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忆里,我家的祖宅在村中地基是最高的。老辈人说,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前还是1963年发洪水,都没有被淹过。距祖宅正南百米处,是一个贯穿全村东西的小河,水面宽度大约30~40米,老宅后面也有一条小河,自老宅向东延伸至村的东头。村里的2条小河承载了许多童年回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确切地说,2条小河是一潭死水。汛期,它接纳了四面八方汇聚的雨水,偶尔水满了,人们才打开一个缺口进行分流,平时也就半池水供乡亲们浇菜、洗衣,傍晚时分,梆梆的捶衣声在水面上回响。夏秋季节里,荡漾的水面上开满了鲜艳的荷花,蛙声如潮,这里成为孩子们玩耍的天堂,在这里我学会了游泳、摸鱼。池塘最深处不到人的颈部,所以很善良、很温顺,没有吞噬过生命,大人们都很放心让孩童们在这里玩耍,伴着天真烂漫的笑声、嬉戏声快乐成长。冬季到来,孩子们在这里肆无忌惮地溜冰、打陀螺。枯水期,沉淀的淤泥又被生产队作为肥料挖出来运到田里。春天来了,这里又蓄满了水,鱼儿在水里畅游,美丽的荷花布满了水面,年复一年,周而复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宅北面小河有一条通往打麦场的小路,小路旁边栽了几棵柳树,树根裸露在土路的边缘。老宅南面小河边有一块奶奶家的小菜园,菜园里种黄瓜、豆角、西红柿之类蔬菜,顶花带刺儿的黄瓜非常诱人,童年记忆里,那时我还没有上学,嘴很馋,经常到菜园里采摘还没有成熟的瓜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跨过小河土路很特别,汛期水淹没了低洼处的庄稼,水面与路面连为一体,也不见它减小,好多年过去了,依然是老模样。池塘中间怎么会有土路呢?一位见多识广的长辈讲了关于村子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村子高台处是一片荒地,低洼处是一片沼泽,没有人居住,爷爷的爷爷弟兄2人带着家人从河南老槐树逃荒要饭经过这里,看到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便在这里挖塘取土盖房,在这里长期住了下来,一代又一代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了村庄。解放前据说这里有个叫耿聋子的土匪在村里住过,还建了炮楼,在后来村子便取名叫耿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时代发展,社会的推进,村里小河陆陆续续被人回填盖上了房子,唯有老宅南北处的小河仍然保持原貌。前几年村里下大雨,发大水,把整个村庄都淹了,因为老宅地势比较高,这里是全村唯一没有被淹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宅分前后两个院落,中间有条路,路北是我家6间瓦房及大院,因为多年前我们全家已经迁出老宅,无人居住,现在由老家的叔叔给打理着,路南是叔叔家两层楼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