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国际花展—前滩(2)

燕影细语

<p class="ql-block">上班时,和同事聊起早上去前滩散步看花展的事,引起了同事极大的兴趣。大家相约好,下班后去前滩打卡。我自然很乐意,因为早上散步时间有限,位于前滩休闲公园的“新自然主义花廊”“花海之丘”“花漾前滩”景点还没来得及看。</p> <p class="ql-block">下地铁,穿过“万花之筒”景点,沿钱家滩路往江边方向走,至前滩大道处,走进“落樱缤纷”大门,乘电梯前往3楼。</p> <p class="ql-block">大厅一侧的墙上张贴着“卉聚前滩里”的巨幅广告,往外看,就是连接前滩公园巷与前滩休闲公园的天桥。</p> <p class="ql-block">站在天桥上,抬头望去,周边高楼林立,俯瞰下方,路上车水马龙,承载着无数人的奔忙与梦想,展现出效率至上的都市节奏;而沿江一侧,绿意盎然、鲜花盛开的前滩休闲公园,在无声地平衡着现代文明的喧嚣,成为治愈心灵的生态绿洲。这座天桥,既是物理空间的过渡带,更是心理状态的缓冲区。</p> <p class="ql-block">乘坐电梯,下至前滩休闲公园,来到杉果乐园。周边环绕着参天杉树形成的茂密森林,蜿蜒小径贯穿其中,原木搭建的树屋充满童话色彩。</p> <p class="ql-block">步履绘景:以“足迹”为叙事线索,融合艺术与自然。竹编造型抽象演绎鞋子形态,注入人文温度,成为空间记忆点;三个花境岛以足印为平面原型,象征探索自然的步履轨迹。拱形廊架与水杉巧妙结合,刚劲的树体与柔美的架构相映成趣,构建韵律化空间层次。花境岛精选蓝紫色系疗愈花卉,如薰衣草、鼠尾草等,通过植物色彩与气息疗愈心灵,让观者在步履移动间,沉浸式感受自然美学与情感共鸣,实现“一步一景,景景疗心”的设计愿景。</p> <p class="ql-block">蚁栖翠境:“蚁栖翠境”以药草植物自然生境为灵感,在花境中设计三只生动的蚂蚁景观小品,蚂蚁勤劳协作、奋勇向前的模样跃然眼前,其本身药用价值契合药用疗愈主题,增添文化内涵。花境布置通过微地形塑造和自然石块堆叠,模拟药草原生环境,营造层次丰富的空间。在植物配置上,优选当季花卉,以蓝紫色为主调营造宁静治愈氛围;特色造景区域选原生药草与芳香植物,强化景观视觉效果与主题内涵。整体设计兼顾自然之美与健康科普理念,传递植物疗愈价值。</p> <p class="ql-block">谧境•心灵栖居:以“谧境”为核,依托水杉林的幽闭感与光影韵律,打造一处“可呼吸的森林疗愈场”。通过火山岩覆盖的生态脉络,蓝紫色调的荫生植物群落,化身为时光印记的枯木,以及隐匿于林间的趣味动物,构建都市人回归自然的沉浸式体验空间。</p> <p class="ql-block">漫步水杉林中小径,两旁高耸的水杉撑起一片垂直的天空,阳光透过针叶间隙洒下斑驳光斑。各色花朵以最饱满的姿态簇拥在路边,争奇斗艳。这种毫无保留的美让人心生雀跃,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连视线都变得贪婪起来,想要把这每一帧画面都刻进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转眼来到东岸绿道花桥,这座连接着前滩友城公园和前滩休闲公园。</p> <p class="ql-block">穿过花桥,眼前豁然开朗,钢筋水泥的棱角顿时被小花小草柔化。此时的我,或随意散步,或驻足观景,思绪万千。人生重要的或许不是目的地,而是途中与谁相遇、看过怎样的风景,琐碎的美好才是构成记忆的真正锚点。</p> <p class="ql-block">花海之丘:设计灵感汲取了大自然中花海与地形交织之美,宛如从公园巷绽放的五彩斑斓的大地花瓣。这里作为前滩的自然制高点,游客可以盘旋而上,将黄浦江岸城市的壮丽天际线尽收眼底,感受独特的城市气息与自然景观的完美融合。坡地上,经过精心栽种的四季花卉与绿色草坪交替绽放,形成了一片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花毯”,同时也是家庭聚会与朋友相聚的露营之丘。</p> <p class="ql-block">感受了花海之丘的磅礴大气,我们来到了花漾前滩。该景点以浆果类、闻香类、蜜源类及疗愈类为分区,打造16个主题花境(包括前面介绍的步履绘景、蚁栖翠境、谧境•心灵栖居3个景点),让花展走进生活,打造文韵繁花、脉承芬芳的滨江花展空间。</p> <p class="ql-block">春日寻蜂:蜜蜂是重要的传粉者,全球70%以上的农作物和野生植物都依赖于蜜蜂的传粉服务,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该作品从宣传、保护传粉者的角度出发,将蜂巢结构作为主要设计元素,以橙黄色的蜜源植物为主要植物素材,通过蜂巢空间、昆虫旅馆等景观小品丰富游览体验,构建以认识并保护蜜蜂等传粉者为主题的自然教育花境。</p> <p class="ql-block">铃音浪辉:景点融合了前滩滨江水系的魅力,将艺术化的滨江水畔滩涂结合浪花为主题。一组错落有致的浪花造型景观装置点缀着飞鸟装饰丰富了景观层次,赋予空间动感。夕阳下,黄色覆盖物铺设的水岸线灵动优雅,黄橙色花境如浪花余波般荡漾其间,为其增添鲜亮色彩。蜂蝶在蜜源植物间穿梭,更显生机。微风拂过,植物摇曳,蜜蜂采蜜,蝴蝶飞舞,浪花装置上的铃铛随风响起,悦耳铃音回荡,与植物共同编织出一幅自然与艺术巧妙融合景象。</p> <p class="ql-block">光韵•蝶舞:“光韵•蝶舞”花园以“穿梭幻境之旅,捕捉蜜语春光”为设计愿景,融合光影、蝴蝶等自然元素搭建梦幻场景,旨在为游客打造独特春日体验。空间布局上,沿园路设置渐变彩虹色亚克力拱门,阳光穿透,地面满是斑斓光影,引领游客步入花园。开阔区设有休憩桌椅和亚克力花艺柱。蝶舞装饰小品散布各处,随风摆动,栩栩如生。夜晚,梦幻之门灯带、蝶舞小品灯珠与园路地埋灯亮起,营造神秘氛围。</p> <p class="ql-block">芯花怒放:芯片是现代科技的基石,设计以芯片为原型,电路拓扑结构演化成多个平行错落的长方形种植床,粉紫色花为主色调的多年生草本配置成次第花开的对列式长效花境,宛如展开的卷轴画;核心处意为中国印的金属方框内,蚀刻电子纹样的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画镶嵌其中,形成国韵的立面空间,与花草刚柔相济,实现中国芯与东方美学的跨时空对话、浦东硅基雄心与花草诗意的同频共振。于此,既突显了中国花境推广起源地的上海继续发挥创新模范作用,又展现出浦东科技自强的硬核实力,书写着科技文化的时代答卷。</p> <p class="ql-block">腾飞:花境主题为“腾飞”,地块自带弧度,平均宽度7-8米,总面积达205平方米。根据周边环境、观赏视角等条件,因地制宜的配植花境植物,主题色彩以红紫色为主。根据要求花境植物配置以芳香类为主,合理搭配其它花灌木。对种植区域土方进行改良,重新营造微地形,使花境地块立体饱满;花境地形的草坪切边平整规范,外沿最低处预埋排水暗管,保证排水通畅。中部参考传统云纹的花境造型,一条画卷蜿蜒其中,造型最高处达3.5m,撑起整个花境造型。</p> <p class="ql-block">紫砚•游屏:花境设计以黑山石为点缀,模拟蜿蜒游径,仿佛墨痕留迹,暗喻文化沉淀与时光流转,整体以蓝灰色系植物为主色调,融入浆果类灌木,旨在打造一个既美观又实用、充满自然野趣的游园式空间。花境整体设计以“文脉流转,自然野趣”为魂,取“砚”(黑山石)载文脉之厚重,借“屏”(庭院)藏园景之灵秀,以“紫”(紫色系花卉)喻文思之绵延,构建一幅立体的诗画空间,并通过春季开花过程和秋季果实颜色及香味,营造出一片使人们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找到宁静的绿洲。</p> <p class="ql-block">莲韵园:灵感根植于莫奈《睡莲》中光影交织的朦胧意境与东方园林的写意哲学。莫奈笔下破碎而灵动的笔触,将自然色块解构为流动的光斑,恰似莲花破水而出的刹那芳华。提取画作中粉紫色系的渐变韵律——从淡藕荷、烟粉到雾紫,以莲为灵魂,搭配大花飞燕的穗状紫霞、绣球的球形蓝紫花序,形成漂浮于绿意之上的“色雾层”。设计中刻意模糊水陆边界,通过琉璃石装置与弧线种植床,让荷叶田的倒影与真实植被交融,虚实相生间唤醒《睡莲》画池中“无框之水”的诗性想象。</p> <p class="ql-block">寻•芳:我们做了一个现代东方美学花园。运用写意的创作手法,将山水与花境元素相结合,让观赏者从视觉、嗅觉、情怀三个维度,深层次的探索、寻找春天的美好。本次设计通过微地形的塑造,使花境组团形成“岛屿”;蜿蜒流转的生态砾石铺地融汇其中,营造“水”的意境。从空中往下看,白色景墙仿佛是一根根抽象的脉络,它的立面则是展开的书卷,上面那些关于春天的诗句,正是古人留给我们后世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核。当我们漫步在这个“诗情画意”的空间里,不仅能直观的欣赏到自然之美,更能领略古圣先贤的情思、审美和咱们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璃花之境:针对VUCA时代下,情绪闪回带给人们或显性或隐性埋藏心中的大大小小的创伤,希望打造一处可以让人放松身心、洗涤情绪的疗愈花园。结合时下流行的“花间意”(在世事无常之中,珍惜点滴的美好精神)与“拾光”(记录生活中的美好瞬间)的概念,引入玻璃这种介质,通过玻璃对于光的反射,让花的芬芳不仅停留于鼻尖。不管世界向前的脚步如何匆忙急促,这片土地上依然花开四季。世间万物,皆有其时,这是生命的秘境,希望在此可以真正化解一丝人们心中的负面情绪。</p> <p class="ql-block">VUCA时代是一个描述复杂多变环境的术语。VUCA是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Volatility(易变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Ambiguity(模糊性)。VUCA概念源于军事领域,后被广泛应用于商业、管理、社会科学等领域,用来概括当下世界的不确定性特征。在VUCA时代,传统的线性思维和固定模式难以适应,因此强调灵活性、韧性、创新能力和快速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个人发展,都需要以更动态的方式应对变化。</p> <p class="ql-block">浆果絮语:以“自然野趣•浆果诗韵“为设计主题,构建以浆果植物群落为核心的生态景观系统。设计撷取“浆果低语”的诗意,运用自然主义造景手法,展现浆果植物随季节更迭的色彩嬗变与形态韵律,打造兼具生态价值与美学体验的可持续、长效性花境景观。采用流线型布局演绎“果语涟漪”的动感韵律,通过有机曲线分割景观空间。自然草甸肌理贯穿花境组团,形成既独立又交融的景观序列,营造移步异景的沉浸式体验。自然野趣的视觉元素与浆果的丰硕形态相映成趣,构建富有生命律动的生态剧场。让城市空间成为可赏、有趣、四季景色各异的花园。</p> <p class="ql-block">牍之策: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造型取自一卷展开的木牍,盘旋在砾石之上,竹林之侧,花境之边,游客边散步边阅读“木牍”两侧上的诗句,学习古人名言妙策。</p> <p class="ql-block">砂韵:该地块占地139平方米。以“砂韵”为主题,通过砂石与花卉的交织,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设计灵感来源于上海形成方式,时间推移,积沙成陆,上海渐变为如今的国际都市。花境中央的清泉与互动沙漏设施增添了静谧与互动感,体现了岁月智慧与生命律动。</p> <p class="ql-block">花间食趣:以“田园诗意栖居”为核心理念,突破传统花园的单一观赏功能,将可食性植物与观赏性花卉有机融合,构建都市人亲近自然、疗愈身心的绿色绿洲。“可食即美”的设计哲学,通过艺术化种植手法,让蔬菜、香草与观赏花卉形成共生群落,展现实用性与美学价值的双重魅力;五感沉浸式体验,通过色、香、质与声的多维度设计,营造全感官自然体验;返璞归真的都市疗愈,结合园艺疗法理念,设置冥想区域等互动场景,缓解都市压力。</p> <p class="ql-block">霞屿花洲:本设计提取自然中的滩涂元素,将自然界的原始肌理转化为充满诗意的景观语言。运用流动的曲线打造了一座座蜿蜒的岛状花境,有机覆盖物穿梭其中宛如河流。通过黄橙色系植物的渐变韵律,烘托轻快的氛围。树状月季与塔型植物的垂直骨架强化空间层次,形成视觉焦点,勾勒律动的景观天际线。营造出一幅兼具生态野趣与韵律美感的的花洲幻境。</p> <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中,夕阳渐渐地西下。斜射的金色阳光为万物镀上柔光滤镜,光影透过城市的轮廓,与江面的水波互动,荡漾闪烁。此时此刻,只想静静地坐着、看着、想着……</p> <p class="ql-block">登上台阶,来到“新自然主义花廊“,这是天桥上一条独特的空中赏花通道。</p> <p class="ql-block">新自然主义花廊:公园巷,向公园,作为连接公园巷与前滩公园的重要廊道,Lab DIH上海事务提出将原本空旷单调的桥面,改造空中花园的设计概念。尊重原本几何线条的基础上,增加近三倍的绿化面积覆盖,融入少量紫藤廊架增加遮荫。花园中的植物设计邀请到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詹姆斯·希契莫夫James Hitchmough教授,以其擅长的新自然主义花园种植手法,结合上海本地植物特色,打造了一座专属于上海的新自然主义花桥。</p> <p class="ql-block">新自然主义(New Naruralism)是当代生态景观设计的重要流派,其理论根源可追溯至20世纪末欧洲植物生态学与生态美学的融合。该理念突破传统造园的装饰性思维,转而以景观生态学为核心筛选具有共生关系的乡土植物与适生的非本土植物,构建拟自然植物群落,通过控制种子混播或植物混植比例、土壤基质与干扰机制,引导植物群落的阶段性更替,再现自然生境的生态过程,将植物的形态、质感与季相变化转化为可设计的视觉语言,实现从“人工种植”到“自然发生”的知觉转化。</p> <p class="ql-block">詹姆斯教授在谢菲尔德大学长达数十年的种植实验表明,新自然主义设计可使城市绿地碳汇能力提升40%,传粉物种丰度增加3倍以上,不仅重构了人类对“野性”的认知,更通过生态绩效与感知体验的双重论证,为后工业时代景观提供了兼具实操性与诗性的解决方案。</p> <p class="ql-block">夜深了,上海国际花展前滩分会场呈现的视觉盛宴,美得让人陶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