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接上篇:</p><p class="ql-block">在San Cristobal小教堂的廣場小憩後開始爬坡,這段路車輛和行人都很少因為大多的遊客都選擇乘車前往了!我們喜歡遊覽一下庫斯科不為人知的僻靜街區,享受那個絕好的發呆廣場的日落,選擇了徒步丈量上山。大約10分種左右的時間路面變成石子路和土路,坡度也加大了!這段路有一英里長。當我們終於登上山頂,準備放鬆一下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小意外。這裏的門票竟然不收信用卡而只收現金。真是沒料到這麼熱門的旅遊景點又是政府部門管理的地方還設置了這麽不放便遊客的環節。幸好找到一個當地人,他同意我們拿美元兌換了秘魯的新索尔(Nuevo Sol)才得以進入。</p> <p class="ql-block">薩克塞華曼堡壘 (Fortress of the Sacsayhuaman)遺址坐落在陡峭的山坡上,東南方向可以俯瞰山谷。考古研究表明,山頂最早的居住者可追溯到公元900年左右。<span style="font-size:18px;">15世紀當</span>印加帝國興盛時,這片城區得到擴建。包括可容納上千人的廣場及巨石修築的乾石牆(Dry Stone Walls)。古印加人的高超的石材切割技術,構建技術真是令人歎為觀止!</p><p class="ql-block">1983年,薩克塞華曼與庫斯科古城一起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以獲得國際認可和保護。</p> <p class="ql-block">這是薩克塞華曼著名的巨大的梯形牆。它們切割和組裝的精準度在全美洲都是無與倫比的。 石頭的間距及其小以至於連一張紙都塞不進去。這種精準度,加上石塊的圓角、各種相互咬合的形狀以及牆體向內傾斜的方式,被認為幫助這些遺址在庫斯科毀滅性的地震中倖存下來。</p><p class="ql-block">三面牆最長的約 400 米,高約 6 米。所用石頭的體積超過 6,000 立方公尺。最大的石塊的重量可達200 噸。可以設想嗎?這些石頭都是從大約 35 公里(22 英里)以外的魯米科爾卡運來的。</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塊125 噸重巨石完美放置在秘魯薩克塞華曼(Saksaywaman)——一項令人難以置信的巨石砌築壯舉。</p> <p class="ql-block">這個大型廣場可容納數千人,專為舉辦公共儀式活動而設計。遺址中的一些大型建築可能也被用於舉行儀式。</p> <p class="ql-block">城堡內有許多建築物,巨石墻,以及地下通道。</p> <p class="ql-block">穆尤格馬卡(Muyuq Marka),也稱穆尤格馬卡(Muyuqmarka,克丘亞語,指圓形印加塔樓的基座。它曾經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座有開放式中央庭院的圓形建築,庭院內設有噴泉,</span>被用作印蒂(太陽神)神廟,後來成為了一個矩形建築群的一部分。 然而,這座神殿和兩座側塔在西班牙統治期間被拆除。 這座神殿有三道城牆,與天頂日出和天頂日落對齊。</p> <p class="ql-block">穆尤格馬卡(Muyuq Marka),圓形塔樓的基座。</p> <p class="ql-block">夕陽西下的時候,我們步行下山。完成一天的探索之旅。今晚,以一頓豐盛的晚餐告別聖古的古城庫斯科並前往下一個目的地普諾(Puno)。</p> <p class="ql-block">第七天,天氣晴朗,溫度華氏28-72度。清早,我們告別庫斯科沿著3S公路開往位於的的喀喀湖邊的普諾小城(Puno)。一路觀賞安第斯高原和平原的景色,遠處山坡時有成群的羊駝(Alpacas)或駱駝(llamas)掠過。順路參觀了另一處印加神廟遺址(Temple of Wiracocha);一所類似希望工程的小學校;還有一家賣Chuta的麵包店。本來6個小時的車程竟沒有感到太冗長無聊!</p> <p class="ql-block">這里是3S公路的最高點,海拔 4330米。畫面中的小火車是從庫斯科開往普諾的。</p> <p class="ql-block">汽車路過庫斯科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奧羅佩薩(Oropesa)區,我們在一家麵包店小停。當</span>地人稱種這麵包爲Chuta, 而奧羅佩薩(<span style="font-size:18px;">Oropesa)的Chuta遠近聞名。</span>當地人甚至將奧羅佩薩稱為“麵包之都”。</p><p class="ql-block">麵包又大又圓(圓盤狀),口感微甜,有一種獨特的茴香味。也非常適合東方人的口味!新鮮出爐的Chuta香氣誘人,讓我想起多年前一家開在我們醫院旁邊開的一家麵包店。每天下午3-4點麵包出爐,每日只此一爐,買完為止。買的人早已等候在那裡,去晚了就只好等明天了!</p> <p class="ql-block">這是Gate 1旅行社資助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所民辦小學校。有學生24人,老師3人。校長為我們介紹了學校的教學,管理情況,隨後,我們參觀了他們的教室,瞭解到学生們的日常生活。學生們都穿上節日的民族服裝來迎接我們。他/她們美麗的歌聲和歡快舞蹈讓我尤為感動! 秘魯的一般平民百姓的生活還是比較貧困,2018年適齡兒童的入學率95%左右。Gate 1自從2011年開始捐助這個項目。2024年份向秘魯14個學校捐贈了約80萬美元。我們的到訪也或多或少的支持他們一下,盡了我們的一份関愛之意!</span></p> <p class="ql-block">維拉科查神廟( The Temple of Wiracocha) 是庫斯科拉奇(Raqchi)考古遺址最著名的建築。它的名字與創世神維拉科查(Huiracocha)有關,根據秘魯沿海和山區的許多古代文化,維拉科查神是世界的創造者。這座神廟高超過14米,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高印加建築。</p> <p class="ql-block">西班牙人入侵後拆毁了這座神廟,並將其材料用來建造了聖多明哥教堂和修道院。現在的遺址中仍保留著神廟的遺跡,包括牆壁、柱子和地基。這些遺跡讓我們了解到神殿最初的規模和建築工藝。</p> <p class="ql-block">遺址上留存的大量糧倉基座。</p> <p class="ql-block">如今拉奇(Raqchi)地區生活著許多農民、護林員、工匠。附近集市上銷售的編織物,工藝品真是物美價廉!</p> <p class="ql-block">這是西班牙人在摧毁的神廟旁建造的西式天主教教堂。</p> <p class="ql-block">不知不覺天色漸漸暗下來了!一輪明月靜靜的懸在天空。前景是一片晶瑩的湖水,金色的月光在湖面上留下一條金色的飄帶。這片水域正是著名的的的喀喀湖(Titicaca)。我下車用手機抓拍了這張照片。</p><p class="ql-block">今晚入住的的喀喀(Titicaca)湖畔旅店。</p> <p class="ql-block">第八天,氣溫華氏35-54度,天氣晴空萬里。心裡還想著昨天晚上的月亮,第二天起了一個大早想再目睹一次她美麗的面容。昨日有約?月亮姑娘也殷勤的等在那裡。我們用手機留下這次美麗的邂逅!</p><p class="ql-block">今天主要遊覽烏魯(Uros)人建造的飄浮島,乘游船觀光的的喀喀湖,瞭解烏魯人的生活,然後乘車前往楚奎托村 (Chucuito Village)參觀一個有趣的豐饒寺(Fertility Temple)等等。下午流覽一下普諾小城。</p> <p class="ql-block">的的喀喀湖(Titicaca), 是位於玻利維亞和秘魯邊境安第斯山脈的一個大型淡水湖。它通常被稱為世界上最高的可通航湖泊。<span style="font-size:18px;">無論是就水量還是水面積而言,的</span>的喀喀湖都是南美洲最大的湖泊, 面積 爲 8,372 平方公里(3,232 平方英里)。它傲居海拔 3,812 公尺(12,507 英尺)的高原,背靠著玻利維亞皇家科迪勒拉(Cordillera)山脈的白雪皚皚的山峰。 </p> <p class="ql-block">所謂漂浮島就是由烏魯人(Uros)用一層層切割的托托拉草(totora)建造的小型人工島嶼。 烏魯人採集湖岸邊自然生長的莎草,並不斷將莎草草堆放到湖面上,進而形成這些島嶼。</p><p class="ql-block">據傳說,烏魯人(Uros)來自於亞馬遜(Amazon)地區,在前哥倫布時代遷移到的的喀喀湖地區。因為受到當地居民的歧視無法獲得自己的土地。 他們就建造了飄浮島,這樣根據需要可以將其移至深水區或湖中的不同位置,就能更好地抵禦陸地上的敵對鄰居。</p> <p class="ql-block">烏魯人在給我們詳細講解怎麼構建莎草島。</p><p class="ql-block">島嶼的底部由具有浮力的托托拉蘆葦( totora reeds) 蓬鬆的根球構成,這些根球被綁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堅固的漂浮平台。再覆蓋上新鮮的托托拉蘆葦。由於不斷接觸海水,底層蘆葦腐爛時,需要定期添加新的蘆葦層來維持島嶼的浮力。再用打入湖床的桉樹樁和繩索固定島嶼,防止它們漂走。</p><p class="ql-block">漂浮島上的草房就是Uros人居住和休息的地方,做飯的時候就在露天進行以預防火災。如今的漂浮檔島正逐漸安裝新型太陽能板等設施,以解決當地居民長期生活于水面上保暖不足,濕氣過重的問題。</p> <p class="ql-block">島嶼面積約為 15 x 15 公尺(50 x 50 英尺),最大的島嶼大約有半個足球場那麼大。 每個島上都有幾座茅草屋,通常屬於一個大家庭的成員。 有些島嶼上有瞭望塔和其他建築物,也是用莎草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早年間大多數烏魯斯群島都位於湖中部附近,距離海岸約 14 公里(9 英里);然而,1986 年,一場大風暴摧毀了這些島嶼後,許多烏魯斯人搬到了更靠近海岸的地方重建家園。 截至 2011 年,約有 1,200 名烏魯斯人生活在 60 個人工島嶼組成的群島上,這些島嶼集中在湖的西角,靠近的的喀喀湖的秘魯主要港口城市普諾。 </p> <p class="ql-block">這是沙莎草編織的龍舟。</p> <p class="ql-block">這裡是類似社區中心的地方。有餐館和庭院等。</p> <p class="ql-block">這些島嶼已成為秘魯的旅遊景點之一,烏魯斯人可以透過摩托艇接送遊客到島上並出售手工藝品來補充他們的狩獵和捕魚收入。不得不説,烏魯婦女的手工純毛織物真是漂亮!顏色搭配、圖案設計、手工技術超贊!</p> <p class="ql-block">當我們的船離開小島時,烏魯人在向我們揮手告別!</p> <p class="ql-block">下午,在普諾(Puno)小城闲逛一下。</p><p class="ql-block">普諾是秘魯東南部的城市,位於的的喀喀湖畔。人口約為140,839(2015年估計)。普諾有幾座可追溯到殖民時期的教堂;它們的建造是為了服務西班牙人民並向克丘亞人傳福音。 </p> <p class="ql-block">除普諾老城有些平地外,周邊即是山坡地。昆圖爾瓦西觀景台(Kuntur Wasi)是一個非常好的地方俯瞰普諾城,的的喀喀湖。衹是要走一段很長的土路,在海拔125000公尺的高原爬坡並非易事。</p> <p class="ql-block">總體對普諾城的印象它非常落寞,所有的具有歷史意義的老建築因年久失修而損壞,商鋪,餐館似乎也不太景氣。</p><p class="ql-block">我們沒有服用預防高原反應的藥物,一路下來沒有任何不適。但是,到了普諾,也許是一路積累下來的原因就出現了高原反應。還好,這次旅程也快結束了!明天飛回利馬。</p> <p class="ql-block">第九天,天氣晴,氣溫華氏38-56度。清早,乘車前往距普諾城50公里外的機場(Juliaca),飛回利馬。在利馬住同一家旅店住宿。</p><p class="ql-block">徬晚,在旅店周邊閒步。在马米拉弗洛雷斯区肯尼迪公园( Kennedy park)邊偶遇這座圣母教堂(Parroquia Virgen Milagrosa),又称米拉弗洛雷斯圣母堂(Iglesia Matriz Virgen Milagrosa)。它是米拉弗洛雷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教堂是1939 年(有些资料说是 1930 年)建造的。采用 新殖民风格(Neocolonial style),立面精致,两座对称的钟楼非常显眼,夜晚灯光点亮后尤为美丽。正好晚場的彌撒剛剛結束,人們從教堂走出來。我拍到這張照片意為向你們展示利馬人,也許準確的説,這個信奉天主教的人群組的人們的樣貌。</p> <p class="ql-block">第十天,結束圓滿的秘魯旅程,乘飛機返回美國。</p> <p class="ql-block">小結:</p><p class="ql-block">我的秘魯的旅程,從利馬開始,在庫斯科與聖谷漸入深處。利馬的街道被殖民時代的厚重影子籠罩,印加的精神信仰已難以尋覓,只在博物館與斑駁的石牆間隱約閃現。可當車駛入聖谷,空氣裡仿佛混合了穀物的香氣與古老的祈禱聲……。在這片孕育著印加文明的土地上,信仰從未真正離去,它與山脈同在,與河水同流。</p><p class="ql-block">這段歷史讓人心中湧起複雜的潮汐:悲於文明曾遭摧殘,幸於靈魂的根脈仍頑強延續。走過這一路,才明白,文化的存續是一種奇蹟,文化的傳承是一種責任。</p><p class="ql-block"><b>English version</b></p><p class="ql-block">My journey through Peru began in Lima, then deepened in Cusco and the Sacred Valley. The streets of Lima are shrouded in the heavy shadows of the colonial era; the spiritual traditions of the Inca are hard to find, appearing only faintly in museums and weathered stone walls. Yet as the road winds into the Sacred Valley, the air seems to carry the scent of grain and the echoes of ancient prayers — here, on the land that nurtured the Inca civilization, faith has never truly left; it flows with the rivers and stands with the mountains.</p><p class="ql-block">This history stirs a tide of mixed emotions: sorrow for what was destroyed, gratitude for what endures. Walking this path, I’ve come to understand that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e is not only a miracle — it is a responsibility.</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謝謝閱讀!(Thanks for reading!)</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片/視頻: 北國紫丁/ Jack</p><p class="ql-block">文字: 北國紫丁</p><p class="ql-block">參考資料:維基百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