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的一生(二)</p><p class="ql-block"> 1977年冬天的高考,对于我在农村学校只读了8年书的我来说,要考大学是多么的艰难。经过多年的务农,我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尽管当时我已当了两个月的民办教师,但几乎没有准备,甚至课本都找不全。在老教师的辅导下,我最终参加了77年的高考。尽管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也没有被告知具体分数,但看到我的同学去读书了,我暗自下定决心,准备参加半年后的高考。虽然不报啥大希望,因为录取率极低,我已脱离书本多年,72年的物理、化学也没上几节课,再加上对当时政审严格的担忧,以及担忧影响上课延误学生,我仍然全力以赴上好每一节课,同时努力争取高考成功。</p><p class="ql-block"> 为了把数学成绩提上去,只有到了晚间,别人已睡时,我复习一点数学、以及自学过的高中代数,收集些时事政治。那个时期我们又经常处于吃不饱的状态,还得想方设法补充一些粮食免得饿得慌,当然少见油与菜的年代是无从考虑营养的。</p><p class="ql-block"> 1978年离考试只有近50天了,我们听说已有人得到了复习大纲,我们几经周转去弄到了复习大纲。但身边的几科教材几乎都没有,好在我任教的学校里有教高中的教师,我的数学老师贺昌若每天放学后都要给我辅导,批改我做的数学题。物理、化学只好利用星期天骑自行车到花滩中学去找刘昭友老师(当时的花滩中学高中物理老师,我初二时的班主任)辅导。</p><p class="ql-block"> 报名开始了,我准备选报两所大学,但到报名点填报时,报名点的老师说你初中生能考上中专都不错了,别的高中生都只敢考中专,你能考上跳出农门就万幸了。我思考了半天,最后不情愿的填报了中师,也就只能参加中师中专考试了。填报的志愿——雅安师范学校。这也是我读书有生以来的第一个志愿也是唯一的一个志愿。</p><p class="ql-block"> 7月的一天(7月几号已记不清了),我和生产队的8个伙伴一起去赶考,没到6点就出发了,带上奶奶头天晚上为我做的两个玉米糢糢,这就是午饭。我们步行7里路来到了荥经二院小考场,在那里到处都是考生,并听人们议论着,最有希望的是城里的老高中、初中生的民办教师与优秀的应届生,也听说知青点的知青,有半年在家复习或补习的。我一听这种情况没啥信心了,被录取者会寥寥无几,觉得我应该是最没有竞争力的。参加当年的中考的有下乡知青,回乡知青,刚毕业的应届高、初中生。记得考试共4科,政治、语文、数学、理化(物理、化学为一科)。第一场是考政治,我进场后1个小时就第一个交卷出来了,下午的考试我也是第二个交卷出来的。当我发现监考员都特别注意我时,通过他们的表情,我感觉到了希望。</p><p class="ql-block"> 中考过后,又马上投入到生产劳动中(放假期间民师都要回生产队劳动),有一天公社来人找我,告诉我去领成绩通知单,到县上参加面试,我的成绩:政治87分另加22分(当时初中生试题满分100分,高中生必做题是多少分现已记不清了),语文81分加另18分,数学83另加4分,理化28分,总分为279十44,已远高于初试线,只要政审没问题就可被录取。8月上旬我的梦终于实现了,我接到了雅安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从此,我的命运得到了改变,实现了人生的又一个“转折”。</p><p class="ql-block"> 1978年10月我来到了雅安师范学校,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师范生话。</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八年的秋天,我离开家乡,踏入了雅安师范学校的大门。</p><p class="ql-block"> 一进学校大门好热闹啊!校院里人山人海,一张张陌生的脸,一双双好奇的眼,他们叽叽喳喳,指手画脚地站在“欢迎新同学”的横幅下,兴奋地谈笑交流着!办完了该办的手续,我来到了老师指定的宿舍。“你们来的早啊。”我提着行里卷腆腆地和宿舍里的、我的陌生的同学们打着招呼。他们有的爱理不理的望了我一眼,有的微笑着打了一个招呼,还有的憨憨的笑着说着我没有听过的方言“阿们也来了”。收拾好床铺,我便和本村的小阎去逛街。我和他一起买了些日常用具,遛跶了一番,兴味盎然地回到了宿舍。下午在班主任候老师的带领下打扫完了卫生,又和同学们见了面,应酬了几句,太阳已经挂在了山尖上。秋天的傍晚说来就来,我们的宿舍是底层的大教室,全班36个男生都同住在这里,大家寒暄了一阵儿,便各自为营——睡觉的、看书的、写信的……各怀心事,谁都处在辗转反侧之中。</p><p class="ql-block"> 开学第一周,学校组织的是新生入学教育。在第一天的第一节课,班主任候老师微笑着走进教室扫视了一眼教室里的大家,并作了自我介绍,然后对学校规章制度进行了讲解……很快座位分好了,临时班委成立了,班主任吩咐大家彼此认识认识,然后便和几个同学出去了。好多的书哎!一本、两本……十一、十二,依次分发到了同学们的手中。</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的学校,没有取暖设备,冬天的晚上冷的人蜷缩成一团。条件虽苦,但是我们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坚持认真学习各门功课。很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晚上有时候熄灯了,同学们便到路灯下复习功课,由于大家的刻苦学习,每门功课都是一次过关。我们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平时也注重基本功训练。毛笔字、绘画、弹琴、唱歌、舞蹈、经过大家的努力都成为了一名多才多艺的师范学生。</p><p class="ql-block"> 师范学习,紧张有序。师范一年级,学校组织我们去学校的附属小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见习。在附小,我积极向老教师们学习他们备课、课堂组织的方法和经验。在那次见习中我又学到了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和经验。师范二年级,我们在班级进行了试讲。第一次备课,上课,理论联系实际,摸索经验。虽然不是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我,但心情仍很紧张,尽管试讲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会出现一些口误或者笔误之类的情况。经过试讲,自己又一次得到了锻炼和提高。</p><p class="ql-block"> 春游金凤寺,“今天学校组织春游,到金凤寺,同学们愿意吗?候老师问大家”,本地的几个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p><p class="ql-block"> 侯老师交待注意事项后离去了,同学们兴奋地议论着,交流着。</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欢歌笑语不断,引得过往的行人指指点点,春风得意马蹄疾,金凤寺的身影窜入了大家的眼帘,“金凤寺的小僧……”不知是谁唱起了自已修改了词的歌!</p><p class="ql-block"> 爬上半山腰,举目眺望,好壮观的景致,青衣江畔,白茫茫一片,在太阳的映射下鱼光点点,巍巍的周公山云雾缭绕,别有一番情趣。我们几个男生沿着羊肠小道爬上了山顶,凉风习习,那情景自然是“登斯山也,心旷神怡。”淡淡的雾气环绕在山腰,恰如玉带绕腰,又如亭亭的少女翩翩起舞。</p><p class="ql-block"> 师范三年级的时候,即将毕业的我们,进行了为期四十天的实习。我实习的学校是雅安县实验小学。</p><p class="ql-block"> 实习的老师们来了!平静的校园里似乎又多了几份生机。</p><p class="ql-block"> 球场上的角逐,乒乓球台上的拼杀……教室里的掌声,校园内的歌声,啊!多情的季节,好爽好爽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在辅导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下,自己的教学能力提升很快。就是在那四十天的实习中,我和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分别的那天,孩子们都哭了,舍不得我们离开。看着那些稚嫩的小脸,我也恋恋不舍。孩子们活泼可爱的形象至今还时时在我的脑海里闪现。</p><p class="ql-block"> 三年的生活,匆匆而过。在最后一次聚餐会上,我们碰杯,我们祝贺。此地一别,何日才能相聚。有些同学竟然大声地哭泣,难舍难分之情油然而生,这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啊!在81年7月6日离校的那天晚上,我们全班男生坐在后操场的草坪上,一夜未眠,高唱《二十年后我们再相聚》《我送你出发去远方》《好人一生平安》等歌曲,祝愿学友们一生平安,事业有成。</p><p class="ql-block"> 1981年7月,我从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荥经县石滓小学任教。</p><p class="ql-block"> 81年8月底,我们8个从师范学校毕业的校友,在荥经车站坐着敞篷汽车,沿着山路颠簸了3个多小时来到了石滓小学,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简陋的学校。王信怀校长告诉我们,这个学校是以前的川主庙改建的,办公室是以前大庙的大堂改成的。我们把背包放在办公室,便和王校长一起到伙食房做饭。他告诉我们,学校没有正式的炊事员,是临时在石滓场头上请的,因为还没有通知她来上班,所以我们大家要帮忙。王校长一边派人去请炊事员,一边指挥我们打扫卫生,并安排老师到河里去挑水。从学校到河里挑水的路非常陡,有几十米高,记得学校每个男老师轮流值班挑水。</p><p class="ql-block"> 学校的寝室更是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了。寝室大约2平方米多一点,安一张单人木板床、一张学生课桌紧挨着床边,床边便是板凳,坐在床边晚上可以备课和批改作业。通往寝室的走廊很窄小,人一走动就听见楼板吱吱嘎嘎的声音;寝室之间也不隔音,就是很小声说话都能听到,在房间里说话也就无秘密而言了。好在这栋木结构楼全都住的是男老师,学校唯一的一个女老师住在楼下办公室隔壁,所以男老师说话也就无所顾虑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记得给我安排的课是小学毕业班——五年级甲班的语文,当班主任,另外是初二到初三的政治课,并兼任学校大队辅导员。虽然课程安排的很多,但对我们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来说算不了什么。因为那个时代学校也不像今天有电视、手机、网络,我们除了上课、批改作业、备课,放学后打打篮球、乒乓球外,就没有什么可做的了。好在学校每周日都要安排家访,那时去家访不像现在交通便利,我们要去一个学生家最远的有20多公里的山路,回学校时都已经晚上10点多钟了。工作虽然很苦,但苦中有乐。那时,我们一学期都在学校,除了期未放假才回家,所以,在石滓学校我读了不少书,增长了不少 知识。</p><p class="ql-block">在我的记忆中,最难以忘怀的是有一个星期天的晚上,我们家访回到学校已经是10点钟左右了,大家的肚子饿得咕咕叫。星期天伙食房无人做饭,于是王校长到厨房准备给大家煮点土豆,但水缸里只乘下两瓢水。漆黑的夜里要到几十米高的河里挑水,实在很困难。没水淘洗土豆,怎么办,大伙儿说不洗了,就将这两瓢水煮,于是直接把土豆倒在锅里煮,煮好了把皮剥掉就吃,大家照样吃得津津有味,那场面至今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石滓小学,是我成长的地方,也是我人生的再一次转折点。在这里,我得到了老校长王信怀对我的培养,得到了兄弟姐妹们对我工作的支持和信任。在他们的支持帮助下,我从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校长。</p><p class="ql-block"> 1983年8月,我被任命为学校负责人,1984年7月成为石滓学校的校长。1985年7月,我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我人生中又一重要的政治身份。</p><p class="ql-block"> 记得1983年8月26日,我们回到了石滓小学。第二天上午我们大家正忙着整理教室里的课桌椅。那天阳光很好,透过斑驳的玻璃窗洒在黑板上,像是给整个教室镀上了一层金边。就在那天,文教局的通知到了,我被任命为石滓小学的负责人。文件上鲜红的印章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仿佛也在为我即将开启的新篇章添上一抹庄重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次年七月,正式担任校长后,我便着手组建新的教学团队。余宁和王家云分别担任教导主任和副教导主任,我们三人成了学校的核心力量。那段时间,每天清晨,我们都会带着孩子们在操场上做早操。他们整齐划一的动作,配上清脆的口号声,总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在乡间奔跑的日子。学校的院落不大,但阳光洒在每个人身上,仿佛整个世界都亮堂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站在学校后山的小径上,我时常会望着远处的桥梁思考,那座桥连接着山的两边,也仿佛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我穿着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白衬衫,手里还拿着刚批改完的作业本,心里却在想着孩子们的未来。石滓小学虽小,但每一个孩子都像是一颗种子,而我们,是这片土地上最耐心的园丁。</p><p class="ql-block"> 课余时间,我常和老师们打打乒乓球。球拍一挥,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那份专注与投入,不只是为了赢得一场比赛,更是为了在这片小小的天地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与快乐。乒乓球在空中划出一道道弧线,就像我们在教育这条路上,不断调整方向,只为把最好的一面留给孩子们。</p><p class="ql-block"> 在担任校长后,我并没有松懈,觉得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我除了管理全乡的学校外,还上初中语文和初三的政治课。在我担任校长期间,先后派出教师到外县学校学习考察,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全校教师的努力下,85年、86年小学毕业班参加全县考试,毕业成绩赶上了城市小学,并获得了县级一等奖,附设初中班的学生百分之五十以上考上了荥经中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获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学校也受到了党委、政府的表彰。</span></p><p class="ql-block"> ( 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