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远去的军旅岁月(五)——霓虹灯上的哨兵

郑德全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致远去的军旅岁月(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霓虹灯上的哨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上海黄浦江畔的一座高楼之巅,曾有一支驻沪空军某部的微型通信兵小分队——上海大厦对空台,为了保卫祖国领空安全,日夜坚守在霓虹灯上半个多世纪。时任空军副司令员的吴光宇中将,曾赞誉这支部队为《霓虹灯上的哨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背景音乐: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本篇最后附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97.9.20上海《解放日报》双休特刊头版头条《霓虹灯上的哨兵》等五篇报道的全文。</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 ~ ~ ~ ~ ~ ~ ~ ~ ~ ~ ~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此篇献给我亲爱的战友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致远去的军旅岁月(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霓虹灯上的哨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人们的一般概念中,当兵总是与边疆、海岛、高原等条件艰苦的生活环境分不开的,但是你可曾想到:因作战训练等国防军事工作的特殊需要,入伍后也可能会在豪华宾馆里当兵执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增大与飞行员的空中通话距离,必须把电台的天线架设在尽量高的地方,所以一般是将对空台设置在山上,但上海没有山,就只能将电台设置在高楼大厦上。与四平路对空台驻扎在一座废锅炉房里的艰苦生活环境相比,同一支小部队的另一个对空台,却是设置在黄浦江苏州河口的高档五星级宾馆“上海大厦”的高楼顶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座美丽的上海大厦,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由英商投资、英国著名设计师佛兰赛设计,于1930年在百老汇路上开工建造,并于1934年建成的高楼大厦,共有22层、高76.7米,是外滩第一高楼,原名“百老汇大厦”(仅次于同一年建成的南京路上国际饭店)。上海大厦座北朝南,中部高两边低,东西左右对称。建筑外观极具特色,外墙为浅褐色泰山面砖帖面,整幢建筑呈古铜色,給人以凝重、大气的形象。室内四周,是澄黄色有天然花纹的柚木板壁,清一色的门格里斯木质地板房。新中国成立后,上海首任市长陈毅司令员亲自为其改名为《上海大厦》,并在1951年5月1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布。它是上海外滩的标志性建筑。大厦地处北苏州路的起点,外白渡桥西北侧,南靠苏州河,东临黄浦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在1961年分配到对空台的那年年底,部队首长即安排我到上海大厦对空台执勤,这是对我的高度信任!这个微型通信小分队,远离连队,人员一般只配备3至5人,当时是位58年入伍的老兵班长负责,还有两位分别是59年和60年入伍的老兵。由于我们这批常州兵的文化水平,比以往的老兵要高得多,所以无论在武器装备的操作上,还是电工无线电理论上,只要能认真学习,都能迅速得到提高,在技术考核中,成为一个合格的无线电兵,进而达到二级甚至一级技术能手的水平。因我从小就对无线电特别感兴趣,上小学时,尽管还不懂得电磁振荡原理,却会组装矿石收音机。到了部队里,更是如饥似渴地学习,在第一年就通过了电台操作和电工、无线电理论的一级技术能手考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1964年5月参加南空大比武回沪后,即被晋升为中士军衔。当年因空军通信兵各台站的管理,统一由班长负责制改为台长负责制,台长一般要由军官担任,但部队一下子没有那么多能胜任对空台长的军官。我这个服役虽还不满三年的中士,却是一级技术能手,被破格任命为上海大厦对空台代理台长(因还不是军官,只能是“代理”,到了1965年8月服满四年兵役后才提干)。那时正是新老兵交替、青黄不接的时候,当年1958年的老兵都已复原,1959年的老兵大部分也已复原回乡。大厦台上只有我和另一位64年刚入伍才几个月的湖南兵王德理两个人,丁连长命令我:足不出房,日夜执勤,一日三餐由小王去大厦食堂打饭给我吃。就这样两个人在大厦顶上坚守了半年多时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每天除了正常的开机试机,与下属电台联络。有飞行任务时开机工作外,余下的时间就是手把手地带教小王操作技术,结合实际,在图上走控制线路和收发信机原理线路。同时教他电工学和无线电工学的理论知识。他虽然只有初中毕业,但天资聪颖,虚心好学,不久就成了我的得力助手。四年后,也被提拔为台长,后来成长为无线电专业技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大厦台的连续半年多时间里,可真的是责任重大,不能出任何差错,不敢有半点懈怠和掉以轻心!朝朝暮暮,每时每刻都是压力山大!同时还要确保自身的安全。每天除了正常的装备维护、开关机,给电台通电为电子管加温试机,与军以下各机场对空台的联络外,主要任务是承担着非常繁重的对空通信联络工作。由于大厦台地处高位,对空联络距离远,主要担负着为中远程歼击机、运输机的作战训练飞行和各种专机进出上海导航任务的通信保障,同时要准确及时将地空通话内容记录下来。只要飞机上了天,就是我们在执勤,要让飞机在指挥员的准确指挥下,安全返航落地,才能关机休息。凭着一颗忠诚的心、过硬的技术水平和沉着冷静的性格,我们经常工作到深夜。这时候,喧嚣的城市开始安静下来,常常可以听到末班有轨电车铛铛铛地从四川北路左转驶过来,沿大厦下面的北苏州路再右转上外白渡桥,又轰隆隆、铛铛铛地顺着外滩中山东一路,开往南面十六铺码头终点站;还会听到外滩海关大钟敲响的最后十二下钟声;和听到窗外苏州河口外白渡桥下,轮船喇叭的呜呜声和水上警察简短的指挥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后来的五十多年中,上海大厦对空台的四十代官兵,继承和发扬我军光荣传统,一代代老兵带新兵,薪火相传。同时建章立制,严格管理。积极进行军事训练,提高军事技术素质,确保完成了每一次的中、远程空中导航任务,先后荣立集体二等、三等功共十一次。认真学习南京路上好八连,拒腐蚀、永不沾,被南京军区空军党委授予“精神文明标兵”称号,几十年里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军政优秀人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海大厦对空台的来历:空军通校(现空军工程大学的前身)在上世纪末记载的《上海大厦对空台简介》资料,全文记载如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50年,为保卫上海领空安全,经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市长陈毅特批,空军小分队进驻上海大厦,担负上海领空日常防空警戒任务。1964年,考虑到地空通信工作实际需要,经空军首长批准,上海大厦对空台在上海大厦十六楼正式成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海大厦对空台从1964年成立至今,先后有近200多名官兵在这里工作生活过,培养了40多名台长,80多人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20多人提升为干部,90多人立功受奖,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集体三等功10次,受到集体嘉奖26次。期间共保障专机1523次,重要飞行2152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81年,大厦对空台成功引导了某夜航迷途运输机,南空司令部、政治部授予该台站“通信战备执勤模范集体”称号。1980年、1981年连续被空四军党委授予“红旗台站”。1983年被上海市授予“五讲四美三热爱先进集体”。1994年,由于成功引导了“空剑—94”演习某迷航专机,受到空军上海基地党委通报嘉奖。1992年2月,上海电视台“当代军人”节目以霓虹灯下的哨兵为主题,拍摄了一部反映空军上海基地司令部通信站上海大厦对空台官兵工作、生活的电视片,该片片名为《大厦顶上三个兵》,受到了广大官兵的关注和好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目前,随着近年来地空通信手段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大厦对空台的作用虽然有所减弱,但是,作为空军上海基地地空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仍在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 据以上有关资料和以前老兵们的回忆:大厦顶上十六楼的三个房间,是上海解放初期,针对台湾国民党空军派轰炸机骚扰上海的严峻形势,为了加强上海地区的防空力量,由陈毅市长亲批给驻沪防空部队使用的。当时大厦顶上安装的是远程警戒雷达,用以尽早发现敌机。在五十年代末,上海空四军与上海防空军合并成立空四军后,把雷达撤下,将一部包装型苏制PAC—YKB—250型对空台部署在大厦楼上,至64年正式建台。从此,先后有40多代官兵开始了长达五十多年的坚守。</b></p> <p class="ql-block">上海《解放日报》1983年3月10日第二版:</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像蓝天一样明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记身居宾馆的驻沪空军某对空台</b></p> <p class="ql-block">上海《解放日报》1997年9月20日头版头条:</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霓虹灯上的哨兵”</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报道的全文内容附最后)</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大厦的最顶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上海大厦顶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海大厦对空台,在半个多世纪里,先进事迹曾在多种媒体上进行了专题报道。1983年3月10日《解放日报》第二版以《象蓝天一样明净——记身居宾馆的驻沪空军某对空台》为题进行了报道。1992年2月《上海电视台》与上海空军电视制作中心联合摄制了13分40秒钟的专题片《大厦顶上三个兵》进行宣传。因当时大厦顶上设置了五个巨大的红色霓虹灯字幕《毛主席万岁》,每到夜晚点亮后,成为外滩的一道亮丽风景,对空台的天线就架设在霓虹灯的铁架顶上,所以上海大厦对空台曾被原空四军军长后任空军副司令员吴光宇中将赞誉为“霓虹灯上的哨兵”。后来时任空四军政治部副主任马国昌撰写的“霓虹灯上的五哨兵”在《长江日报》上发表,南京军区聂凤智司令员、向守志副司令员得知该报道后,特地到上海大厦对空台视察,登上了大厦之巅,察看巨大的霓虹灯及铁架上的天线。据资料记载:总参、总政及空军各级领导聂凤智、向守志、吴光宇、姜玉田、刘剑、韩德彩、许其亮、乔清晨、王春瑞、王学刚等都先后到该台视察、题词及留影。1997年9月20日上海《解放日报》头版头条以“霓虹灯上的哨兵”的标题进行宣传。在这篇2500字左右的长篇通讯前面,该报编辑部还写了如下按语:作为空中指挥的“眼睛”,空军某部对空台当年经陈毅市长特批进驻上海大厦。几十年过去了,霓虹灯下的世界越变越精彩,霓虹灯上的战士也用精湛的技艺和高度的责任心铸造着辉煌! 此外,《解放军报》、《空军报》、《人民空军》等,先后以“站在上海最高层的兵”、“摩天大楼里的军营”、“住宾馆的战士”等标题进行报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电视片《大厦顶上三个兵》片头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电视片《大厦顶上三个兵》镜头之一:三个兵在接受军中记者采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已经转业回常州地方工作,大约在1983年3月份的一天,上班后偶然看到上海《解放日报》刊登的一篇题为“像蓝天一样明净”的通讯,副标题是:记身居宾馆的驻沪空军某对空台。一看就知道讲的就是上海大厦对空台的先进事迹,当时非常吃惊!这个地方可是军事重地呀!那时候“对空台”三个字都是要严格保密的,而上海大厦对空台,更是绝对不能让外界知道的!怎么可以堂而皇之地在媒体上报道呢?所以一直把这件事情记在心里,始终不忘记。</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 2002年,我们在常州的住房因被拆迁,只好从常州搬到上海投靠女儿处。时光飞驰,38年后的2021年,是我入伍60周年,在3月21日让女儿开车送我到当兵时的原上海空军直属通信营所在地(现为上海空军基地通信站),希望能再一次看看老部队。当我说明了自己的身份和来意,出示了当年有关的证件,如军官着便装时进出营房的“工作证”等,受到了时任上海空军基地通信站李政委等领导的热情接待,并一起与通信站的战友们共进午餐。还邀请我在3月26日重新登上大厦对空台,看看当年我曾经战斗生活过的地方。几天后,我来到了60年前那熟悉的机房,看到了最后那台留存下来的国产P824型旧装备,心里真的是感慨万千!</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我希望能看看连队的历史陈列室时,李政委不无遗憾地说:是想搞一个历史陈列室,但因缺乏资料,还没有建成。我就随口说了句38年前解放日报有上海大厦台的相关报道,和我们这些几十年前的老兵还健在,可以提供有关信息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此后不久,通信站就作出了建立“七十年站史长廊”的决定,组织人员收集历史资料。在当年7月5日,派人员到我家里,具体了解大厦对空台当年建台的情况。我还给他们介绍了当年通信营战友的回忆:那时解放日报还有《霓虹灯上的哨兵》的长篇报道。 几天后,通信站的同志就通过上海解放日报社,找到了有关上海大厦对空台先进事迹报道的所有电子版资料,共有五篇,分别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解放日报1983年3月10日头版:《南京部队空军党委决定:驻沪某部对空台为精神文明标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解放日报1983年3月10日第二版头条:《象蓝天一样明净——记身居宾馆的驻沪空军某对空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3、解放日报1990年9月18日第二版:《霓虹灯下的新哨兵——来自驻沪空军某对空台的报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4、解放日报1993年6月14日第三版:《霓虹灯上的哨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5、解放日报1997年9月20日头版头条:《霓虹灯上的哨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还找到了那年西安空军通校关于《上海大厦对空台简介》的文字资料,以及上海电视台在1992年2月拍摄的《大厦顶上三个兵》总时长13分40秒的新闻记录片资料,并且都发给了我。</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把上海大厦对空台这一段真实历史记录下来,不让它湮灭在历史的长河里,也为了给后来的战友们留下一份珍贵的纪念,我将这些资料,详细编辑制作了题为《霓虹灯上的哨兵——上海大厦对空台先进事迹记录》的美篇作品,把《解放日报》五篇报道的电子版整版照片、完整的文字资料和13分40秒的电视片,全部收录进了这个美篇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通信站70年站史长廊建成后,2024年1月3日,已在上海定居的七位当年霓虹灯上的哨兵,前往通信站参观站史长廊。在无线电连的荣誉室里,看到了上海大厦对空台历年集体立功受奖的证书。前往当年上海大厦对空台原来的机房内,故地重游,合影留念。又参观了上海首任市长陈毅司令员当年居住的上海大厦1119号房间(此处已经保存下来,成了一处红色景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末,随着上海大厦周围的高楼一座座拔地而起,高度大大超过了上海大厦,使超短波无线电信号的发射和接收受到了严重影响。同时新一代地空无线电通信导航系统,小型高效完全国产化的装备,早已配备了部队,昔日的上海大厦对空台,在本世纪初,圆满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已停止使用。这里,已成了一处曾经的军事历史遗存。 </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战友今何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机在人去日悠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物换星移几度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执勤战友今何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窗外浦江日夜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凡是在上海大厦对空台当过兵的人,每当回忆起这段人生经历,总是感慨万千!为保卫祖国领空的安全,要求他们担当起重大的责任!他们既能在那座废锅炉房里坚守,也能在豪华宾馆里站岗!当年的青年官兵,如今都已进入了古稀、耄耋之年,常常回忆起早已远去的军旅岁月:昔日站在上海大厦霓虹灯铁架之巅,冒着严寒酷署及危险,沉着冷静,架设和维护对空台天线的场景来。玉树临风处,放眼望外滩,万国建筑群,全在脚底下!如今,他们只要有机会来上海,都会到此地,依上海大厦为背景,拍照留念,或到当年的机房门口留个影,甚至入住在当年对空台机房隔壁的客房里。再续大厦顶上战友情,重温霓虹灯上哨兵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海大厦对空台驻地,战友们永远魂牵梦绕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沁园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霓虹灯上的哨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魔都外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明珠塔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浦江之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望上海大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雄伟挺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外白渡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车来人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苏州河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高楼之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霓虹灯上站哨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半世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守上海领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屡立战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昔日戎装在身,</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忆往昔峥嵘岁月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对空台战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青葱岁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血气方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风华正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大厦顶上,</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日夜执勤,</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只为地空通信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曾记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与空中战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共奏凯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8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 1961年8月,从常州市第一中学读完高中二年级入伍,在上海空四军直属通信营无线电连对空台当兵,第二年获对空台一级技术能手称号。1964年6月任上海大厦对空台代理台长,四年服役期满后于1965年8月任上海大厦对空台技术台长。所负责的对空台连续两年获“四好台站”称号。后调任保卫处干事、通信参谋等职务。1978年8月转业回常州工作,任常州塑料工业公司办公室秘书,1988年“工业企业管理专业”大专毕业后,任常州塑料机械厂办公室主任,兼任常州工业技术学院语音文学系校外教师。职称:经济师。1999年借调常州市府办《常州月刊》编辑部任采编部主任等至退休。</b></p> <p class="ql-block"><b>  2025.8.11 初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附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上海《解放日报》关于上海大厦对空台先进事迹的五篇报道(全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沪某部对空台为精神文明标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南京部队空军党委决定</b></p><p class="ql-block"><b> 駐沪某部对空台为精神文明标兵</b></p><p class="ql-block"><b> 本报讯:日前,南京部队空军党委作出决定,树立駐沪空军某部对空台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标兵。昨天(九日)下午,駐沪空军隆重举行对空台先进事迹报告会,駐沪空军政委宋朝诗宣读了南京部队空军党委的决定,部队长韩德彩讲了话。</b></p><p class="ql-block"><b> 这个对空台总共才四人,十八年来一直駐在本市某高级宾馆,担负防空作战等任务。这个台曾八次被评为先进单位,六次受集体嘉奖、三次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荣立集体二等功,还曾获得“保持艰苦奋斗光荣传统的标兵台”锦旗。</b></p><p class="ql-block">原载:《解放日报》1983.3.10头版</p><p class="ql-block"> (孙振昌)</p><p class="ql-block">(324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象蓝天一样明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b>——记身居宾馆的駐沪空军某对空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在繁华的上海市中心,有一座高级的宾馆大楼,駐沪空军某对空台就设在这里。多少年来 ,这个编制很小的单位,在五光十色的生活环境中,在远离领导的情况下,干部战士以“南京路上好八连”为榜样,保持和发扬了我党我军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新兵一上台就给他培养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是这个台的好传统。农村来的战士杨国安上台那天,站在十多层的窗台前,往外一看,只见远处是大厦、巨轮;室内是光滑的地板、綿軟的沙发;入夜,黄浦江宛如一条彩色的银河。他新奇得合不拢嘴:“我也开了洋荤了!”没多久,他把部队发的粗纱袜子俏俏脱下来,另买了一双花的尼龙袜。小杨的袜子一时成了全台注意的一件事。大伙认为,穿双花袜子,在一般情况下,算不了什么,可是,此时此地,却反映了小杨思想上的起伏。在一个华灯初照的傍晚,前任台长杨军同杨国安一起来到露台上。杨军指着灯火通明的南京路,跟他讲“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事迹,讲《霓虹灯下的哨兵》中陈喜的故事。老战士也同小杨促膝谈心,介绍自己上台后的体会。小杨心里翻腾开了,他觉察到自己换穿花袜子,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信息。不久,他又换上了部队发的粗纱袜子。小杨穿着粗纱袜子,走完了他服役的全部路程。由于他生活上艰苦朴素,曾被评为学雷锋先进个人 ,还光荣入了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住在宾馆,房间里有恒温设备,日夜供应热水,上下楼有电梯, 这些都为大家的工作、学习提供了良好条件。但也有人一度因此淡忘了我军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一次,宾馆职工食堂供应生煎包子,一个战士嫌包子的底煎得老了一点, 一只一只咬下来扔在桌上。这事引起了同志们的深思:这是优越的生活条件对我们的考验啊!接着他们访问了“南京路上好八连”。他们把毛泽东同志的《八连颂》张贴在房间里;把“好八连”的事迹材料收集起来,经常组织集体阅读;还办起了向“好八连”学习专栏。有个战士在学习心得中写了这么一句话:“我们生活在宾馆,条件优越,但我们要甘愿自找苦吃,磨练意志。”这句话 ,后来成了干部战士的座右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他们怎么自找“苦”吃呢?宾馆內一天24小时有电梯 ,但他们自觉规定,没有要紧事不乘电梯。他们计算过:电梯从楼顶上下一次费一度电,一人一天多走一次楼梯,全台每年为国家节约的电就可观了,而且又能锻炼身体,磨练意志。新战士唐棣是干部子弟,对这些小事开始不在乎, 前任台长温联针经常和他一起上下楼梯,边走边讲道理。他常对战士们说:爬楼梯是我们台的一项特殊的体育活动,也是台的光荣传统。当年,老台长带我爬楼梯,现在我和你们一起爬楼梯,我走了后,你们要带领新来的同志爬楼梯。温联针的话成了大家的自觉行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这个台人员很少, 又远离连队单独执行任务,但大家以高度的自觉严格执行纪律,一点一滴不放松。人员少了,没场地,还是坚持早操,一个人叫操,其他人在阳台上走步。后来考虑到一早走步可能影响宾客休息,才把出操改为下楼跑步。对生活小事,他们也有严格的制度。例如一星期只洗一次热水澡、刷牙、洗衣服都不用热水。二十多年来,这项规定一直坚持了下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在他们房间里,整整齐齐地挂着一排簿子:《工作篇》、《荣誉篇》、《警钟篇》、《守纪篇》、《爱民篇》等等。这些都是他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历史。做得好,记在上面;做得不好,也记在上面。好事成为集体的勉励,坏事成了大家的教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年年月月,朝朝夕夕,对空台的同志们,就这样生活和工作在霓虹灯闪耀的地方,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个人和集体多次立功受奖。战士们的心灵象蓝天一样明净,他们的青春正放射出绚丽的光华。</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原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解放日报》1983.3.10第二版</span></p><p class="ql-block"> (孙振昌)</p><p class="ql-block">(1550字)</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霓虹灯下的新哨兵</b></p><p class="ql-block"><b>来自駐沪空军某部对空台的报告</b></p><p class="ql-block"><b> 在上海外滩,有一座引人注目的高级宾馆,大厦的顶层,駐守着駐沪空军某部对空台的几名战士。他们昼夜担负着值班任务,传递上级的命令指示,联络引导南来北往的飞机。在26年的漫长岁月中,战士们凭着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经受住了时代风雨的洗涤,被誉为霓虹灯下的新哨兵,先后荣立一次集体二等功,六次集体三等功。</b></p><p class="ql-block"><b> 三间象会客厅一样的战士居室,沙发、席梦思、空调、卫生间一应俱全。生活在被浓郁的香水味和迪斯科舞曲包围的环境里,战士们还是保持了艰苦奋斗的本色。</b></p><p class="ql-block"><b> 一个夜晚,新战士小何,把从家里带来的一双布鞋悄悄扔进了垃圾篓。第二天早晨,台长发现了这双鞋,他带着战士们来到了“南京路上好八连”。那节约箱、针线包,补了又补的胶鞋……,深深触动了小何的心,他不好意思地说:“台长,这鞋是我扔的,还给我吧!”大厦16层楼面有一个大型垃圾桶,战士们一合计把搬运垃圾桶的任务揽了下来。有一位女服务员,平时不大爱答理这些战士。一天晚上,一位外宾房间的自来水管突然破裂,闻讯而来的战士们很快就把外宾的物品、毛毯、家具等转移出来。女服务员不好意思地说:“真对不起,过去我对你们不礼貌!”战士们爽朗地笑了。</b></p><p class="ql-block"> 原载《解放日报》1990.9.18二版</p><p class="ql-block"> (汉忠、金春、莆宝)</p><p class="ql-block">(568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霓虹灯上的哨兵</b></p><p class="ql-block"><b> 一个晴朗的日子。某航空兵部队的海上飞行训练正在紧张进行。突然意外发生了。一架在高空飞行的战斗机座舱密封胶囊骤然破裂,飞行员因缺氧窒息,失控的飞机犹如一片落叶从万米高空急速下坠,后果不堪设想。就在这一瞬间,设在上海大厦16层的空军某对空台的值班员贺爱国敏锐地从无线电信号中发现了险情,他马上向地面指挥员报告。紧接着,对空台的高频电台全功率启动,强大的电磁波转化成紧急呼救声,震耳的强信号终于唤醒了飞行员。好险啊!此刻,飞机的高度已下降到3000米以下。</b></p><p class="ql-block"><b> 这个鲜为人知的对空台尽管只有3名战士,但在高楼林立的大上海,却是空地联系的中枢神经,时刻保护着这个东方大都市的安全。自1964年建台以来,他们昼夜担负着值班任务,联络指挥国內外、军內外南来北往的飞机,监视着空域中可能发生的特殊情况。近年,随着民用航线的增多,空域的繁忙,对空台的任务也越来越重。</b></p><p class="ql-block"><b> 一天深夜,喧闹的都市进入了梦乡,对空台里依然灯火通明。他们刚刚接到上级命令:“明天上午八点以后,有四批国际重要专机途经上海,加强保障。”其实,这样的任务他们已执行过多次,可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们还是会订出详细的工作方案。考虑到要一连工作六、七个小时,他们连少饮水以免上厕所这样的细节都想到了。第二天,从上午8点到下午3点,4批专机安全顺利通过了上海空域。</b></p><p class="ql-block"><b> 老兵许河明则有着另一番感受,他在这里已有两年多了。“住在宾馆里,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反差,时时面临着考验。”</b></p><p class="ql-block"><b> 的确,楼下的生活很精彩,七彩的霓虹,时髦的依着,川流不息的人群,可对战友们来说,精彩的生活近在尺尺,又远在天涯。</b></p><p class="ql-block"><b> 对空台由于人员少,战友们要坚守岗位,很少有机会看电影、看演出,连打扑克都凑不齐人,宾馆里的同龄人有时邀请他们到舞厅里玩玩,严格的纪律又告诉他们不能私自越“雷池”一步。与职工一道就餐,部队发的伙食费显得过于羞涩。每逢节假日,职工灶不开伙,他们只好啃面包、吃方便面。</b></p><p class="ql-block"><b> 没有炮火,没有硝烟,29年,1万多个日日夜夜,一茬又一茬年轻的军人就是在这豪华的环境,单调枯燥的工作中度过了他们的军旅生涯,他们默默地来,又默默地去,可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警惕的眼睛,大上海的空中才多了几许安宁。</b></p><p class="ql-block"> 原载:</p><p class="ql-block">《解放日报》1993.6.14第三版</p><p class="ql-block"> 新华社通讯员 : 肖 璞 朱甫宝</p><p class="ql-block"> 新 华 社 记 者 : 曹 智</p><p class="ql-block">(1018字)</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霓虹灯上的哨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入夜时分。上海大厦十六层。记者凭窗远眺,黄浦江漾着粼粼光影奔流东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仿佛时代就在眼前交迭:一边是久负盛名的“东方不夜城”——“万国建筑博览会”流光溢彩、南京路游人如织;一边是开发开放的浦东热土——“东方明珠”璀璨夺目、万家灯火灿若星辰……目睹申城近一个世纪的沧桑巨变,上海大厦依旧光彩照人、神采焕发。然而,有谁知道,在这霓虹闪烁的星级宾馆高处,却耸立着特殊的军营,生活着身穿橄榄绿的军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这是一个特殊的世界:一扇普普通通的门把走廊分隔成两部分,一边有高档的套房、丰盛的餐食和悠扬的舞曲,另一边则是战士的哨位、士兵的营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說是军营,其实只是三大间宾馆的客房,四壁贴着淡雅的墙布,茶色的玻璃窗一尘不染,锃亮的不锈钢架上一台彩电格外醒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这或许不像人们心目中的军营吧。可是,我们依然在这“豪华套间”里丈量出军营和现代生活的距离:案几上的油漆斑斑驳驳,桌子也陈旧了,地毯是五、六块拼接起来的,最“惨”的是沙发,弹簧塌陷下去,记者不识“机关” 一不留神便深陷其中 ,“挣扎”着端坐起来,却发现扶手的布套也被磨得几近透明,环顾四周,六只沙发居然只只如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这里的陈设那么破旧,似乎与星级宾馆的豪华套房不太相称吧?”我们忍不住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别小看了这些古董,它们可是军营的传家宝”,22岁的上士田林林乐哈哈地說,这些家具都是建台时的旧物,年龄都已长他一倍多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特殊的军营有非同寻常的历史,1950年,经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市长特批,空军某部若干小分队进駐上海大厦,担负起上海领空日常防空警戒任务。1964年,在这幢著名大楼的顶层,正式建立了空军某部对空台。30多年过去了,战士们换了一茬又一茬,眼前的田林林已是第38任台长了,他和战友駐守在这特殊的军营里,昼夜担负战备值班任务,联络指挥南来北往的飞机,监视空域中可能发生的特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田林林轻抚着沙发,悠扬地說:“这些沙发是老战士们从大厦的淘汰品中拖回来的。大厦里的家具都已换过三四回了,想不到这爷爷级的沙发咱这一用竟是几十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当年的老兵早已复员,然而在这套特殊的军营里,除了这些“超龄服务”的“老古董”,不变的只有军人的本色和军营的纪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那一尘不染的房间,那叠得像刀切豆腐般方整的被子,那摆放成直线的杯子、鞋子,都从一个方面注解着“我是一个兵”。也许有人会说,这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可是战士自有战士的理解。当年的台长温联针就说过:“有些形式似乎不近情理,但人民军队铁的纪律和战士的自觉意愿,正是在这种形式下一点一滴逐渐养成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为了适应这种“不近情理”,战士田耿着实费了一番功夫。他今年18岁,来到军营才一年多,好动的年轻人怎么能对窗外的灯海人潮无动于衷呢?“一到这儿,我就趴在窗台上看风景,一看就是半年多,现在看惯了也就自然了”,田耿說。战士们每天重复着饭堂、宿舍、机房“三点一线”式的生活,寂寞、单调、枯燥接踵而来,然而,这位年轻战士总共才去过三次南京路,这条“中华第一商业街”虽然近在咫尺,可战士们哪有空闲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田林林和田耿是一对好兄弟,连队的战友们戏称他俩是“大田与小田”,可工作上他们却一板一眼。门外轻歌曼舞,领导又远在十多公里外的军营,但军营里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松懈,连买一块肥皂的功夫,“二田”都须向上级领导电话请假;元旦、春节,别的战士都欢天喜地,聚餐庆祝,陪伴“二田”的除了机器、闪烁的指示灯和窗外断断续续的鞭炮声外,部队首长一句句亲切的话语和一份节日的礼物,捎来了战友们的浓浓情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在对空台,业余学习已经成为传统,在学习中,他们增长知识,苦练本领。老台长裴莹参加军区空军岗位练兵比赛,囊刮4个单项的金牌,新兵田耿第一次参加业务技术比武就获得了全站第二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对空台是指挥员的“眼睛”,有过硬的本领才会有出色的工作。警铃一响,无论是清晨还是深夜,也不管是在床上或是卫生间,值班战士必须在30秒內打开所有的机器开关,接通飞机与指挥站的联系。提起工作,“二田”顿时打开了话匣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特殊的军营里有说不完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1994年5月8日,江泽民总书记飞赴上海,参加举世瞩目的东亚运动会开幕式。专机保障的任务也下达到了对空台。当时的台长赵连广瞄了一眼飘着搂搂雨丝的天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下午2时50分,值班员一次开机成功。那天气象条件复杂,更要万分留神。值班员和台长全神贯注,整整3个小时,警惕的眼睛注示着上海地区空中每个高度、每个方位的每一架飞机。下午6时,当他们得知江总书记的专机已安然降落,疲惫的脸上才泛出了微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又一个霓虹闪烁的夜晚,海关大钟已经敲过了11下。桌上的电话铃骤然响起。“紧急开机!”从上级指挥员焦急的话语中 ,值班员惦出了手中开关的分量。此刻,某机场上空,一架夜航训练的飞机正在焦急地盘旋,低能见度使飞机无法降落。云越积越厚,油料即将耗尽,年轻飞行员的额头上沁出一排细细的汗珠。对空台值班员熟练地打开机器,仅仅30秒钟,飞机就与领航部门取得了联系。一串指令穿过厚厚的云层,给飞行员送去了回归的数据,飞机安全降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年复一年,霓虹灯上的哨兵已在大厦顶上牢牢扎下了根。尽管身处繁华的大都市,可他们魂牵梦萦的是蓝天白云,充盈心中的是为国守天的凌云壮志。</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原载:上海《解放日报》 1997.9.20双休特刊头版头条《解放日报》记者 : 许国萍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实 习 生 : 宣 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通 讯 员 : 朱甫宝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摄 影 : 蔡 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364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