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琐记(续)

王振

<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一个地方、归根结底只是一个地理位置和物质形态。而生活在其上的人和他们所承载的饮食、习俗、文化和传统,才赋予这个地方生机和活力。家乡美食,手把肉、涮锅子、炖大鱼等,差不多就是含在嘴里的故乡了,尝上一口,魂牵梦绕。回到家乡,约一餐表达情感,是最普通典型的形式。回家一个月,几乎天天有饭局。一顿饭的情意,却也重极了,只要有时间我都如约而至。两人相聚,三人欢聚,更多人团聚,我在家乡的生活有滋有味。</p><p class="ql-block"> 汪曾祺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一声同学,一生同学。同学聚会,昔日少年,如今旦暮,不复有当年风发意气。但昔日的美好,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抹去。这些七老八十的人,竟会为当年的一个细小事,或一个人出的小洋相,有时是男女之间的暗自倾慕拊掌大笑,或热泪盈眶。同事聚会,多少浮名终了去,清樽只待有缘人。无论当年发生过什么事,憾事也好,恩怨也罢,如今都已云烟过眼,云淡风轻,变成了岁月的馈赠。亲友相聚,打碎骨头连着筋的亲情更是浓烈。父亲家族的人为“亲”,母亲家族的人为“戚”。家乡小城不大,几乎全都沾亲带故,靠着各种亲缘线联结在一起。无关利益,仅有亲情,所以不管离得多远,分开多久,见面都觉亲近。其实,家人之间的爱也是没办法非黑即白的。</p><p class="ql-block"> 酒为欢伯,除忧来乐,欢聚不能少酒,尤其在草原。尽管我们年纪都大了,不好杯觥交错一醉至狂了,时而也还是会有几分“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的豪气。家乡有个习俗,酒桌上每个人都要提酒,其实就是祝酒和劝酒,每次听到他们在提酒时夸奖我,既让我很感动,又深感羞愧难当。我不善酒桌上言讲,轮到我提酒时,就以唱歌代替。我唱的多是草原歌曲,草原歌曲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雄浑大气,特别适合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漂泊游子的心声。每逢唱起《呼伦牧歌》《这片草原》《呼伦贝尔大草原》《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我就仿佛置身于广袤的大草原,让我动情,让心破防。</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地处祖国边陲,中俄蒙交界,偏僻寒冷,人口流失严重,每年大量的年轻人外出求学和打工,然后就留在大城市不再回来了,走出一个年轻人至少带走2个老人。这些人有多少,没有人能说得清,但是每到夏季南方最热的时候,总会有很多人千里迢迢返回家乡,我在家乡就遇到了很多这样的人,把家乡背在身上的候鸟式老人。“远行之人,必有故事”。我常在聚会时倾听他们诉说离愁与苦乐。离开家乡,是孤独的漂泊,是多元的机会,还是更多的可能与希望,说不清楚,也没有好坏对错,只有不同的体验之分。生活是被时间推着走的,“值不值得”“后不后悔”,无需作答,适合自己就好。真的希望这些候鸟式的老人晚年幸福快乐。</p><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 内蒙古著名的旅游景点巴尔虎部落,离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区20公里,绥满高速和滨州铁路从部落前通过,驾车前往半个多小时就可到达。部落在交通要道上,向西是额尔古纳河源头二子湖湿地和满洲里。向东至陈巴尔虎旗、大青神山,海拉尔,扎兰屯。往南到新巴尔虎左旗,达赉湖,贝尔湖,甘珠尔庙,诺门罕,阿尔山。而向北沿中俄边界,走被称为最美边界公路,可以到黑山头,莫日格勒河,蒙古民族发源地室韦恩和,莫尔道嘎,嘠仙洞。</p><p class="ql-block"> 巴尔虎部落最吸引游客打卡的项目,就是马上竞技表演“马之舞”。表演以蒙古马术为核心,融合了套马、赛马、搏克、舞蹈以及人马共舞等多个精彩环节。特别是马镫藏人、马上拾物、飞身跃马、骑乘射箭、马上飞燕,倒立叠罗汉等高难度动作,令人目不暇接。尽管我出生在草原,也深知草原人马合一,但是到了演出现场,还是绝对震撼不已,不到现场是不会有此体会。</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万马奔腾”的套马表演,上百匹骏马如离弦之箭,万马风生,呼啸而来,暴发感瞬间将草原淹没。套马人像是在海洋中颠簸,不停挥舞套马杆,被套中的马儿真野性,倒地,翻滚,旋转,跃起,再奔跑。还有马术表演,更看得我胆战心惊,这么危险的项目,还有女骑手,也就是十几岁的摸样。一会瞬间“消失”于马腹一侧,于另一侧神奇“再现”,一会又分踏两匹的骏马并驾齐驱,一会高速冲刺中俯身探地拾哈达,一会又双脚勾镫倒悬于马背上挽弓骑射,真是惊心动魄。到了草原如果不去看“马之舞”表演,那绝对是此行最大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七)</p><p class="ql-block"> 满洲里是中俄之间最大的陆路口岸,开通了到贝加尔湖、赤塔、伊尔库斯克、海山崴,红石等旅游线路。我选择了红石一日游,也算是到过俄罗斯了。红石市位于俄罗斯赤塔州,距离满洲里140公里。这是一座以铀矿开采闻名的工业城市,上世纪60年代,前苏联在这个地方发现了用于制造核武器的铀235矿石,而且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铀235矿场。苏联调派了大量的科学家和产业工人来这里开采铀矿。红石市人口约8万,多为铀矿技术人员。</p><p class="ql-block"> 从满洲里出境,乘车大约2个小时就到达红石市。在满洲里至红石市的路上,先是经过后贝加尔市,一个像小村庄的城市,尔后就是草原了,这里的草原很原始,也可以说是荒凉,没有人烟,也鲜见牛羊,一直到红石都是这般样子。进入红石市区,人也不多,车也不多,破旧的公交车、陈旧的居民楼(赫鲁晓夫楼),一派衰败迹象。</p><p class="ql-block"> 红石市很小,2小时内就能游览完所有值得一看的地方,包括东正教尼古拉教堂、巴普洛夫广场和二战胜利广场。尼古拉教堂红砖建造,不大很精致,目前仍作为宗教场所开放,供当地居民进行宗教活动。巴普洛夫广场以红石市首任市长命名,广场中心建有巴普洛夫雕像。红石市的成立与发展都与巴普洛夫相关,他是俄罗斯发现铀235的首席科学家。坦克广场陈列着一辆二战时期的T-34坦克,是历史纪念地,一眼即看过。至于爱国者靶场,就像过去农村的棚圈,极其简陋,提供射击体验及沙滩摩托等活动。</p><p class="ql-block"> 让人稍有一点兴趣的,还是中午的午餐,是传统的俄餐,虽然简单,但量很足。一碗汤、一份沙拉、俄罗斯大肉串和不限量的俄罗斯大列巴。吃饭期间还有俄罗斯歌手表演。还算好看的俄罗斯女孩,鼻梁高且直,睫毛像扇子,眼睛恰到好处地凹进去。高挑个儿、长发披肩、唇红肤白,是容易让人产生想法的美女。大家纷纷与之照相留念。饭后,我们去了当地最大的超市卡拉万,购买了一些俄罗斯巧克力、伏特加和红酒等食品。超市转完后,就启程返回满洲里,结束了红石一日游。</p><p class="ql-block"> (八)</p><p class="ql-block"> 美好的家乡,也并不尽如人意,也有让人遗憾的地方。达赉湖即呼伦湖,如同镶嵌在草原上一块宝石。我的家乡扎赉诺尔就是以这座湖命名,蒙语的意思“海一样的湖”。我在湖边长大,心中对它自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儿时喜欢到湖边玩耍,眼见辽阔,心生壮美。离开家乡后,每次回来都要向它报到。没有想到这次回来,我竟无缘见它一面,一个周长300里的大湖,竟被人为地围了个水泄不通,连远远地张望一下都不可能。</p><p class="ql-block"> 新巴尔虎旗嵯岗镇境内,平坦的草原上,有一座令人仰止神山—大青山。山脚下是蜿蜒九曲的海拉尔河,山上是突兀石林,远远望去像小马颈上的硬鬃。岩石千姿百态,有的像骆驼,有的像牛马,有的像探头探脑的乌龟。岩石的顶端有一座敖包,宝蓝的、棕黄的、洁白的绸子缭绕在敖包上,犹如五彩祥云,保佑着一方百姓。这也是我每次回家必去的地方,它是我心中的圣地,老父亲在世时每次都会陪着我去朝拜它。这么大的一座山竟也被围得水泄不通,任何人都不得上去。</p><p class="ql-block"> 还有猛犸公园,本来就是一个人造的景区,收费参观无可非议,但是一早一晚不开放的时间,让当地居民进去休闲娱乐,那是多么好的事情啊,如今也办不到。更让人不可理解的事还有,一次傍晚,我内急,找到猛犸公园外的一个公厕,竟然大门紧锁,上面还有公告:非开放时间公厕禁止使用,给大家带来不便敬请谅解。告示还算客气,理由简直匪夷所思。旅游讲究近悦远来,先让本地群众实现“悦”的享受,才能进而吸引外来游客。本地人常来,外地人必来。有时往往一件小事,能改变一个人对一座城市的印象。今年草原旅游的清淡,不能说与此完全无关。</p><p class="ql-block"> 好在扎赉诺尔到满洲里有一条外环路,又叫后山路,这条路的景色特好。那里的草,泼天嫩绿,如小孩子肌肤,恣意晕染。草地上开满小花,草偃花摇,五彩斑斓。高低起伏的山岚,被绿草覆盖着,像被刷子刷过一样,绸缎一般铺过去,曲线毕现,如美女婀娜身姿。或早或晚,我经常开车去跑一趟,看草、看花、看牛羊。我更喜欢去那里看朝霞和夕阳,朝霞绚丽,落日熔金,很难想象的壮美。米兰·昆德拉讲过一个小故事,有个人看落日,被震撼得流下了一滴泪。紧接着,他又被自己流出的这一滴泪感动,我居然也有这么细腻的感觉。琐记就记到这吧,都是切身感受,卡夫卡说,根都从土里拔出来了,却还在谈论故乡。儿不嫌母丑。我是真的热爱我的家乡,希望它越来越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