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图/吉祥庆阳</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0363791</p><p class="ql-block">责任编辑/躺平的豹老二</p><p class="ql-block">审核/王小荣</p> <p class="ql-block">摘要</p><p class="ql-block">记者作为社会信息的记录者、真相的探寻者与价值的传递者,其素养与技巧直接决定了新闻产品的质量与社会功能的发挥。本文基于历史脉络与当代实践,结合中外新闻史经典案例、全媒体时代的技术变革以及专业理论框架,系统梳理记者必备的核心素养(政治定力、知识储备、道德伦理)与关键技巧(采访突破、写作呈现、技术应用),并探讨二者在复杂舆论环境中的协同机制,旨在为新时代记者的职业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引言:记者角色的历史定位与时代挑战</p><p class="ql-block">从中国古代邸报的“采风官”到近代西方便士报的“扒粪者”,从战地记者镜头下的硝烟到社交媒体时代的“公民记者”,记者始终是社会运行的“瞭望者”——他们既是信息的采集者,也是真相的捍卫者;既是时代的记录者,也是价值的引导者。在信息爆炸与技术革新的今天,记者面临着“后真相”冲击、算法偏见、流量至上等挑战,其素养与技巧的内涵也被赋予了更丰富的要求:既要坚守“铁肩担道义”的职业初心,又需掌握“十八般武艺”的专业能力。本文将从历史传承、核心素养、关键技巧及二者协同四个维度展开探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历史脉络中的记者素养基因:从“瞭望者”到“多面手”</p><p class="ql-block">(一)政治定力:新闻事业的“生命线”</p><p class="ql-block">记者的政治素养是其职业根基。中国近代著名记者邵飘萍曾言:“记者之职务,以报告事实为最高原则,然事实之选择与报道之角度,无不隐含立场。” 这一立场,本质上是记者对国家、社会与人民的责任担当。范长江在1935年深入西北采访红军时,突破国民党新闻封锁,以《中国的西北角》系列报道首次向全国传递了红军“北上抗日”的真实信息,而非国民党污名化的“流寇”叙事。他在自述中强调:“一个记者,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这种将个人职业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政治自觉,正是记者素养的核心。</p><p class="ql-block">西方新闻史上,普利策将记者比喻为“船头的瞭望者”,要求其“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这种对公共利益的守护,本质上也是一种政治责任的体现——维护社会航向的正确性。从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传统看,“坚持党性原则,宣传党的政策,反映人民心声”始终是记者政治素养的具体要求。正如长治日报社作者所言:“记者要唱好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传播正能量,为人民服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知识储备:从“杂家”到“专家”的进阶</p><p class="ql-block">记者的知识结构需兼具广度与深度。姚赣南在《全媒体时代宣传干部新闻采编实务手册》中指出:“记者对国际国内、上下古今的问题,虽不能无所不知,但至少要对许多问题能找到门径。” 这种“广博”的要求,源于新闻工作的跨界性——从政治经济到科技文化,从社会民生到国际冲突,记者可能随时面对任何领域的报道任务。例如,报道一场航天发射,需了解火箭原理与国家航天战略;报道一场医疗纠纷,需掌握基础医学知识与相关法律条文。</p><p class="ql-block">但仅有广度不够,全媒体时代更呼唤“专家型记者”。《山西经济日报》强调,出镜记者需通过深厚知识储备对新闻事件形成“立体化认识”,例如央视主持人白岩松的报道之所以深刻,正因其将宏观经济、社会心理与传播规律融会贯通。丹东地区的实践也印证了这一点:当地渔业新闻报道中,优秀的记者不仅记录捕捞量变化,更能结合海洋生态、国际贸易政策与渔民生计转型,提供有深度的分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道德伦理:守护真相的“底线思维”</p><p class="ql-block">记者的道德素养是其公信力的源泉。陈力丹教授曾批评部分媒体将“光绪年号误为道光年号”“瑞士首都是日内瓦(实为伯尔尼)”,甚至出现“82岁老人变142岁”的荒谬错误,本质上是缺乏基本事实核查的伦理失范。更严肃的伦理挑战来自利益诱惑:王克勤调查兰州证券黑市时,面对黑恶势力的威胁仍坚持揭黑,推动全国铲除证券黑市运动;邵云环在北约轰炸南联盟时冒死发回现场报道,用生命捍卫新闻真实。这些案例证明,记者的道德底线包括:不畏权势、尊重事实、保护信源、避免伤害(如灾难报道中不消费遇难者家属情绪)。</p><p class="ql-block">丹东地区的民间文化也渗透着朴素的伦理观——老一辈记者常说:“笔杆子有千斤重,写错一句话可能毁掉一个人的一生。” 这种对“笔力”的敬畏,正是道德素养的微观体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全媒体时代的记者核心技巧:从“采写编”到“技术+”</p><p class="ql-block">(一)采访突破:从“提问艺术”到“共情能力”</p><p class="ql-block">采访是新闻生产的源头,而提问则是采访的核心技巧。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曾总结:“一个好问题不应超过六个单词,要让受访者停下来思考。” 例如,他采访撒切尔夫人时单刀直入:“你对梅纳赫姆·贝京(以色列强硬派首相)怎么看?” 迫使对方暴露对关键人物的真实态度;采访帕瓦罗蒂时,他列举所有批评声音后追问:“你在害怕什么?职业生涯的终结要来了吗?” 瓦解了对方的心理防线。这种“精准打击式提问”需要记者提前做足功课(了解受访者背景与敏感点),并通过换位思考建立信任。</p><p class="ql-block">国内实践中,《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姚赣南提出“新闻线索藏于会议、群众、网络”,要求记者主动挖掘而非被动等待。丹东一位基层记者分享经验:“采访渔民时,先帮他们搬渔具、聊家常,等他们觉得你是‘自己人’,才会说出‘捕捞量下降是因为近海污染’这样的真话。” 这种“共情式采访”比单纯技巧更重要——它建立在记者对人性的理解之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写作呈现:从“倒金字塔”到“故事化表达”</p><p class="ql-block">新闻写作的核心是“让事实说话”,但需通过技巧增强感染力。丁柏铨在《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强调,消息写作需遵循“倒金字塔结构”(五要素:何时、何地、何事、何因、何人),将最重要信息置于开头;而通讯写作则需“以小见大”,通过细节刻画(如人物对话、场景描写)传递深层意义。例如,范长江在《成兰纪行》中不仅记录红军行踪,更通过“藏民偷偷给红军送酥油”的细节,揭示了“红军是人民的军队”这一本质。</p><p class="ql-block">全媒体时代,“故事化表达”成为趋势。央视出镜记者李晓燕指出,现场报道需结合语言与非语言传播(如手势、眼神、环境音),例如报道治沙老人徐志民时,记者摩挲被砍掉的纪念碑字迹并久久伫立,这一非语言符号强化了“生态破坏”的痛感。此外,标题需遵循“维纳斯原则”——巧用动词、突出主题(如《离休14年甘当老区义工》虽被批评时间表述错误,但其“义工”一词的情感共鸣值得借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技术应用:从“笔杆子”到“多面手”</p><p class="ql-block">全媒体时代,记者需掌握“数字技术+多媒体工具”的复合技能。《山西经济日报》总结出镜记者需具备数据分析能力(筛选有效信息)、摄影摄像技能(拍摄现场画面)、社交媒体运营能力(与受众互动)。例如,报道一场突发事件时,记者可能需要:用无人机拍摄全景,用手机快速剪辑短视频发布于抖音,用数据分析工具梳理事件时间线,同时在微博撰写长文补充背景。</p><p class="ql-block">丹东广播电视台的实践显示,优秀记者会利用H5技术制作交互式报道(如“百年丹东变迁”),通过滑动屏幕展示老照片与新影像对比;或通过直播连线渔民,实时传递海上作业场景。技术不是目的,而是增强新闻传播力与接近性的工具——正如姚赣南所言:“技术要服务于内容,让复杂信息更易懂,让遥远现场更亲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素养与技巧的协同机制:从“个体能力”到“职业共同体”</p><p class="ql-block">记者的职业价值并非由单一素养或技巧决定,而是二者协同的结果。政治定力确保报道方向不偏离公共利益,知识储备支撑深度解读,道德伦理守护底线;而采访技巧获取真实素材,写作技巧传递有效信息,技术技巧扩大传播范围。例如,王克勤调查兰州证券黑市时,既需要政治勇气(对抗黑恶势力),又需要金融知识(理解骗局逻辑),还需采访突破技巧(获取内部证据),最终通过深度报道推动社会改革。</p><p class="ql-block">在丹东的渔业新闻报道中,记者需兼具政治敏感(关注国家海洋政策)、知识储备(了解渔业经济与生态规律)、共情能力(理解渔民生计困境),并通过短视频记录渔船出海场景、用数据图表分析捕捞量变化、用故事化语言讲述老渔民的传承——这种“素养+技巧”的综合运用,才能生产出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新闻产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论:新时代记者的职业使命与自我修养</p><p class="ql-block">记者的素养与技巧,本质上是“为谁发声”“如何发声”的职业命题。从历史看,无论是范长江的“伟大理想”、邵飘萍的“事实至上”,还是西方“扒粪运动”记者的“揭露黑暗”,核心都是对社会责任的坚守;从当下看,全媒体时代的记者既是“记录者”(捕捉时代碎片),也是“解释者”(解读复杂现象),更是“引导者”(凝聚社会共识)。</p><p class="ql-block">正如《山西经济日报》所言:“记者要以青春与心血坚守真实,做时代的记录者与思想的传播者。” 在技术革新与价值多元的今天,记者需不断修炼政治定力(不被流量绑架)、拓展知识边界(不被专业局限)、锤炼道德韧性(不被利益诱惑),同时掌握采访突破、写作呈现与技术应用的硬核技能。唯有如此,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为公众点亮一盏“真相的灯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1] 山西经济日报数字报. 记者的品德素质和职业道德[N]. 2025-08-11.</p><p class="ql-block">[2] 军事记者. 战地记者成长路径探析[N]. 2025-06-17.</p><p class="ql-block">[3] 今日头条. 新闻技巧50条精华短句:速查速用[N]. 2025-08-06.</p><p class="ql-block">[4] 原创力文档. 记者的素质修养朱丹.pptx[N]. 2024-10-10.</p><p class="ql-block">[5] 芋泥组. 古今中外优秀记者故事分享[N]. 2021-06-23.</p><p class="ql-block">[6] 晋中市广播电视台. 出镜记者报道的传播效果提升策略[N]. 2025-08-10.</p><p class="ql-block">[7] 丁柏铨.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M]. 2024.</p><p class="ql-block">[8] 光明网. 顶尖记者的采访技巧[N]. 2017-05-0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