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宋老头</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288220</p> <p class="ql-block"> 山西的晋城与他的邻居晋中地区一样,也是一个盛岀明清大院的地方。不过有所不同的是,相比较起晋中地区晋商大院的深邃富丽来,晋城的这些大院则是多了一层民间防御性,这种半民用半军事的特殊明清古建筑形式,人们称它为“古堡”。</p><p class="ql-block"> 说起古堡,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遍布于欧洲各地的古堡。古堡,是欧洲中世纪的一种独特建筑,在那个时期,欧洲贵族们为争夺土地、粮食、牲畜以及人口而频繁交战,战争的硝烟弥漫促使他们建造更多且更为宏伟的城堡,用来抵御外来的侵略,以守护自己的领地。时至今日,城堡已演变成为地球上最迷人的建筑群之一,这些依傍在山水间的高大石头建筑,它们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更是欧式“古典浪漫”的代言,成了著名的旅游圣地。</p><p class="ql-block"> 其实,除了欧洲的古堡外,在我国内地也有着数量繁多的古堡,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当时的人们为了防御与居住安全,筑造了众多的城堡式村落。这种半民用半军事的特殊建筑形式,始于汉唐,盛行于明清时期。特别是山西的晋城一带,迄今尚且保存着大量的明清时期遗存的防御性村落建筑群,是我国北方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堡建筑群。现存的117座古堡,它们以军事防御与居住功能相结合为核心特色,成为我国民间防御性村落的典范,因此就有了“西方古堡看欧洲,东方古堡看晋城”这一说法。本篇介绍的湘峪古堡即为其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堡,被称为“中国北方明代第一古城堡”。</p> <p class="ql-block"> 湘峪古堡位于山西晋城市沁水县东南方向的郑村镇湘峪村。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竣工于明崇祯七年,历时二十年。由出自于湘峪村的明代重臣孙居相、孙可相、孙鼎相三兄弟为防御匪患,保卫家园,带领村民们修筑了这座坚固的城堡。古堡原名“相谷”,后因古堡建于山水之间,故而在村名中加上了“氵”和“山”字,因此改为“湘峪”。湘峪古堡依山面水而建,巍峨的南城墙上72孔藏兵洞洞洞相连,面向护城河一字排开尤为壮观,成为湘峪古堡极具特色的一道景观。</p> <p class="ql-block"> 岀湘峪古堡的游客中心后向北数十米,迎面而至的是一座四柱三门的石牌坊,牌坊矗立在古堡护城河的前沿,正中书有“恩荣四世”的匾额,两侧则书有“四部首司”与“三世少军”,为明万历皇帝御赐。表彰孙氏家族“三世少宰”(指兄弟三人皆入仕)的功绩。↓</p> <p class="ql-block"> 穿过“恩荣四世”牌坊站在护城河南岸,可以一睹古堡南大门及城墙。城墙高达20米,护城河环绕,远处的西侧角楼建于天然巨石之上,体现了古堡“坚如磐石”的防御理念。↓</p> <p class="ql-block"> 南城墙的藏兵洞,湘峪古堡的防御特色在其南城墙的藏兵洞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些洞穴密密麻麻地排列着,面向护城河,宛如一排排蜂窝。故古堡又被称为“蜂窝城”。↓</p> <p class="ql-block"> 古堡南门正面是宽大的护城河,护城河宽约二、三十米,早先设有吊桥,现为方便游客进出新修了一座大石桥,南门入口设有瓮城,跨过湘峪河大石桥后再登上数级台阶即进入瓮城。↓</p> <p class="ql-block"> 古堡共有东、西、南三座城门,南门为主城门。城门高大厚实,大多建于明末。东、西两侧大门,处于封闭状态,眼下游客进入古堡大都由南门进入,</p> <p class="ql-block"> 门前的一对石狮子踞两旁,威风凛凛,气势十足。不过从石狮子的老化程度上看,看似是个新物件。↓</p> <p class="ql-block"> 进入南门后,走过一小段狭窄的甬道,便进入到瓮城,瓮城不大但却是其防御体系的核心之一。↓</p> <p class="ql-block"> 瓮城的东侧为通往兵洞的券门,西侧顺着台阶上去就来到了古堡的内部。↓</p> <p class="ql-block"> 藏兵洞通道可直接与城堡顶部的城楼相连,以便于战时的有效指挥和迅速组织武力增援。这种有着极高创造力的民间军事防御工程,确实是冷兵器时代的杰出典范!↓</p> <p class="ql-block"> 古堡的古街巷保持了旧貌,使得古堡的肌理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整个古堡的道路网呈鱼骨式,即以东西走向的两条横街为主干道,南北走向的多条纵巷沿主街分布。↓</p> <p class="ql-block"> 古堡内街巷按照“五纵三横”的棋盘式布局,虽然现在不太明显,但中街和部分小巷仍保留了古朴的格局。石板铺就的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高大宅院,均透着浓浓的历史韵味。↓</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每一间房屋、每一块石板,每一条小路,都见证过历史。历史成为了过去,而这些建筑,这些路却保留至今。↓</p> <p class="ql-block"> 漫步于古堡的街巷间,层楼叠院,高楼林立,宏伟气派,中西结合,南北兼容的建筑风格随处可见。其中最具特色的建筑,当属“双插花”院,它的外观独特,造型别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 双插花院:建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的双插花院,是古堡内的标志性建筑。“双插花院”是一座融合中西建筑特色的民居,位于古堡西部,北靠中街,西接帅府院,南邻南街,距藏兵洞仅一院之隔。该院落由两进院落组成,主轴为南北向,两侧耳房高出中间主房,中间主房为三层,两侧耳房为四层。↓</p> <p class="ql-block"> 双插花院由明代工匠建造,体现了孙氏家族海纳百川的胸襟。其名称源于古代考中探花者官帽上插花的习俗,主房与耳房的层高差异暗合古代防御工事设计。↓</p> <p class="ql-block"> 官宅:是孙氏三兄弟中的老三孙鼎相居住的府邸。宅院背靠内城北城墙,南邻中街,西接大宅院,东依五宅院,共有前后两进院落。不知何故,现存的官宅破败的十分厉害。↓</p> <p class="ql-block"> 位于古堡中部的这棵古槐树,树龄超过千年,需仰视才能看到全貌,是古堡历史的重要见证物,被视为古堡悠久历史的象征,与周边建筑群共同构成独特的文化景观。 ↓</p> <p class="ql-block"> “皇恩累赐”牌坊:位于古堡南城门北侧的广场中央,是明代建筑风格,横额刻有“皇恩累赐”“文武综鑑”等字样。该牌坊是孙氏兄弟(孙居相、孙鼎相)家族地位的象征,反映了其官职与荣耀。↓</p> <p class="ql-block"> 古堡里的水井,湘峪古堡的水井建于明代,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是古堡供水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曾经用于生活的石碾、石磨及石碑和石雕如散落在古堡的各各角落里,它们见证过历史,也见证着新时代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 古城墙有东、西、南三座城门,因北面靠山,故而没有北门。登上西城楼,俯身眺望,古朴的古堡印入眼帘,一幢幢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古色古香,虽然历经岁月风刀的剥蚀,却依旧古朴端庄。↓</p> <p class="ql-block"> 整个古堡地势逐渐向上,非常大气。青灰色的屋瓦仿佛在诉说历史的沧桑,院中的绿树增添了几分生气。↓</p> <p class="ql-block"> 古堡依山就势,顺坡而建,高低错落有致,左右平衡有序。按照中国古代风水理论,整座古堡“身后有靠”,而且“背靠厚实”。↓</p> <p class="ql-block"> 嘹望楼、屯兵洞等建筑沿北城墙根一字形排开、依地势用砖石砌筑的五层窑洞层层递升,直至垛口,大小不同,内外相联,上下用甬道相接。内部既通且连,一进三四间,显得古朴厚重。↓</p> <p class="ql-block"> 瞭望楼是古堡内现存最高的明代建筑(五层),被称为“全国明代最高瞭望楼”。比相邻的皇城相府的河山楼和郭峪古城的豫楼都要早许多年。该建筑位于古堡内的高处,登上此楼可俯瞰整座古堡的屋脊与城墙,是古堡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西角楼:为古堡的一部分,与城垣、城门楼、护城河等同属于防卫设施,为古堡瞭望点之一。西角楼建于古堡西端的一块天然巨石之上,充分的体现了明代建筑“坚如磐石”的防御理念。其重檐歇山顶,飞檐翘角的设计既雄伟又具有观赏性,登临其上可俯瞰古堡内的砖窑民居与护城河景观。↓</p> <p class="ql-block"> 湘峪城堡,这种半民用半军事的特殊建筑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见证了无数政治和文化的重大时刻。如今,它依然屹立在沁水河畔,以其壮观的建筑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p> <p class="ql-block">图片:宋老头</p><p class="ql-block">编辑:宋老头</p><p class="ql-block">文学:宋老头(部分景点介绍摘自网络,谢谢网络作者!)</p> 谢谢您的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