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进农场“寻找知青足迹”茶话会上的感言

夏霜

夏霜 (2025.8.9) <p class="ql-block">昵称:夏霜</p><p class="ql-block">文:夏霜</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83413658</p><p class="ql-block">图片:自拍</p> <p class="ql-block">尊敬的各位老领导、老农友,亲爱的知青兄弟姐妹们:</p> 大家下午好! <p class="ql-block">此刻站在这里,望着眼前这一张张无比熟悉的面庞,听着萦绕在耳畔那亲切的乡音,我的内心满是温暖。虽说我并非直接在前进农场下乡的知青,但这些年,江洪港的前进农场老知青们对这片土地的念叨,我可是听了太多太多。他们常说,这里的橡胶林仿佛会倾诉往昔,这里的红泥土似乎能铭记岁月,而在座的各位前进农场的朋友们,更是比亲人还要亲。在此,我谨代表江洪港的父老乡亲,向大家表达最诚挚的感谢!</p> <p class="ql-block">回溯到1977年,我们江洪港的22个年轻人初到前进农场时,胶鞋上还带着江洪港的海泥。他们常常跟我提起,八山队的老队长刘叔,把那最锋利的胶刀递到他们手中,还念叨着:“渔港里来的孩子细皮嫩肉,得用顺手的家伙。”三塘队的刘叔,总会在晒胶场留下一盏明灯,他说:“渔港里来的孩子怕黑,等他们收工回来能亮堂点。”</p> <p class="ql-block">他们给我讲述了无数动人的故事:台风肆虐的日子里,全队人紧紧手拉手,护住那娇嫩的胶苗。老农友们毫不犹豫地把雨衣让给知青,自己却被淋得像落汤鸡;知青们割胶时不小心划伤了手,老农友们不顾夜黑路险,连夜上山采集草药,捣碎后轻轻敷在伤口上;知青们的父母来农队探望,农队拿出仅有的几斤糯米和腊肉分给知青,只为让他们的父母能吃上一顿像样的饭菜,还说着:“再难也不能委屈了来探望孩子的父母。”</p> <p class="ql-block">知青陈赵梅还向我讲过这样一件事。一次刮台风,食堂开不了饭,大家饥肠辘辘。就在这时,就是这位如今扶着拐杖的老阿姨,在晚上冒着狂风暴雨,把煮熟的木薯送到了她们几个女知青的住处,解了她们的饥饿。可到了凌晨三点,外面依旧狂风呼啸、大雨倾盆,老阿姨又匆匆赶来敲门。原来,她放心不下,担心几个孩子吃了木薯会不会醉倒。那一刻,如母爱般的暖流涌上女知青们的心头,她们个个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这不正应了那句话——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吗?这份感动,不仅深深烙印在陈赵梅的记忆中,也触动着在场每一个人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这些故事,承载着当年知青与老农友们同甘共苦的情谊,一遍又一遍地被讲述,每一次,讲述者眼中都闪烁着熠熠光芒,那光芒里,有对往昔岁月的深情回望,有对这份珍贵情谊的珍视。</p> <p class="ql-block">刚才在科技园,看着那些智能设备,老知青们拉着我感慨:“当年我们蹲在胶林里数多少棵树,现在机器一扫就知道有多少棵;当年我们靠手感测胶水浓度,现在仪器一看就精准。”我知道,这每一点变化里,都藏着他们当年的期盼。他们总说“要是能看到这一天就好了”,今天,他们不仅看到了,还亲手摸了、亲眼见了——这哪是看变化啊,这是看自己的青春结出了果!这变化,是他们曾经挥洒的汗水与热血浇灌出的花朵,如今绽放得如此绚烂。</p> <p class="ql-block">这些年,总有人问我:“你没在这儿待过,为何总帮着他们张罗‘回娘家探亲’?”我每次都笑回答:“因为我也是农场知青,懂得他们的牵挂。”他们的梦里总有胶林的影子,闲聊时总离不开“八山队的井”“三塘队的晒胶场”,手机里存着最多的照片,是当年和老农友在橡林里的合影。他们的心,一半留在了江洪港的海边,一半埋在了前进农场的红土里。</p> <p class="ql-block">今天来的路上,有位老知青跟我说:“霜哥,我摸了我农队那棵老橡胶树,树皮的纹路跟我手上的老茧对上了。”你看,这片土地就是这么亲——它记着谁的汗水落进了土里,记着谁的脚印印在了橡胶林上,记着谁把青春最珍贵的几年,耗在了开荒、割胶、种甘蔗里。</p> <p class="ql-block">前进农场,是他们的“第二故乡”;在座的各位,是他们揣在心里几十年的“亲人”。今天,我替江洪港所有没能来的知青,敬大家一杯:敬当年护着他们的每一份暖,敬现在守着这片土地的每一份真,更敬这份跨了半世纪、还热乎着的情分!</p> <p class="ql-block">“路隔七十情相系”。江洪知青与前进农场虽空间上有七十公里之隔,可情感的纽带从未松解。盼着三年后再聚,到时候我们还围坐在一起,听他们讲橡胶林里更多的故事,听你们说农场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我们共同期待那一天,让这份跨越时空的情谊,在岁月的长河中继续流淌,愈发醇厚,生生不息。这杯酒,干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