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6日10点40点从凤阳小岗村出发,途经定远、池河,于下午1点抵达滁州琅琊山,行车120公里。</p> <p class="ql-block">琅琊山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约5公里处,为国家5A景区。总面积115平方千米,是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湿润季风性气候区。琅琊山风景名胜区包括醉翁亭片区、普贤庵片区和清流关片区,共有八个子景区,分别是醉翁亭景区、琅琊景区、丰乐亭景区、清流关景区、龙华寺景区、龙尾山景区、普贤庵景区和凤凰湖景区。</p> <p class="ql-block">到达滁州后进入琅琊山景区,以卫生间近、打水近、有树荫、僻静为原则,很快找好驻车位置,打好热水,咨询完景区规定、价格、游玩路线和游览时间,然后下午驻车休息。</p> <p class="ql-block">午睡两个小时,然后准备晚餐。酒足饭饱,太阳西下,我和老伴外加我家“毛哥”在景区外围遛弯,拍几张标志性的照片,然后洗漱泡脚,刷一会手机,上车睡觉。</p> <p class="ql-block">根据我们的体力,选择乘坐单程区间车上山,到达琅琊山的最远端,然后徒步下山,便于沿途游览景点。路线是从丛林飞跃(临时车站)直达南天门,车票20元/人。我们乘坐8:30的第一班区间车进入景区。</p> <p class="ql-block">琅琊阁,原名会峰亭、会峰阁,始建于明朝,是琅琊山风景名胜区的最高建筑物。</p><p class="ql-block">阁高24米,会峰阁(琅琊阁):七层古典式观景塔楼,2017年重建,高24米,顶层设360度观景回廊,可远眺南京钟山及长江。每层呈六面八角,都采用古典建筑的飞檐翘角式样,阁顶用黄色琉璃瓦覆盖,雕梁画柱,古朴大方。</p><p class="ql-block">阁上24个翼角都装有铜铃,山风拂处,金声四起。晴空丽日,我循梯逐层登阁远眺,西北群山逶迤,匍匐脚下;东部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南部长江如带,浩渺东去。</p> <p class="ql-block">浣溪沙•琅琊阁</p><p class="ql-block">游蕲水清泉寺,</p><p class="ql-block">寺临兰溪,溪水西流。</p><p class="ql-block">山下兰芽短浸溪,</p><p class="ql-block">松间沙路净无泥,</p><p class="ql-block">萧萧暮雨子规啼。</p><p class="ql-block">谁道人生无再少?</p><p class="ql-block">门前流水尚能西!</p><p class="ql-block">休将白发唱黄鸡。</p> <p class="ql-block">从琅琊阁至琅琊山南天门,要途径<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门登道,</span>共有727级台阶,<span style="font-size:18px;">坡度最大达45度。好在我们是下山,不疾不缓、走走歇歇,悠哉于</span>绿树浓荫之中,沿途“踏石披云一径通,翠微环合见禅宫。”<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南天门来到了琅琊寺。</span></p> <p class="ql-block">琅琊寺,是我国东南名刹,建于唐代大历年间,唐代宗赐名“宝应寺”,宋代易名“开化禅寺”。</p><p class="ql-block">琅琊寺,后因山名相沿,习称“琅琊寺”。琅琊寺掩映在绿树浓荫之中,潺潺泉水绕寺而过,亭楼阁错落有致,“峰峦密郁泉声上,楼殿参差树色中。”</p> <p class="ql-block">步入其中,大雄宝殿南侧有一花园,名叫“祗园”。苍松翠柏满园,峭壁石刻高耸入云。上有历代名人题字,最为显目的是篆刻“南无阿弥陀佛”6个大字,还有“翠微亭”和“悟经堂”,翠微亭是苏式亭阁,此亭原在濯缨泉上,以后移建于此。由翠微亭南侧,沿石阶向上,有一所5间小瓦平房为“悟经堂”,为僧侣诵经拜忏之处。</p> <p class="ql-block">琅琊寺掩映在绿树浓荫之中。在左侧,有高8米的“汉白玉观世音像”耸立在绿树掩隐之下。 寺内有明月观、山门、藏经楼等建筑,则采用粉墙、细木柱、鹅颈椅、漏窗、小青瓦屋等江南古典园林建筑处理手法,十分独特。寺内可供游览的有大雄宝殿、藏经楼、无梁殿、三友亭、濯缨泉、明月观、念经楼、祗园、悟经堂等40余处,其中“琅琊古刹”是古滁州十二景之一。佛寺依山就势,隐于密林之中,寺内吴道子画“观自在菩萨”像为稀世珍宝。</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是琅琊寺主的要建筑,雄伟壮观,殿前院落中央有明月池,池上一拱桥曰明月桥,池北有一精舍为明月观。大雄宝殿后有藏经楼,相传唐高僧玄奘“西天”取经回来,有一部经书藏在这里。从楼右侧下,可达抵园,园中翠微亭尤为别致。明月观后有三友亭,因亭旁有松、梅、竹岁寒三友,得名。</p> <p class="ql-block">琅琊寺地处绿树浓荫掩映之中,潺潺泉水绕寺而过,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走进琅琊寺,仿佛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纷扰。在这里,你可以聆听佛音,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欣赏古建筑的精美,领略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还可以在寺内的亭台楼阁间漫步,欣赏自然美景,体会“山门禅院,古木参天”的静谧与庄严。</p> <p class="ql-block">琅琊山无梁殿。顾名思义,无梁殿全用砖石砌成,殿内有砖柱14根,无一根木梁,殿式古老,建筑内部结构是类似西方教堂的拱券结构。</p><p class="ql-block">无梁殿,正名称“玉皇殿”,位于琅琊山山腰,与琅琊寺毗连,占地面积约156平方米,是明朝时期的建筑。供奉玉皇大帝的道教建筑遗存,廊面阔五间,殿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是琅琊山今存最古老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在琅琊古寺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雪鸿洞入口附近,</span>镌刻着一个鲜艳夺目的红字,以朱砂红着色,石刻高约一丈,字形如行云流水,洒脱遒劲,一气呵成。</p><p class="ql-block">我驻足端详许久,根据这里的意境本是悟道之处,觉得似“悟”如“佛”,“悟”的可能性更大,但也不敢确认。问过几个游客也是频频摇头,只得悻悻而去。</p><p class="ql-block">还望有识之人指点一二。</p> <p class="ql-block">深秀湖以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融合为特色,得名于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蔚然深秀”,是游客体验琅琊山文化与自然交融的必访之地。</p><p class="ql-block">湖水碧波荡漾,<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澈透底,</span>周围林木葱郁,春夏季节可凭水而乐,清凉宜人。</p><p class="ql-block">人文建筑:</p><p class="ql-block">九曲桥:连接湖岸的九曲桥为青石墩水泥面结构,兼具现代与古典美学。</p><p class="ql-block">湖心亭:六角亭顶覆金黄玻璃瓦,兼具古朴与雅致。</p><p class="ql-block">水榭:木质结构建筑依水而建,提供观景与休憩空间。春可赏花、秋可观叶,尤其适合避暑与摄影。</p> <p class="ql-block">深秀湖碧波荡漾,清澈透底,周围林木葱郁,春夏季节可凭水而乐,清凉宜人。九曲桥为青石墩水泥面结构,连接湖岸。湖中点缀湖心亭,六角亭顶覆金黄玻璃瓦,兼具古朴与雅致。水榭为木质结构建筑依水而建,提供观景与休憩空间。春可赏花、秋可观叶,倘徉其中极为悠闲惬意。</p> <p class="ql-block">深秀湖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琅琊古道边。湖水来自琅琊溪,清澈透底,九曲桥、湖心亭点缀其中,游客可泛舟湖面,仰观青山,俯视绿水。岸边水榭亭台,轩廊石矶,青山如黛,宛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p> <p class="ql-block">琅琊古道始建于明嘉靖年间。青石铺成,蜿蜒于山腰,由低渐高。起于薛老桥,经北门、深秀湖至琅琊胜景,全长约 500 米。古道两旁参天,古迹遍布。</p> <p class="ql-block">这是乔石题写的“琅琊山”。三个大字融合了启功体的笔意与柳楷风范,结构舒展流畅,运笔沉稳厚重,<span style="font-size:18px;">线条粗犷有力,</span>被誉为书法典范。 </p> <p class="ql-block">同乐园景区位于醉翁亭西400米处,分东西两院,以亭廊相连,动静相宜;馆名由郭沫若亲笔题写,馆内塑有欧阳修塑像和全面介绍欧阳修生平的三十幅壁画。庭廊两侧镶刻了苏轼、苏唐卿、祝枝山、赵孟頫、文征明、董其昌等历代名家书写的《醉翁亭记》碑刻,置身其中,令游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同乐园建筑充分体现中国传统的造园艺术,有山有水,动静结合。在引水开池、峭壁利用等方面都具有特色。尤其是园内的借景艺术被造者发挥的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园内亭廊相连,有山有水。历代的摩崖石刻给人以厚重的历史年代感。</p> <p class="ql-block">原采石场峭壁改造为摩崖石刻,镌刻沈鹏、范曾等当代书法家的琅琊文化主题作品。</p><p class="ql-block">东园为典型江南园林,含湖石假山、竹林小桥等;西园展览馆展示名人参观琅琊山的照片。园内景观依地形设计,树木山石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p> <p class="ql-block">园内建有欧阳修纪念馆,馆名由郭沫若题写,馆内陈列欧阳修塑像、生平壁画及《欧阳文忠公全集》等史料。主建筑“欧阳公馆”集中展示历代书法家书写的《醉翁亭记》碑刻,包括苏轼、赵孟頫、文徵明等名家真迹。</p><p class="ql-block">碑刻与摩崖石刻。</p><p class="ql-block">长廊两侧镶嵌苏轼、董其昌等名家书写的《醉翁亭记》碑刻,涵盖楷、草、隶、篆多种字体。</p> <p class="ql-block">同乐园分东西两院,两院以亭廊相隔,动静相宜,设计得非常巧妙。园内还有知鱼台、凉亭等景点,你可以在这里静静地欣赏美景,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同乐园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是个非常适合休闲游玩的好去处!到琅琊山一定不要错过这里。</p> <p class="ql-block">清平乐•同乐园</p><p class="ql-block">琅琊深壑, </p><p class="ql-block">泉酿醉翁魄。 </p><p class="ql-block">石镌遗墨烟霞锁, </p><p class="ql-block">千载文心未涸。 </p><p class="ql-block">松风漫扫云阶, </p><p class="ql-block">亭台阅尽兴衰。 </p><p class="ql-block">谁唤摩陀岭月? </p><p class="ql-block">清辉共照同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同乐园出来<span style="font-size:18px;">顺着宽敞石板路拾级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琅琊山最具代表性的景点“醉翁亭”。</span></p><p class="ql-block">醉翁亭,始建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欧阳修被贬以左迁知制诰知滁州。 与琅琊寺住持僧智仙交往甚密,住持僧智仙为欧阳修在琅琊山麓建造了一座游亭,<span style="font-size:18px;">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曾为其命名并撰写《醉翁亭记》诗文,该亭因而名闻遐迩,并被排为中国四大名亭之首。“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因此得名。</span>欧阳修自号“醉翁”,亭命为“醉翁亭”,并作《醉翁亭记》。<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亭东端矗立一块巨石,上刻有南宋篆书“醉翁亭”三个大字赫然入目。</span></p><p class="ql-block">醉翁亭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亭园内有九院七亭:醉翁亭、宝宋斋、冯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览余台,风格各异,互不雷同,人称“醉翁九景”。醉翁亭前有“让泉”。</p><p class="ql-block">醉翁亭整个布局严谨小巧,曲折幽深,富有诗情画意。亭中新塑欧阳修立像。亭旁有一巨石,上刻圆底篆体“醉翁亭”三字。醉翁亭一带的建筑,布局紧凑别致,具有江南园林特色。</p> <p class="ql-block">亭内的立柱上镌刻有多幅楹联,其中有一幅是对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引用而写成的经典名句,读来发人深省,<span style="font-size:18px;">曲笔藏锋。</span>“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上联暗示他虽有才华得不到抱负,所以就算喝得不多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一醉能解千般愁;下联不过是自嘲。</p><p class="ql-block">此联是后人以欧阳修的语气书写,上联写欧阳修比肩范仲淹为感,他喝醉时,面对眼前的湖山美景,想到自己虽遭贬谪,但仍饱含忧国忧民之心。下联说欧离世800年后,虽惆怅琴声不在,《醉翁亭记》碑刻也已磨损,但幸好有苏轼墨迹留存。</p> <p class="ql-block">“让泉”隔一溪之水与醉翁亭相望。现以青石砌成方池,泉水从池中石隙溢出,然后汇入山溪。水池三尺见方,池深二尺左右,泉水清冽,久旱不涸。让泉南面墙壁上,现镶嵌有康熙年间铭刻“让泉”楷书大字石碑一块。让泉因为北宋时欧阳修千古名篇《醉翁亭记》而名动天下。其中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是家喻户晓。</p> <p class="ql-block">欧公当年不到四十,并非“苍颜白发”老翁,也并非“饮少辄醉”,为何自号“醉翁”呢?且听他的解释:“我时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聊戏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p><p class="ql-block">亭子边摩崖上有用篆文体镌刻的“醉翁亭”三个大字,呈半卧状,似醉非醉,似睡非睡,与醉翁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醉翁亭的后面是纪念欧阳修和王禹偁的“二贤堂”。他们都以刚直敢言著称,都曾在滁州任职,并造福于滁州人民,二人相差五十年,却都深受滁州人民爱戴。</p> <p class="ql-block">醉翁亭是琅琊山的主要景点,与陶然亭 、 湖心亭 、爱晚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位居四大名亭之首位。醉翁亭占地千余平方米,内有九院七亭。院亭建筑风格各异,各具特色,互不雷同,十分别致,被称誉为“醉翁九景”,大有集江南亭阁建筑之大成之势,堪称亭阁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的陈列。该亭所在位置极为优越,依山傍水,典雅而幽静,亭台错落有致,周围古树婆娑,碧水潺绕,而且整个院落布局严谨而细巧,曲折而幽深,大有“曲径通幽处”的遇境,赋予诗情画意。据史料记载,醉翁亭建成之初仅为一座亭子,之后,随着游人的增多,北宋未年,时任知州在亭旁建了同醉亭。到了明代,这里开始兴盛起来,相传当时己建的房屋达“数百柱”。然而,在未来的岁月里曾多次遭劫,甚至整个庭园成为一片瓦砾,后来又得以重新修建,恢复了原貌。虽然,醉翁亭命运多舛,遭遇坎坷,却始终不为人们所忘却,曾有人撰写副对联赞道:“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这充分表达了后人对故人的深切怀念,对历史文化和名地的眷恋与热爱。醉翁亭建于琅琊山山峰之下,亭山一体,是皖境五大名胜风景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亭、台、轩风格各异,园中有园,景中有景,醉翁亭,十二柱擎顶,飞檐如大鹏展翅,振羽欲飞,梁柱墨黛,古韵幽幽。高匾“醉翁亭”,篆体苍劲,为苏轼书,亭前一从篁竹,与亭相映。主楹“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点破醉翁非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在乎与民同乐。感觉醉翁亭的规模及风格堪称一绝;园中还有欧阳修亲手种植的梅花一株,看着这古树,想象欧阳修与一群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赋,真是别有一番风味。</p> <p class="ql-block">望江南•醉翁亭</p><p class="ql-block">烟岚处,</p><p class="ql-block">飞角峙云屏。 </p><p class="ql-block">酿得泉声皆酒韵,</p><p class="ql-block">醉将山色化诗青。 </p><p class="ql-block">林壑自空灵。</p><p class="ql-block">琅琊月,</p><p class="ql-block">曾照旧衣冠。 </p><p class="ql-block">太守行吟苔径暖,</p><p class="ql-block">苍崖犹刻墨痕酣。 </p><p class="ql-block">万古一亭馨。 </p> <p class="ql-block">亭内的立柱上悬挂着多幅楹联,其中有一幅读来有趣,“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当时的欧阳修才40岁。看来是非醉非翁,而是曲笔藏锋啊!</p> <p class="ql-block">意在亭以四根栋木为柱,亭角翘起,呈飞腾之状。意在亭原名皆春亭。明嘉靖辛酉年(公元1561年),由滁州太仆寺卿毛鹏建、卢洪夏重建并改名,取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之意。意在亭楹联:酒冽泉香招客饮;山光水色入樽来。</p> <p class="ql-block">影香亭位于意在亭向西拾级而上池中的石礅上。影香亭上楹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一副摘句联。联出自宋代林逋(967年—1028年)《梅花》诗中的两句,上句写梅的姿态,下句写梅的清香。</p> <p class="ql-block">此梅系欧阳修所手植,世称“欧梅”,高7米,离地面六七十厘米便开始分成四枝。四枝干粗70多厘米,原名见梅亭,后来有人在壁上题了“寒流疏影”、“翠积清香”两块碑刻,遂改为今名。</p> <p class="ql-block">醉翁潭以清澈水质和幽静环境著称,是《醉翁亭记》行书碑的必经之地。此处潭水终年碧绿,周围林木葱郁,形成独特的山水交融景观。潭边建有听泉亭等建筑,可在此感受“酿泉为酒”的意境。 据说是欧阳修当年垂钓处,与深秀湖共同构成琅琊山核心水系景观。 </p> <p class="ql-block">宝宋新斋是琅琊山中收藏苏轼手书《醉翁亭记》碑刻的建筑,始建于明代天启二年(1622年),由冯若愚主持建造,旨在保护苏轼的书法真迹。 </p><p class="ql-block">该斋原构及碑刻在“文革”期间损毁,现建筑为1981年重建,斋额“宝宋新斋”由原安徽省省长王郁昭题写。内部碑刻采用北京故宫博物院明拓片复制,完整保留了苏轼的书法风格。 </p><p class="ql-block">该斋内墙壁镶嵌的《醉翁亭记》碑刻由欧阳修撰文、苏东坡书写,因两人合作被誉为“欧文苏字双绝碑”,是宋代金石文化的代表。 </p><p class="ql-block">欧阳修在任滁州太守时创作《醉翁亭记》,并亲笔抄录六份张贴于城门,邀请民众修改。苏东坡受其文章启发,以正楷书写碑文,字体浑厚凝秀、神韵飘逸。该碑刻现存于琅琊山醉翁亭景区的“宝宋斋”内,高2.36米,宽90厘米,每字约10厘米见方。</p> <p class="ql-block">醉翁亭,因欧阳修《醉翁亭记》这一千古名篇而闻名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亭”。</p><p class="ql-block">走进醉翁亭,咏朗《醉翁亭记》,这是历史与自然的汇聚,是古亭与古文的交融。在这个被时间雕琢过的土地上,每一座山、每一片水都充满了历史的回音和文化底蕴。在这片充满灵性的土地上,醉翁亭大放异彩,而醉翁亭记却独领风骚,成为了一颗璀璨的明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解酲阁是景区内的重要文化景观之一。 解酲阁不仅是一座古建筑,还展示了中国亭文化,包括四大名亭的微缩模型及全国各地的名亭介绍,体现了“意在亭”的文化理念,与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表达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意境相呼应。阁前细流环绕,营造出“曲水流觞”的诗意场景。 亭内南侧墙壁嵌有明代沈思孝撰写的《解酲阁记》碑刻,记录了阁的建造缘由及文化内涵。周边环绕玻璃沼、宝宋斋等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苏轼在欧阳修后近二十年书写了此文并立碑,此碑刻受到了历来书法爱好者仰慕,被称之为:欧文苏字珠联璧合。字体为楷书,端正敦厚,洒脱飘逸,笔笔缜密,笔画之间强劲有力,潇洒自如,撇与捺笔舒展得力,用笔沉着冷静,宽厚雄健。错综变化,外柔内刚,显得十分的灵活飘逸,结体遒美。苏轼的此篇创作,他的楷书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也表达了和作者惺惺相惜的心境感慨。</p> <p class="ql-block">莲花潭位于琅琊山深处,四周被葱郁林木环绕,环境幽静秀美。 潭水清澈碧绿,形似莲花,倒映山色树影,兼具自然与人文景观。潭边有形似莲花的巨石,传说为观音菩萨沐浴时的宝座,并散布着古亭、庙宇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野芳园”是由远及近的最后一个景点。其名取意于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极具盛名的《醉翁亭记》中“野芳发而幽香”而得名,始建于1985年,是进入琅琊山风景区北大门的第一个景点。因其建筑和园区植被等格局极具“苏州园林”风格,滁州百姓习惯称之为“盆景园”,曾易名“琅琊墨苑”。主要建筑有赏心斋、盆景长廊、玻璃温房、拥霞轩和晨曦堂等。结合建筑的布局,该景区还辟有池沼,置有小桥、亭台、假山,植有桂花、枫树、紫荆、绣球等花木,整个布局聚散相间、疏密有度,园内四季飘香,景色宜人。</p> <p class="ql-block">野芳园内的碑廊是园内重要文化景观,主要陈列与醉翁亭文化相关的珍贵诗文和历代书法作品。 碑廊位于赏心斋内,收集整理了与醉翁亭相关的诗文,并展出名人书法墨宝200余篇,涵盖不同书法形式和文人墨客对琅琊山景色的艺术诠释。 通过书法艺术展现山水意境,是了解琅琊山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醉翁亭记》照壁由明代书法家文徵明所书。该照壁位于琅琊山景区北大门入口处,是景区第一景观,以行草书卷形式呈现,书法风格温润秀劲、稳重老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书法特点在于追求王羲之的“冰清玉骨”质感,</span>反映了文徵明的艺术造诣。 </p> <p class="ql-block">琅琊山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宛如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景区内有摩崖石刻及碑刻300余块,从唐朝至民国,篆、隶、楷、行、草五体俱全。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被称为宋代之宝,勘刻于明万历十一年的《琅琊山植木记》被誉为中国最早的植树造林碑记。这些碑刻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珍品。游客仿佛荡漾于艺术的海洋,如若穿越时空对话于千年前的唐宋大家,是艺术和文学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里的“仙”指的不是神仙,是名人雅士墨客骚人。安徽滁州琅琊山,论其高,难与泰山比肩;道其景,难与黄山媲美,但仍名闻四海蜚声八方,就是因为这山上有座“醉翁亭”,在这里曾作过太守的欧阳修为“醉翁亭”作了篇《醉翁亭记》。古代名人雅士为亭楼写诗作文是种风雅。因亭楼有名而作诗文,因诗文而亭楼显贵的不在少数,如爱晚亭、沧浪亭、黄鹤楼、岳阳楼等,但专为某公建亭、亭名又为该公所题,更作文以记、且能流芳百世的,九州之内,大约亭,就是琅琊山的“醉翁亭”;文,就是为“醉翁亭”所著《醉翁亭记》;人,就是著《醉翁亭记》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滁州太守庐陵欧阳修老先生了。</p><p class="ql-block">车轮飞转,碾过纵横的经纬线,将我们引向皖东腹地一片翠色葱茏的山峦。这里,非五岳之雄奇,亦少三山之缥缈,却自有一种清雅深秀之气,如明珠般镶嵌在江淮之间——这便是琅琊山。</p><p class="ql-block">山间湿润的空气裹挟着草木特有的芬芳已扑面而来。这芬芳,是千年不变的“野芳发而幽香”,是欧阳文忠公笔底流泻的天地清音。循着这无形的幽香,沿着石阶曲径步步深入,我们仿佛不是简单的空间位移,而是踏入了时间的褶皱,去赴一场与北宋文心、与天地大美的千年之约。</p><p class="ql-block">琅琊山之“明珠”璀璨,其光非金银,而在其灵秀山水与厚重人文的交相辉映。茂林修竹,浓荫蔽日,酿泉清冽,潺湲不息。峰回路转,光影斑驳间,一座飞檐翘角、古朴雅致的亭阁豁然眼前——醉翁亭。它静立于斯,已逾千年。亭非宏构,却因一篇《醉翁亭记》而名动寰宇,成为中国文学史与精神史上不朽的地标。这亭,是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见证,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超然物外,更是“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深邃哲思。</p><p class="ql-block">看那亭畔古梅虬枝,想见太守当年觥筹交错;听那林间鸟鸣泉响,似与千年前的欢声笑语相和。这“野芳”之“幽香”,早已超越了嗅觉的范畴,它是琅琊山千年不散的文化气息,是《醉翁亭记》中流淌出的仁者襟怀与智者哲思,是沉淀在这片山水间那份从容、豁达、与天地万物共生的精神馨香。</p><p class="ql-block">当引擎停歇,人声渐远,独坐亭中,或漫步山径,我们或许才能真正领悟这“皖东明珠”的珍贵。琅琊山与醉翁亭,不仅是一处风景名胜,更是一个精神的渊薮,一个让心灵得以栖居、让思想得以沉淀、让现代人疲惫灵魂得以汲取古老智慧滋养的所在。这“轮迹经纬”的旅程,终点并非某个地理坐标,而是为了让我们在时空的交汇点上,重拾那份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达观、对文化根脉的温情与敬意。</p><p class="ql-block">愿每一位循着“亭”而来的旅人,都能在这片山水间,在醉翁亭畔,嗅得那穿越千年的“野芳幽香”,沉醉于那永恒不灭的文心与山魂。</p> <p class="ql-block">送你一缕清晨的阳光,带给你一天的快乐。万里路遥,快乐同行。轮迹经纬,风雨兼程。文字和相机记录下自驾路上的点点滴滴,乐享自驾途中的所见所闻。让我们体验旅游的力量吧!欢迎继续关注、品味我的《轮迹经纬——翠螺一跃江南岸 千古一秀采石矶(1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