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襄阳古隆中游记】

(陆建华)

<p class="ql-block">  年轻时,我最喜欢看金庸和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文化生活,经历了一段荒唐而<span style="font-size:18px;">贫瘠</span>的岁月,那<span style="font-size:18px;">时的生活有很多无奈,现在想想不堪回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自80年代初,金庸与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开始疯迷大陆,对50、60后而言,阅读武侠小说如同久渴逢甘露, 那是我们这一代“成人童话”里的文化记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莫道萍踪随逝水,永存侠影在心田”。记得第一次让我沉迷的武侠小说,是梁羽生的《萍踪侠影录》,那时的我刚成年,看武侠小说可以说到了“废寝忘食,爱不择手”的地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金庸的《射雕英雄传》是这一时期武侠小说的标志性作品,其历史背景与侠义精神的结合,使小说兼具文学性与历史厚重感,成为武侠经典小说中的经典。‌</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改革开放初期,香港许多武侠影视引入了内地,引发全民追剧热潮。</span>90年代武侠小说改编影视剧达到高峰,如《神雕侠侣》《笑傲江湖》等作品通过电视台播出,扩大受众群体,形成“文本-影视”联动效应‌。</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对“90后”来说,影视改编作品则是他们童年的精神食粮‌,直接带动了金庸、古龙等作家小说的传播‌。</span></p> <p class="ql-block">  襄阳是金庸武侠小说中反复提及的地理背景,<span style="font-size:18px;">据统计:《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小说中提到襄阳达260余次,金庸的语言区别于梁羽生的文雅工整、古龙的凌厉跳脱,他以大量笔墨描写襄阳城,更注重内敛与留白,用“行云流水,平中见奇”一言以蔽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金庸的世界里,襄阳不仅是一座城,更是一段传奇。金庸的小说,时常会引用一些古典诗词,运用极富韵味,其特点是通俗洗练、传神优美,兼具传统小说与新文学之长,通过平淡自然的叙述展现深刻内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襄阳是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发源地。它地处汉江中游,以汉江为天然屏障,易守难攻,因此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被誉为“华夏第一城池”。</span> </p><p class="ql-block"> 三国时期,襄阳群雄争战、风云际会,留下诸如:古城墙、古隆中、水镜庄这样的历史遗存,由此可见,当时,襄阳城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城池,更是一个充满文化内涵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金庸“射雕”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中,写到了不少与襄阳有关的三国时期的名人和故事。在我心目中,襄阳不仅是郭靖和黄蓉誓死守护的城池,它更是一座充满武侠传奇色彩的古城,令我心生向往。</p><p class="ql-block"> 去年的初秋,我从洛阳回上海,顺道来到了襄阳。夜幕下的襄阳古城,重檐楼阁、波光灯影,古色古香韵味十足。所谓“一半人间烟火,一半侠骨柔肠”,行至临汉门,常能见到身着古装模仿郭靖、黄蓉等武侠人物的游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对于喜欢《三国演义》的人来说,襄阳这个名字耳熟能详。书中很多故事,如“司马荐贤”“三顾茅庐”“跃马檀溪”“水淹七军”“刮骨疗毒”等都发生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名著之⼀,尤其是“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记得上中学时侯,我曾阅读过这些名著,《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p> <p class="ql-block">  隆中,位于湖北省襄阳市西郊,这是传说中诸葛亮隐居之地。因诸葛亮“躬耕陇亩”、刘备“三顾茅庐”而引发《隆中对》,被世人称为智者摇篮、三分天下的策源地。</p><p class="ql-block"> 隆中有着“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的地理风貌,这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古隆中的描述,至今<span style="font-size:18px;">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  古隆中是诸葛亮青年时期(17-27岁)“躬耕苦读、励志成才”的隐居之地,也是“三顾茅庐”和“隆中对”等历史故事的发生地。</p><p class="ql-block"> 诸葛亮在隆中隐居的十年间,博览群书,广交士林,密切关注天下大事。来到了这个充满历史底蕴与神秘色彩的地方,探寻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躬耕南阳”的历史遗迹,对我极具诱惑力。<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 </p> <p class="ql-block">  晨曦初破,薄雾缭绕,我步入了一片静谧的山谷之中,襄阳因着古人的足迹与智慧,而变得格外厚重与神秘。踏入这片古老的土地,就像翻开了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每一页都镌刻着智慧与传奇。</p><p class="ql-block"> 来到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牌坊,古隆中的标志性建筑,高大雄伟的古牌坊矗立于青山绿树间,气势巍然。石</span>牌坊正中镌刻“古隆中”三个字,两侧镌刻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出自诸葛亮《诫子书》里面的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石柱上的对联则出自杜甫《蜀相》诗:“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 </p> <p class="ql-block">  初到此地,只见群山环抱,云雾缭绕,<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隆中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其自然风光也十分秀丽,</span>仿佛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缓缓展开。</p><p class="ql-block"> 这里群山环抱、松柏参天,自然风光清新优美。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漫步山林、呼吸新鲜空气,享受大自然的恩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古木参天间,隐约可见一条青石小径,那便是通往诸葛草庐的路径,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我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与敬畏。</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走在蜿蜒的小径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四周静谧得只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span>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树叶的清新,偶尔几声鸟鸣,更添了几分宁静与和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缓缓前行,心中默念着那段流传千古的故事,</span>每一步都似乎踏在了历史的脉络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生怕惊扰了这份宁静与古朴。</span></p> <p class="ql-block">  来到隆中书院。据载,元代时广德寺书院迁至隆中,称隆中书院,明代被毁。今所见隆中书院是1987年重建的。隆中书院牌坊上有对联:“才须学学以广才,学须静静以修身。”</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未记载该书院有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祭祀性书院。不远处倒是看到襄樊学院,可说是承载了一些隆中书院的文化吧!</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走进隆中书院,周围林荫茂密;上了石桥,可见诸葛亮汉白玉像,手里握着羽毛扇,淡定自若。</p><p class="ql-block"> 书院里有静砺堂、致远堂、陈列馆等建筑。通过观看有关诸葛亮与襄阳古隆中的陈列展览,可以大致了解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襄阳的很多故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书院内藏书丰富,是了解诸葛亮一生及三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书院环境幽静,人文景观丰富,是学者和游客们探寻历史、品味文化的好去处。</span></p> <p class="ql-block">  武侯祠是一座四进三院的建筑,各殿依山势逐次升高。祠堂的青砖墙体虽露斑驳之象,却更显古朴庄严;屋顶上飞檐翘角,尤显气势不凡。</p><p class="ql-block"> 四进殿为武侯祠正殿,殿内塑有诸葛亮及其子诸葛瞻、孙诸葛尚一家三代英烈的塑像。三义殿内刘关张塑像栩栩如生。武侯祠中的很多石雕,记载了有关诸葛亮、刘关张等典故,雕刻艺术也异常精美。</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步入祠内,香火缭绕,每一尊雕像,每一块碑文,都在默默讲述着诸葛亮的传奇一生:从草庐对策到六出祁山,从七擒孟获到星落秋风五丈原,他的智慧、忠诚与悲壮,让后人敬仰不已。</p><p class="ql-block"> 武侯祠外,还有一片宁静的荷塘,夏日里荷花盛开,与周围的古建相映成趣,更添了几分诗意与雅致。</p> <p class="ql-block">  武侯祠的一殿前檐正中置一竖匾“汉诸葛丞相武侯祠”,殿内正中供奉诸葛亮铜像,双目炯炯,神情坚毅;铜像身后是一幅云龙图像,</p><p class="ql-block"> 铜像之上是董必武题写“卧龙遗址”四字匾额。两旁,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碑刻与对联,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诸葛亮智慧与忠诚的赞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据载,隆中这个地方,诸葛亮当年随刘备离开后,其竹篱草庐被保留下来。曹操占领襄阳期间,隆中诸葛亮故居未遭破坏。西晋之后,有人到隆中凭吊诸葛亮,维修故居,作文、立碑,修建祠堂、牌坊、书院。至明成化年间形成“隆中十景”,即:草庐亭、躬耕田、三顾堂、小虹桥、六角井、武侯祠、半月溪、老龙洞、梁父岩和抱膝石。</p><p class="ql-block"> 清代重建武侯祠庙,在草庐原址立草庐亭,新建抱膝亭,新立“古隆中”牌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嘉靖年间立草庐碑。万历年间重修祠堂时,立《重修碑记》碑,其阴刻诸葛亮画像,成为可考最早的诸葛亮画像。参观武侯祠,到处可见赞颂诸葛亮的楹联、匾额、祭文以及生平事迹介绍,让人领略到诸葛亮的雄才伟略,感受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人格魅力。 </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蒋介石到访隆中,举行祭祀仪式并维修古迹,新建了中正亭、中正堂,重修荷花池、铜鼓台等并立碑。新中国成立后,先后维修、重修或新建了武侯祠、诸葛草庐、隆中书院、吟啸山庄、老龙洞、三顾堂、野云庵、三义殿、铜鼓台、长廊、观星台、棋盘石、琴台、孔雀寨和猴山等,还为明代碑刻加修了碑亭。 </p> <p class="ql-block">  沿着蜿蜒的小径深入,不久便来到了著名的三顾堂前。这里,是三国时期刘备三请诸葛亮出山的地方,一段佳话,千古流传。 </p><p class="ql-block"> 堂前,一座石雕像静静地诉说着那段历史:刘备谦恭有礼,诸葛亮风神俊逸,两者之间的对话,仿佛穿越时空,依然能感受到那份对天下苍生的忧虑与对未来的宏图大志。站在这里,不禁让人思绪万千,感叹于古人那份超凡的智慧与胸襟。</p> <p class="ql-block">  三顾堂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三顾堂是为了纪念刘备三顾草庐而修建的纪念堂。现存三顾堂的主体,是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由赵宏恩在三顾堂原址上重建的。这里可以感受到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他们共同谋划天下大计的壮志豪情。诸葛亮作隆中对策时的纪念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门外的对联是:“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三顾堂有前厅三间,后堂五间,两侧回廊镶嵌历代石刻和维修记事碑文,前门有古柏三棵,象征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的拴马树。在正堂中有诸葛亮和一侍者展开画卷、刘备观看的一组塑像,背后是农人耕牛图。</p> <p class="ql-block">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刘备,这位出身微末却心怀大志的英雄,深知在这乱世之中,仅凭一己之力难以成就霸业。于是,他听闻南阳有一隐士,名曰诸葛亮,字孔明,才华横溢,有经天纬地之才,便决心亲自前往拜访,以求治国安邦之策。</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个春日的清晨,刘备带着关羽、张飞,骑马行至隆中,来到了诸葛亮居住的简陋草庐前。轻扣柴扉,只闻得院内鸟鸣声声,却无人应答。原来,诸葛亮恰好外出未归,刘备三人只得怅然离去,心中却种下了对这位神秘谋士的无限向往。</p> <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转眼冬至。在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一行三人,骑着瘦马,踏着崎岖的山路,来到了隆中的一处简陋茅庐前。他们满怀期待地敲门,却被告知诸葛亮外出未归,归期不定。</p><p class="ql-block"> 关羽、张飞见状,有些不悦,认为此人太过傲慢,不值得如此相待。但刘备却丝毫没有气馁,他深知真正的智者往往行事不拘小节,于是留下书信一封,表达了自己求贤的迫切心情,以及对诸葛亮才学的仰慕,随后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片银装素裹的小院。</p> <p class="ql-block">  春天再次降临大地,万物复苏,刘备也迎来了他命运的转折点。他第三次来到茅庐,这一次,诸葛亮终于被他的诚意和坚持所打动,决定出山辅佐刘备。</p><p class="ql-block"> 在一间简陋的屋内,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策略,为刘备规划了一条清晰的夺取荆、益二州,联合东吴,三分天下的道路。刘备听后,如获至宝,当即拜诸葛亮为军师,从此,两人携手,共同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p> <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晋朝,是祀奉诸葛亮的祠宇。祠堂建筑古朴庄严,是了解诸葛亮生平事迹和感受其人格魅力的绝佳之地。</p><p class="ql-block"> 通过读三国的历史,近些年也有人提出来了一些看法,认为大智若愚的诸葛亮,在军事上也不乏一些失误之处,在用人上也有一定的失察,不过我想,不管怎么样,也许有后人的美饰成分,但是诸葛亮确实是我国的历史名人,他的忠诚,他的智慧,他的百折不挠,他的军事才能,都被我们中国人所尊敬。</p> <p class="ql-block">  诸葛亮在隆中时常抱膝长吟,后人将其常坐的石头称为“抱膝石”,在此处修亭成为抱膝亭。</p><p class="ql-block"> 三顾堂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的纪念堂。三顾堂是为了纪念刘备三顾草庐而修建的纪念堂。</p><p class="ql-block"> 现存三顾堂的主体,是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由赵宏恩在三顾堂原址上重建的。三顾堂门口的对联写着“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两表”指的就是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一对”则是指著名的《隆中对》</p> <p class="ql-block">  苏轼当年去开封,路过襄阳,特意到古隆中拜谒诸葛亮,写下了《隆中》诗一首:</p><p class="ql-block">诸葛来西国,千年爱未衰。今朝游故里,蜀客不胜悲。</p><p class="ql-block">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p><p class="ql-block">龙蟠山水秀,龙去渊潭移。空馀蜿蜒迹,使我寒涕垂。</p><p class="ql-block"> 古代,曾巩、王安石等许多名人都到过隆中,以诗词歌赋赞美传颂诸葛亮的功德。</p><p class="ql-block"> 现代,郭沫若曾为隆中题词,把诸葛亮与陶渊明作比较:诸葛隐居隆中时,躬耕自食,足与陶渊明先后媲美。然陶令隐逸终身,而武侯则以功业自见,盖时会使然。苟陶令际遇风云,未必不能使桃花源实现于世。如武侯终身隐逸致力于诗,谅亦不逊于陶令也。</p> <p class="ql-block">  每年一度的诸葛亮文化节是古隆中的一大盛事。文化节期间,游客们可以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如诸葛亮主题音乐会、诸葛亮学术研讨会等,感受三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p><p class="ql-block"> 此外,景区还推出了三国主题演艺如《诸葛亮传奇》、《刘备招亲》等,让游客们仿佛穿越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亲身感受三国时期的历史氛围。</p> <p class="ql-block">  踏上那条通往草庐的小径。此时,阳光透过云层,温柔地洒在每一寸土地上,万物似乎都在这柔和的光线中苏醒。我停下脚步,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心中突然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平和与宁静。</p><p class="ql-block"> 在三顾堂的后面是诸葛草庐。诸葛草庐是诸葛亮当年在隆中卧读躬耕、生活起居之处。一块标牌上说明:“当年刘备‘三顾茅庐’,寻求天下统一良策,诸葛亮作《隆中对》即发生于此。” 草庐门楼上有郭沫若题匾。草庐分前后两个院落,前院有诸葛亮之弟诸葛均的卧室,正中是草堂,也就是接待客人的客厅,后院是诸葛亮和其夫人的卧室。</p> <p class="ql-block">  诸葛亮隐居时居住的草庐,虽然现已不存,但现代所建的草堂仍能让人感受到诸葛亮当年的宁静与悠然。</p><p class="ql-block"> 走进古隆中诸葛亮隐居地,放眼四周,群山环绕,盘旋起伏,山上林深竹秀,山涧小溪流水潺潺,山下泉水、池塘清莹秀澈,仿佛将人们带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一座简朴而又不失雅致的茅庐映入眼帘。它静静地坐落在山坳之间,仿佛与世隔绝,自成一方天地。</p><p class="ql-block"> 这便是那传说中的“茅庐”,是卧龙先生诸葛亮隐居之地,也是刘备三顾之地,见证了两位英雄人物相知相惜的传奇开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走进古隆中诸葛亮隐居地,正像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除了“猿鹤相亲”今不可见,其他描述十分相像。现存建筑遗迹多为明清风格,房屋皆为四合院式,古朴典雅</p><p class="ql-block"> 这里,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只留下心灵的宁静与自然的呼吸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悠扬的田园牧歌。</p> <p class="ql-block">  我站在茅庐前,凝视着那扇半掩的木门,心中涌起无限感慨。想象着当年,刘备为了请得诸葛亮出山辅佐,不顾路途遥远,风雪交加,三次亲临此地,每一次都满怀诚意,却屡次扑空。这份坚持与执着,不仅是对人才的渴望,更是对天下苍生的深切关怀。</p><p class="ql-block"> 轻轻推开木门,一股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屋内陈设简单,一桌一椅,几卷竹简,却透露出主人的超凡脱俗与深邃智慧。我仿佛能看见,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刘备与诸葛亮促膝长谈,共议天下大事,那份默契与信任,在昏黄的烛光下熠熠生辉。 </p> <p class="ql-block">  走出茅庐,我漫步于林间小道,心中充满了对那段历史的无限遐想。</p><p class="ql-block"> 三顾茅庐,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往往源自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人才的尊重与珍视。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这样的精神,去慢下来,去倾听,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平凡中的不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回望隆中,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敬畏。三顾茅庐,不仅是一场身体上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关于智慧与自然的深刻对话。</p><p class="ql-block"> “三顾茅庐”它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载,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对智慧与人才的尊重与追求。或许,正是这份厚重的历史感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古隆中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圣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对智慧的追求、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生的思考,永远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  古隆中,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它教会我们如何去理解历史,去感受文化,去敬畏自然。诸葛亮之所以能被后人铭记,不仅仅因为他的智谋与功绩,更因为他那份超脱于世俗之外的淡泊与宁静。</p><p class="ql-block"> 随着夕阳西下,我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这片充满智慧与传奇的土地。回望茅庐,它依旧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仿佛一位智者,默默守望着这片土地,也守望着那些追寻梦想与智慧的人们。而我,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感动,踏上了归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