誉战旗也入选“百面战旗”,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空,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9年全军统一部队番号,1军7师改番号为1军3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5年6月,驻河南的1军和驻浙江的20军对调防务,3师奉命移驻浙江金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5年整编为第1集团军第3步兵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8年10月,步兵第3师整编为陆军第1集团军摩托化步兵第3旅,师及各团番号撤销,步兵第7、第8、第9团团部分别组建浙江省军区预备役工兵团、江苏省军区预备役高炮师高炮第9团、浙江省军区预备役步兵师第2团团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7年新军改后改编为东部战区陆军73集团军合成第3旅。</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文字‖二棉 图片‖战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