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永定门内大街西侧先农坛内,先农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先农神和举行亲耕典礼的地方,是我国第一座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古代建筑技术、艺术及其发展历史的专题性博物馆,隶属于北京市文物局。1988年在文博界专家的积极呼吁和鼎力相助下成立博物馆筹备处,1991年9月25日正式对外开放。2022年3月30日,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第一批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1日,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太岁殿展厅恢复开放</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提起“先农坛”,以为就是个体育场🏟呢</p> <p class="ql-block">直到退休,才有空儿去这里,现如今也是网红的博物馆。博物馆的主要展览有“古坛掠影-先农坛史料图片展”和“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发展简史”</p> <p class="ql-block">先看到的是拜殿。拜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采用黑琉璃瓦绿剪边、歇山屋面设计,砖仿木结构无梁建筑。正面设三个拱券门,东南侧设有焚帛炉,用于焚烧纸帛祭文</p> <p class="ql-block">故宫角楼</p> <p class="ql-block">汉阙</p> <p class="ql-block">斗拱</p> <p class="ql-block">窗户</p> <p class="ql-block">大门</p> <p class="ql-block">大门装饰</p> <p class="ql-block">大门形制</p> <p class="ql-block">台基</p> <p class="ql-block">屋顶</p> <p class="ql-block">院子的型式</p> <p class="ql-block">影壁</p> <p class="ql-block">全国各地的民居</p> <p class="ql-block">殿堂</p> <p class="ql-block">斗拱~柱头铺作</p> <p class="ql-block">狻猊~屋角兽之一</p> <p class="ql-block">彩画</p> <p class="ql-block">和玺彩画</p> <p class="ql-block">彩绘屋顶</p> <p class="ql-block">农作物</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p> <p class="ql-block">祭祀</p> <p class="ql-block">太岁殿,又名太岁坛,位于先农坛东北。太岁之神原为露祭,嘉靖十一年(1532)建太岁殿。黑琉璃筒瓦绿剪边,坐北朝南,阔七间,宽52米,深24米。外额枋为和玺彩画,内额枋为旋子彩画。正殿前有东西庑殿,黑琉璃瓦绿剪边,悬山顶,阔11间,宽57?2米,深13?6米。拜殿又称南殿,倒座,阔七间,中为穿堂</p> <p class="ql-block">划重点!必打卡!</p><p class="ql-block">被誉为“稀世国宝”的“北京隆福寺藻井”~万善正觉殿明间藻井,珍藏于气势恢弘的太岁殿内, 是国家一级文物。藻井是我国传统建筑中顶棚上的一种装饰处理,是小木作装修技术施展的高峰。隆福寺藻井上下共分六层,每层圆形主框架上均细雕云纹图案。最下面两层悬吊于佛像所占用的那间天花板之下,而在一、二、三、五层上布置有琼楼玉宇的天上宫阙,天宫下为彩绘的二十八星宿神像(即第四层与第二层壁板、天花),宫阙里有仙人天女,都是精雕细琢而成,表情神态极为细腻,有和善安详的,有怒目圆瞪的,有颔首微笑的,有闭目养神的,惟妙惟肖。藻井的最上方是一幅星象图,存星1400颗,据传此图是参照唐代一幅星象图绘制。在藻井外围,与室内天花板及藻井一、二层相平的为一正方形井枋,其上彩云缭绕中立着一个个神像,而此间天花下(即藻井第三层四角)又有木雕四大天王支撑。整座藻井美轮美奂、精巧别致</p> <p class="ql-block">毗卢殿藻井:方形金丝楠木藻井,中心雕蟠龙,四角饰凤凰,原悬挂于隆福寺毗卢殿顶,现藏于拜殿</p> <p class="ql-block">智化寺内的藻井</p> <p class="ql-block">具服殿、观耕台和皇帝的一亩三分地位于太岁殿南侧。观耕台是皇帝观看大臣行耕耤礼的观礼台,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砖石结构,台高1.6米,台平面19米见方,须弥座以黄绿琉璃砖砌筑,装饰精美。台南是皇帝亲耕耤田,即一亩三分地。台北大殿为具服殿,是皇帝亲耕之前的更衣之所</p> <p class="ql-block">观耕台,在先农神坛之南,台南向,三出陛,东、西南台阶各八级,方形,明嘉靖年间始建时为木结构。清乾隆十九年(1755)改建为砖石结构。台周饰以黄琉璃瓦,并以汉白玉石栏围绕。民国期间,台上建一座八角琉璃亭,现已无</p> <p class="ql-block">顿时,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画面:皇上更衣后先看着大臣们在这方寸之地里劳作,然后自己亲身体验一把,虽为一国之君,皇天后土,遵从礼制,祈祷丰收,国富民安</p> <p class="ql-block">应景儿,每年都种植不同的作物</p> <p class="ql-block">地祇坛,是明嘉靖时期根据典章制度改革的需要,于先农坛内坛南门外增建,用以供奉风云雷雨、山岳海渎等神灵,以祈求风调雨顺,保佑农业的丰收,成为中国古代重农尊祖思想的体现。天神、地祇坛形制现已无存,目前尚有保存完好的地祇坛石龛座移入博物馆内,以绿色植物示意地祇坛原有形制</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台位于开放的古坛区内,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坛台座北朝南,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四面各建有八层台阶。明清时期,仲春时节皇帝亲临或遣官来此拜祭先农</p> <p class="ql-block">宰牲亭院落是祭祀先农坛内诸神时宰杀牺牲的地方。室内明间正中心有一洗牲池,池上下都有排水口,宰牲过程中产生的毛血等物可流入其中。宰牲亭的屋顶形式为重檐悬山顶,这种形式在国内现存的明代官式建筑中是罕见的,被誉为“明代官式建筑中的孤例”</p> <p class="ql-block">神仓,位于太岁殿东,又称东院,原为明代旗纛庙,清乾隆年改建为神仓。在南墙的三座拱券门院内,有一座圆攒尖顶,是琉璃瓦绿剪边亭子,即神仓,为收贮五谷祭品之处</p> <p class="ql-block">庆成宫,在内坛东门外,迤北,原为明代斋宫,乾隆二十年(1755)改今名。正殿五间,宽23?8米,进深9?1米,建在崇基之上,三出陛,阶九级,汉白玉护栏。台上有日晷和时辰牌。正殿后有寝殿,左右有配殿。这里是皇帝行耕谡礼后,休息和犒赏随从,官员茶果之处</p> <p class="ql-block">原来这个不起眼的博物馆如今成了网红的博物馆,2024年,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天宫藻井冰箱贴吸引大众关注,原型是古建馆馆藏文物万善正觉殿天宫藻井,冰箱贴分5层,每一层都可以分开,底层专门设计了夜光效果,一经推出就极为抢手,还得预约购,这是我从网上下载的照片,至今还没下手买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