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颍川,苏轼兄弟“夜雨对床”的终极约定》札记

小可

<p class="ql-block">品读《颍川,苏轼兄弟“夜雨对床”的终极约定》札记</p><p class="ql-block">20250810 </p><p class="ql-block">对床夜雨半成空,兄弟传奇情意融。</p><p class="ql-block">古地颍川眉类郏,三苏文化续篇中。</p><p class="ql-block">注:来自中国政协杂志微信公众号载刘友洪老师文章: https://mp.weixin.qq.com/s/yDsQLJXx5jTvkmrw0kpYgg</p><p class="ql-block">以下来自百度百科:</p><p class="ql-block">三苏祠和墓 </p><p class="ql-block">三苏祠和墓,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西北部茨芭乡苏坟寺村东南,因埋葬着宋代大文豪苏轼、苏辙兄弟及其父苏洵(衣冠冢。引者注)而得名。 </p><p class="ql-block">三苏祠和墓总体格局由墓院、广庆寺、三苏祠三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30281.31平方米。广庆寺、三苏祠同在130米的轴线院内,其东北方向约300米处为墓院。墓院坐北朝南,由青砖院墙围合,是苏轼、苏辙兄弟的墓冢和其父苏洵的衣冠冢及部分家族后人的墓地。三苏父子的人生经历、哲学思想、政治实践、文学艺术成就,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三苏文化。三苏祠和墓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学、艺术价值,是缅怀三苏、启迪后人的圣地,园内现存宋代的墓、元代的坊、明代的碑、清代的碣以及代表当代书法艺术高水平的300余块碑刻,是学习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5日,三苏祠和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苏轼卒于常州,次年葬郏县。11年后,苏辙于宋政和二年(1112年)病故于许昌,安葬于此,称“二苏坟”。二苏之父苏洵此前已葬于四川眉州故里。到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年),郏县尹杨允置苏洵衣冠“瘗诸两公冢之间”。自此,“二苏坟”成“三苏坟”。</p><p class="ql-block">元代至正年间,在坟侧的广庆寺内始建三苏祠。</p><p class="ql-block">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整修苏坟,扩建祠堂为5间,东西厢房各3间,竖门3间,植柏树3万馀株。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整修广庆寺及三苏祠。明正德二年(1507年),建红石牌坊一座。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全面整修苏坟。</p><p class="ql-block">清顺治三年(1646年),为苏坟植树筑垣。清顺治十年(1653年),修建飨堂3间及神、斋房、甬道、祠堂,并为六公子坟及苏迟夫人梁氏墓封土、植柏二千株。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重修飨堂3间、斋房3间。清乾隆八年(1743年)全面整修坟、寺。清道光四年(1824年),全面整修苏坟。</p><p class="ql-block">1963年,整修三苏坟及三苏祠,彩绘古建筑。</p><p class="ql-block">1969年,生产队浇灌农田时发现了被水冲开的苏仲南夫妇墓穴,发掘出来的墓志铭上写着“……宣和五年十月晦日,合葬于汝州郏城上瑞里先茔之东南巽隅……”(苏仲南系苏辙之次子),后经苏学界专家考证,确定了三苏葬郏的事实。</p><p class="ql-block">1984年,全面整修三苏坟及三苏祠,房和展览馆,彩绘古建筑,植柏树1万馀株,塑苏轼中年布衣像于东眉山头。</p><p class="ql-block">1996年,建祠堂前卷棚,钟、鼓楼,广庆寺南天门。</p><p class="ql-block">1997年下半年,筹划东坡碑林;2000年底,一期工程竣工。</p><p class="ql-block">2017年11月30日,三苏祠和墓维修工程通过了由河南省文物局组织的竣工验收。</p>